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新都市电影的美学元素探寻

2016-03-12李娜高静

电影文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审美

李娜 高静

[摘要]随着当代艺术与生活、审美与消费融为一体,新式视觉艺术不断呈现在人们的视线内,新兴艺术形式已经变成人们体验都市空间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指引着近期都市类影片的画面风格和影像美学趋势。分析此类新兴视觉场景、美学艺术同都市文化间的联系,进一步研究这种新兴都市类影片中包含的美学构成,用现代新兴的文化产品产出规则和互联网影响下的画面艺术创新来思考这种新的美学风格,使我们能够对其利弊进行具有前瞻性的反思,为新都市电影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都市电影;审美;影像风格

近年来,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和主题的电影集中反映了都市青年人的生存状态,这些影片的创作者并没有沿用前几代导演偏于缓慢的纪实路线,而是关注城市里面普遍存在的现象,目的是能够让更多人从中找到共鸣,展现出与都市生活发展趋势相耦合的路线,与全球化价值观和文化生产方式同构的审美转型。

一、感性释放

从理论角度分析,欧美电影学者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银幕”观点与随之产生的用象征符号和精神层面作为影片主要内容的“文本分析”方式,以及对电影“效果”的评价体系的再思考,主要目的在于重新建立感性文化研究的理论深度,重点说明影片快感里蕴含的美学艺术。比如劳拉·穆尔维就曾经提到过,观众对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十分看重,电影应该更加注重观众的这些需求和认同,以迎合更多的观众。

“风格”是某种艺术在特定情况下保持一贯性的艺术形式,能够反映艺术所针对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目标人群的审美特点以及美学追求。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美学、生活、社会文化、消费、文娱等多种活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发展,美学追求逐步从小众化的市场向大众市场迈进。此时的美学追求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围绕美学产生了许多产业分支,美学也变得不再那样高高在上,通俗化的审美哲学受到大众的追捧,形成了适应大众消费者的新型美学艺术,即以感情作为主要特性的美学艺术,因此,受到这种美学艺术形式的影响,当代中国都市电影以画面风格为关键点,重视身体本位的新型美学风格建立。首先,这些影片夸大都市生活中的声音、景致、色彩和色调,着重展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光鲜亮丽的一面。其次,影片充斥着时尚消费品,极力宣扬物质消费,将美学艺术与消费心理融合到一起,分离出超越生活本身的美学境界,即视觉情景。

何为“视觉情景”呢?作者认为它是连接画面与思想的纽带,它能够将画面重现,引起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再解读,更主要的是透过画面引导人们加强对于非现实世界的构建。从电影角度出发,它不同于纯文字写作艺术和书本静态影像艺术,更倾向于感情的描写,以它特有的画面艺术、构图形式和人物造型为观众呈现不同的视觉享受。

都市影片《小时代》场景里充满了各种极致奢侈的消费品,以这种赤裸裸的方式直接将商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抓住了现代都市青年人的心理。电影中宣扬的不只是商品,还存在与大众消费相关的夜店、大商场、咖啡店以及亮如白昼的都市夜景等,这些都在制作精良的画面中展现。除此之外,制作精良的画面还与适度暴露的明星人物相映衬,成为这些电影美学艺术的一部分,为观众呈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向往。

制作精良的画面是这种新型美学艺术的一种显著表现形式,这种风格在近年来的多部都市电影中都得以体现,例如电影《苏州河》《私人订制》和《重返20岁》等。需要更加注意的是,随着人们对于高品质商品消费的热情越来越高,崇尚极致消费商品的影片也拥有了自己的审美艺术风格。

不可否认,近年来的都市题材电影呈现出大众化和浅显化的特点,内容深度略显不足,有些电影严重脱离真实的都市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审美“缺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批评这样的电影风格。从学术界来说,对这种现实的评价是从道德的角度进行批评,根据评判理论来指责它缺少人文关怀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但是很少有人会从美学风格隐含的内容方面去探究画面的产生、运作方法同社会、消费、价值观、经济、政治之间的联系。大家都知道,一种合理的商业美学艺术形式需要电影产业的每个层面的配合,针对大众审美特性的调查研究只是一个开始,研究画面风格、视觉体验同社会文化间的联系,从这些影片的生产、制造过程出发,可以更为深刻地评价当前的都市电影,并以更为宽广的眼界去审视这些影片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体验

