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学录》与牛消化系统疾病的医治

2016-03-11胡安徽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甘肃畜牧兽医 2016年6期
关键词:医方

胡安徽(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农学录》与牛消化系统疾病的医治

胡安徽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摘 要:《农学录》是一部宝贵的地方性农学著作,载有大量预防和治疗牛口部疾病和胃肠疾病的医方,如舌上有疮、口生疮、舌上疮、木舌、吐水草、吐粪、不反刍、腹泻、脱肛等。这些医方不仅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有不可忽视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同时还有地方特色,为畜牧业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农学录》;牛;消化系统疾病;医方

《农学录》[1]是清末民国江西东乡县人艾建农辑录的一部宝贵的农学著作,预防和治疗牛消化系统疾病是该书中兽医部分的主要内容。之所以有此内容,正如著作开篇所云:“善卫生者不求之汤药,而折衷于调护之宜”,具体做法是:“每年秋冬耕后,宜将牛牵出,以掣鼻之绳挽之,其角一人控之,一人以手探握其舌,以清泉洗去瀺涎,水须缓泻,随泻随滌,滌后以稻草揉湿,和盐少许,缚其上颚而紧束之,使之反刍。又或于滌舌时用针微刺舌旁小沙筋,使之稍稍出血,以泉洗去,是法能去浮热,有利无弊,无病之牛亦且愉快。”[1]这不仅明确了作者以预防为主的思想,而且给出了部分预防的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不仅在学术研究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均有不菲价值,然学界对此鲜有关注。本文即以该书所载防治牛消化系统疾病的医方为研究对象,简析其药理,目的在于既使读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为预防和治疗牛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临床帮助,并丰富动物医学史的研究内容。

1 口部疾病

口是牛进食食物的唯一通道,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口部疾病主要是口炎和咽炎。所谓口炎,中兽医称之为舌疮、口疮,是口腔黏膜的炎症,主要特征是牛采食和咀嚼困难、流涎。咽炎是咽黏膜、软腭、扁桃体及其深层组织炎症的总称,以流涎、吞咽困难和咽部肿痛等为临床特征。

《农学录》对口炎和咽炎的防治有5个医方:

1.1牛身有热、舌上有疮

用丁香、木香、安息香、黄柏、黄连、大黄、郁金、栀子为末,入麻油内,灌之;或以大麻子二升为末,麻黄、杏仁去皮,研,和入油半斤、水三升,和药同煎,俟冷,分六七次灌之,至晚用米一升、葱白一握,煮稀粥啖之,效[1]。

简析:舌上有疮多为疱疹性口炎。本医方中,丁香味辛香且浓厚,其煎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白喉、变形、绿脓、大肠、痢疾、伤寒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2]。木香在药理上有抗菌作用,为行气止痛之要药。黄柏含有多种生物碱,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具有抗菌抗病毒和增强机体防御等功能。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等生物碱,在药理上有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主治咽喉口疮、湿热黄疽、热毒疮疡等。栀子含栀子苷、栀子素、熊果酸等,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抗菌消炎之功效,主治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等症[3]。诸药配合有清热解毒功效,尤其是黄连、黄柏、大黄、栀子,可以清三焦热毒,郁金凉血清心,既能活血散瘀,又能行气解郁止痛,有抗菌消炎作用。此外,麻黄能开泄肌腠,宣通肺气,散风寒;大麻子所含的挥发油使内在血管收缩,外表血管扩张,助麻黄解表,增强鼓荡发汗原动力,加杏仁以利其气,里气化则外气化,且杏仁冷利,可杜其寒闭热返,化热化水,缓冲麻黄在生理上所引起剧烈之作用;再加甘草,调诸药以和中气,虽发表而寓安中。麻油能够小部分在肠内分解,大部分以原形通过肠管,润滑肠道,软化粪便,促进排粪,临床适用于瘤胃积食、小肠阻塞、大肠便秘等[4]。这有利于胃火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达到去火化热、抗菌消炎的功效。

