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高校开发与应用MOOCs: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与进路*

2016-03-13朱蕾张运红

广东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广东课程教学

文/朱蕾 张运红

广东高校开发与应用MOOCs: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与进路*

文/朱蕾张运红

由edX、Coursera和Udacity“三驾马车”刮起的MOOCs旋风席卷全球,引发了高等教育界的巨浪大潮,已然形成MOOCs效用的二元对立理论。

MOOCs将引发大学及其组织、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这是500年来高等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技术变革”。它如一场正在来临的海啸,将摧毁现有高等教育体系。可能使全球高等教育市场结构、形态发生一定程度的重组,普通高校尤其是质量不高的高校将面临生源减少甚至空洞化危险,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将面临新一轮国际化、全球化的强烈冲击。它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学习浪潮,携带着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勾画了“跨越疆界、种族、性别、阶级和收入的界限,让所有人接受教育”这一宏伟蓝图。将名牌大学优秀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战略资源在国际互联网新时空中进行传播,其实是与世界不同文化的竞争博弈。

而MOOCs业界先驱、创始人之一George Siements认为以MOOCs变革教育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事情。奥德丽?沃斯特提出了“Anti-MOOC”这一术语,用以概括MOOCs从过热期坠入幻想破灭的低谷期这一现象。有国内研究者指出MOOCs的课程学习已然呈现一种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形势,高得惊人的退课率显现出在学习动机与需求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更有国内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领域知名专家断定MOOCs是一轮新的泡沫。

舆论漩涡中的MOOCs一如狄更斯《双城记》中的描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纵观MOOCs的“功过是非”,无论是在理论观照的广度还是触及的深度,皆因研究立场或观察视角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争论中的这种“异”恰恰体现了多方的“同”——其实都是承认MOOCs作为高等教育现存格局的一种强大冲击力是真实的存在,它对全球高等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和无可避免。无意拨乱反正或正本清源,对相关研究的辨析和检省,无论是指出其局限和问题,还是申明它与实际对象之间的错位,最后都必须立足于研究对象本身。明确了这一点,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大量MOOCs研究的“他山之石”如何为广东高校“攻玉”?我们关于MOOCs的开发与应用需要考量什么?本文试图逐步揭开MOOCs的神秘面纱,剖析MOOCs细部的结构与现象,为广东高校MOOCs的开发与应用搭建平台和探寻进路。

1 MOOCs的发展现状

MOOCs,中文音译为“慕课”,意译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缩写。其形式是通过网络实施教学全过程,包括线上注册、知识讲授、讨论、辅导、完成作业、参加考试、课程效果评价和学生知识掌握评估等各个环节,可以容纳全世界有学习需求的人都能通过网络来进行学习。其实质是高校的一种混合教学改革,借助教学技术与手段的转变以强化知识的传承、获取和内化,进而促进学习者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在客观条件(网络技术、计算机设备和个人经济能力等)许可情况下最大化优质教学资源受众面。MOOCs具有四个显著特点:①优质性,MOOCs必须是各高校提供的优质课程;②广泛性,即课程受众面非常广,全球人士均可注册学习;③开放性,面向所有求知者开放,国际上许多MOOCs可免费学习;④四是技术性,这些课程需要很强的信息和网络技术支持。

1.1国外MOOCs发展

2011年,斯坦福大学教授、谷歌实验室元老塞巴斯蒂安·斯隆与另外两位机器人专家共同创办了MOOC课程平台Udacity,斯隆将自己教授的课程《人工智能》向全世界开放,结果大获成功。到2012年夏,在Udacity注册的学习者有75余万人,遍布203个国家。2012年,两位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创办Coursera,这个MOOCs平台目前有108家大学加盟,这其中包括了很多美国的常青藤大学,以及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大学、加州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分校、伯克利音乐学院等。2013 年3月统计的数据显示,Coursera的学生遍及220多个国家,学生规模达600余万人。2012年5月,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结盟,将原本的MITx改造成edX,已吸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克萨斯大学系统、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31家全球知名大学加入。仅统计2012年上线的《电子与电路》一门课程的生源,发现学生来自于160多个国家,学生人数达23万余人。2013年2月,Coursera旗下5门网络课程学分获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官方认可(在授予学生学分和学位时,美国有超过2000所大学参考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推荐)。由此,形成了国际三大MOOCs平台Udacity、Coursera、edX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大平台的课程目前大部分免费学习,但在学分获取时需收取认证费。