当前社会模拟图像遍布所有传播平台,电影画面给人们建立起了现实存在体验。互联网媒介的发展,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换和商品交换,而都市影片就为观众建立起来一个虚拟的,忽略时间与空间界限的城市。

一方面,“漂浮”被看作是当下城市生活的特征和标志,指的是画面中会出现许多物品,在拍摄过程中,镜头以人物特写或者中近画面为主,旨在呈现人物的语言和细微的动作,而人物内心的想法却不是关注的重点,影片更多的是“漂浮”在隐含内容之外,与真正的都市生活有较大差距,重点是为观众传达视觉上的享受,构建一个让观众心理得到极大满足的理想城市。实际上,在这样的美学风格完全形成之前就已经出现过类似场景,只不过抛开《苏州河》等少量影片展现出的审美艺术和社会文化内涵所体现的都市生活中的新趋势,大量都市电影作品都在执著于构建真实的都市人的生活景致,重点展现电影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及精神层面的追求,首先是使用特殊的拍摄手法和角度在真实的场景中剥离出人们陌生的景象;其次是注重探寻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体验。因此,新型审美艺术下的都市电影与以往的都市电影在画面上存在很大差异,前者会以浮夸的形式展现都市生活,抛弃了以往追求真实的体验,直接用画面来说明电影主题,而不是深度挖掘电影画面背后的隐含思想。

另一方面,新型美学艺术下的电影与之前的都市电影另一个不同点在于新电影更加注重迎合普通观众的消费需求和文化需求,并且臣服于某些功利化的价值观念。在画面构成和影片基调上,新电影更加注重愉快、欢乐的观影体验,与早前都市电影压抑、悲伤、无助的基调相去甚远,新都市电影精致、绚烂、晶莹剔透的画面也与早前的那种昏暗、低沉的风格相反。

比如《杜拉拉升职记》和《亲密爱人》这两部新美学风格下的影片,场景和画面在多个城市和国家间来回切换,构建出了一个消除空间障碍、摒弃文化和社会阶层界线的虚拟城市,迎合了当代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向往欧美发达国家和渴望富裕生活的心理。

纵观新美学艺术下的都市电影与过去的都市电影,虽然后者也出现过一些新都市电影的画面风格和虚拟城市,但是这些场景的重点是揭示画面背后的精神层面的主题,映射现实是构建虚拟画面的主要目的。在空间上,后者一般展现由于空间的变换而引起的生活的不适,经常会出现的场景是都市与农村以及都市内部之间的社会等级冲突,展现在经济高速发展下,人们对于价值体系、道德体系深刻变化的不适与抗争。从电影场景变化的美学出发,不断转换的空间场景所体现的应该是快速发展的城市给人带来的无依无靠的生活状态,这一点在过去的都市电影里面多次被呈现。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在无形中给现代人制造了巨大的压力,所以更需要适当的娱乐与放松。而快餐型的消费文化正在逐渐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所以人们更渴望通过电影来完成不同类型的生命体验,以寻求存在感以及人生的价值。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冲击着人们脑中的本土文化,令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们经常感到迷茫,所以只能通过在电影中完成不同的感官体验,以安抚自己那颗浮躁的心,给渺小的自己找到一点归属感。对于新都市电影而言,媒介的责任或者说使命是巨大的。那么,为了能够迎合大众多变的口味,都市电影就必须将消费语境和新的视觉机制作为自己的审美标杆,并以此打造相应的影像风格。

