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冲突与调和

2016-03-15

关键词:社会认同新生代农民工调和

郝 鹏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冲突与调和

郝鹏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现在是农民工的主要力量,但因为国家制度、社会关系、经济等外在因素,以及农民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取向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内在原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认同方面具有较强的冲突,难以进入社会主流中。为了更好的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到社会中,就要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对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贯彻企业的用工责任制,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和融入社会提供平台;进行学习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质素,让新生代农民工得到社会的认同。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冲突;调和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会议中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的进程,将农业人口中符合条件的人转化成为城镇人口。”这表示出国家和党对转移农民人口的关怀和重视。现在我国约有1.66亿农村工,其中16-30岁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比例已经超过60%,已经成为农民工和产业工人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他们父辈高,其权利意识和生活期望更高,在面临与父辈相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时,心理不适更加强烈,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环境,甚至产生一些冲突。如何让新生代农民工得到城市认同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新生代农民工和社会认同的定义

(一)新生代农民的定义

新生代农民工是年龄在16-30岁,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外出经商或务工的农民工,和第一代农民工在阅历上的差异性较强。我国农民工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门打工的农民,大部分是男性,其文化程度较低,职业选择的余地较小,打工赚钱是进城的主要目的,最终将钱带回家并在农村养老。第二代农民工生于八十年代,他们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成为部分企业的劳动主力,获得收入后,他们选择农村创业或养老。第三代农民是九十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文化水平较高,男女性别平衡,其目标是逐步成为城市居民,将自身的职业、人生、未来与城市的进步结合在一起。

(二)社会认同

从1970年后,英国学特纳和泰弗尔等从社会身份的层面阐述了社会认同方面的理论,指出社会认同主要包括外在社会分类和内在群体认同。外在社会分类就是社会对一个群体的划分和归类;内在群体认同就是群体内部成员自身主观的群体归属感。社会认同感一定是随着获得的身份而产生的,因此社会认同是和自身认同相一致的。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社会认同,其本质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后获得城市身份的社会认可。

三、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认同方面存在的冲突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人眼中是外来者,他们在融入城市期间经常体会到城市社会的制度排斥、经济排斥以及文化排斥。一些学者从身份、职业、乡土、社会、组织、未来等几方面的认同感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的社会认同状态,认为他们在不断减少对乡土和制度性身份的认同感,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一些学者以我国社会的二元结构环境为切入点研究愿意在城市居住生活的年青农民工生活方式认同、人际关系认同以及社会制度认同等,指出认同危机导致农民工出现游民化、过客心理以及剥夺感等后果。由此可以清晰的看出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没有被城市所接受、所认可,另一方面农民工也没具有全面的城市认同感,而农村的认同感也在逐步削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认同危机

当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缺少意识和感情的归属,我们就称之为政治认同危机。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明确的心理归属和情感倾向,对他们如何选择政治行为具有较强影响。首先农民工参政基础较差。在城乡二元体系下,新生代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具有一致的工作性质但农民的身份依旧存在,歧视性制度没有得到全面的改善,缺少基本权益和自由流转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其次缺少强烈的参政意愿。现在政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新生代农民工对政治参与的了解和意识较弱,难以忍受“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等不良的行为。再次参政组织比较松散。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力量很差,个体之间基本从事差量较小的非技术性工作,当其权益受到侵害时,自建组织的维权能力较差。

(二)经济认同危机

当新生代农民进入城市打工时出现就业难、收入低、工作辛苦、生活困难、没有基本保障的情况就是农民工的经济认同危机。城乡的二元体制,导致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出现不平等现象。虽然目前户籍管理制度的某些条款出现松动的现象,但身份管理却没有发生实质的改变。现在新生代农民工面对的经济困境包括薪酬保障不力、工作环境及安全防护较差、超强度超时间工作、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等,难以得到平等的就业权力和就业服务。

(三)文化认同危机

新生代农民工在竞争能力和文化技能等方面低于城镇职工,以及在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间出现的冲突和对立而产生的纠结心理就是文化认同危机。新生代农民工在打工前其社会化的农村文化已经建立起来,到城市后又接受了具有社会化的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封闭、保守的特征与城市文化流动、开放的特征形成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城市的繁华与便捷让新生代农民工乡土认同逐步减少,但城市文化对他们的排斥让他们在心理又想回归血缘文化、乡土文化,并在其中找到安慰。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边缘地带,在文化认同中感受到危机。

