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学生思维 提高提问能力

2016-03-13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刘建华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期
关键词:正方体长方体创设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刘建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提出问题既是落实课程目标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需要。关于“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现状”我们曾在部分学校进行了测试,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学生提问题的数量方面,大部分学生均能提出问题,仅有个别学生没有提出来,但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属于同一层次的,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只是数量上的差别;在提问题的种类方面,学生围绕用途、关系和实际背景提出的问题较少,在问题信息的拓展程度上,具体拓展性问题和抽象拓展性问题以及新颖性问题极少。通过追踪访谈发现,学生只是借助以往书本或所学知识的启发来提出问题,至于提出问题的经验有哪些?学生说不清。教师也缺乏方法策略上的指导。

基于测试现状分析,通过实践反思,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唤起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一)指导预习,唤起问题意识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去预习下节课所讲的内容,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书本上的基本内容,并提供预习提纲,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观察,善于发现知识的疑点和自己学习的困难点,并注上适当的记号,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借助课题,唤起问题意识

有时,我们借助课题直接引导联想,进而提出数学问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教学生动有效,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情景,唤起问题意识

教师要呈现给学生刺激性数学材料信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启迪思维,激发其好奇心和发现欲,从而促使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活跃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可以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

1.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好奇中问

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孩子生下不久就对什么都好奇,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创设于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中,诱发学生产生揭开秘密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想问。

2.创设冲突式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矛盾中问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打破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引发认知冲突。

3.创设操作式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动手中问

学生动手操作既能引起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体验。学生会在动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注重方法引领,促学生会问

1.观察比较,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要给足观察时间,学会观察,学会比较,发现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提出数学问题。

2.类比知识,提出问题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数学思维的基础,是学生构建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有比较才有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特点,组织学生比较异同,沟通知识联系,让学生在比较中观察,在比较中思考,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沟通联系,提出问题

在学习数的运算法则时,我们可以通过沟通图、文、算式不同方法的联系,让学生发现并提出:看似不同的方法,是不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4.认清结构,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或提不出问题是由于他们对“问题”本身认识不清。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问题结构,来帮助学生提出问题,甚至是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5.注重训练,提出问题

专项训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形式。我们可以利用多种形式,逐步引导学生由“想问”走向“会问”。我们可以通过学生根据情境独立提出问题、学生寻找情境或添加信息后提出问题、在解决给定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完一个问题后再提出拓展问题等途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我们可以上提出问题的专项训练课。教师出示正方体,给出棱长之和,让学生提问题;把正方体变成长方体,再次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把长方体变成长方体鱼缸图,说一说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添加一部分条件后又能提出什么问题?整节课,学生在长正方体的变化中,结合所学知识不断地发现并提出问题。

三、激活学生思维,助学生善问

1.联系生活,贯通课堂与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是我们的目标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运用数学知识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如在学习“长度单位厘米、米”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家庭练习,量一量自己和家人的身高,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做出解答;学完统计表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功课表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初步认识除法后,让学生吃饭时给家人分分筷子,思考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得到培养,助学生善问。

2.运用模型,注重发散与扩充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它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运用模型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模型进行合理的扩充,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可以借助算式或方程,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小明用420÷20这个算式解决了一道实际问题,他可能解决的是哪个实际问题呢?请你试着写一写。小红用 ×7这个算式解决了一道实际问题,他可能解决的是哪个实际问题呢?请你试着写一写。你能根据2x+3=21这个方程,写出解决的是什么实际问题么?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留有空间让学生提出问题,也鼓励学生互相提问,激发他们对问题主动探索的兴趣,并且给其表现和交流的机会,以达到激活彼此思维的目的,让学生真正的“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进生活。”

猜你喜欢

正方体长方体创设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多少个小正方体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数小正方体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拼正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