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的诗歌形态

2016-03-16马春光

关键词:自媒体传播

马春光

(山东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网络诗歌研究

“自媒体”时代的诗歌形态

马春光

(山东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随着以博客、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网络诗歌的存在形态较之以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歌博客”不仅为诗歌作者提供了无比自由的个人化写作发表平台,也为读者提供了优于诗歌论坛的崭新阅读平台。“微博诗歌”、“诗歌微信公众平台”在塑形新的诗歌文体、拓展诗歌传播空间之外,及时有效地影响了网络时代的诗歌生态。“自媒体”与传统“纸媒”的交错与抗衡,对于诗歌的发展而言,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重大的挑战。

关键词:自媒体;网络诗歌;诗歌博客;微诗;传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网络诗歌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5年,Web2.0概念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全面进入“自媒体”*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自媒体”是指在Web2.0的环境下,由于博客、微博、共享协作平台、社交网络的兴起,使每个人都具有媒体、传媒的功能,当前被广泛运用的博客、微博、微信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时代。传播媒介的变化,在构成诗歌存在形态变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诗歌的传播、阅读、接受模式。诗歌存在形态的转变,既昭示着诗歌传播、阅读崭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彰显了诗歌美学形态的新变化。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网页的出现,使得大量“诗歌博客”出现,博客展示了网络诗歌存在与传播的崭新形态;伴随着微博、微信在移动媒体(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中的广泛运用,诗歌在微博、微信上呈现出新的形态,并在传播方式上发生深刻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以博客、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诗歌形态的描述与阐释,揭示新的媒体传播途径中诗歌存在形态的最新变化,以及它们所潜含的大众诗歌接受心理的转变。

一、“诗歌博客”与“博客诗人”

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网页,是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网络的运用更加熟稔的产物。“博客”具有非常强的“个人化”特征,个人只需要简单注册,就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博客的自由与开放,隐名与互动,使得个人博客在2006年成几何数字地迅猛发展。”*白烨:《遭遇“媒体时代”:三谈新世纪文学》,《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新浪、搜狐、网易、天涯等大型网站都提供开通个人博客的业务。“博客”这种新的“自媒体”与传统网站上的论坛相比,有论坛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博客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博主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可以发表文学作品、思想见解等,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充分地表达自己。在发表作品方面,博客和论坛有所不同,博客以个人专栏的形式对文章按照发布的日期进行排列,而论坛是以帖子的形式,是以单篇文章为单位的。”*马季:《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57页。正是“博客”的这种“个人专属性”,有效地促成了它与文学的内在呼应,一种全新的“博客文学”呼之欲出,它展示了“自媒体时代”文学的崭新形态。如陈定家所言,“对于文学而言,博客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产机制和消费模式。”*陈定家:《“博客”潮流及其文化影响论纲》,《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8期。博客这一新的网络平台迅速被应用到诗歌的写作与传播中,并且成为推动网络诗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个意义上讲,“诗歌博客”是网络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本质上是个人诗歌主页,它在延续了诗歌论坛“交互性”特征的同时,又保证了诗歌创作与发表的“自由性”、“专享性”。个人诗歌博客的出现意味着诗人诗作的发表更加自由,诗人对论坛的依赖度降低,个人的发表不再受版主约束。就诗歌而言,这意味着最后的准入门槛被突破,诗人们开通属于自己的博客,在上面发表作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一时间成为新的时尚。

