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桩海地区勘探成果及潜力分析

2016-03-14周子群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

化工管理 2016年34期
关键词:洼陷假象油藏

周子群(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山东 东营 257022)

桩海地区勘探成果及潜力分析

周子群(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山东 东营 257022)

桩海地区位于沾化凹陷东部,发育沙河街组地层油藏,但受地震分辨率的影响,地震剖面上沙河街组的地层接触关系不清。通过地质分析研究并借助地球物理技术,破除地震上的假象,识别削蚀点,落实地层圈闭,有效指导勘探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益。

地层圈闭;地震假象;削蚀点;成藏控制因素

地层圈闭多发育在凹陷边缘的第三系内部,环绕凸起(凹陷)呈裙带状、多期次、多砂体类型叠合连片分布,具有含油条带窄的特点。桩海地区是指老河口油田、桩西油田与长堤油田之间的滩涂及极浅海地区。构造上位于埕北凹陷与埕岛潜山、孤东-长堤潜山及桩西低潜山三个构造体系的接合部位。沙河街组时期构造活动频繁,多次地层抬升与沉降,发育多期地层剥蚀不整合,同时油源十分丰富,油气可以沿断层或不整合运移至各层系,具备形成地层油气藏的有利条件。

1 勘探成果及认识

桩海地区勘探面积约500km2,目前,共完钻探井150余口,发现了Ng、Ed、Es、Mz、Pz五套含油层系,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276×104t。有两个难点困扰本区勘探进程:一是受地震分辨率的影响,地层超剥点处通常呈现无反射或弱反射的地震特征,使得地层的接触关系难以识别;二是从地震上看,T6同相轴从洼陷到盆地边缘波阻抗反射一直连续,地质分层显示桩古9沙三段地层厚度迅速减薄,而地震上显示T6与T2平行,近等厚特征,这种地震假象影响对地层结构的判断,今年针对以上两个难点进行一系列工作,形成一套地层油藏描述技术流程。该技术方法采用地质分析和地球物理技术相结合,通过测井资料精细对比,识别地层结构;通过正演模拟技术破除地震上的假象,识别超剥点、落实地层圈闭,有效指导勘探工作。

1.1 识别地层结构

以湖盆中心发育最完整的井为基准井,依据旋回变化将沙二三段划分出三个砂组。并以沙三底部稳定发育的一套泥岩段作为标准层,向上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整个洼陷在沙一段底部稳定存在区域不整合,三个砂组自湖盆中心向南向东依次削蚀于沙一段泥岩底部。Ⅰ砂组向南削蚀于桩XXX井以北,向东削蚀于桩XX以东;Ⅱ砂组向南削蚀于桩XXX井以南,向东削蚀于桩XXX以东;Ⅲ砂组向南向东均遇断层。桩XXX油层段属于Ⅱ砂组。

沙河街组沉积时期,随着洼陷水体退缩,该区发育多期水进扇体,在纵向上相互叠置,顶部被削蚀后形成地层不整合油藏。砂组之间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独立成藏,每期被削蚀残留扇体高部位均可成藏。其中沙二、三段的Ⅰ、Ⅱ砂组为主要含油砂组。这种成藏模式在平面上具有环绕洼陷呈环状、多期次叠合连片的特征。

1.2 识别地层超剥点

沙三段沉积时期,储层相对不发育。岩性为厚层的泥岩夹杂薄层砂岩。储层砂岩速度为3800m/s左右。沙二、三段储层中间泥岩隔层发育,储层呈现横向尖灭、纵向叠置的分布特点。结合以上认识设计地层不整合正演模型。河街沉积时期,地震主频为20Hz,模型中在20Hz时,由于受上覆沙一段高速层的强屏蔽作用,砂体削蚀尖灭部分反射叠加,单层无法区分。削蚀储层与上覆地层形成平行的地震反射特征,即实际地震剖面中T6与T2近平行的地震假象。只有模型频率提高到40HZ时,反射尖灭点才能相对清楚。因此提高地震剖面的分辨率是描述沙三段削蚀地层的有效途径。对地震资料进行提频处理,提频后削蚀层位反射界面可以追踪,削蚀点相对比正常剖面更加清晰。新认识指导了削蚀尖灭线的追踪,洼陷边部的削蚀地震现象可能是地震频率过低造成的。受地震资料限制,地震分辨率不可能无限制提高,依照地层外推的方法,落实削蚀尖灭点。追踪过程中沿地震反射轴的趋势向上追踪到不整合面沙一底部。从频率和相位这两种属性剖面上,削蚀尖灭点也很清晰,在追踪过程中多种属性综合运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削蚀尖灭点描述的准确度。在此方法指导下共追踪出沙二、三段三个砂组构造图三层,其中有利圈闭面积2.94km2。

1.3 储层展布规律

依据多井之间精细分层对比结果,统计实钻井位的Ⅰ、Ⅱ砂组储层厚度。Ⅰ砂组储层由于受到剥蚀,范围小,西部储层不发育。砂组储层发育范围较广,除湖盆深部均有发育,向东靠近断裂带储层最厚。储层平面展布总体具有以下特点:东部沿长堤断层下降盘为储层发育区,厚度达到10~20米,岩性为含砾砂岩,向湖盆深处,储层迅速减薄变细,岩性为泥质细砂岩,发育有限。由深至浅,两个砂层组的残余厚度中心及有利储层发育区依次向洼陷内推进。根据V=λ*f,本区沙河街组层速度在3200~3400左右,用30Hz的频率函数与地震数据进行互相关,得到频率数据体可较好的反映砂组的厚度变化。预测Ⅰ砂组有利储层面积5.26km2,其中无井钻遇的为1.92km2;预测Ⅱ砂组有利储层面积17.2km2,其中无井钻遇的为3.8km2。

2 结语

通过加强地质认识,形成一套地层油藏识别及描述技术思路。该思路以钻、测井以及地震资料等为基础,采用一系列方法、技术,相互印证,相互反馈,破除地震假象,落实削蚀圈闭,并为勘探开发提供参考,应用效果良好。这套技术方法不仅适用于桩西地区,而且在整个滨海地区同样具有较大的推广意义。从潜山到黄河口坳陷斜坡带地层厚度变化很大,都可能发育地层不整合油藏,可作为下一步勘探方向。

[1]隋风贵,赵乐强,等.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油藏形成机制与组合模式[J].石油地质与采收率,2005,12(6):1-5.

[2]冯全东,刘传川,等.利用模型正演进行草湖凹陷东河砂岩尖灭线识别与预测[J].重庆科技学院院报(自然科学版),2005,6(2):9-11.

猜你喜欢

洼陷假象油藏
低渗油藏注采结构调整与挖潜技术
无返排精细酸化技术在临南洼陷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
盆缘非生烃洼陷它源油气运聚方式及勘探意义
——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三合村洼陷为例
基于模糊数学的油藏干层识别研究
有些早泄是假象
原野侦探课 第十节 假象掩盖的真相
假象
注CO2混相驱候选油藏筛选评价新方法
珠-坳陷北部洼陷带始新统半深-深湖相烃源岩综合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