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
——以某院校中外学生交流为例

2016-03-15曹忠凯毛和荣

关键词:成因解析

曹忠凯,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
——以某院校中外学生交流为例

曹忠凯,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摘要:文化定势存在于人的思想观念中,尤其是对异族群体更容易产生偏见。本文作者通过在某医科院校中国学生群体中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得出该校中国学生对南亚留学生群体确实存有刻板文化定势的结论。随后,作者采用认知分类理论,分析了上述文化定势及偏见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并力图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以帮助消除刻板的文化定势。

关键词:文化定势;成因;解析

一、文化定势概述

文化定势是一种对自我的维护,它将我们的个人价值观念投射于整个世界,因此各类定势中都融入了许多的个人情感因素,进而影响我们对所接触的群体所持的态度和情感(胡文仲,1999)。当我们看待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从年龄、性别、职业、地区、民族等方面对其进行归类,并将已有的关于这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作为评价和判断他人个性的依据。

应该承认,“定势”有时是人们认识某一对象的捷径,不失为人类智慧的一种表现,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某一类人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生活、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准之下时,容易产生许多共同特征(Samovar,2000)。但是,由于他们各自的实际生活经历多少有些差异,从而导致彼此都有其个性,而且这种个性有的相差甚远,甚至截然相反。所以,用“定势”看待人,往往看不到群体的复杂性,甚至导致对该群体的行为品质做出错误的评价与判断。

二、研究展开与发现

目前,本研究所涉及的医科大学有两百多名留学生,其中南亚留学生群体中占很高比例,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驱使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深造。这些青年学生又是中国和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使者,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发扬。然而,笔者注意到,与来自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留学生相比,南亚留学生群体与中国学生交流明显较少。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习惯局限在本族群体内开展活动,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学生可能对该群体存在认识上的定势,从而降低了交流积极性。本研究的开展正是为验证这一判断,以增进中国学生与南亚留学生群体的相互交流。

研究主要借助于问卷和访谈,以了解中国学生对居住、求学于本校的南亚留学生群体的接纳程度与评价倾向。问卷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定势测量框架设计,包含总体印象、交流频次等多方面,共20道选择题,试验测评显示具有较好的信度。问卷调查和访谈均在轻松的课外环境下展开,发放和收集由笔者完成,从而具有较高效度。问卷共发放9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83份。

整理问卷和访谈后,发现中国学生对南亚留学生的印象如下: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与中国主流文化截然不同,饮食、着装、娱乐、体育等也与中国文化习俗相悖。服饰上,部分南亚男留学生着传统服装,下身穿“托蒂”,垂至膝盖甚至脚面,女生大部分穿的是鲜艳的“纱丽”。他们喜欢佩戴各式首饰,如发饰、耳饰、鼻饰、腕镯腕饰、指环项链等,大多为金、银或宝石制品。饮食方面,主要是谷物、面包、辛辣咖喱饭,用餐不大习惯用餐具,惯用手抓饭。日常娱乐方面,他们较喜欢英联邦传统的板球运动,席地而坐,喜欢音乐欢快、喧嚣的环境。生活较为慵懒,有些身上有较重的体味,这些不同于中国校园主流文化的特征使他们更容易引起定势和偏见。

就中国学生与学校南亚留学生群体的交流频次而言,在所有测试者中,67人(80.7%)选择“从未和他们交谈过”;10人(12%)选择“在英语角等其他地方交谈过”;6人(7.3%)选择了“有朋友且经常聊天”。这充分说明受试者与外国留学生接触少,对其文化十分陌生。在访谈中笔者得知,由于体貌差异、语言障碍、体味、抵触情绪等主、客观上的原因,大多数中国学生回避与该留学生群体主动进行交流。