与以往的“诗歌论坛”不同,“诗歌博客”为网络诗歌提供了更加自由多元的发表与讨论平台。正是基于“博客”异常鲜明的个人化特征,“诗歌博客”成为诗人独有的“自己的园地”。目前存在的诗歌博客按照其运作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可以称之为“个人非原创”诗歌博客,这些诗歌博客的博主多为一些年龄稍长、在纸质媒介环境中孕育的诗人,他们并不习惯于在线写作,但也不抗拒网络,所以会把早期或新近在纸媒上发表的诗歌粘贴在自己的博客上,可以称之为“二次发表”。以著名诗人翟永明、王家新为例,他们都有自己的诗歌博客,但在他们的诗歌博客里,基本上都是他们以前的诗作,即便有新作,也是在纸媒发表之后粘贴上去的。粘贴以往曾经发表过的诗歌作品,在这个意义上,博客只不过是一种承载、储存的平台,纸质媒介上诗歌的“博客化”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博客诗歌“短平快”的艺术缺陷,使其在艺术上得以提升,但在这一过程中,“博客诗歌”对纸质媒介诗歌的反叛与革新意义却被严重削弱。第二种可称之为“个人原创”诗歌博客,它们的博主更为年轻,是网络环境孕育出的一代,他们区别于前一类“网络移民诗人”而被称之为“网络土著诗人”。他们在线写作、发表,网络是他们作品的主要流通载体,这是一种崭新的方式,是网络时代的特殊产物。大多数的80后诗人都直接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新作,他们和网络有着天然的趋近,应用起来也更加自如。80后诗人中的佼佼者李成恩、丁成、王东东、肖水、唐不遇等,都是充分依赖诗歌博客走进诗坛的。诗人李少君和诗评家张德明于2010年提出“新红颜写作”这一概念,指出大量以前不曾闻名的女诗人通过诗歌博客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李成恩是“80后”代表诗人,她在诗坛的出现与成名,就是以“诗歌博客”为依托的,“李成恩创建新浪博客的时间是2006年10月,从这个数字符号来看,诗人触网写诗的时间可谓短矣,不过,博客创建后,李成恩的诗歌创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提升,最终借助‘汴河’组章的撰写而实现了从网络走向诗坛的嬗变。”*李少君、张德明:《海边对话:关于“新红颜写作”》,《文艺争鸣》2010年第11期。博客这种极具个人化的文学空间,更加适合女性自我的展示,它为一大批网络女诗人的浮出水面提供了足够的空间,金铃子、扶桑、郑小琼、横行胭脂、郑皖豫、李成恩、胡雁然、秀水、徐颖等女诗人迅速走向诗坛,她们也因此博得“博客诗人”的声誉。

在诗歌博客上,诗人除了发表自己的诗歌和诗学观点外,还可以“链接”其他的诗人博客、诗歌网站和文学站点,它为诗人的多层面、多向度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它又是一个巨大的“超文本”,一张繁复的诗歌之网。读者打开某一诗歌博客,除了阅读上面的诗歌日志,还可以通过它链接到其他诗人的博客,链式结构由此形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博客较好地融合了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特点,它不仅为诗歌作者提供了无比自由的写作发表平台,也为读者提供了优于诗歌论坛的崭新的阅读平台。

“诗歌博客”对于诗歌写作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博客的极大自由使得写作与发表之间的界限消泯,写作就等于发表。与传统诗歌发表所需要的层层审核不同,诗歌博客上的诗歌作品在整体的艺术水准上就难以把捉。由于缺乏传统发表程序的训练,博客诗人有可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趣味来写作,他们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表空间的同时,也容易滑向“自我中心”的低水平反复书写。另一方面,对于“土著诗人”来说,博客上的作品很多具有“习作”的色彩,他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写作练习来提升自己,并且可以依靠“博文”后面的评论来修正、提高诗歌写作的能力。在经过博客写作的积累之后,一些优秀的博客诗人就会得到纸质媒介的认可,为走进诗坛获得了“金钥匙”。不管怎样,“博客”确实为诗歌提供了巨大的平台。“它的生活化特征,写实性品格、非教义性倾向、自我记录、图文音乐的参与与个人媒体的载体形式等对传统文学概念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对生活经验复杂化的今天,它为文学理念多元化、文学表达形式多样化开辟了新的空间。”*马季:《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25页。值得思考的是,博客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释放了诗歌的创造力?又在多大程度上修复了“诗歌”与“网络”的关系?这显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博客”是网络科技的产物,是大众传媒催生的结果,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大众文化的种种特征。近年来发生在博客上的文学和诗歌事件,就证明了博客绝非一片宁静之地。网络上广泛流传的“梨花体”和“羊羔体”诗歌,主要就是由诗歌博客发起和传播的。鉴于此,白烨这样表达他对博客的看法,“我认为,博客并不适合于严肃的文学写作以及学术交流,它更适合于偶像明星和他们的粉丝群体之间的互动,那是他们的极乐世界。”*白烨:《遭遇“媒体时代”——三谈“新世纪文学”》,《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由此观之,诗歌博客这一自媒体时代的诗歌存在形态,在极大地释放了诗歌的生产力与自由性之后,仍然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将博客的传播特性与诗歌自身的艺术特质有效地融合,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二、 微博、“微诗”与“微点评”

