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思潮影响下青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风险评估与对策

2016-03-15于海军张慧春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青年

于海军,张慧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123000)



后现代思潮影响下青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风险评估与对策

于海军,张慧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如今,在我国,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扩展、蔓延到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同网络文化、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等相互交融,并风靡于青年人当中,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究其根源在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意渗透,直接冲击青年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致当代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被边缘化的风险不断加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因势利导,在青年人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小、落细,并融于青年人日常生活的始终。

关键词:后现代;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

“后现代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附属品。它最早流行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欧美国家,八十年代后开始向全世界蔓延,以其多元化、反理性主义、反权威性主义等特征成为盛行一时的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如今,在我国,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向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扩展、蔓延,同网络文化、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等相互交融,并在青年中风靡开来,良莠不分地盲目接受后现代文化给他们带来的暂时快乐,衣着言行、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都要“赶时髦”,后现代思潮已逐渐成为青年群体中一种时髦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由此,引起我国的学术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关注和审思。

一、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当代青年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化风险评估

后现代主义以消解一切传统、权威、经典、中心和信仰为己任,对思想意识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年的政治观念带来消极影响。[1]究其根源在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意渗透,直接冲击青年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致当代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被边缘化的风险不断加剧。

(一)多元话语空间动摇青年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我国的传播与影响,打破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时代。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各种载体形式开创了一个多元的话语空间,开阔了青年的视野,唤起了青年的自我意识,也使他们更具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但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坚持“西方优越论”,通过各种形式,把自己的物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观念加以推行,使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存在严重的偏差。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鼓吹和诱惑下,这些所谓的“新新人类”,思想迷茫、精神空虚,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在人生的交叉点上不知所措,盲目崇拜、追随、模仿,信奉西方所兜售的“普世价值”论,政治观念模糊,各种质疑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在无声滋长。这些青年经常诋毁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形象和调侃中国的社会现状,把反对政府的权威领导当做有思想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淡薄,甚至否定、背离,反而更多地向“实用性”、“功利性”、“自我中心”的价值观轨道偏离。

(二)思想文化多元并存冲击青年一代的主流文化认同

当前,后现代思潮蜂拥而至,打破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独立存在的局面。思想文化多元并存,使人们的选择性、多变性增加,特别是西方文化所提倡的消费分化的流行,冲淡了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关注。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引导青年人否定社会主义、进而怀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成为瓦解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年人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在价值判断上和价值取向上表现困惑和迷茫,使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遭到冲击和淡化。如有的青年追崇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对中国传统教育内容和方式产生逆反情绪,反对循规蹈矩的程式教育,厌恶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喜欢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网络游戏、喜欢暴力、喜欢色情、喜欢卡通、喜欢生活在刺激的情景中,构成了对教育的反叛,更有甚者公开宣扬向往西方的自由生活,向往不劳而获,“一切向钱看”、“拼爹”风气盛行。

(三)道德相对主义导致青年一代精神上的“流浪意识”

后现代主义宣扬理想信念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受后现代思潮影响的青年人信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思想,他们追求排除一切束缚去追求思想上的自由,实现精神的自我超越,实现没有权威的管制。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使青年人既不能被传统的文化精神所感化,也没有新的理想归属和寄托,而是对一切都持无所谓的态度,无视崇高与粗俗、高尚与卑鄙、真诚与虚伪、正义与邪恶、圣洁与污浊、美丽与丑陋的区别。[2]被后现代思潮影响的年轻人推崇实用性,强调“有用即是真理”,注重追求个人利益,往往忽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更有甚者会做出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事。这些后现代的“新新人类”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对最高理想和共同价值的追求表现的漠然与冷淡,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产生了“流浪意识”。

二、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后现代思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生活

后现代思潮带来的世俗价值观念的滋生与蔓延,使大部分青年人深受其害。也直接冲击我国当代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对当代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被边缘化的风险,我们不能等闲视之,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高度重视,因势利导,在青年人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小、落细,并融于当代青年人日常生活的始终。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先进性、权威性

科学性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法性,其来源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反应,是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同时要讲清楚其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比如在讲民主的科学含义时,就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要让青年人接受乐于或自愿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即和时代精神的吻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中国独有的,不是脱离世界文明发展轨迹的,先进性不是相对于中国过去而言的,而是反映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权威性,它不是戏说,它的权威性来源于大众的共识和认同,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关键所在,和人民大众的利益追求、愿望诉求是一致的,代表着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根本要求。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是广泛而丰富的,要传承和创新教育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性、广泛性、时代性。在完整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体系中理想信念教育是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核心内容、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内容是创新。时代的发展赋予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应当包括国家主权安全意识教育和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在国家主权安全意识教育中,要让青年清醒的认识到国家主权原则存在的意义,从而有效地抵制各种否定国家主权的思想。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新背景下,必须加强青年的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教育,提高青年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融入青年人日常生活中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具有强大的引导和整合各种思潮的功能,但要使这种功能充分发挥,必须要做好基础性工作,要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到青年人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教育过程中始终贴近青年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及时解答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加强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多渠道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的事例灌输、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3]引导每个青年人都参与、每个学生都知晓、逐步认同、形成信仰,让青年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体验它、感知它、领悟它,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从内心认同、接受,增强青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注: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项目编号:14JDSZ303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13DZZ074,L15DSZ011;2015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立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XDJ2015-C005)

参考文献:

[1]李建宁.后现代视野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青海社会科学,2009,(6).

[2]刘畅,郑红.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9,(9).

[3]秦龙,肖唤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5.42.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青年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被边缘化的节能司?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
农民工陷于“双重边缘化”困境
萨娜的“边缘化”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