三、中国学生文化定势的形成分析

从认知分类角度来看,引起文化定势的第一个原因是标准社会思维加工,人类大脑是在“类别”概念帮助下进行思考,“类别”的形成是人们做出正常的预先判断的基础(Whitley & Kite,2010)。这一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大脑想要处理日常生活中纷繁复杂的现象就必须对它们进行归类,然后尽可能把相似的事物和现象归类,并且继续吸收其他的相似的现象,这常常是偏见的重要来源之一(许力生,2006)。例如针对一个人有着黑褐色的皮肤,那么一个黑人的形象首先充斥了大脑。

引起定势和偏见的第二个认知原因涉及到刺激的特性,如果是有特色(如流动、鲜艳)的刺激往往引起我们的注意,对它所形成的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在对人的认知过程中,有特色的个体也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其特征可能会引起我们对这一类人的好与坏的品质或特性的直觉评判(高一虹,1999)。对某一事物的过分注意,往往会导致在两个变量之间产生错误的相关。如某个有特征的人出现,与另一件事情的发生并没有联系,但由于我们对该人的特别注意使我们认为该人与该事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黄永辉,高东军,2013)。这一原因也正好解释了中国学生所持的“南亚留学生无论春夏秋冬都只穿“纱丽”、“托蒂”和拖鞋,身上都有很浓的香水味”这一定势,而事实上,经常着民族服装和洒香水的南亚学生只占少部分。

定势与偏见的第三个认知来源是基本归因错误。根据Scollon(1995)等学者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人们因对自己内部团体的偏爱,而丑化外部团体,从而提高个体和社会的认同。当解释外群体负面表现时,内群体(in-group)倾向于夸大外群体(out-group)的负面的性格特征影响,而忽略环境因素;而当内群体负面行为发生时,内群体则归因于正当的情景因素(关世杰,2010)。偏见源于解释外群体的行为时,总是采用否定原则,因为人们注意到的消极信息总是多于积极的方面的信息。

接受访谈的中国学生在回答“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本校南亚留学生”这一问题时,出现字眼频率最高(93%)的是:野蛮,懒散,粗鲁。少有较客观正面的评价,且这些评价指向几乎全体南亚留学生,这些中国学生没有特别指出这是针对部分南亚留学生的印象。显然,中国学生的评价虽然部分基于客观事实,但实际上却以偏概全,大多数南亚留学生都专注学业、积极上进,精神风貌良好,只有极少数较邋遢和懒散。这也说明,中国学生过分关注留学生群体的消极行为,夸大其负面影响,从而不能或者很少关注其积极的行为,这也是偏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现象观察以及调查问卷中得出该校中国学生对南亚留学生存有定势的结论,并且从认知的角度对其成原做出了探讨性的解释。对于如何消除该定势,笔者认为应当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学生应正视自己的偏见或者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看待南亚留学生日常生活的个体现象并做出客观的评价;其次,中国学生应该在平时的交流过程中去检验其所产生定势的真实性。换言之,不要盲目地相信,而要有意识地检验并逐步消除定势思维;再次,中国学生应该明白南亚留学生的负面形象是如何导致其偏见的产生,并放弃刻板地应用民族同一性来看待所有南亚留学生的做法;最后,中国学生群体还应该对跨群体间的复杂性加深理解。由于个体的多样性和特质性,有必要对南亚留学生群体进行认识再分类,对其成员个体进行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同时要有意识地用友好、客观的语言去评价他们的行为。

总而言之,在当前国内高校外国留学生群体不断扩大的时代背景下,中外学生群体应该加强彼此交流,尽管存在历史文化、生活习性等多方面的差异,中国学生应学会摒弃文化及思维定势,接纳不同种族文化,而不应该夸大种族间的差异,这样才能促进群体间的良性互动与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Whitley, B. E., & Kite, M. E. The Psychology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M].Wadsworth,2010.

[2] Samovar L A,Porter RE &Stefani L 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Sc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 [M]. Oxford: Blackwell,1995.

[4]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7]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成因解析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基于实证调查的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三角函数解析式中ω的几种求法
色散的成因和应用
小学生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睡梦解析仪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电竞初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