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在访谈节目同声传译的应用

2016-03-16唐媛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分配模式源语言吉尔

唐媛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在访谈节目同声传译的应用

唐媛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广泛应用于翻译实践中,但是该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受人脑精力有限,口译者自身素质和素养影响。在访谈节目的同声传译中,在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上应采用综合运用策略,即既要有内容层面上的精力分配,又要有角色层面的精力分配。

精力分配模式;访谈节目;同声传译;丹尼尔·吉尔

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在翻译实践中有广泛地应用。探讨对其精力分配模式在访谈节目同声传译(以下简称同传)中的运用,既是对理论实用性的又一次检验,也是结合对访谈节目同传实践的反思,丰富其理论内涵的又一次实践探索。所以,有必要对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在访谈节目同传应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重点地阐释与说明。

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应用于访谈节目同传的实践中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但因个人原因所限,本文只能对下三个问题进行阐述分析:访谈节目同传的特点、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的构成及运用经验总结、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在访谈节目中运用的策略。

一、访谈节目同传的特点

访谈节目的同传是口译与媒体节目相互结合的一种新的翻译实践。因此,如何对其口译实践进行总结或者说是对其特点进行归纳,直接影响到对其口译及其相关的研究。访谈节目同传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以互动为特征的信息双向传递。访谈节目具有互动的特点,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传统的访谈互动又是以单向的互动为特点的。因为,在被谈者与访谈者之间存在着互动;被访者与口译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口译者与观众之间存在着互动。特别是在目前的访谈节目中,这种互动的方式又有向双向互动的转化趋势。例如,通过一些互动平台,观众可以向被访者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经过主持人选择后使其与节目中的被访者进行相互探讨。因此,在其同传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双向传递的特点。

其次,以语境参与为辅的口译实践。口译是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协调工具。电视同传是将一种媒介(电视),和一种口译方式(同声传译)结合起来形成的媒体口译[1],因此,它需要语境的参与。在语境的参与下,它不仅决定了口译者的精力分配,而且会对口译者选择相关的口译信息产生影响。因为,在特定的语境中,有些源语言的信息是不需要翻译和特别强调,而有些信息是需要口译者故意强调。所以,语境的参与会影响到口译者对口译信息的选择。

再次,复杂化的口译背景。电视同传是一种复杂化的口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而究其产生的原因,则可以把它归结复杂化的背景。这里所谓复杂化的背景,既有电视台口译设备的缺欠,也有其访谈节目内容的复杂化。在访谈节目中,口译者自始至终都处于一个角色的转换过程里。从观众的层面分析,口译者充当的是说话人的角色;从访谈者与被访谈者的层面分析,口译者是一个听话者,是与观众一样具有同质的听话人角色。而从跨文化交际的层面分析,口译者是一个联系访谈者与观众之间的媒介。他不仅要向观众转换访谈的内容,而且还要把观众的信息反馈给访谈者。因此,作为一个口译者,他不仅需要考虑如何在口译内容上的分配精力,而且还要考虑如何把精力恰当地分配给每一种角色。因此,口译者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同传中必须面对这样复杂化的口译背景。

二、精力分配模式及其经验

对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及其构成的阐释是总结其运用经验的前提。在这一部分的论述中,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即精力分配模式的构成与运用实践的反思。

(一)精力分配模式

众所周知,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理论是以口译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理论。它的产生,不仅使传统口译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而且还为口译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理性的思维。特别是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口译中的两大难题,即漏译和误译。因此,精力分配模式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首先,丹尼尔·吉尔最初的公式。丹尼尔·吉尔总结了一个这样的公式:SI(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L(Listening and analysis)+P(Production)+M(Memory effort)+C(Coordination)。这里的“L”是口译者对说话人语句的倾听与理解;“P”是表达的具体过程,它是口译者对前边“倾听与理解”的转述;“M”是口译中的关键,它是指口译者对其需要翻译信息的存储,一旦这一环节发生问题,后续其他口译行为皆无法发生。因为,在一个口译的阶段内,口译者是以目标语的形式对所需要翻译信息的一种识记。“C”所代表单词是“Coordination”,而这个词汇的基本意思是:协调。这也就是说,无论是前边的“倾听与理解”,还是后边的“信息存储与记忆”,它们相互之间都需要进行彼此的协调,以保证口译过程中的没有任何的翻译失误。

其次,公式的再度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丹尼尔·吉尔在总结自己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又把这个公式进行了相应的完善与发展。即,把这个公式的内涵又演变成了两个更为符合翻译实践的公式。即著名的CI(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L(Listening and analysis)+N(Note-taking)+M(Short-term memory effort)+C(Coordination)和 CI(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Rem(remembering)+Read(note-reading)+P(production)。