中兽医认为:“舌乃心之苗窍所通,心有灾,则舌有厄”“凡牛舌病,当从心病治之,故用清火败毒药,自能奏效。”此病宜用泻心汤:黄连、大黄、石膏、黄芩、芍药、竹茹、灯心、车前,以黄连、大黄为君共捣同煎,加芭蕉油啖一二剂[5]。泻心汤与前列医方有异曲同工之妙:黄连、黄芩泻火解毒,芍药凉血散瘀,石膏、竹茹清热除烦,大黄凉血散瘀、泄热通便、驱邪外出,灯心、车前清热利尿,引上部郁热从小便出。诸药配合,清心泻火、解毒消肿。

1.2口生疮

南星、朴硝、柑皮、郁金、雄黄、滑石、寒水石、半夏,右为末,蜜水调,刷口内,自愈[1]。

简析:南星即天南星,开心、脾、胃烷之痰火,外用对创伤出血具有止血止痛功效;朴硝加工精制为芒硝,属清热药,可治疗喉痹、痈肿等,如治疗喉中溃疡,用玄明粉(芒硝精制品)15克、硼砂15克、朱砂1.8克、梅片1.5克,共研细末,每次用少许吹入患处[6];柑皮又称广陈皮,具有抗炎、理气化痰作用,可用于治疗咽喉痛、水肿等病症;郁金具有活血散瘀、抗菌消炎的功效;雄黄有抗菌作用,可治疮疡,有敛疮作用;滑石疗诸疮肿毒;半夏内服可治疗伤寒、寒热、胸胀咳逆、咽喉肿痛等,生半夏捣敷外用,有消肿、止疮伤出血的作用;蜂蜜主治口疮、慢性溃疡、风疹瘙痒等症。诸药配合,清热解毒、化痰敛疮。

1.3舌上疮

用狗粪烧灰,填满疮内,愈[1]。

简析:狗粪即狗屎,《本草纲目》卷50记载:“(狗屎)烧灰服,发痘疮倒黡,治霍乱症积,止心腹痛,解一切毒。”李时珍解释说:“狗屎所治诸病,皆取其解毒之功耳。”[7]显然,该医方是利用了狗粪具有解毒功效来治疗口炎或咽炎。无独有偶,《医牛宝书》亦有用狗粪烧灰治疗牛舌生疮的医方:“治牛舌上生疮症方 明矾 五倍子 狗粪烧灰 牙皂 明雄 黄丹 轻粉 共为末,点舌上,一日二三次。”[8]这说明民间确实有用狗粪烧灰治疗牛舌疮的验方。

1.4治喉热眼赤及口生疮

川郁金、滑石各一两,甘草、麦冬各八钱,共为末,调灌之,效[1]。

简析:此方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作用,其中甘草、麦冬益气养阴,郁金、滑石清热利湿,故可治疗喉热眼赤及口生疮之疾。

1.5木舌

马牙硝、甘草、黄芩、黄连、郁金、大黄、皮硝,右为末,每服一两加蜜四两,猪肺四两,调灌之,效[1]。

简析:此方乃牙硝散。木舌又称木舌黄,是牛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舌体肿胀坚硬、不能转动、色赤干燥、触之疼痛、有热,采食困难、不敢吞咽、欲吃而不能、欲饮而不进、口流涎,大便干燥、小便赤短。《元亨疗马集》记载:“木舌塞口似铁条,肚中饥瘦如水漂。”[9]多为心经积热、火热上冲所致的实热症。现代医学认为木舌症为放线菌引起,又称舌肿。治宜泻火解毒、清心凉血。本医方具有清心火、解热毒、消肿止痛的功效。此方之外,还可以用如下医方:先用捣碎的大葱叶在牛舌面上揉擦,直至舌软为止,然后再用黄连25 g、郁金50 g、连翘40 g、玄参50 g、大黄50 g、黄芩40 g、牛蒡子50 g、桔梗25 g、赤芍25 g、金银花50 g、薄荷40 g、甘草25 g,一起研成末,开水冲候温后加入蜂蜜200 g,鸡蛋清5个,一次灌服,每天1次,连用3天[10]。

