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单向传播”到“多元交互”:网络社会统战工作的新趋势和新挑战

2016-03-15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杨 方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从“单向传播”到“多元交互”:网络社会统战工作的新趋势和新挑战

杨方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崛起,重塑整个社会舆论格局和传统媒体生态,也为创新统战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提供崭新的要求。要在信息化潮流中,充分认识网络统战工作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有效地利用和发挥网络新媒体条件下统战工作的形式与内涵,积极探索优化网络统战工作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网络统战;互联网思维

一、前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互联网络发展信息与动态》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1]《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3年以来,中国新媒体发展进一步呈现移动化、融合化和社会化加速的态势。微传播成社会发展新动力,微交往、微文化正在推动社会结构变革和文化发展。[2]互联网的不断推广和快速普及改变了传统的媒体传播和信息分享格局。互联网所具备的即时、互动、大信息量等表征,为社会大众参与公共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快捷的平台和通道。但是,互联网自身恰如硬币的两面,“其技术性和政治性并存、民主性和狭隘性并存;低成本和高风险并存;可用性和危害性并存。”[3]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地指出,“如果我们党过不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这一关,可能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守好网络重要舆论阵地,加快网络媒介的推广和部署,对于壮大社会主流思想舆论,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同时,互联网的多层次覆盖和全方位发展,逐渐改变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倒逼社会进行转型,进一步影响社会政治生活,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冲击和挑战。网络统战是国家意识形态在网络上的重要宣传阵地。因此,要用互联网统战思维,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相适应、与互联网技术相匹配的统战体系。

二、网络社会统战工作的新挑战

(一)统战形势严峻化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和公共舆论交锋碰撞的重要平台。互联网的公共属性势必成为国与国之间收集情报、进行政治渗透的重要手段和利器。网络不仅是一种信息,更是一种新的资源,一种科学技术的力量,一个强大的生产力,一个重要的政治资源和政治影响力,网络正在成为政治的“中枢神经”。[4]要警惕和防范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工具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发动攻势,借此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特别是针对国内社会敏感问题和热点事件、突发事件等,刻意煽动偏激言论,制造思想困惑,通过“思想输入”和“价值输入”,积极推销西方“普世价值”,加强对知识分子以及中青年思想攻势,释放社会矛盾的催化剂,扰乱和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同时,由于网络的监管和约束的制度缺漏,导致网络信息存在道德风险,网络存在信息泛滥和无序化的现象。

(二)统战对象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入深水区,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阶层利益进一步调整和社会人员分化重组。社会的深刻变革,势必产生新的利益群体、新的社会阶层、新的意见领袖。而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统战对象范围将逐步壮大。传统统战工作主要集中在社会中上层、以及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人士,现在统战对象范围开始逐步向基层普通社会公众延伸。新时期的社会公众具有高知识、高学历、高收入、具备公民意识和政治诉求强烈等特征,他们积极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主动加强教育引导工作。

(三)统战方式网络化

“传统意识形态构建是向群众单向传输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现鲜明的导向性,网络弱化了个体对组织的依附,过去依靠组织权威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优势不复存在。”[5]传统的统战方式采用的是机械化社会技术,主要依靠传真、电话、纸质文件的下发来传达精神和政策,通过走访座谈、面对面的交流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社会技术克服传统的传播方式的障碍,实现了信息的自由流通。“信息化社会技术与生俱来的共享性带来了公众对社会信息的共有性,并由此提升了公众的社会参与能力。”[5]互联网技术的革命性变化,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和障碍,进一步提升了统战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倒逼传统的统战方式的转变。

(四)统战范围扩大化

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向多元的社会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社会不断地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的变革,使社会结构从固化走向松动。社会成员的流动性、不稳定性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和必然,打破了传统的阶层、界别、地区以及国家的限制。特别是统战范围开始从实体社会的“线下”扩展到“虚拟社会”的“线上”。如何正确有效的引导网络政治参与在“虚拟社会”有序化、规范化运行,成为统战的工作的难题和挑战。

三、网络社会统战工作的形式与内涵

(一)网络新媒体的交互性与统战工作的协商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性,丰富了社会公众的信息源,拓宽了社会公众的视野,增长了社会公众的见识,活跃了社会公众的思想,有效地强化了社会公众表达诉求的意愿,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同时也逐步成为社会公众进行公共监督和权益维护的有效途径。统战部门通过利用互联网的公共表达和沟通平台,拓宽信息收集的来源和渠道。通过加强自身统战工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统战工作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这种交互的信息沟通模式,既可以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的范围,推进统战工作的网络政治参与,又可以吸纳和团结统一统战人士,进一步提高公共凝聚力。

