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6-03-15陈云玲

关键词:网络平台思政教育高校

陈云玲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宿州23410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现状与对策研究

陈云玲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宿州234101)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捷方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以网络交互性、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及时性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应该从拉近网络主体间的交流上,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而面对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手段上,借助于问卷调查与个人访谈,从问题中探究促进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有效对策,不断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网络平台;思政教育;宣传窗口;问题;对策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测体系(试行)》(2012年)文件,从构建一级、二级大学生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上明确总体规划目标,尤其是在专题网站建设上、校园网络舆情监督上、校园网站登记与备案等制度层面进行考核,强化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性、必要性和紧迫性。[1]网络作为社会多元文化价值传播的载体,在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更应该从制约和影响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入手,加强对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研究,着力从科学定位和制度措施建设上促进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创造和谐、民主的网络环境。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技术的成熟运用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高校思政教育部门应该把握形势,审时度势的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其机遇表现在:一是网络化平台有助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开展针对性工作,特别是网络开放化、匿名化特点,便于打开学生心结,从其真实的诉求和见解中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准确把握思政教育重点,并从心理发展和思想养成上提升思政教育的灵敏度和针对性。二是网络化平台有助于扩大高校思政工作影响力,高校思政教育者在网络环境下平等与学生交流,转变过去一味“说教”的姿态,以更加亲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想,特别是突破时空局限,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三是网络平台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长效性开展提供条件。网络媒介平台通过分布讯息来实现师生交流,并对思政教育工作重点及内容进行长期发布,通过形成互动性、集成性、可选择性的网络教育资源,随时随地实现学生思政工作的长效性跟踪。

同时,网络平台下多元化思想、非主流意识的纷繁芜杂,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络多元文化容易诱发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冲突,特别是在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青年学生因缺乏自我判断,很容易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将导致大学生思想情绪混乱,价值观偏移,对高校思政教育宣传部门的主流思想宣传带来抵触。二是来自网络的不良信息更易误导大学生思想。大学生还处于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关键节点,面对网络中虚假捏造的不健康信息,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很容易被误导,产生暴力、色情等腐化心理,降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为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带来阻力。三是网络设计方式的多元化容易形成大学生依赖,特别是wifi的普及,手机上网带来新的社交方式,也成为大学生表达个性、发泄情绪的平台,时间一久容易被虚拟的网络所蛊惑,产生消极避世思想和人际沟通障碍,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难度。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现状分析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施者的现状

网络环境的便利性对于传统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思政教育实施者还存在思想保守的问题,特别是对过去教学方式的习惯,对于新型教学环境如手机、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存在消极心理,也不愿放弃从前的尊严感,进而从思想上排斥网络新媒体。有些高校缺乏对新媒体信息及知识技能的培训,也对思政教育实施者信息素养缺乏提升。再者高校管理者对思政校园网站重视不够,由此带来的校园网络舆情监管工作不落实,大学生因一时情绪宣泄而激发舆情事件;还有一些网络管理人员疏于危机性舆情的及时防控,对于舆情事件缺乏主动分析与研判,导致事态难以有效控制;部分思政教育者在信息网络技术上习惯于播放现成的课件,对于师生互动与沟通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也降低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目标。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教育环境也在渐渐改变着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对自身角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思政教育者从自身知识结构及储备上,一方面加大对马列主义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在教学能力上强调网络技术的渗透与应用,特别在网络媒体资源整合上,从塑造坚韧的意志、乐观的心态,积极的处事态度上,从大学生网络意识萌发中分析问题,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二)网络环境对当下大学生的影响

互联网以其海量信息为特征,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学习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价值观认识上,随着网络多元文化的泛滥,大学生对自由、开放、民主等认知容易受到蛊惑,特别是在政治言论、热点问题的交流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更多负面影响。在调查与访谈中,多数大学生利用网络渠道来获取新闻资讯,多数大学生表示对当前国际时事和热点问题的关注较大,多数学生承认自身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外界信息的影响下,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而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另外,在访谈中还发现,由于网络多元文化传播的普遍性,对于声、图、文、色、影视等资源的获取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体验的重要内容,而一些有害资源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可能造成非理性化侵蚀;多数大学生在习惯于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对书香缺少了兴致,也很容易跟着感觉走,在面对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难题时,时常会抱怨;调查中还显示,有17%的大学生认为受到西方腐朽观念的影响而产生民族自卑感;受到资本主义文化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及人权观念的影响而贬低或丑化社会主义等问题;有33%的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存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认识,过分强调工作岗位的经济利益;20%的大学生在生活中过分强调自我主义,缺乏与人合作、团结意识,甚至产生虚无主义。[2]