2 胃肠疾病

胃肠疾病是牛最易患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瘤胃臌胀、皱胃炎等。《农学录》收录治疗牛胃肠疾病的医方为数甚多,现择其要者略举数例。

2.1青金丸专治吐泄及诸般热毒

川郁金、管仲(贯众)、白矾、井泉石、雄黄、缩砂仁、干葛、滑石、各五钱;蓝根(晒干)小豆根一两,牵牛子二钱半;甘草、石膏、荆芥、山栀子仁、大黄、木通、黄连各五钱,共为末,糯米糊为丸,如弹子大,青黛为衣,每用五心丸,灯心(草)一把,水二(升)煎,灌之立效[1]。

简析:本医方名青金丸。中医认为,金为肺,青金即清肺热,肺与大肠相表里,通便以助清肺热。医方中的缩砂仁下气消泄泻;黄连抗菌和抗病毒、消膨胀、治痢疾;石膏清热泻火,主治肺胃气分及外感实热,药理上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抗病毒作用;山栀子仁以清烦热与湿热为主,可疗呕吐;滑石甘淡性寒,清热解暑;甘草泻火退虚热、和胃止呕、清热解毒,可用于热病伤津、反胃呕吐等治疗,还可以防止滑石寒滑太过,二味相合清暑利湿;干葛味甘气清性升,能升发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使津液得以滋生输布,从而达到生津止渴、止泻痢的目的;井泉石性寒,主治诸热、消肿毒;大黄泄热导滞;郁金凉血清心、活血散瘀、行气解郁、抗菌消炎;木通利尿通淋、清热除湿;荆芥疏风解热;小豆根清火解毒;牵牛子入肺、肾、大肠经,以峻泻逐水消肿为主。诸药配合,清热解毒、理气通便。

2.2牛乏力吐水草者

用白矾二两为末,和醋一升、水二升灌之[1]。

简析:所谓吐水草即牛在采食或反刍过程中,水草不由自主从口中吐出。这容易造成牛采食或反刍障碍,无法饱食,草物之精华不能滋养肝肾、润泽肌肤,导致牛体瘦毛焦、神败力伤。造成牛吐水草的原因很多,如胃寒、胃热、劳伤、上颌窦发炎、牙齿病、营养不全、外感风寒、内伤阴冷、脾虚失运、胃弱不纳等[11,12]。由于信息所限,据本方不能判断究竟何种原因导致牛吐水草,但就所用白矾而言,其性寒,有清热消痰之功效,在药理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内服能刺激胃粘膜,可致反射性呕吐[6];再就醋而言,它能刺激胃肠蠕动,有利于瘤胃积食的消化,故而可以推测,可能是由于牛胃热而导致吐水草。该医方在目前常用的治疗牛吐水草的医方或验方中颇为少见,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2.3牛瘦瘠皆由食啖水草不多

方一:法当用食盐三两,炒,分三处,入醋、酱水,啖后,隔一日用淡鼔三升,陈饭一升,黄蘗三两,以醋、酱水、童便相和,与啖。

方二:用榆皮、滑石、朴硝各三两,酒三升,同煎灌之,效。

方三:炒甘草、生地黄、炒盐各二两,葱白半斤,捣为末,酒三合,调和啖之[1]。

简析:方一来源于《元亨疗马集》“牛经”部分,主要用于瘦牛调和表理、激起食欲。方二中,榆皮“疗肠胃邪热气,消肿”、“令人能食”[7];滑石利水通淋、清利湿热;朴硝入胃、大肠经,泻热、通便、软坚,治实热积滞、腹胀便秘。方三中,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温中下气,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益精养气,能抑制胃液、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不受损害[13];生地凉血散瘀,除寒热积聚,去胃中宿食。葱白味辛,性温,具有发汗、散寒和解毒等功效。诸药合用,能够保护肠胃、促进消化、增进食欲。

