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的文化空间建设研究

2016-03-15

关键词:文化空间高校图书馆建设

易 茁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图书馆,云南临沧677000)



高校图书馆的文化空间建设研究

易茁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图书馆,云南临沧677000)

摘要:文化空间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图书馆的文化空间建设要注意突出空间性、时间性的交融,充分发挥它的教育文化职能,从而体现出高校图书馆在城市文化空间建设中的价值。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建设

文化空间(Culture Place),又称为“文化场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态和样式。在200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三条中“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①文化空间的形成要件是空间、时间、人的活动。

一、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的特征

高校图书馆的文化空间兼具空间性、时间性特征,具有教育文化属性。强调在特定的空间场所中,文化的静态样式和动态样式的结合。图书馆可以在充分发挥丰富的文献资源优势的同时,借助文化传承人的展演、文化学者的讲授、文化符号的标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手段,定期开展相关的主题文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积极挖掘文化空间作为交流场所的作用,使读者在图书馆文化空间中体验到不同的文化魅力。在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中,可以聚集起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群,增强读者的文化自觉性,丰富精神生活。图书馆文化空间可以将文献资源、人、场所三要素相互整合,从而凸显图书馆在城市社区文化中的社会价值。

(一)空间性特征

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包含三个方面:特定位置;与特定位置相关的事物和环境;在特定位置开展活动的人。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的特定位置指图书馆中某个区域及范围内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与特定位置相关的事物和环境,是指该空间中使用的文献、设施、设备、装饰品等;在特定位置开展活动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包括图书馆员、文化传承人、文化学者、学生、社会读者等。上述三个方面在图书馆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高校图书馆的文化空间。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的角度看,文化空间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即“场所”的实体存在。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也能体现多种场所功能:作为文化展示场所,可以展示服饰文化、器物文化、民族艺术品等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作为文化信息知识交流场所,可以提供与活动主题相符的纸质文献、电子资源、相关设备和高效便捷的专业参考咨询;作为文化传习场所,可以为读者提供了解、体验、学习、交流的机会。文化空间为读者所提供的文化知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既可以使读者更加直观的了解、感悟文化,也可以使读者更加便捷的获取、分享信息,还可以让读者面对面的沟通。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以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来服务社会,以知识的流通和分享来服务读者,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和拓展,是高校的文化地理标志,也是城市文化的独特标识。

(二)时间性特征

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的时间性特征是指以年为单位,循环往复的“周期”性呈现的文化活动。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就是这种时间性特征的最好体现。“岁时节日有相对固定的节期,有特定的民俗活动。传统岁时节日,是民众集体创造的文化产品。”②岁时节日到来时,人们在这些特殊的时间里会遵从传统习俗从事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而现代社会的纪念日、活动日也很好的呈现了时间性特征。如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图书馆界每到此时都要开展一系列与阅读相关的各类活动,因此只要一谈到“世界读书日”就会让人自然联想到图书馆和与之相关的文化因子。因此,建设文化空间时,如果时间性特征与独特的文化活动相同步,文化空间就能自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文化需要中,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文化空间的这种时间性特征往往是隐性存在,很容易被人忽视。

高校图书馆的文化空间建设应该注意时间性特征与空间性特征的结合。同时,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开展不同类别的服务,将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功能进一步释放出来。在寒暑假,图书馆可以利用全媒体资源面向社会读者开展一系列与岁时节日相关的文化活动,如暑假中,开展与彝族火把节相关的文化宣传展览和民歌鉴赏活动;在寒假开展春节主题活动,既可以邀请书法家进行春联撰写,也可以让文化名人解读各地春节习俗。同时,图书馆提供与之相关的文化图书和视频,使这些传统节日在文化空间中获得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在教学期内,面向学生的课程需要,结合地方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节庆开展主题活动,如每年的“三月三”开展女儿节活动,“五月五”开展端午节包粽子活动,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指导学生了解、体验、学习独特的民族文化,将传统文化嵌入到校园文化之中,从而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播与继承。依此类推,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可以借助清明节、泼水节、中秋节、重阳节、抗日胜利纪念日等等有历史纪念意义、有民族文化感情、有丰富文化寓意的岁时节日开展一系列活动。借助人们对这些节日活动的关注度,有意识、有组织的开展活动。