相对于博客而言,微博是一种更加灵活自由的媒体形态,它是网络技术更新过程中“博客”的微型化。作为一种新的“微”传播媒介,微博代表了新媒体纵深发展的新趋势。相对于以往的论坛、博客等网络诗歌载体,时效性更强,时空的限制也更小。从诗歌博客到微博诗歌,网络硬载体实现了由电脑向智能手机的转移。如果说以往的论坛、网站、博客基本上是在电脑上运行的,那么微博则主要是在智能手机上运行。基于此,“微博”突破了写作、阅读的时空限制,只要有一部联网的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可以写作、阅读。微博的兴起,使得诗歌的存在形态有了更新的变化,“微博诗歌”也应运而生。根据相关统计,“在2010年10月底有材料表明,仅新浪微博的用户就已经达到5000余万。在数以亿计的网民和数以千万计的博客、微博空间里,有许多人是以诗歌或‘分行文字’作为常用的文体或写作方式的,也就是说,诗歌或‘分行文字’的发表已完全不存在任何实质意义上的障碍。”*张清华:《多种声音的奇怪混合:新世纪以来的诗歌状况与精神特征》,《文艺报》2011年7月6日,第2版。在这个意义上,微博为诗歌的写作、发表、传播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

相对于博客,微博对具体的内容有一定的限制,每篇微博的字数被限制在140以内,正是因为此,“微诗歌”成为风靡一时的诗歌形态。它的草根性强,时空限制较小,写作与阅读所需求的时间很少,契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因此广泛分布在多个平台上。2011年的端午节,由70后诗人高世现在腾讯微博上发起的“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短短的三天时间就有过万条关乎诗歌的广播,其进行的“微诗接力”活动为中国诗界贡献出了一个新概念——“微体诗”,进而开启了一个全民微写作的时代。微博这一轻盈的诗歌传播方式吸引了不少诗人,它们充分利用微博积极传播诗歌,它让诗人们从博客和论坛相对受时空束缚的流转中更进一步,从而实现了与读者更加及时、更加快捷的交流。2012年,国内首部个人微博诗集《白天或黑夜——微博诗歌100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微博诗获得了充分的认同空间。诗人荆和平的《微诗自白》体现了作者对微博诗歌的思考:

微诗/不微/不只两三行//微诗/不微/不只小胸怀//短小/就像你的快节奏/不会影响你赶路的时间//朴实/只是说我自己/好像与你与世界无关//直白/不绕弯/你我其实一看就明了//微诗/可能冗长/显得多余//微诗/可能宏大/照见光亮//微诗/在现实的世界里/它只不过是以微显身。

