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归因与消解

2016-03-15

张 军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马鞍山243041)



我国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归因与消解

张军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马鞍山243041)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存在着道德失范的问题。基于日趋突出的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一些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出此类现象的归因以及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消解处理对策。

关键词:我国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归因与消解

当然我国社会道德的变化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加之社会背景的变化以及某些不良影响的外来文化的影响,造成了原有的一些生活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包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学校自身以及某些家庭环境也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规范。这些诸多的原因,造成了现如今出现了某些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变化,导致背泣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从而发生了一些道德失范的现象的发生。

一、我国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归因总结

(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的不重视

虽然大学生已经处于成年阶段,但是在某些是非辨别能力上还不是很完善,同时加之自身的自制能力较弱,从而形成了当代大学生从道德意识的不重视。对于已经发生过的道德失范现象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加之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还存在一定的反判心理,所以在对于一些正面的道德教育抱有一定的逆反心理。甚至于有的学生认为,道德约束是针对学生的“个性打压”从根本上就没有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从而在根本就上产生了多种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大部分的大学生的年龄层次都是80后或者是90后,许多的学生都抱有突现个性、我行我素甚至有的大学生还存在过于冲动的情绪。从某种程度上来分析,当代的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度远比不上生理成熟度,从而这两者形成了相应的冲突与矛盾,从自我意识上的放纵到恶性循环的人际关系,都反映到了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这种对于道德意识的不重视的心态,成为了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发生的重要成因之一。

(二)社会及家庭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规范

首先,当前的社会正处在一个特殊的转型期,越来越向着全球化、网络化发展,随之而来的社会发展动态,形成了市场经济与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从而更多的思想文化以及某些不良的价值观念随之也而来。这些不良的文化以及道德观念与我国的传统道德产生了激烈地碰撞,从而产生了许多的矛盾体的产生。尤其是在社会利益以及某些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冲突越来越突显出来。加上前面所提及的大学生的辩别能力的缺乏,从思想意识到心理调控能力都无法正确地对这些文化或者道德做出一个判断,从而极容易产生心理成长危机,让我国当代大学的道德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其次,现在的家庭环境对于大学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也有极大的影响。现在我国的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从某些方面来说,许多的家庭都存在着放纵与溺爱的现象,家长没有对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起来了良好的影响与引导。甚至有的家庭的家长,自身的道德识就缺乏。常以他们失范的道德观念给予学生灌输,这也成为了影响当然大学生的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一大根本因素之一。然后,不和谐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同样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以及道德意识造成影响。这些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许多学生在道德意识出现了偏差与错位的问题产生,加之大学生自身个体的约束能力不足,极容易就产生了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从而也就暴露出了各种道德问题。因此,很容易影响到了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的形成。

(三)学校道德教育的不重视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够形成的,学生想要提高道德素质,从根本上来说还要借力于教育。有的学校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不重视,让学生在缺乏教育的同时,也产生了时代缺失感。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道德教育相关课程,但是老师也只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机械化,这样的教学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更谈不上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因此某些学校对于道德教育的不重视,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道德失范的消解对策

(一)重视重树大学生道德意识加课堂教育力度

要想让大学生重新树立新的道德意识,从根本上应该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因为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以及正确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只有较好的利用起课堂教学,才能够更好的引导着学生重新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以及道德意识。利用好课堂教学,不仅要要加强对学生的质量观教育,让学生重新真正地了解所谓的高质量生活是什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生命质量教育。近年了,许多的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各类型的自杀现象。针对此学校更应该积极地利用好课堂教学来帮助大学生意识到生命以及活着的意义。做为学校以及老师,当学生出现自卑、失望以及无助的时候,更应该对其进行教育,让其更加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从而才能学生尊重生命。此外,当代大学生对于价值观的理解,严重地出现了畸形,在心理和生理都日趋成熟的同时,需要得到学校以及老师的正确引导,才能够正确的提高自我的辨别能力,从而可以避免大学生对于判别某些事物时所产生的局限性。最后,学校还需要通过课堂教育,来提升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地树立,让当代大学生真正地理解幸福的含义,从根本上消除了现在大学生消费档次提升后精神却越来越匮乏的现象的发生。其实所有的观念意识,都是相辅相成的,学校需要通过对这些意识观念的加深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重新树立起新的正确的道德意识,重视道德意识。

(二)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感

校园文化的优劣,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因此,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这个有效的载体,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想要建立优良的校园文化,需要对校园环境进行优化。让学生身处一个宽敞优雅的校园环境当中进行学习,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的身心压力。提供学生一个美丽整洁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很生活无疑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道德情感的首要条件。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提升学生对于道德行为准则的自我意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让学生更能在优良的环境中,去展现青春的一面,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加大社会化进程,为大学生即将要步入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教育。最后,校园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加强学风建设。因为现如今的大学生,自由时间较多。学校建立起相应的学风,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参与更多的选修课程。有必要时,可以开设和举办各类型的学术专题,来吸引学生参与。只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美好,同时也能让学生有归属感。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上学生提升了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升道德意识

前面提到,大学生阶段处理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时期,同时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是提升学生道德意识以及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大学这个期间,学生接受到的信息与文化,形成了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与此同时在这些信息的诱惑之下,让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弱的情形下,形成了一个对立。学校需要从这些对立面进行切入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从而消解大学生的从众性,同时也有利地培养了大学生的独立性。这些自我意识的增强,有效的消解了大学生期间对于群体论以及群体舆论的心理压力。心理教育的另一个层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辨别能力,有效地消解了当代大学生对于错误不敢批判的现象,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意识的自主能力。现如今,多数大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富足,都缺少了必要的磨练,从根本上就欠缺了生活的独立自主能力。学校有效的开展心理教育,能消解当代大学生对艰苦生活的恐惧心理,培养出大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毅力。当学生遇到挫折或者是失败时,学校需要建立有相应的心理辅导以及咨询工作,让大学生保持着健康良好的心理,逐渐提升学生的自我控制力以及吃苦耐劳能力。同时,学校不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相关的心理教育讲座,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到挫折并不可怕,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增强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的应付心理。

(四)实践出真理规范出真效

学生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因为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效的让学生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的最佳途径。每一个在校的学生,都向往社会。学校组织起大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并能让学生更好地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存的价值。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一些负能量的情绪得到了转移,又能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的成长,这也是提升学生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学生们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增加团队合作意识。有这样的合作意识,即提升了当代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还能增加学生们接触社会后必须具备的换位思考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从很大层面上,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与沟通能力,在对社会的不断了解中寻找到与社会的切入点,从而也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进化与心理成长。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后,促使大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到尊重与被尊重,吃苦耐劳以及责任等各方面需要面对的问题,从而让自己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地提升与规范自己的道德准则,为更好的适应社会而做好充分地准备。

(五)家庭教育与各类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的,在这个提升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其它各类教育都起着非常巨大的影响,这几些方面构成了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环境基础,因此,需要家庭教育与其它方面的教育都需要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让这些共同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和功能。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不能让孩子养成“放纵”的成长观念,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形成道德判别的偏差。学生家长应该起来监督作用,配合学校让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总之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再配合着其它多方面的教育才能让大学道德水平提升,多重教育的紧密结合才是提升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最有效方法。

三、结语

对于现在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现象,我们不能纵容,但也不需要太过于紧张,通过社会实践、学校引导以及家庭教育的结合,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大学形成自觉完善,从各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消解。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李敏.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2).

[3]宿希舜.道德失范的成因与对策[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4]孙传文,操维琪.道德失范的根源及其重构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 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