在英国,2013年,为了改变英国许多老牌高校如爱丁堡大学纷纷与Coursera等美国MOOCs平台合作进行教学内容输出的现状,实现“和英国最好的大学一起写下英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目标,在英国文化委员会的支持与合作下,由利兹大学、伦敦国王大学、伯明翰大学等12所大学和英国远程教育组织联合发起成立MOOCs平台Futurelearn,旨在打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英国高等教育品牌。

2013年,澳大利亚第一个 MOOCs平台Open2Study正式建成发布。同年,德国成立MOOCs平台iversity,面向全世界征集第一批课程,全世界有250个团队参与竞标。日本大规模在线课程平台Schoo已从三大风险投资公司筹得150万美元来发展其在线课程。Schoo总共提供130多个课程,主要目标受众为日本国内年轻的上班族群,并且逐渐向学生族群扩大。巴西的Veduca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作为首个拉丁美洲地区的大规模在线课程品牌,不仅提供圣保罗大学等拉丁美洲当地知名学府的教学视频,还提供配备葡萄牙语字幕的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知名高等学府的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以方便当地受众学习。

1.2国内MOOCs发展

2013年,香港科技大学 NaubaharSharif在Coursera上推出《科学、技术与社会在中国》课程,被认?为是亚洲第一门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4月在网上接受报名,有17000多名学生报名,其中60%来自美、英、加等发达国家,其他来自墨西哥、巴西、南非及一些亚洲?的中等收入国家。5月,清华、北大加盟edX。7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加盟Coursera。同时,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五校交大”推出EWANT平台,课程于8月18日发布。8月,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C9高校与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和重庆大学共建“慕课”。10月,清华“学堂在线”正式建成。网易云中心、上海高校课程中心、淘宝同学平台纷纷推出MOOCs。12月,深圳大学牵头、广东高校共建“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www.icourses.edu. cn/imooc)正式开通,全国高校可通过此平台进行MOOC课程建设和应用。特别是2014、2015两年来,各种MOOCs的学术会议、培训班开始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1.3MOOCs发展存在的问题

(1)MOOCs知识内容与人文价值的偏倚性。

MOOCs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资源共享容易遮蔽传统教学的价值取向。实体学校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中的“道”、“业”、“惑”区别于碎片化的MOOCs知识,凝聚了教师个人的学术道德、科学态度和人生价值观,承载着教师个体独特的知识结构,教师身体力行的展示、言谈举止间对学生无形的浸润、学生之间形式多样的协作等等,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影响因子,是学生软实力提高的根源。而以建构主义和连通主义为知识论和学习论基础的MOOCs着重于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化地解构,对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开阔见识存在明显的局限,上过MOOCs拿到高分的意义究竟有多大?无从评价。实体学校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学生带来的隐性收获却是MOOCs无法解决的。edX在参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两门计算机在线课程的学生中挑选出868名优秀学生,基于他们优异的课程表现和突出的技能水平,把他们推荐给世界一流的科技公司,如谷歌、亚马逊、SAP等,结果只有3名得到了面试机会,最终无一被雇佣。这一案例一方面说明了MOOCs效用的社会用认可度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MOOCs在个人综合能力提升方面的弱势。

(2)MOOCs教学效果的双刃性。

虚拟、静态的MOOCs的单向知识传播模式具有鲜明的自主性特点,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主动性的心智训练,对宽泛的个性化学习者的自觉性约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自觉者更自觉,懒散者更懒散。对善于自主学习的人来说MOOCs是最理想的学习资源和方式,而对惯于在外力推动或压迫下的学习者而言,MOOCs要做到让人静坐下来学习完一个又一个知识小碎片绝非易事。自然而然学习效果呈两极分化的趋势。这从三大平台惊人的退课率现象中可以看出。

(3)MOOCs覆盖面的有限性。

①MOOCs对课程的性质有所偏向,并不是所有类型的课程都适合以MOOCs的方式进行授课,如自然科学的一些实验实践等动手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②受制于语言的障碍,人们共享MOOCs优质知识资源特别是外国提供的MOOCs的前提条件是能熟练掌握该门外语,否则面对再好的MOOCs也只能望洋兴叹。③技术水平制约着MOOCs的扩展。制作高质量的MOOCs需要强大的技术平台和高超的计算机或信息技术水平,需要承担大数据分析的重要任务,非一般任课教师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的工作。④MOOCs课程学分获取制度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部分学习者的兴趣。由于目前世界各国教育主管部门对修习MOOCs获得学分的做法各不相同,有些国家暂时不认可MOOCs学分。一些收费MOOCs的价格不菲,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学习者造成困难。⑤MOOCs的知识版权问题令一些教师踌蹰不前。知识版权的私权属性和排他性恰恰与MOOCs的开放性形成一种悖论。全球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中有多少人会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条件地与世界各地的公众分享?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问题。

