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日语课堂中对话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6-03-15邢心乐

关键词:构建

邢心乐

(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6)



高校日语课堂中对话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邢心乐

(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社会的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日语教育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虽然与别国相比,长期以来我国在日语教育方面占据着领先的地位,但是反思目前高校的日语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存在着课堂效率较低,师生交流较少,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构建对话式教学模式,实现平等、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必将成为解决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日语课堂;对话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蓬勃生机,在经历了上世纪50、60年代的低速发展期、70年代中期开始的快速发展期之后,90年代后期开始踏入高速发展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中,设立日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已经达到385所、三年制高职或大专200余所。和其他国家相比,无论是从学生数量还是规模上,中国的日语教育都占据了领先的地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日语人才。但是,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同时,对我国日语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目前高校日语教育现状的调查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诸如,课堂教学偏重教师独白式教学,学生被视为接受语言信息的容器,导致学生对日语的学习停留在机械化的记忆背诵上,缺乏对语言背后文化现象的深刻理解以及运用的灵活性。同时,课堂形式单一,师生交流甚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欠佳。重新审视传统教学方法,构建平等、合作、创新的对话式课堂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二、对话式教学理论的内涵

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是对话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他指出,对话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以对话为基础。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则把对话理论引入到教育教学中。他从教育政治观的角度提出,“要用对话式教学来代替讲解式教学,认为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实质上是社会中压迫现象的缩影,教师把反映压迫者意识形态的文化精华灌输给学生,否认了教育与知识是探究的过程”。[1]我国部分学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在很早以前也曾提出了对话式教学这一理论概念,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但是直到在我国新课改革中对话概念被提出,对话式教学才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对话式教学的特点

1.平等性。对话式教学中的平等性主要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处于支配地位,结果是教师满堂灌、一言堂,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对话式教学旨在打破这种僵局,让教师和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中共同的学习者。课堂教学以文本为中介,师生由此进行平等的对话,各抒己见,实现教学相长。

2.合作性。对话本身的双向性决定了对话式教学的合作性。对话双方互相尊重、共同探讨,在寻求共性的同时,认可他人的个性,共同担负对话主体的角色,拓宽视野,发现新知。

3.创新性。弗莱雷提出,“真正的对话是行动和反思的结合,要求学生对客观现实具有批判的眼光,创新的思维”。[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局限于老师所提供的教学情境中,因此丧失反思的机会,也很难对课堂提出质疑。在对话式教学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因此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不断的创新。

(二)对话式教学的表现形式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被施以“填鸭式”教育,尽管近年来教学改革中屡屡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但是实施结果往往是教师主导,学生被主导,课堂效果不尽人意。对话式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前提是师生的互为主体性。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放弃作为师者的权威性,师生对话也可理解为你——我之间的对话。当然师生对话话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思维习惯、心理及所学知识范围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话题中,师生通过讨论与交流促使新知识的生成。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通过对话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由个体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学生之间通过对话,可以向彼此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挑战彼此的偏见和假定,由此建立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思想和见解。

3.师生与文本及师生与自身之间的对话。这是对话式教学中最基本、同时又最重要的对话形式。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对话主体必须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个体责任感,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相互碰撞以实现建立新知识的目的。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在于文本,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个体学习,与文本对话,与自身对话,将这些多元反应展示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顺利进行。

三、高校日语课堂中对话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师角色的自我确认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但不是课堂的中心和权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首先要避免霸占学生话语权的现象,要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淡化教师身份,以对话的方式走近学生。其次要注意对话应当在每一位学生之间发生,不能只局限于一部分学生(优等生)之间,做到对话的平等公正。在日语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将具备以下多重身份:

1.输入者。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给学生以正确的语言输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日语语言知识。

2.评价者。鼓励学生依据所学进行听、说、读、写、译等一系列语言运用,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确保语言输出的准确性。

3.合作者。针对语言知识重难点及语言背后文化的现象等,以学习伙伴的姿态同学生积极探讨,共同交流,实现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二)话语环境的创造