在第一个公式里,丹尼尔·吉尔加入一个“N”环节,即口译者的笔记过程,它可以保证口译者对其所要转译的源语言及其内容有一个充分的记忆。因为,同声传译与交替传译是有所不同的,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在第二个公式里,它又强调了“记忆”对于口译质量的影响。因此,强调口译者对其所记笔记内容的一种回顾与信息获取。

(二)精力分配模式实践运用的反思

认知科学认为人脑的运作需要集中的注意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人脑是个容量有限的信息处理渠道,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同一时间不能处理太多的任务[3]。因此,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在口译中的运用实践,有两方面的经验值得研究者关注:

首先,在口译中,口译者的精力分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口译者的精力分配出现了问题,那么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其口译的质量。Gile(1995)指出,如果一时间只有一项任务需要处理,那么这项任务能被分配到人所有的注意力,处理的效果和质量定能令人满意;而要同时处理两项任务,每项任务就只能分配到一半的注意力,也就是“一心二用”。这时候,如果精力分配合理的话,也能完成任务,如果不合理,所做的努力就要功亏一篑[1]。口译本身就是一项多项任务同时处理的活动,译员在听到原语信息时,必须同时调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言外知识对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将信息概念化,存储进自己的短期记忆,并在短期记忆消逝之前,转换代码,用译语表达出来。同时,同传译员在表达的同时还要分配一部分精力接收分析新信息,传译员则在听取分析信息的同时边记笔记。口译各项任务的精力合理分配对产生高质量的译文至关重要,如果一项任务分配的处理能力太多,分配到其他任务的处理能力上就相应减少,从而影响口译的顺利进行。如一个同传译员若过分注重表达,在新信息的处理和接收上所分配的注意力必然减少,处理能力就会下降。

如果说这个阐释概括得过于笼统,那么再具体而言就是口译者因为精力分配出现了问题,致使其不能及时而准确地获取需要转译的相关信息,就会使翻译与其源语言所包含的信息出现彼此的差异。而且这个过程与口译的语言能力以及其所掌握的翻译技巧毫无关系。

其次,口译者自身素质和素养对口译质量的影响。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是针对以强调口译者自身素质给予口译质量影响的缺欠而提出的一种新理论,并且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与运用过程中也证明了这一点。每一个理论都具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运用中的不足需要后续的研究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特别是相对访谈节目而言,只运用一种精力分配模式来提升口译的质量同样不能达到翻译目的。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为了取得最佳的口译效果,口译者应该与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与口译技巧的强调进行整合式的运用。同时,认知科学认为理解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感知辨认信息的形式,二是领会信息的含义。译员如在辨认信息上花费较多的精力就会影响对信息的正确分析[4]。要做到即时理解,就要求译员能够毫不费力地辨认听取的信息,即译员对原语的掌握程度要达到同母语相当的水平。因此,口译者自身的素和素养对口译质量的也同样有着极大的影响。

口译工作是一项双语活动,它涉及到外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运用与转换。如果没有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口译者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口译任务,因此,语言能力是从事口译工作的基础[5]。口译的过程可划分为理解与表达两大步骤。第一,理解是口译工作的基础,如果连话都听不清,意思也搞不懂,何谈翻译?非专职口译者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不多,对各种口音不太熟悉,这无疑会增加口译工作的难度,他们平常应尽可能地通过电视、广播等渠道锻炼听力。只有听清并听懂了,才有可能进到下一步的思维与表达。第二,表达就是将原语言代码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代码表示出来并取得等同的效果。表达是口译工作的核心,理解与记忆就落实在表达中。要想表达得迅速、清楚、准确、通顺,口译者还须具备若干条件,在此不一一表述。

口译者的文化素养也影响着口译的质量。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而广泛传播,语言通过文化而日臻丰富,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从宏观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反之又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5]。从微观来说,文化涉及到一个民族的道德、风俗、习惯、感情、心理、审美、礼仪、宗教、喜好、禁忌等。例如,dog's meat的表层意思是“狗的肉”。深层结构却有两个意思:一是“供人食用的狗的肉”,即“狗肉”。二是“供狗吃的肉”,即“狗食”。在西方,人们把狗当作朋友和宠物看待,由此而产生的许多与狗相关联的成语都是非贬义或褒义的,例如,Every dog has his day;a 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等,因此,人们是不愿屠宰和食用狗类的。了解了这种文化背景,在西方的超市里就不会把“ a can of dog's meat”误认为是“一听狗肉”了。

访谈节目的同传不能仅仅限于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本身的理论与运用,还应结合访谈节目同传的实践,分析以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为核心分析口译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同时兼而论及它与其他口译理论的配合问题。例如,与关联理论的配合。这既是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理论运用的感悟,也是对口译实践的反思。