(二)网络新媒体的跨界性与统战工作的民主性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可以超越传统交流方式以及突破空间障碍。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平台与公共部门进行互动,使网络成为参政议政的新方式和新途径。网络新媒体的地域无界、身份无界、领域无界的特点能够有效网罗社会意见,集思广益,产生思想碰撞。互联网媒介为统战部门更好的了解民情、征求民意、集中民智、解决民需的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互联网技术突破传统统战工作的各种障碍和时空界限,大大提高了统战工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三)网络新媒体的多元化与统战工作的实效性

以网站、BBS、QQ群、短信、微信、社交网、博客、播客和微博等新兴传播工具构成了现代网络新媒体。作为公共传播介质,可以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媒体。网络新媒体具备方便快捷、成本低、易操作、覆盖面广等特征,便于进行统战宣传,可以扩大统战宣传阵地,提高统战工作的影响力。网络媒体的多元化存在,可以丰富交流途径和载体,拓展交流渠道和平台。统战工作中可以充分的利用新媒体公共平台,不断的丰富统战工作手段,拓宽统战工作渠道,改变统战工作形式,最大程度的拉近与统战成员之间的距离,增强统战工作实效,促使统战工作时效强、周期短、效果好。

四、优化网络统战工作的路径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统战部门要充分运用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和便捷快速等特征,积极融合宣传统战理论、方针、政策,及时做好推介统战工作经验、典型和做法,将统战工作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不断进行拓展,扩大网络政治参与,寻找网络共识底线,为公共治理提供依据和服务。

(一)积极构建网络统战宣教平台

要注重网络统战平台建设,拓宽统战信息交流渠道,构建统战工作的公共载体。要积极建设统战门户网站,开辟统战论坛专栏、建立统战网络通讯群组等,拓宽网络民意交流途径,传递上级统战信息,传达社情民意。在网站统战内容方面,应按照统战工作中“大团结、大联合、稳定和正面”为主的宣传方针,将有关统战的方针、政策和开展统战活动发布,提高社会公众对统一战线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效的凝聚和团结统一战线的广大成员。

(二)健全网络统战舆情研判机制

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征,使得互联网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呈现日益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社会公众或意见领袖积极借助互联网传播对公共生活的热点事件、焦点问题来表达言论和观点,并通过网络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途径加以强化。一是建立网络舆情预警监测机制。要对网络热点事件和焦点问题保持足够的警惕,及时的进行监测和研判,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通过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将网络舆情及时反映到决策和执行部门。二是要建立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通过建立网络舆情共享信息系统,及时将网络舆情监测情况反馈到联动部门,各部门对问题进行评估和预判,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时间和最优途径,特别是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相关政府部门采取的具体行动,及时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三是建立网络信息发布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网络信息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公共平台等及时的发布信息,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热点问题,消除信息传播和事件处理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着力网络统战人才培养机制

网络统战不但需要懂得统战知识,还要善于开展宣传工作的人才,特别是要熟练的运用新媒体工具的全方面、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要引导广大统战干部跳出传统工作方式的“桎梏”,提升运用新兴媒体的工作能力。这就要求统战干部队伍不仅要掌握传统统战理论政策,熟悉统战业务体系,更要创新发展思维,积极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和技能,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思维”来驾驭网络的能力。统战部门要加大对网络统战教育培训体系机制和制度的建设力度,将常规性培训和专业性培训相结合,提升统战工作者的知识素养和应对能力,培育网络统战的中坚力量。

(四)进一步规范网络统战监管体系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法律法规的出台存在滞后性,网络监管水平难以步伐一致。因此,要进一步健全网络立法工作,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净化网络空间,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网络舆论控制力。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和引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网络品牌的建设,通过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主动向社会“发声”;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非法网站,坚决取缔垃圾网站,通过对网络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查和筛选,减少网络暴力行为,杜绝网络泄密行为,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舆情监管机构的建设,引导积极、健康的公共舆论。统战工作者还应重视研究新兴媒体受众的心理契合方式和接受习惯,探索出符合新媒体特点的舆情管理新模式。通过政府“线上”和“线下”的双重效应,实现互联网和社会民意的有效融合。

五、结语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重塑整个社会舆论格局和传统媒体生态,特别是在互联网交互式沟通平台中,“个个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公民个体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统战工作要改变传统的单向输出的思维模式,要善于探索和运用网络的新形式、新手段、适应网络的新特点,积极开展平等、协商交流,有效地传播统战理念,疏导社会愤懑情绪,切实提升统战工作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J].2015,(107):2.

[2]微传播改变中国,2014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625/c40606-25198444.html.

[3]齐春雷.信息技术革命给党的统战工作带来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58-61.

[4]李继尊.论互联网对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及其治理[J].商业时代,2006,(12):8-10.

[5]薛小荣.信息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网络社会治理能力[J].探索与争鸣,2014,(5):88-92.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健身”背景下从业者现状、问题及建议
“互联网健身”背景下从业者现状、问题及建议
浅析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商业管理的冲击
浅析互联网思维在房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