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探索市属高职院校个性化发展之路

2016-03-15朱永民孙晓雷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个性发展

朱永民,孙晓雷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市属高职院校个性化发展之路

朱永民,孙晓雷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摘要:市属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学校面临的改革和发展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在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上,需要不断理清思路,强化地方性、技能型特点,探索出一条个性发展之路。为此,要强化地方性技能型定位,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优化专业结构,助推区域支柱产业发展;搭建政校行企协同合作平台,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内涵建设,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开展高职院校个性评估,推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创业需求。

关键词:市属高职院校;区域经济发展;个性发展

特色办学、个性发展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当前,我国已经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是摆在高校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尤其是作为市属高职院校,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以地方管理为主,既面临着机遇,更面临着竞争和挑战。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实施个性化发展战略、走特色办学之路,已然成为市属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理性选择。

一、审视市属高职院校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性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市属高职院校功不可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市属高职院校的个性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系统、高职院校本身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市属高职院校个性化发展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也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经济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对人才的需求变得更为丰富,呈现多类型、多层次的特点,因此对高校的发展也提出多样性、多层次、多类型的要求。市属高职院校借助其有利的区位优势,承接大城市的先进理念、科技、文化等,转移延伸至县乡基层,在本区域发展的人才培养,文化思想传播和传承,科学技术服务和探索,人口素质提升,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两个文明建设,构建文明社会、生态社会、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特有作用。[1]

(二)市属高职院校个性化发展是完善多元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前期,由于受计划思维影响,整个高等教育表现出更多的统一性、同质化。尤其是市属高职院校,从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和同一性。[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各个院校在各自层次上办出各自特色,争创一流。当前,国家正在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建立多元高等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之一。多元高等教育体系是个大概念,纵向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横向包括学历高等教育、非学历高等教育、民办高教育、公办高等教育等。就市属高职院校而言,属于专科教育层次,高职教育类型,全日制学历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相比较同一层次、同一类型、同一形式其他高职院校,市属高职院校也应该是风格各异、个性多样。

(三)市属高职院校个性化发展是彰显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抉择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与社会快速转型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高校之间的竞争已近白热化程度。因此,市属高职院校走个性化发展之路是其不二选择。个性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办学定位、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办学区位等各种影响因素,避免办学趋同化和同质化倾向,引导其科学定位、多元发展、个性发展。只有这样才有自己的生机与活力,才能得到持续支持和健康发展。

二、正视市属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市属高职院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办学定位不清,缺乏差异性。部分市属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定位认识不清,未分析和确立其在高等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及市场竞争中的所处位置。部分市属高职院校没有认清自己的办学层次,没有搞清楚自己是以培养专科生为主,还是盲目追求升本,以培养本科生为本,抑或是大量招收中职生,开展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教育,总是盲目追求高大上和大而全,不切实际的攀比。部分市属高职院校没有确定自身的办学类型,是学术型还是技能型,学术型、技能型有其不同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办学类型一旦明确,其个性化发展也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这些都造成市属高职院校没有科学、合理的定位,个性化发展的缺乏。[3]

二是专业设置雷同,缺乏办学特色。部分市属高职院校办学趋同化严重,其最重要的标志是专业设置相似甚至相同,大部分市属高职院校将能设立的专业都设置了,追求专业设置全面,认为这是办学实力的象征。而且专业的培养目标惊人相似,人才培养模式相差不大,基本上大同小异,这就导致了市属高职院校在同一层次上、同一模式上发展和竞争,唯一差别就是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历史长短形成的社会影响的大小。比如计算机类专业,几乎所有市属高职院校差别不大,不少新设置专业大都从别的院校相互移植而来,甚至有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也直接拿来就用,而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当地产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雷同,办学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也就失去了在市场中的竞争基础。[4]

三是服务地方不够,缺乏地方特色。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市属高职院校格外需要办出地区特色。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习惯和教育历史等差异较大。市属高职院校所处地方的环境不同,政府对市属高职院校的政策和支持力度不同,都会影响到院校的办学,进而影响到市属高职院校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然而,不少市属高职院校地方特色不明显,表现为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领域联系的密切程度不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专业与产业对接不够,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持的力度不够。[5]

四是校企合作单一,缺乏深度。作为一所市属高职院校,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是其立身之本。目前,大多市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仍未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过程、评价过程、课程开发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6]

三、积极推进市属高职院校个性化发展的建议

面对新形势,市属高职院校既面临共性问题;又面临个性问题,即个性发展不足。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是要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教会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个性发展、特色办学。

(一)强化地方性技能型定位,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1999年,高校扩招拉开帷幕,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从“象牙塔”中走出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高职教育也是从1999年开始,经过十多年快速发展,成长起来,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市属高职院校要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上。[7]就本质而言,大多数市属高职院校是为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而创办的。因此,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个大系统要求来说,市属高职院校在定位上必须强化“地方性”属性;从市属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求来看,只有与所在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就是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市属高职院校要实现较大发展,就必须主动研究所在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针对所在地市独特的资源优势,从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智力支持、社会培训、科研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政策、管理、科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自身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互渗透、依赖、促进,尽可能凸显区域“唯一性”,最终实现“不可取代性”。只有这样,市属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从而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8]

