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大学生孝道教育机制研究

2016-03-15赵玉英陈晓蕾张二军

关键词:孝道心理学大学生

赵玉英,陈晓蕾,张二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123000)



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大学生孝道教育机制研究

赵玉英,陈晓蕾,张二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根据心理学中人的心理过程发展的规律,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孝道教育也应该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即应从孝道知性教育、孝道情感培育、孝道践行教育和孝道意志教育四方面入手。

关键词:心理学;大学生;孝道

一、心理学理论中人的心理过程发展规律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目前其所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心理现象每个人都非常熟悉,无论是何种情境,每个人都会产生各种心理现象。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一般它又被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大方面。

心理过程是指人对现实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例如,

我们感受得到五颜六色的画面,听到各种动听的音乐,闻到各种香味;会对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能够进行思维;能够进行创造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是人在实践过程中对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并不是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的,总是要对之采取一定的态度,产生某种主观体验。意志过程是人们自觉地按照确定的目的,调整自己的行动,克服重重困难,去实现自身目标的心理过程。这是人们能够达到自身确立目标的重要心理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人们是很难实现目标的。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通常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我们不能半途而废,要迎着困难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就要启动人的意志过程。

认识、情感与意志这三者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认识是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深刻而且正确的认识,人们才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才能为后续的一系列行为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情感和意志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活动的发展,情感和意志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能够起到过滤和动力的作用。同样,情感也会对意志行为产生推动作用,而意志行为又会有利于丰富和升华情感。因此,各种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孝道教育概述

(一)孝文化的内涵

孝道,是中华古老优秀文化的精髓,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儿女一代代承继而成的子女、晚辈对父母、前辈的赡养、尊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实践的复合体,体现了人们的道德准则和人格修养,并且是历代封建王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价值理念。孝道在历经了中华民族的洗礼后,在新的历史时代又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孝文化的内涵很丰富,其核心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强调子女善事父母的责任与义务,这也是人们最通常的理解。孝,从人们最基本的理解上讲,它是子女对父母进行赡养的责任,是每个人必须要尽到的义务,这也是孝道历经多少年来亘古不变的法则,它体现了人世间的冷暖和关怀,是每个家庭和谐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孝不仅是体现人际关怀的法则,同时它还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第二,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孝道,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的精华论断,是道德的核心和根本。《孝经·开宗明义》中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孝是德行的根本,王道教化就是由“孝”产生的。《家语·弟子行》中说:“孝,德之始也”。孔子曰:“夫圣人之德,有何以加于孝乎”,意思是圣人的道德没有超过孝道的了。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自古便有“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文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等精彩论断。第三,强调“爱民”的伦理公德。孝道,由小及大,由内而外,由己推人,往往孝道发挥到极致,便体现为人们的一种泛爱和爱民的思想,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应该遵守的道理和准则,是人们的行为规范,是行为准则,这也是孝道的延伸意义。《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里把“孝”的范围从爱父母延伸扩大到爱人、爱众,以至忠君、爱国。孟子进一步发展孔子的孝道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见,推己及人、由家及世,“孝”可以促进团结和睦的社会氛围的形成。

(二)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内涵

关于孝道的教育在中小学已经开始逐渐在加以重视,尤其是目前有些中小学校已经开始将《三字经》等搬上了课堂,而且在各种宣传媒体如电视等出现了一系列的宣传孝道的节目,如二十四孝故事的演绎等等。但是,在高校却很少有人提及孝道教育,孝文化逐渐被弱化,以至于现在很少有学生知道有关“孝”的知识及“二十四孝”故事。尤其是在校园内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如自杀、杀人、自伤、伤人等,无不反映了“孝”的缺失。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孝道观念逐渐淡化和部分大学生道德素质出现滑坡的现象,在孝文化正面临无数的困境与挑战下,高校更应该大力倡导孝道教育,宣扬孝道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孝道教育,就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创设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孝道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2]大学生孝道教育,它本身不是一种单一的教育形式,而是融合了多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模式,如在孝道教育中也会体现有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形式;同时,它还不仅仅限于理论上的说教,更重要的是贵在践行,知行合一,大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孝心。

三、大学生孝道教育的机制

根据心理学中人的心理过程发展的规律,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孝道教育也应该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即应从孝道知性教育、孝道情感培育、孝道践行教育和孝道意志教育四方面入手。

(一)孝道知性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知行统一”。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结果,只有从本质上对事物有良好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上实施。因此,要想让孝道观念深入人心,深入社会各个维度,首先就应该从认知教育入手,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孝道,了解孝道,进而熟知孝道观念,把握孝道方向。

首先要强化孝道意识。大学生应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孝道对于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认识到孝道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对于构建和谐高校等都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使学生对孝道教育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进而能够从心理上接受孝道教育。其次,要更新孝道观念。传统的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固然有其时代的印迹,因此在当今可能会有一些不合时代要求的消极内容,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愚民性,“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不平等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封建性和保守性。对于当今的孝道,应强调以孝道为切入点的道德修养的凝练,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原来积极思想的前提下,不断推陈出新,提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孝道,以此提升广大学生的精神素养和价值追求,为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

(二)孝道情感培育

孝是一种发乎情的行为,没有感激之心而赡养父母长辈,也许只是一种对外在约束力量的顺从,是一种不自愿的强迫性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旦发生,也不能看作是孝道行为。由此,在进行孝道教育时,不但要注重认知教育,而且还要从情绪情感上入手,考虑到伦理道德的因素,从亲情血肉出发,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理性自觉。孝道,作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一份子,学生不仅要“知之”,而且还要“好之”、“乐之”。也就是说,学生的孝道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而且要发自内心的去乐于接受它,乐于践行它。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环境如何改变,都应该对孝道“不离不弃”,达到“自律”、“无律”的境界。

(三)孝道践行教育

知行统一,向来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当然也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孝道从来不是纸上谈兵的空理论,它更需要人们在行为中的表达,而且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显示出孝道的真谛。人们如果只是口头上谈“孝”,理论上说“孝”,但却不能在生活中践行,那也不能说这个人是具有孝道的人。“孝”贵在践履、贵在养成。高校的孝道教育,其目标不仅仅是让大学生了解孝道历史、孝道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大学生践行孝道。现在的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还只能依靠自己的父母供给,应该教育他们遵守孝道就应该从孝敬父母开始,要感恩自己的父母,要记住父母给予子女的恩德,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以报答父母恩。同时,还要把对父母的孝道同自己的学业等紧密相连,要学会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不仅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要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孝道意志教育

所谓孝道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孝道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进行行为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许多人谈孝色变,不愿尽孝道,因为尽孝没有回报,只有无穷的付出,在此过程中还会有各种困难,会面临形形色色的阻碍和诱惑。更有些人尽孝没有长久之志,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这种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也有些人,因为功利性很强,图一时便宜而尽孝,这种孝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与此种种,尽孝是一件长久的事,是一项义务和承诺,而不是三分钟热血的事。因此,高校进行孝道教育时,应通过活动让学生有长期的意志力,对事情要从一而终,要帮助学生做到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上升的时候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下降的时候起中流砥柱作用,做真正具有孝道的人,做道德高尚的人。

(注: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思政专项),项目编号:L15BSZ024;2015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思政专项),项目编号:L15CSZ012;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效思想政治工作)资助,项目编号:14JDSZ3032)

参考文献:

[1]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桂兵.和谐视阈下大学生孝道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孝道心理学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