对话式日语教学的实现,有赖于师生双方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但是目前日语教学的困境在于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没有参与对话的欲望,不想对话;或者是有积极参与对话的欲望,但是教师抛出的话题不具备讨论价值,缺乏对话的深度,让学生无从对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造适合学生日语学习的情境,在适当的情景调动和刺激下,学生情绪会更加饱满,思维会更加活跃,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

1.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对话欲望。任何课程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都会导致学生学习欲望的减退,日语教学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地给予学生新鲜感和紧张感,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参与对话的欲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开展角色扮演、情境会话、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运用场景。我们在向一年级学生讲解精读课程中《采访》一文的时候,让学生分别扮演采访者和被访者的角色,体会不同立场下的语言运用特色,并组织学生分组对老师进行采访,同时制作规范的采访稿。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形式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欲望,课堂效果显著。向三年级学生讲解泛读课文《雨伞》时,由于作品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除了向学生介绍作者川端康成的生平、创作特色及作品意境之外,还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了续写,并要求学生进行发表。通过类似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日语表达运用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另外,在教学手段上,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生动的画面,影视展示等,赋予学生课堂新鲜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对话。

2.重视语言背景知识的激活,赋予学生对话话题。日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在课堂中如何将这些生硬的语言讲解转化为师生、学生之间的灵活对话,无疑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语言背景知识的激活,做好语言讲解的铺垫,可以给学生提供对话话题,吸引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愿望。例如,进行课文《金钱》讲解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在人民币出现之前的货币形式等,这样的话题就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同时“物物交换”,“贝壳”、“购买”等相关词汇以及语法都会随之被运用。我们在进行课文《仿制食品》讲解的时候,开展了围绕《仿制食品是否应该存在》的辩论,把学生分为正反两个小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两组学生都努力地寻找论据材料,学习日语语言词汇,课堂收获颇丰。

(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外语教学不应该将外语仅作为一个交流工具来传授,应该使学生把握语言背后深刻的文化现象。但是,外语教学也不单单是外语和外国文化的传授,更加需要本国语言以及本国文化的强有力地支撑,因此,“外语教学实际上更应该是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教学”。[3]

文化是在一定时期内由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行为意识、思维习惯等。可以说是该群体潜意识里理所当然的一个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两个重要要素,既要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理所当然,同时也要了解对象民族或国家文化中的理所当然”。[4]我们在日语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准确认识我国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理解日本民族文化。引导学生既要打破民族偏见尊重他国文化,同时又要具备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避免民族文化意识的淡化,培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对话能力的高素质日语人才。

(四)阅读能力的强化

阅读是外语教学的基础。“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也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5]日语课堂教学是围绕文本为中心进行。因此,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显得十分重要。师生双方需要对教学内容及相关文本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才能对课堂内容有所了解,能够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这也是保证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顺利进行的前提。

四、结语

对话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与形态,近年来的日语教学改革中,关于对话式教学理论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在理论研究一片大好的情形下,对话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却不尽人意。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教师一味地进行独白式课堂或是对话教学流于形式,转变为简单的师生问答,课堂效果甚微。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日语教育迎来了新的转型期。不管从学校规模还是学生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增长。社会对日语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日语教育教学如何突破上述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构建平等、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从本质上讲,对话不应该是一种具体的问答方式,应该是让所有参与者参与其中的一种精神。因此对话式教学没有具体技巧可言,只能靠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课堂不断地摸索探讨,寻求最适合自己与学生的对话方式。

(注:本文系河南省2014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中原经济区建设框架下河南高校外语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2400411033)

参考文献:

[1]王菊,王晶.对话式教学与高校研究性教学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7,(1):79.

[2]杨甲睿,张洁.对话式教学的内涵特点及模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1):90.

[3]邹琼.对话与理解——外语教学本真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10.19.

[4]修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3.

[5]姚阳.对话论对互动型外语教学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9,(32):61.

猜你喜欢

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浅析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与构建
创建《数控自动编程》优质核心课程
浅析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专业课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