三、风格创新

于特殊的文化土壤中生长,且受益于文本空间、叙事方式与形式趣味、观众和创作者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为影像风格。《红高粱》和《黄土地》等“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出自第五代导演之手的作品在风格的创新上就下足了工夫。首先,影片尤其注重对物象表意的塑造,合理提炼出普通生活中的行为艺术,通过镜头的特写、色彩的对比、意味丰富的构图、声音与画面的完美配合等方式对真实的存在进行抽象的编排。因此,这个时期的电影画面多以暖色调为主,给观众以温馨愉悦之感;与第五代电影不同,第六代电影在叙事策略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集体意识开始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个体书写式的话语方式。在影像处理上也更加偏向于奇观化的宏伟情景。但由于受到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哲学理论的影响,第六代电影十分热衷于对个性化艺术风格的塑造。而从那些唯美得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中流露出来的便是人物的心理以及影片所要传达的深度含义。

总结而言,电影的风格就是视觉呈现过程中自我的表述,无论是张扬还是含蓄,其都并非脱离现实的虚幻存在,更不仅仅是为了取悦观众的感官。两代电影所使用的叙事策略既有微观的,也有宏观的,但无论哪一种,其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是对生活的高度提炼。所以,电影堪称是生活的高度浓缩,是对真实空间的抽象提取。观众从电影中被重构后的符号上看到了生活空间的影子,并跟随剧情的推进进入内心的自我反思状态。因为受到消费潮流文化的强烈冲击,国产新都市电影的视觉风格开始沿着商业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当代人们对奇观视觉体验的追求热度越来越高,电影的影像风格再也无法在艺术文化领域搭建起超维度的生活状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令文化的交流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多元化的美学元素慢慢融入了国产电影的创作之中,不但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能量,而且提升了电影的整体审美价值,于体验快感的过程中让自己的空间变得更加“宽广和自由”。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充满童话色彩的梦境,《一夜惊喜》中喜感十足的动画元素,以及《非常完美》中丰富的卡通表情元素等,都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幻境。人们观看电影的初衷就是额外享受视觉的盛宴,获得心灵上的快感体验。所以,越来越多的都市电影开始将“网游”和“动漫”中的设计风格引入电影画面的处理之上,使其充满梦幻感与时尚感,从某种层面上讲,这也真实地反映出了当代青年文化的审美特点。传统的影像话语,遵循的话语机制是“镜像”与“缝合”。而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电影的创作者与接受者开始频繁地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互,其不断脱离了陈旧的“认同”机制,而且还通过这样的虚拟情境让电影角色与真实生活分开,成为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系列电影《小时代》就是最突出的代表,其相对优异的票房收益足以证明这类都市电影已经抓住了当代青年的胃口。其在电影风格上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刻画人物性格和整体文本叙事策略的使用上却出现了很多弊端。所以不得不说,奇观化的视觉呈现的确拓展了观众的想象空间,但感官消费却在一步一步地侵蚀着自由体验中的快感,电影文化价值出现了严重的缺失。

四、结语

电影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身上的娱乐性越来越浓。而“欢乐”一直都是大众审美最直接的导向,也是最核心的价值。因此,都市电影无论如何都无法脱离商业化语境。一部成功的都市电影就应该让双向互动与深度沟通变成可能。这是对生活和艺术的最高追求,也是精神与物质享受的和谐统一。视觉盛宴可以增强感官体验的快感,可以让观众的审美能力变得更强大,可以凸显艺术的魅力。优秀的都市电影的作用就是以其正确的价值立场给观众以正确的引导,使人们完成对现实文化的深度思考,并有所领悟。

[参考文献]

[1] 李丹舟.论都市地景与电影美学的二元互动——以台湾宝藏岩历史聚落的影像空间呈现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1).

[2] 张同道.都市情感与形式美学──谈大学生电影节都市青春片的发展[J].当代电影,1996(05).

[3] 华语电影中的都市:历史·作者·美学·工业[J].当代电影,2014(04).

[4] 楚卫华.中国都市电影的喜剧化表现方式[J].电影评介,2009(01).

[5] 徐翠.“诗意”与产业化背景下的中国都市电影[J].电影文学,2012(19).

[作者简介] 李娜(1982—),女,河北邢台人,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高静(1978—),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审美
论风骨与崇高
论少儿美术培训对审美的作用及影响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