2.4吐粪

用鬼木板多年者,烧灰一题,酒一升调灌,立愈[1]。

简析:吐粪即翻胃吐草,是胃气上逆所致。鬼木板即埋过人尸的棺板,本草著作称古榇板,主治心腹痛,“水及酒,和东引桃枝煎服,当得吐下。”[7]此方见之于《元亨疗马集》,在实践中确有用其治疗牛翻胃吐草的成功病例[14]。

2.5频频起卧、不食水草

用麻子半斤研细,水三升煎至二升,分二次灌之,痊。不痊加料复灌,又取地黄半斤为末,入水调匀,分饲之,效[1]。

简析:麻子为火麻仁之别称,入脾、胃、大肠经,润肠、止渴、通淋、活血。药理试验表明:火麻仁对肠粘膜有刺激作用,可使分泌增多,蠕动加快,有泻下作用[15]。地黄清热、凉血、滋阴。麻子与地黄共用,可以滋阴清热、凉血补血、利通二便。

2.6治疗牛瘴消渴及不反刍吃此药后五日见水下

青皮、丁香、甘草、厚朴各一两,麦芽、神麯、半夏、生姜、桂心、良姜、藿香、白术、陈皮、苍术各五钱,右为末,用好酒四升煎至三升,调灌之[1]。

简析:本医方是曲蘖散和平胃散加减。神麯、麦芽消导食积、和中健胃、除陈腐之积,可治食积、脘腹胀满、食欲不佳,为主药;青皮主疏肝破气、消积止痛,治食积胀痛等,与陈皮一样,行气健睥;陈皮性温燥,健胃和中胜于青皮,且性缓,能调气,又善治痰湿,宜于中、上二焦;青皮力猛,能破气伐肝,散结止痛,治脾胃病尤宜于肝胃不和证,宜于中、下二焦;苍术燥湿健脾,厚朴、陈皮行气消胀,除满化湿,为辅药;白术、甘草、生姜和胃祛湿,为使药;半夏理气化痰、燥湿健脾;丁香行气解郁、散寒化湿;藿香入脾、胃经,化湿理气、解表化浊、和中止呕。诸药合用,散结清热、理气温胃、消食导滞、化谷宽肠、健脾开胃、燥湿行气,可治疗由脾胃受热而引起的胃肠疾病。

2.7粪门烂疮方一:鸡蛋壳煨,茄叶、南瓜叶共为末,麻油调涂。方二:明矾、雄黄、黄连、穿山甲,右为末,一黄丹、轻粉和,合水洗患处,以药末涂之,痊[1]。

简析:方一中,鸡蛋壳含有90%以上的碳酸钙和少许碳酸钠、磷酸氢等物质,具有制酸、止痛、坚骨等功效,外用可治疗头身疮疖、癣等,《子母秘录》《世医得效方》等医书均有用鸡蛋壳治疗疮、疖的记载[16];茄叶甘寒,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消肿、凉血止血,主治血淋、血痢、肠风下血、痈肿、冻疮、皮肤溃疡等;南瓜叶晒干研细外敷,治创伤。

方二中,雄黄入肝、胃经,杀虫解毒,外用主治恶疮、疥癣、瘟疫、虫蛇咬伤等,常与白矾配伍,如二味拔毒散。明矾即白矾,解毒、收涩、祛痰,外用治疗痔疮、疮癣、口疮、烂喉、中耳炎、烂眼等,能止血止泻,治疗便血、崩漏、带下、久泻、脱肛等。黄连解毒燥湿、泻肝胃火、清心除烦,有广泛而强大的抗菌作用,抗溃疡、抗细菌毒素、抗炎等[13]。穿山甲能消肿溃脓,主治痈肿,初起可使消散,脓成不溃的可促其速溃。轻粉由水银升炼而成,外用能杀虫攻毒,治梅毒及恶疮等。黄丹即铅丹,为铅同硫黄、硝石炼制而成的铅化合物,以外用为主,救敛解毒,主治疮多脓水、久溃不敛,以及创伤出血、烫伤等。