(4)Moocs制作成本的承受度。

MOOCs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非一般教师和高校难以承受。以Udacity为例,Udacity预计制作一门单独的MOOCs课程花费在20万美元左右,并随着后期成本的增加,有可能上升至40万美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估算了制作一门精美的MOOCs课程花费在5-10万美元。这也是部分教师和院校望MOOCs而却步或保持观望状态的直接原因。

2 广东高校开发与应用MOOCs的动力分析

2.1外在的生存空间和生态结构压力

MOOCs可以争取广东区域高校的生存空间,响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变革的要求,符合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规律,是技术时代下的互联网文化向高等教育领域渗透的综合体现,它实现了科教真正融合,形成教育云服务的新教育生态。AmericanInterest杂志针对MOOCs迅速发展态势作出结论:“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实体大学将会消失一半”。根据北美教育机构预测,到2016年,美国43%的教育机构会提供MOOCs。国内外MOOCs知识传播和经济收益的巨大规模聚集和扩散效应对广东高校毫无疑问既是一个诱惑,也是一个威胁。广东高校要未雨绸缪地夺得先机,广东高校MOOCs的开发与应用是把握世界MOOCs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为争取本地域高校的生存空间做好充足的准备。

MOOCs可以缓解广东区域高等教育需求压力。新浪调查结果显示:65.8%大学本科生和10.8%的研究生收听收看国外名校公开课;25%的网络人群关注名人演讲;80%的网友期待国内大学的MOOCs上线。广东全省人口1亿多,有100多所高校,大学生规模达200多万人,根据目前本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左右计算,全省高等教育适龄人员达600万人以上,尚不论除高校学生外不可计数的社会人群。面对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需求量,广东高校责无旁贷,也别无选择,而具开放性、大规模、优质性的MOOCs是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切入点和最佳选择。

MOOCs可以改变广东高等教育生态。以MOOCs为契机可以提升广东高校共享教学资源的认同感和积极性,消除高校之间由于资源禀赋差异产生的“短板效应”,刺激各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大资源建设的力度,打造办学基础,进行优质教学资源全方位共享机制的设计,拓展高校间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协同提升高校的竞争力,改善广东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和结构,为全省的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助力,真正逐步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达致“南方教育高地”愿景,服务广东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2 内在的教学资源多维补缺需求

MOOCs可以实现广东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英国著名文学家萧伯纳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各得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各得两种思想。”广东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存在数量上的不足和结构上的失衡现象,这是制约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也是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在高等教育方面落后于江苏、湖北等众多省份的重要原因。广东既有“985工程”大学,也有“211工程大学”,还有“省部共建211大学”以及其他层次的高校,各校教学资源差异显著,又因传统的本位主义办学理念和模式无法融通而使教学质量差距拉大。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间采取MOOCs形式实现优质课程共享,一是可以促使各高校的课程质量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明显提高;二是解决理、工、文、农等不同学校不同学科课程结构短板问题;三是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师资力量短缺问题;四是MOOCs在进行显性知识传播的同时加大了各高校教师人格魅力、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隐性知识的扩散范围。

3 广东高校共享MOOCs的机制构建

3.1 前期的规划决策机制

(1)理性认识。

在宏观尺度下长期形成熟视无睹的高校教学的惯性与范式,让人们条件反射般地对新模式抵触与抗拒。因此,对MOOCs影响的理性认识至关重要。一方面,MOOCs改变了传统知识传授与获取模式,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空间,让求知者学会“怎样学”并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效益和最佳结果;同时令教师更加清楚“怎样教”,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体现“教学学术”的本体性价值。它的发展使优秀教师的能量成倍扩散,无论对高校还是教师的生存空间构成一定的威胁。另一方面,从本质上来说,MOOCs只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的一种改革,是传统教学方式有益的补充。它可以刺激高校教师改变教育理念,加强知识储备,提升信息化素养,同时令高校不得不调整教育管理策略,重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规章,并不能对现有的高等教育产生耸人听闻的负面效应,高校历史上沿袭的传统教学重要基础并非岌岌可危,高等教育的格局也并非因此发生重大的改变。

