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臻
——功成身灭皆鉴湖

2016-03-12

河北水利 2016年3期
关键词:鉴湖大堤平原

马臻
——功成身灭皆鉴湖

马臻,字叔荐,生年不详,约卒于143年左右。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为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太守,修建了我国古代最大的陂塘灌溉工程之一——鉴湖,为其后近千年绍兴地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鉴湖是江南首见于记载的水利工程,马臻也因此被视作江南水利的奠基人。

如今的绍兴地区,在东汉时期从北到南依次是杭州湾、山阴会稽平原和高耸的会稽山脉;山间有几十条溪流,注入山麓众多的湖泊之中,形成了“山脉—湖群—平原—大海”的台阶式地形。东面有曹娥江,西面有浦阳江等水系,平原地区常受湖水倒灌。人们也曾修筑堤防,用于挡潮蓄水。但由于湖泊蓄水量有限,稍有旱情,便不能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

马臻到任后,进行了艰苦的实地踏勘,在充分掌握了有关情况后,因势利导,巧妙设计了鉴湖工程。他将湖堤加高,又增筑新堤,使两者连为一体,共长63.5km。大堤以会稽郡城为中心,分为东西两大堤段,东段起五云门至曹娥江,堤长36km;西段起常禧门到浦阳江,堤长27.5km里。这条人工大堤与南边会稽山麓围成了周长105km、宽约2.5km的狭长形大湖,这就是鉴湖,又名长湖、镜湖。由于东部地形略高于西部,马臻在湖中间又修了一条3km长的驿道作湖堤,把鉴湖分成两部分——东湖和西湖。由于水面高出堤外农田丈余,而农田又高出杭州湾海面丈余,于是形成了自流灌溉的态势,加上斗门、闸、堰与涵道等一整套设施,使得鉴湖发挥了既能灌溉、又能排水的效用。

但是当鉴湖修成并开始蓄水后,随着水位的不断上升,触犯了地方豪强的利益。因为原来存在于湖泊间的土地、房屋和坟冡也不可避免地要被淹没一些,而其中大部分是地方豪强的。因此,鉴湖工程遭到了地方上豪强势力的激烈反对。结果,马臻在他们的诬告下含冤而死。当地人民知道马臻被处死后,都气愤异常。他们设法将马臻的遗骸运回,安葬于鉴湖之畔,建墓立庙,以示纪念。

马臻虽然含冤而死,但鉴湖水利却蓬勃发展了近千年。到南朝宋大明年间(457-464年),这里已成村落众多,境内无荒废之田、田无旱涝之忧的繁荣之地。唐代时人们为马臻重修了祠庙,每年夏秋两季,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到了宋朝,宋仁宗还于嘉裕四年(1059年)颁发谕旨,册封马臻为“利济王”,对他表示极大的崇敬。

与历史上不少有名的阪塘灌溉工程相似,鉴湖也一直受到占垦的威胁。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开始,围垦活动渐渐多了起来。虽然朝廷屡下禁令,但效果不大,到熙宁末年(1077年)时湖面已缩小了1/2。元代鉴湖便已名存实亡,成了现今的绍兴平原。现在的绍兴平原上还有一些小湖,如百家湖、芝塘湖、鉴湖等,都是古鉴湖的遗址。但全部湖面加在一起,面积也已不到古鉴湖的1/10了。□

2016-03-02

猜你喜欢

鉴湖大堤平原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太湖牛腰泾段大堤施工安全风险防护措施探讨
平原的草
找回鉴湖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
浪起山走
女侠与鉴湖
谒秋瑾墓
夜过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