APP下载

清初散文的一抹幽香
——浅析《义虎记》的独特魅力

2016-03-16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10期
关键词:西关樵夫大王

鲁 慧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清初散文的一抹幽香
——浅析《义虎记》的独特魅力

鲁慧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王猷定的《义虎记》作为清初散文名篇之一,讲述了樵夫与老虎之间互助互爱的温情故事,带给读者一种直击人心、震撼心灵的独特阅读体验,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传达出的真与善、以小说笔法入文的独特创作手法开风气之先,在清初散文中独树一帜。

王猷定;《义虎记》;赏析

《义虎记》是明末清初散文名家王猷定的代表作之一。王猷定(1599—1662),字于一,号轸石,明末清初之际颇有文名,黄宗羲曾称赞其文为“近日之铮铮者”,并将《义虎记》等文收录在《明文海》中。《义虎记》讲述了樵夫与老虎之间互助互爱的温情故事,带给读者一种直击人心、震撼心灵的独特阅读体验,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分别从真与善的传达和以小说笔法入文,独开风气两个方面阐述《义虎记》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一、真与善的传达

《义虎记》之所以能够经过岁月的沉淀,流传至今,很大程度上缘于其传达出的那股真与善的力量,这种力量甚至让人类汗颜、自愧不如。《义虎记》是王猷定客居宋琬府邸时,应宋琬之嘱而作,在文中开篇作者做了简短交待之后,即分三个部分娓娓讲述樵夫与老虎之间相互信任、感人至深的故事。下面将分别加以述之。首先,在第一部分,作者讲述了故事发生的缘起:

县郭外高唐孤岐诸山多虎,一樵者朝行丛箐中,忽失足坠虎穴,两小虎卧穴内,穴如覆釜,三面石齿廉利,前壁稍夷,高丈许,藓落如溜,为虎径。樵踊而蹙者数,彷徨绕壁泣,待死。日落风生,虎啸踰壁入,口衔生麋,分饲两小虎,见樵蹲伏,张爪奋搏。俄巡视,若有思者,反以残肉食樵,入抱小虎卧。樵私度虎饱,朝必及。昧爽,虎跃而出。停午,复衔一麂来,饲其子,仍投馂与樵,樵馁甚,取啖,渴自饮其溺,如是者弥月,浸与虎狎。

樵夫意外跌入虎穴,欲自己爬出却无奈墙壁“藓落如溜”,几番尝试之后,只能“待死”,夕阳西下,老虎回巢,发现樵夫之后,本能地想与之搏斗,但巡视之后,发现樵夫并未损伤其幼崽之后,反以残肉食樵,如此日复一日,樵夫渐渐与老虎相熟识,并消除了彼此最初的恐惧。紧接着进入第二部分:

一日,小虎渐壮,虎负之出,樵急仰天大号:‘大王救我。’须臾,虎复入,拳双足俯首就樵,樵骑虎腾壁上。虎置樵,携子行,阴崖灌莽,禽鸟声绝,风猎猎从黑林生。樵益争呼大王,虎却顾。樵跽告曰:‘蒙大王活我,今相失,惧不免他患;幸终活我,导我中衢,我死不忘报也。’虎颔之,遂前至中衢,反立视樵,樵复告曰:‘小人西关穷民也,今去将不复见,归当畜一豚,侯大王西关三里外邮亭之下,某日时过飨,无忘吾言。’虎点头,樵泣,虎亦泣。

小虎逐渐长大,老虎将其背出洞穴,情急之下,樵夫大喊:“大王救我。”出人意料的情形出现了,老虎再次入虎穴,弯曲自己的身体并低头让樵夫骑在自己的身上,将樵夫驮出洞穴。放下樵夫之后,欲携小虎离开。樵夫见此景,再次呼救,请求老虎将自己从杂草乱生的森林中导至大路中,没想到老虎再次点头,并守信用地将樵夫引至大路上,得以使樵夫找到方向、安全回家。在此,樵夫对老虎充满了不尽的感激,承诺回家之后杀一头猪以感谢老虎的搭救之恩,并相约于某日在“西关三里外邮亭之下”见面,老虎点头。离别之时,二人默默流泪,充满不舍。此情此景,读者无不为之动容,不仅老虎与樵夫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升华,老虎真诚、善良的救人之心亦足以震撼人类的心灵。故事并没有到此戛然而止,如果说前两部分王猷定着重写老虎之义,接下来的第三部分则是将更多的笔墨着在樵夫之义上,请看作者的精彩叙述:

迨归,家人惊,讯樵,语故,共喜。至期具豚,方事宰割。虎先期至,不见樵,竟入西关。居民见之,呼猎者闭关栅,矛梃铳弩毕集,约生擒以献邑宰。樵奔救告众曰:“虎与我有大恩,愿公等无伤。”众竟擒诣县,樵击鼓大呼,官怒诘,樵具告前事,不信。樵曰:“请验之,如诳,愿受笞。”官亲至虎所,樵抱虎痛哭,曰:“救我者大王耶?”虎点头。“大王以赴约入关耶?”复点头。“我为大王请命,若不得,愿以死从大王。”言未讫,虎泪堕地如雨。观者数千人,莫不叹息,官大骇,趣释之。驱至亭下,投以豚,矫尾大嚼,顾樵而去。