(四)身份认同危机

在当今实施的劳动分配机制下,人们能力的不同与生存的前提会造成组织内部的分化,进而造成组织内成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是身份认同危机。新生代农民工想要得到城市的接纳和认可,就要重新对自己的身份进行认定,但他们必须面对城市居民习惯性认定和制度强制性认定,社会认同的现实与理想间的冲突,让新生代农民工陷入非乡非城、进退两难的窘迫和尴尬境地,造成他们在身份认同方面的混乱。

四、新生代农民工调和社会认同的策略

(一)创造条件,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在政治参与方面的积极性

减少偏见是政治问题,可以确保在社会改革过程中对极端不平等进行弱化,改观刻板僵化的印象。现在,我国政府一定要彻底解决与群际环境有直接关系的问题。首先要面向农民开放政府行政管理的部分职位,让农民工中的优秀人才可以在政治方面获得发展,增强他们参与政治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确保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政治选举的比例,为他们参与政治提高更好的条件。其次重视企业具有的义务。企业要逐步改善居住条件、工作条件以及工作环境等,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可以满足基本安全条件与卫生条件的发展空间以及工作、居住场所,让农民工在没有顾虑的情况下进行工作。最后重视工会组织的功能,转变“强资本、弱劳工”的现状,体现出具有动态平衡的劳资关系。

(二)解决体制问题,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

“弱势“”体现的是权力状态,“边缘化”也是因为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二者是可能性、机动力和接近权方面的定义。农民获得的福利不在于他们在金融、物质、人力等方面的具有资源数量,而在于他们在资本市场、土地、劳动等要素市场方面的运作情况,所以只有对农民的市场要素进行改善,才能够让农民享受到经济提高的成果。我国的全面发展是促进制度整合、社会整合、文化整合、心理整合,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各个方面融入到目前的城市社会中。首先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从实质上消灭户籍管制的传统功能。其次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保障农民进入城市后依旧有土地经营权。再次对农民工就业制度予以规范,构建起开放、统一、有序的服务体系。最后要对社会保障体系予以完善,建立健全农民工保障体系的网络平台。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运用农民工就业就给予其落户的相关政策为切入点,逐步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减少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教育成本、居住成本、就业成本等城市化成本,在不减少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服务成本,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留得下并且过得好。

(三)关注文化建设,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

现在全国各地在保护农民工文化权益、提高他们精神生活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但农民工工作和生活场所中的文化设备、设施还很缺乏,没有形成制度性的文化权益保证,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高、职业期望大、精神和物质要求高,所以对文化服务的期待和要求也更高,提高对他们文化权益的保护具有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要促进农民工文化建立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政府要建立起农民工组织和其他组织开展文化交流的平台,以文化手段搭建起公共桥梁,提高农民工的公共精神、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其次企业要重视人文性关怀,提高农民工文化生活,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和文化活动,并将这些活动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的主要方式。最后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要求,设置专项文化经费。鼓励和引导社会团体捐赠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设施、文化项目和文化活动需要的设施和经费。逐步形成长效、稳定、持续的保障经费的制度。

(四)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素质

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和专业素质,不但是他们提高自身社会认同的前提,也是推动其融入城市社会的动力。农民工阶层的上升流动机会比较少,大部分人缺少向上流动的渠道和机会。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中52.9%没有经过企业培训,这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向上流社会流动具有很大影响。所以新生代农民工要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学习并理解城市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尽快融入到城市环境中。社区和政府要运用建立农民工夜校、开放市民学校的方式,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就业和技术的培训,既提高农民工素质,也增强其人力资本。另外要逐步引导和鼓励农民工寻找城市资源,增加自身的发展的机会,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

五、结语

我国的改革会持续一段时间,而改革难度也在不断的提升。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出现的社会认同问题和冲突,不但要营造政策氛围、建设文化和制度、提高农民工素质,还要估算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难度,运用各种措施通过个人、组织、政府等方面的努力,降低他们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同度。

(注: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课题名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以新型户籍制度改革为背景,项目编号:15A790044)

参考文献:

[1]刘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分析[J].传承,2010,(9).

[2]宋国英.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伦理向度[J].河南社会科学,2011,(6).

[3]王伟.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境及其解决途径[J].东方企业文化,2013,(9).

[4]郭立场.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农村经济,2013,(6).

[5]闫刚.济南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4,(2).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新生代农民工调和
Orlicz空间中A-调和方程很弱解的LΦ估计
自然增长条件下的非齐次A-调和方程弱解的梯度估计
二维Lipschitz区域上一类带Lp边值的非齐次多调和Neumann问题
从“调结”到“调和”:打造“人和”调解品牌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彩虹艳尽半边天》对黑人女性的社会认同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