(三)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技术层面上的问题

网络化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如网站、网页、QQ、微信、飞信、MSN等实时聊天工具的应用,很多教师还了解较少,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表现被动,而大学生更乐于从快捷交互工具中来探讨问题,使得师生间的交流受到阻碍。一些高校对思政教师的信息素养缺乏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多倾向于技术方面,忽视了网络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在高校网络安全技术防范上疏于管理,特别是在构建绿色校园网络环境中,缺乏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有效监督与管理。[3]互联网的广泛深入将大学生的课堂、宿舍、教室,以及生活连为一体,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心态影响严重。如非主流文化、亚文化、甚至反文化信息的传播,对将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高校校园网络平台建设中,校园网络论坛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阵地,也是强化校园网络舆情监督的重点区域,对于缺乏道德、法律约束的不实言论,很容易形成网络负面信息,导致校园网络舆情失去引导和控制。

三、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宣传的对策研究

(一)注重施教队伍网络应用意识的培养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提升当前施教队伍的网络意识,特别是培养网络政治意识与觉悟,坚定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防范西方错误言论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高校管理者要注重施教队伍网络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具体的培训规划和措施,从强化网络平等交互性上,引导施教队伍与大学生展开平等交流,避免负面信息对高校网络思政平台造成干扰。[4]在利用网络开展施教工作方法上,一方面要强化施教主体对网络教学的应用能力,特别是在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的宣传上,鼓励学生自己去收集方法,从教学难点、热点问题的探讨与分析中,带动大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心理发展;另一方面抓住大学生人格建树的关键期,从创新教学方法上将思政教育隐于愉悦的自由探讨中。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关心的贴身问题中拓宽课堂与课外,利用网络多媒体来构建声图并茂的教学课件,因导学生从个人或小组讨论中领会思政教育的道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二)发挥“团学组织”优势,营造思政教育新风尚

高校团学组织已经成为当前思政教育的重要媒介,在创新思政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多元化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以班级、社团、公寓等组织形式组建网络团体,开展座谈会、网络联谊会,及时发现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在创新思政活动方式上,可以组织观看红色电影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辩论赛来激活大学生的正能量,围绕团学组织来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强化对大学生主体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网络秩序与网络道德是构建网络自律的基本要求,责任与自由是辩证统一的。大学生只有将自身的行为与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相融合,才能形成自律意识。如在虚拟网络环境中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合理利用网络开展自身学习、生活与娱乐,利用网络正面效用来抵制和减少网络的负面作用,积极从大学生自身价值观、道德素质提升上学会尊重,审慎地对待网络行为。

(三)构建双向互动的思政教育网络环境

当前形势下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不仅是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全人格、素养、知识、能力的根本需要。注重技术防范和法律管理环境的营造,强化大学生信息环保意识培养。如加大网络媒介基本知识的学习,规范和提升大学生网络自我约束行为能力,加大网络媒介信息的敏锐分析与客观评价能力,加大对信息获取与传播信息能力,加大对不良媒介信息的抵抗能力。高校思政教育施教者也要加大网络工具的应用能力培养,了解、弄清信息网络工具的作用,积极从QQ群、微信群等便捷网络通信平台中,尊重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变化,及时更新和增加时势政策、思政教育学习材料、班级学习心得体会等资料,发挥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网络新媒体的思政教育阵地作用;同时,对于大学生发布的网络信息要进行网络舆情鉴别与分析,正确引导和控制。

四、结语

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各高校管理者应该从组织体系的构建上加强保障。成立由高校党委、宣传部门、网络中心、学生处、保卫处等协同组织机构,积极规划网络思政阵地建设。加强网络论坛舆情监督,制定应急预警方案,协调好各部门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在高校思政教育项目开发商,加强科研经费及软硬设施建设,从网络思政教育资源配置整合上,促进人才队伍、科技能力、科研经费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参考文献:

[1]钟蕾,李尚敏,王龙.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改进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6):53-55.

[2]洪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2):68-71.

[3]沈革武,阎高程.校园微博建设及其文化育人功能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5):65-67.

[4]孙建.论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及实践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4):63-64.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思政教育高校
网络平台支持下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