(2)规划设计。

这是从“MOOCs是什么”向“该如何利用MOOCs为教学服务”迈出的一步。MOOCs的发展需要“课程平台+课程资源+课程服务”三个条件。从课程平台角度看,考虑到技术水平、经济能力等因素,初期可以选择国际上已经建成且运行良好的MOOCs平台,如Udacity、Coursera、edX。也可以依托国内一些比较成熟的平台,如东西部慕课联盟,或着力打造广东高校自己的平台“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在时机与条件成熟时,广东高校可以建立各校自己的MOOCs平台。从课程资源看,MOOCs的核心是课程,遴选合适的课程非常关键,要侧重于广东各高校的优势和特长,如从华南农业大学可以选取农科类的课程,从广州中医药大学选取中医保健类课程,从广州美术学院选取美术类课程等,同时可以忽略学校学科特征选取一些教学效果好、学生认可度高、便于在线教学的课程,组建跨校选课论证小组,经过论证后合力进行开发,然后逐步扩大规模,积极稳妥地推进。从组织和管理看,MOOCs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涉及许多部门,广东各高校间应该明确分工,以各校的教务管理部门为牵头单位组成工作联盟,教育技术支持部门从技术上进行协作,考虑引进外部社会技术力量的参与,制定MOOCs共享的整套运行机制,包括成本共摊、学生选课、成绩登录、学分互认、学费分配等,形成广东各高校间MOOCs开发与共享的目标矩阵,对相关任务进行分解,并落实到位。

3.2中期的措施执行保障

(1)MOOCs团队建设。

习惯了传统课堂授课的教师即便对MOOCs教学模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因受制于个人信息技术的水平而未必能成功开发或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因此有必要跨校组建MOOCs的教学团队和制作、维护技术团队,整合学科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优势,各取所长,各避所短,在制作和教学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不断提升。

(2)MOOCs产权划分。

随着MOOCs的进一步发展,知识产权将会成为影响MOOCs健康有序发展的最大挑战。MOOCs包含的教材以及涉及到的图片、图表、照片、数据等与课程相关的显性资料,以及教师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传授的一些隐性知识,在版权法中是属于被保护的客体。MOOCs版权的合理使用基础在于任课教师与学校达成的协议边界,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范畴,既要考虑版权所有人的利益,又要兼顾知识的创造与传播流动之间的平衡以求教学目标的实现。

(3)MOOCs经费筹措。

MOOCs平台的打造、课程运行的维护、教师积极性的发挥都依赖于强大的经费支持。经费是决定各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基础性资源,也是各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可持续共享的重要保证。除了争取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外,各高校从长规划,保证MOOCs的共享运行和持续发展资金,同时需要考虑开拓其他经费来源渠道,适当引入校外市场资本,这对于经济发达、金融市场比较成熟的广东区域是一个优势。

3.3后期的质量监督机制

完善的MOOCs共享监督机制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对共享的MOOCs质量的监督机制;②对MOOCs共享机制运行效果与协作效能的监督机制。因此一要建立MOOCs质量监测与反馈体系,掌握MOOCs的实际运行及其变化趋势,并根据情况提出干预措施或发出预警信号。在这一个监督机制建设模块中学生的评价是衡量课程质量的核心指标,分析学生对课程评价的各个方面,找出问题症结所在,进而改进和完善,是提升MOOCs质量的关键。除了学生的客观评价以外,还应根据计划建设的MOOCs类型,从各高校抽调专业基础深厚、教学设计能力强、教学艺术水平高的教师团队组成MOOCs评价的另一重要主体,这一主体从MOOCs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对MOOCs进行考察,与学生的评价正好形成对向但互补的角度,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合理的MOOCs评价体系。通过课程质量监测与反馈体系,对MOOCs课程的上线、开课以及退出机制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保障MOOCs课程的优化,以及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还要合作高校共同组建MOOCs共享效能评估工作组,这是从技术和管理方面对各高校提出了要求,评价校际间优质MOOCs共享的协同工作绩效,建立共享动力激励机制,调动各校资源共享的积极性,消除共享不平衡现象。

广东省2014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综合类项目“优质教学资源区域共享机制建设:广东高校Moocs的开发与应用研究”(GDJG20141045)阶段性成果

朱蕾,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张运红,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猜你喜欢

广东课程教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广东舆情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