综上所述,只要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选择有代表性的节日、纪念日、社会活动日开展活动,并将人的动态文化和图书馆静态信息资源汇合起来,就能够更好地承担引领和示范作用,成为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标。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的文化教育属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裹挟下,世界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更加频繁,因此,那些民族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如果一种文化的根基和内涵是丰厚的、民众又有较强的文化自觉,文化结构还能保持独立,那么该文化就能得到较完整的保存。可是,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表征,都不可避免的发生变迁、涵化,因此我们无意做博物馆式的固态保护,但可以通过图书馆文化空间发挥其教育职能和文化职能作用,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借助互联网资源和全媒体技术营造一个真实、自然的民族文化环境,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图书馆成为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场所。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力度,可以使人们从文化生活的自在样式向文化生活的自觉样式转化,在思考怎样保护好民族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同时,促使民族文化获得新的时代生命。

高校图书馆具有教育与文化双重属性。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的文化属性表现为保存文化遗产,传播先进文化,建构文化活动中心。为实现文化的真实、活态呈现,专业馆员会尽可能地对图书、图片、照片、视频、音频等全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向读者提供多元的知识信息支持。这种知识信息服务既表现为多媒体或文化实物的直接感知,也表现在利用虚拟文化资源开展文献阅读、文化体验、经验分享等一系列相关活动中。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主题推介、习俗展演、文化技艺传播。例如,可以特聘文化传承人在现场制作民族工艺品、展示民族服饰等文化象征物,为读者提供多种审美角度,使读者能够感受多样民族文化带来的不同心理体验,弥合文化的差异。同时尽可能保障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公平地传播,促进多种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

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的教育属性还体现在,能够开展民族文化技能培训。为了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可以通过文化讲座,流程展示等形式,对传承人进行技术技艺实训和民间工艺培训,还可以通过建立兴趣小组,促进他们的交流与沟通。通过这些面对面的教育活动,在文化与人、艺术与应用、僵化保护与生活使用之间搭建起桥梁。充分发挥其教育属性,可以促进读者、传承人、学者等多种群体的相互了解与沟通,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艺术素养,同时也为民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高校图书馆建设文化空间的优势

高校的社会职能是为所在城市的文化产业、科学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美国图书馆学家杰西·豪克·谢拉(Jesse Hauk Shera, 1903—1982)曾说,图书馆是由文化浇铸出来的。③吴建中也说过“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明记录的地方。为了让现在以及未来的人们发扬历史的精华,吸取历史的教训,各图书馆应把保存最能反映人类文明轨迹的地方史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④

高校图书馆是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馆舍面积优势和文献资源优势来构建文化空间,这样就可以成为地方公共服务设施的有益补充。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依托数字资源和互联网技术建立虚拟文化空间,保障读者随时随地的获取数据库资源和文化信息。

高校是城市中较为稳定的亚文化区,这里有数量庞大的知识分子,有大量活跃的青年社团和青年志愿者,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都是文化空间中重要的人力资源,依靠他们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技能特长,为文化空间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支持。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建设的目的除了满足学校自身的文化需要外,还要促进所在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传播所在地的特色优势产业、继承地方优秀的民族文化。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改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建设体现了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场所的价值,更体现其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的价值。高校图书馆构建文化空间时需要注意把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结合起来,把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整合起来,把城市社区群体与学校融合起来,既让图书馆文化空间成为城市民众的文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图书馆文化空间成为展示城市文化魅力的窗口,通过它的文化影响力铸就地方文化的精神品格。

注释:

①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05-18]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angzhan.ShenBa oZhiNan.detail.html?classPath =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shenbaozhinan. ShenBaoZhiNan&id=c41f11b6-6ac1-4b16-b5d3-24ea8d0ec9f5。

②李惠芳:《传统岁时节日的形成及特点》,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版,第5期第112页。

③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北京:北京高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④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5页。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EB/ OL].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 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9de04e7c-058e-40c2-a5e9 -3d1475fdbfc6&classPath =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 faguiwenjian.FaGuiWenJian,1998.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05 -18]http://www.ihchina.cn/show/ 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angzhan.ShenBaoZhiNan. detail.html?classPath=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shenbaozhinan. ShenBaoZhiNan&id=c41f11b6-6ac1-4b16-b5d3-24ea8d0ec9f5.

[3]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高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1-88.

[4]冯骥才.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8.

[5]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4-25.

[6]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高校出版社,2003.95.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通知[EB/ 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moe_23/200202/221.html,2002-03.

[8]李晓迪.基于场所现象学的高校校园文化空间设计研究研究[D].硕士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高校图书馆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文化公共领域的建构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