当然,“微诗”在彰显自身优越性的同时,也有其明显的缺点。140字以内的短诗,如果真的想在思想和艺术上有所突破,对诗歌作者来说是不小的考验。微博除了可以发表微体诗,还为一些重要的诗歌活动提供了充分的便利。其中,伊沙在微博上的一系列诗歌行为颇具有代表性。2011年伊沙应网易之邀主持《新世纪诗典》诗歌点评微专栏。顾名思义,“诗典”暗含了构建诗歌经典的意图。伊沙每天精选一首当代诗歌,利用他的网易微博进行140字以内的“微点评”。2011年4月5日,伊沙在网易微博开始了他的工作,他推荐的第一首诗作是沈浩波的《玛丽的爱情》。《玛丽的爱情》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公司女总监玛丽的漂亮与能干,但这首诗的精彩之处显然在于它的后半部分:

有一次酒后,借着醉意,我对她的老板

我的朋友说:你真有福气,这么好的员工

一个大美女,帮你赚钱

朋友哈哈大笑“岂止是我的员工

还背着她老公,当了我的秘密情人

任何时候,我想睡她,就可以睡

你想一想,一个大美女,驴一样给我干活

母狗一样让我睡,还不用多加工资

这事是不是牛×大了?”

我听得目瞪口呆,问他怎么做到的

朋友莞尔一笑:“很简单,我一遍遍告诉她

我爱她,然后她信了!”

——沈浩波《玛丽的爱情》

伊沙在“新世纪诗典”微博专栏的开栏推荐语中这样说,“多日来,本主持殚尽竭虑:谁来‘打头炮’?最终决定采用这条思路:选一员生长并成熟于新世纪,具有较大业内外影响力的优秀诗人,沈浩波无疑是最为恰当的人选。该诗秉承其一贯风格:尖锐犀利,一击中的;又展现出近年成熟:冷静陈述,不动声色。‘玛丽的爱情’,残酷荒诞,五味杂陈,时代之典型性‘爱情’。”*伊沙:《新世纪诗典(第一季)》,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2页。伊沙对这首诗的评价甚是精彩,他每天的编选也体现出了较大的包容性与艺术多元性,他对每首诗所作的精彩点评加在一起可看作是对中国当下诗坛所做的一次整体性观察和评价。伊沙的每日编选与点评使得读诗成为一种日常化的生活行为。鉴于其自身的影响力,“新世纪诗典”在网络上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自2011年起,伊沙在微博上进行的“新世纪诗典”的活动已经连续进展多年,并且自2012年起连续出版纸质的《新世纪诗典》*已出四种,分别为:《新世纪诗典(第一季)》,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新世纪诗典(第二季)》,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新世纪诗典(第三季)》,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新世纪诗典(第四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利用“微博”的形式编选“诗典”,既是传统文学载体与最新网络传媒的碰撞,也是运用新兴媒体刺激诗歌生态的有效途径,它极大地激发了网络诗歌创作与阅读的积极性。

三、诗歌微信公众平台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客户端,这之后微信用户数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根据腾讯发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微信注册用户达2.7亿。微信是智能手机普及化的伴生物,它与博客、微博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以移动的自媒体为载体的。微信除了具有人际交流的功能外,它的特色功能来自于“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一对多的平台,它由后台操作员选送优良的信息,可以推送到每个人的手机终端。这种推送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是精确推送:由平台操作员,选择优秀的作品,然后群发,做到精确推送,只有关注平台的用户即可收到;其次是质量保证:平台规定,每天只能群发一贴,用户之间不能相互关注,也不能见对方,他们对帖子的回复或意见只有平台操作员可见。微博相互关注导致的信息量繁杂的弊端也就随之消失了。