三、精力分配模式应用于访谈节目同传策略

(一)策略选择原因的说明

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在口译中的运用的确提高了口译的效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一种口译理论,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与其他口译理论一样,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在访谈节目的同传实践中,口译者应该选择综合运用策略。面对这种复杂化背景给予口译者所带来的口译困难,有研究者提出了这样的解决策略:对此(指在复杂化背景下口译所面临的困难)可使用五个原则,即顺句驱动、酌情调整、进退适度、恰当预测、信息重组来应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综合策略的正确性。无论这五个原则哪一个,只要它在口译中实现,仅仅依赖精力分配原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二)综合策略的具体内涵

所谓精力分配模式的综合运用策略具有如下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在运用精力分配模式的过程中,口译者应该对其精力的分配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既要有内容层面上的精力分配,又要有角色层面的精力分配。在两个看似矛盾的精力分配却都是影响口译结果的核心因素。从另一个层面分析,角色的层面的精力分配也好,内容角度的精力分配也罢,它们都是统一于口译实践之中。其次,精力分配模式综合运用策略的第二个含义是指它与其他翻译理念的综合运用。这既是在理论层面上对精力分配模式自身局限性的补救,也是在实践层面上,口译者充分展现自身口译素质的前提。因为,即使精力分配得再科学,如果没有良好的口译技巧,观众也不可能理解源语言的多维意蕴,特别在文艺类的访谈节目中更是如此[6]。

(三)个案分析:精力分配模式综合运用策略的例证

访谈节目中精力分配模式的综合运用策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例如:同传内容:through blood drawn by lash and blood drawn by sword we learned that……[2]译文:通过流血战争,我们……

从这个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同传中,可以明确一个这样的事实:源语言中多个词汇被口译者所忽略了。也就是说,在源语言里表达“奴役的血腥枷锁”和用来再表达“刀剑的血光厮杀”的所有词汇都被口译者忽略。而这个忽略就是口译者运用精力分配模式的客观结果。而与此同时,口译者又运用关联理论,即在“认知关联”的原则下,口译者成功地实现了说话者的意图与听话者信息获取之间的相互关联。通过“流血战争”把“through blood drawn by lash and blood drawn by sword”英语所蕴含的信息进行了更加经济化的处理。从而实现了同传的目的。因为,无论是“奴役的血腥枷锁”也好,还是“刀剑的血光厮杀”也罢,它们所表达的意思都与“流血战争”这一词汇的基本意义相关。从另一个层面分析,这里口译者在对源语言的倾听时,运用了精力分配模式成功地获取了源语言中的关键信息;而以其作为说话者角色向观众传递同样信息的时候,他又成功地运用了认知关联理论,在语言经济化的同时,成功实现了“流血战争”与源语言意义上的关联。因此,在这句堪称经典的同传中,口译者的翻译实践充分地体现了精力分配模式综合运用策略的具体内涵。即,在口译实践使精力分配原则与关联理论成功地实现互补,从而很好地克服了两种理论彼此的局限性。

总之,探讨精力分配模式问题,有许多课题值得详细阐释。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口译工作者和从事口译研究的专家学者不断去探索和研究。

[2]吴远宁.电视同传口译技巧的关联研究[J].中国翻译,2015(3):99-102.

[3]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251.

[4]吴琼.口译中的精力分配[J].集美大学学报,2002(4):82.

[5]罗建生.论非专职口译者的素质与要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156.

[6]肖晓艳.同声传译的多任务处理模式[J].中国翻译, 2001(2):33.

Application of Daniel Gile’s Effort Model of SI in Interview Program

TANG Yu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Yongzhou,Hunan 421599)

Daniel Gile’s Effort Model is widely applied to practical translation;however,it varies with different individuals.In interview program SI,this model should be used comprehensively,including content effort distribution and role effort distribution.

Effort Model:interview program;SI;Daniel Gile

G222.3

A

1674-831X(2016)06-0096-04

[责任编辑:胡 伟]

2016-11-06

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联合项目“从认知负荷模式看访谈节目同传的简化策略”(13WLH28)

唐媛(1983-),女,湖南邵阳人,湖南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同声传译、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分配模式源语言吉尔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揭示豆科主导森林的大气沉降氮分配模式
林巍《知识与智慧》英译分析
拿开以后
浅析日语口译译员素质
黔产铁皮石斛不同部位多糖、氨基酸及必需元素含量
吉尔伽美什,寻找永生的故事
照相日
以口译实例谈双语知识的必要性
从目的论角度看《红高粱》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公平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