(二)优化专业结构,助推区域支柱产业发展

为了主动适应全省全市产业布局,市属高职院校要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助推市域主导产业发展,增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协调度。一是建立专业预警机制。每年,全省对现有专业进行分析,形成并发布专业分析报告,供高校增设、调整、停招有关专业作参考。对于社会需求量少、就业率低的专业不再增设布点,并减少招生计划或暂停招生或停办改造;对于专业布点较多的专业,增设时从严控制。各市属高职院校根据专业分析报告,结合实际,合理增设、停招、停办专业。二是增设急需专业。市属高职院校要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为出发点,优先发展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具体来说,就是重点围绕全省全市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设置急需专业。三是打造品牌专业。开展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建设,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品牌专业建设重点围绕校企对接、系统培养、实践育人、转变培养方式、建设教学团队、实施第三方评价等方面开展。四是开展专业改造工作。市属高职院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支持停招、停办一批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率低的专业,改造传统专业,通过将传统专业教师进行转岗培训或是学历提升,添置相应的实习实训设备等措施,将传统专业改造成服务和支撑重大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专业,满足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搭建政校行企协同合作平台,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政校行企四方协同合作就是在政府主导、协调下,建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产学研用合作关系,突出高职教育的行业、产业、企业与职业要素,为实施全面、持久、有深度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奠定良好基础。政校行企四方协同的重点是政府宏观统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形成和谐的“生态圈”。主要运行机制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一是组建政校行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企业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高职院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二者结合点很难找到,加之政府没有强有力政策引导,导致企业对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兴趣和力度不大。因此,组建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院校参加的政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显得尤其重要。理事会要秉承“政府主导、行业参与、学校主体、企业主动”理念,构建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相互协商、共同发展体制机制。在理事会框架内,校企开展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双方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中共同发挥作用。[9]二是围绕市域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四方协同育人。围绕市域发展紧缺人才,建立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研制培养方案、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建设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机制。三是紧扣区域发展薄弱环节,四方协同开展应用型科研。高职教育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上,还体现在其应用型科研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市属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器作用,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和行业指导下,联合相关行业企业成立专门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应用型研发,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小微企业技术提升、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社区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四是瞄准社会需求,四方协同开展社会服务。为进一步开拓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市属高职院校通过企业员工走进校园和学院教师深入企业、社区两种形式,为市域各行各业提供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10]

(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任务。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强化工程项目示范引领,优化各类资源配置,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布局结构调整和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大力推动市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一是抓实基础能力建设。基础能力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按照坚持标准、完善功能、量力而行、实用集约的要求,集聚各类资源,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高院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师资、实训设备等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二是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出台职业院校编内聘用兼职教师财政给予支持、校企师资互聘互用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切实把包括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内的其他各项政策措施用实、用足、用活、用到位。三是抓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转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推动优质职教资源共建共享。改革培养培训模式,推行订单式培养培训,开展现代新型学徒制试点。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构建“面向应用、依托行业企业、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校中厂、厂中校,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五)开展个性评估,推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创业需求

市属高等职业院校经过多年建设、改革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同质化、综合化问题越来越明显,大部分市属高职院校都举办成综合性院校,缺少特色和优势。开展个性评估,引导市属高职院校个性发展。以个性评估为契机,促进高职院校特色办学、个性发展。通过个性评估,促进高职院校实现学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运行、课程评价及毕业鉴定等主要教学环节之间的吻合度;师资队伍、课程、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保障度;学生、社会、用人单位、政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最终,促使市属高等职业院校立足地方、面向市场,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各安其位,彰显个性,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形成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支持、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就业创业需求。

(注:本文系2014年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zdjy198;2014年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习·学’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zdjy055)

参考文献:

[1]曾羽,杨文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制度创新的探索及路径选择[J].教育文化论坛,2012,(3):51-54.

[2]张忠华.个性化:当代大学发展的理想追求.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27-30.

[3]王志刚,郑存库.个性化发展:一般地方高校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5,(4):37-39.

[4]郝朝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的个性化发展探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19-122.

[5]胡健.尊重高职发展规律打造个性特色高校[J].素质教育论坛, 2009,(9):126-127.

[6]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4).

[7]曹成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生命科学类专业转型发展探索——以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5):376-377,380.

[8]韩宝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1):3-7.

[9]傅伟赵,淑兰.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70-73.

[10]徐梅.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走“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办学之路[J].成人教育,2013,(4):102-103.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个性发展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如何服务于汽车经济发展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数学课堂的自主化教学
山东省支持创新创业的财税政策分析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