微信为诗歌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平台。通过创建诗歌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诗歌的推广,成为诸多诗歌刊物、诗人的风尚。把诗歌放在微信上,使得传统诗歌刊物获得了超乎想象的传播速度,手机上图画、文字、影音兼备的传播方式较之传统媒体更具吸引力,手机传播与阅读也改变了传统诗歌的存在与传播形态。诗歌微信公众平台按照创办主体的不同,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传统诗歌刊物创建的公众平台,《诗刊》《诗歌月刊》《星星》等传统诗歌刊物都有自己的诗歌公众平台。这些平台一方面“推送”纸质版上的诗歌作品,一方面又会灵活地推送一些与诗歌相关的内容。以“朋友圈”和“订阅号”为代表的微信传播,具有惊人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以《诗刊》微信平台为例,2015年初,《诗刊》公众微信号推出余秀华的一组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为题的诗,在其后的几天时间,这组诗在微信上疯狂传播,并引发了持续两个月的“余秀华事件”。作为一个文学事件的余秀华诗歌,其实是自媒体和电视以合谋的方式实现了诗歌的娱乐化,是“诗歌娱乐大众”的典型体现。网络自媒体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破碎化的诗歌话语,它以“浅阅读”“图片化”“微影像”为显著特征,并且以“点击量”“订阅量”为指归。另外一种类型,则是以“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为代表的公众读诗微信平台。这些微信平台的创办者不是专业的诗歌刊物和诗人,它们侧重于通过公益传播,使诗歌和当下的日常生活建立某种关联,以重建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秩序。“读首诗再睡觉”、“为你读诗”每天晚上10点左右会在自己的平台上推送一首诗,既有诗歌的文字文本,还有对诗人诗作的简介,更为重要的是对这首诗朗诵语音的推送。“为你读诗”往往请一些社会知名人士进行朗读,这就在无形中提升了传播的影响力。两种微信平台分别具有不同的优势,也分别拥有自己的“粉丝”。它们对于诗歌的日常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在方便大众进行阅读的同时,以“订阅”“推送”的方式严重影响并塑形了人们日常的阅读习惯。

相对于微博,微信平台有自己的独特优点,这样的平台让人可以安静读诗,没有干扰,就相当于是一份民刊,一份口袋电子刊,一份每天都能收到一至两首佳作的每日期刊,既免去了编辑者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一份刊物,也免去了读者需要上网才能浏览诗歌的郁闷,只要直接打开手机就能阅读,安静读诗,让灵魂得以升华。微信平台设有重点推介的每期主打的诗歌评论,还有《诗专辑》《诗译读》等栏目。它预示着手机成为一种崭新的媒体,正在和诗歌取得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微信的操作也相对比较方便,只要你的手机是智能手机,安装有微信,那么打开微信,点“朋友们”,然后“添加朋友”,搜号码或查找微信公众账号,然后“关注”,就可以定时收到相关的诗歌文本及诗歌信息。诗歌的篇幅相对短小,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拥有碎片时间的都市读者的需求。微信平台对网络诗歌的突出贡献在于它推送形式的灵活和以诗歌朗诵会、网络视频、电影等为代表,诗歌的“有声传播”日益广泛,成为多媒体时代诗歌的重要传播方式。

四、现状、问题及可能的前景

网络诗歌在开辟了自己新的存在空间之后,实现了与传统纸质媒介的分离与对抗。可以预见,一个手机阅读的时代正在到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纸质媒介在诗歌阅读与传播过程中的衰落。恰恰相反,纸媒与自媒体的交错与融合,为网络时代的诗歌带来了更多复杂的问题。