樵夫归家之后,到了约定的日期,按照自己的承诺为老虎宰猪。老虎提前到了西关三里外的邮亭,没有见到樵夫,竟直接去了樵夫所在的西关城,危险就此而生,西关的居民见到老虎,合力将其抓获送给县丞。樵夫听闻消息,奔走相救,并告诉众人,老虎于他有大恩,但众人皆不信,无奈之下,樵夫只好请求与老虎见面,当面核验。县丞应允,并亲临现场。樵夫见到老虎,按捺不住自己,“抱虎痛哭”,并接连询问“救我者大王耶”等问题,老虎皆点头。樵夫遂作绝命之辞:如若不能救老虎,愿与老虎共同赴死。不仅老虎感动落泪,在场数千人亦为之感动,最终县丞释放老虎归亭,老虎吃完猪肉以后,“顾樵而去”。足以见出老虎不舍之情的同时,淋漓尽致体现了樵夫之义。老虎之义救了樵夫之命,樵夫亦真诚、善良、毫无保留地加以回报,感情至深,发人肺腑。

综上,《义虎记》全篇无处不流露出人与老虎相处时的真与善,正是这种真与善维系了樵夫与老虎之间的和谐,甚至能让彼此以性命相托,更以此警醒那些“往往以杀人之事归狱猛兽”之人,老虎尚能如此重情重义,何况身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作者顺治十八年(1661)做此篇,当时“顺治一朝为稳固爱新觉罗皇族政权而迭兴‘通海’‘科场’‘奏销’三大案狱,于是一种前所少有的旧巢覆破、新枝难栖的惶惑、惊悸、幻灭、失落之感,伴随愤激、悲慨、哀伤、寒苦等心绪,缠绕紧裹着南北各层面的知识之士,从而更变着相对稳定于明代中叶以来的文化族群结构”。王猷定身为“知识之士”中的一员,且身在江南,一定真实感受到了这种幻灭与失落之感,因此,他作此篇更想借助这个故事呼吁人类也应该重情重义,不要有那么多的怀疑和杀戮,人与老虎之间尚且可以和谐共处,何况人乎?这或许才是作者做此篇的真正寓意。

二、以小说笔法入文,独开风气

“传记文发展到明末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写时人,以记眼前熟悉的人物居多;二是以小说笔法入文。这两点王猷定同样具有,只是他的目光不在写当时的名人名事,而是写市井小民的奇情异举或传闻中的怪异。”《义虎记》即是描写传闻中怪异之事的代表作之一,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佳作《赵城虎》即根据《义虎记》改编。诚如降大任所言,王猷定“写的《李一足传》《汤琵琶传》《义虎记》,以志怪传奇体为散文,打破了传统古文写法,与魏禧《大铁椎传》,开蒲松龄《聊斋志异》之先声”。此外,该文还广为海外学人所收录、引用,如日本学者村山自彊将其作为汉文化的代表作,选进教材;韩国学者李慎成则将其和本国作品做比较,探寻韩中两国文化差异。

《义虎记》之所以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散发出其独有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将小说笔法融入到该文的创作之中,写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给人以警醒、启迪,鞭策入里。按照常情,人和老虎等兽类无法共存,文中所提到的老虎每日将所猎之物分给之前从未见过面的樵夫,竟达一月之久,而且还和樵夫建立了难舍难分的亲密感情之事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生,但是作者却像写小说一样,将这个故事描写得惟妙惟肖,仿佛就是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故事,让许多读者为之感动,潸然泪下。在许多人看来,虚构是小说惯用的笔法,与散文毫无关系,但《义虎记》却熟练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一个听来的、未必真实的故事在自己的笔下熠熠生辉,达到了艺术真实的高度,独开风气。童庆炳先生曾言:“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很明显,此文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将自己的“主观性”和“诗艺性”融入其中,对传闻中的故事进行提炼、加工、升华,赋予老虎以人性,最终构筑成一幅樵夫和老虎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义虎记》所描写的这类“奇异怪诞的事件,在传统的古文里当然是少见的,因而招来很多非议”。如《清史列传王猷定传》即载:“(王猷定)所为文多郁勃,如殷雷未奋;又如崩崖压树,枒槎盘礴,旁枝得隙,突然干霄。自明季公安、竟陵之说盛行,文体日琐碎。猷定能独开风气,名与方域相埒。论者谓其自出机杼,成一家言,然如义虎、汤琵琶等传,颇苦其诞而不经云。”对王猷定其文进行充分肯定的同时,批评其“诞而不经”。但正如何香久所言,“在今看来,以小说传奇体打破传统古文写法,应是作者成就”。虽然时人对此篇褒贬不一,但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王猷定敢为风气之先,“自出机杼,成一家言”,这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严迪昌.清诗史(上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5.

[3]罗宗阳.开清初散文风气之先的王猷定[J].南昌大学学报,2002,(4).

[4]降大任.论明清之际的文学环境和三大家散文成就[J].晋阳学刊,1992,(4).

编辑/岳凤

·

鲁慧(1985-),女,吉林通化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文学与文献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代诗人别集丛刊》(项目编号:14ZDB07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西关樵夫大王
谁来当大王
陶陶居“寻味西关”AR包装设计
西关阔少与艇仔粥
樵夫的剑
神使墨丘利和樵夫
西关海·江尚:定义广州大宅新标杆
樵夫与赫尔墨斯
素描西关
樵夫巧解元字联
破烂大王不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