在“自媒体”时代,对于诗歌而言,纸质媒介依然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官方诗歌刊物对网络诗歌的指导性参与及肯定性认同,推动了网络诗歌的发展,网络诗歌已成为纸刊的选稿基地。更重要的是,网络媒介的发展使得诗歌、诗歌刊物纷纷走上网络诗歌媒介的发展路径,而诗人也纷纷建立起了个人博客。”*龚奎林:《媒介生态视野下的新世纪诗歌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3期。目前各大纸质诗歌刊物如《诗刊》《星星》《诗选刊》等,每期都有很大部分诗歌来自网上。而诗歌网站、诗歌论坛也会定期精选出优秀的诗歌出版纸质版本,在各种诗歌年选中,网络诗歌也成为重要的一部分。网络媒介与纸质媒介的关系渐渐取消了那种二元对立的对峙局面,而是变得相互融合,它们的关系正在变得复杂化。“尽管网络传播文学作品更快更宽广,但由于纸质媒体审稿程序的规范与权威性,网络传播的作品最后依旧是通过报纸文艺副刊、文学期刊的纸质媒介发表来获得大众文化精英的认同,最后通过诗歌书籍的出版、发行来完成文学作品的传播。”*龚奎林:《媒介生态视野下的新世纪诗歌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3期。最近几年,网络和纸媒的这种双向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加强,网络诗人和传统诗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融合,很多网络诗人从网上走出,成为重要的诗人,另外一些传统诗人也较好地融入了网络空间。随着网络技术的更广泛普及,这种交融会更加深入。一方面那些靠网络爆得名声的诗人,企图在纸质媒介里得到认可,于是就有了向纸质媒介的靠近;另外,面对网络媒介的崛起,传统纸质媒介也会主动迎合网络媒介。纸质媒介与网络媒介的这种拒迎关系,越来越展示出当今诗坛的良好态势。“中国官方的诗歌刊物对民间网络诗坛大有‘招安’姿态,它们的强势介入,直接为网络诗歌推波助澜,为低迷的诗坛打了一剂有效的强心针。”*刘贤吉:《试论扬子鳄网络诗歌论坛的生成》,《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不难看出,网络诗歌和传统诗歌的界限已经渐渐模糊并日趋消除,关键是怎样形成良性的互动,共同为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实际上,网络诗歌的几种存在形态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交融的,存在形态的变化虽然促成了诗歌发表的自由和诗歌的繁荣,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诗歌博客的“自我中心”、诗歌作品的艺术水准降低、诗歌数量剧增造成的“经典”缺失等等。“艺术”与“技术”的相遇与碰撞,会产生一系列的诗学问题。正如有学者所预言的,“网络诗歌在90 年代既是一个新生事物, 同时也预示着诗歌的未来发展方向。”*吕周聚:《超文本诗歌创作的现状与展望》,《北方论丛》2010年第1期。从1994年以来的20多年,诗歌触网之后其存在形态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从早期的论坛、网刊,到诗歌专栏、诗歌博客,再到微博、微信,网络诗歌的存在越来越趋向于自由化、微型化,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诗歌观念、诗歌阅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页。互联网技术“润物细无声”地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学,并且还在改变着,诗歌也必将随之发生存在形态的变化。这里存在着诗歌在网络时代的普及和经典化问题,在大众的潜意识之中,纸质的书籍仍然是经典化的某种象征,而网络更加类似于一个巨大的交流场地。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诗人伊沙以“微博”的方式进行的新世纪诗典的编选工作,诗人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都是在网上进行的,而最终的成果则是纸媒完成的。而在“微信”上走红的余秀华,最终通过出版纸质的诗集,宣布了其作为“诗人”的合法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了网络作为一种媒介的优异之处,以及它正在进行中的各种利弊。我们对未来的网络诗歌保持着足够的关注、期待和警惕,同时也期待更加深刻的学术探求。

(责任编辑:毕光明)

The Form of Poetry in the “Self Media” Era

MA Chun-gua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extensive use of the “self media” represented by the blog, micro-blog and WeChat in daily life, network poetry has seen profound changes in its existence. The “poetry blog” has provided not only poets with an incomparably free and individualized platform of poetic writing and publication but also readers with a new reading platform superior to the poetic forum. In addition to shaping the new poetic style and expanding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of poetry, “Microblog poetry” and “the Wechat public platform of poetry” have exerted a timely and effective influence on the poetic environment of the network era. The interlacing and contention between “self media” and “paper media” is both a rare opportunity and a major challenge for development of poetry.

Key words:self media;network poetry;poetic blog;micro poems; dissemination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重点社科项目“网络诗歌研究”(编号:J10WD22)

收稿日期:2016-02-01

作者简介:马春光(1985- ),男,山东菏泽人,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诗歌理论及中国新诗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6)-05-0047-06

猜你喜欢

自媒体传播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