2.8脾胃病 患之毛焦粪结

牵牛、大黄、甘遂、黄芩、滑石、黄耆(芪)、白大戟,右为末,每服半两外加朴硝三两,猪脂半斤,水一升,调灌下[1]。

简析:本病为水饮与实热互结于肠胃所致,故用甘遂攻逐水饮,大黄、朴硝化结软坚、泻热通便,加大戟与牵牛,泻热逐水之力甚猛。黄芩之用,不仅清肝胆热,而且避免一味攻邪,损伤正气。滑石与猪脂润肠通便泻下。诸药相伍,散漫消积、破结软坚、泻火通便。

2.9腹泻

青皮(五钱)、陈皮(五钱)、芍药(五钱)、细辛(三钱)、茴香(四钱)、白术(一两)、桂花(五钱)、肉桂(二钱)、甘草(三钱),右为末,每服一两,外加生姜一两、盐半两、水一升,同煎灌之,效[1]。

简析:此方乃青皮散。青皮、陈皮开郁理气、健脾消滞、顺气消胀。芍药柔肝养血、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等。桂花化痰散瘀,治肠风血痢。肉桂温中散寒,白术利湿健脾。茴香祛风行气、祛寒湿、止痛健脾,治胃气弱胀痛、消化不良、呕吐和寒喘等疾病。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甘草健脾和胃。诸药配合,健脾调胃、补虚散寒、调中止泻。

2.10粪血

取灶下黄土二两,酒二升,煎,候冷,灌之,效[1]。

简析:灶下黄土为柴草熏烧多年的土灶灶底中心的焦黄土,别名伏龙肝,入脾、胃经,止呕止血、涩肠止泻、燥湿调中、和调血脉,主治胃寒呕吐、各种虚寒性出血,如吐血、便血、崩漏等。

2.11吐白

用硼砂、缩砂仁、麝香、阿魏各少许,为末,加赤石脂、豆蔻,煎和灌之,效[1]。

简析:硼砂入肺、胃经,内服清热消痰。砂仁入脾、胃、肾经,调气温中、化湿健脾。豆蔻与砂仁性效主治相似,用于脾胃寒湿气滞、胸腹胀满、不思饮食、腹痛吐泻及湿温等症。麝香开窍通闭、辟秽解毒。阿魏破症疾、下恶气,治腹部膨胀、粘液壅滞、肠充气、鼓胀等病。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治久泻久痢滑脱不禁等病。

2.12毛焦不食水草

是头黄及心黄也。用白芷、大黄各半两,为末,用鸡子两个,酒一升,莱(菔)子汁三合,和灌之,效[1]。

简析:《元亨疗马集》云:“黄者,气之壮也,气壮使血而离经络,血离经络溢于肤腠,肤腠郁而血淤,血淤者而化为黄水,故曰黄也。”[9]《活兽慈舟》曰:“黄者乃属于气,如气损血虚,火毒攻结至气血不能流通,故发为黄。黄者,如人生痈也。”[5]“毛焦不食水草”当是牛肠胃有积食,消化不良。医方用白芷和大黄,即宣毒散,内服宣通,治痈毒在脏,脉实便秘[17]。白芷入胃、肺经,活血散结。大黄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18]。莱菔子能够兴奋肠胃平滑肌,增强胃肠蠕动,消食除胀、祛痰降气。诸药合用,破积散结、消胀通便。

2.13肚胀

大戟、滑石、甘遂、牵牛、黄芪、巴豆、大黄各三两,共为末,每服外加猪脂半斤、皮硝一两、水一升,调灌之[1]。

简析:此医方名大戟散。临床实践证明:大戟和牵牛均有加强瘤胃蠕动的作用,是大戟散治疗牛瘤胃积食和驰援症的主要药物,同时,牵牛子含有牵牛子脂,有油类泻剂的作用,故广泛应用于积食;甘遂具有刺激肠管、促进蠕动而发生泻下作用;巴豆含有大量巴豆油,对胃肠粘膜有强力的刺激作用,同样是下泻的目的,因此处方中多味药物有协同作用。大黄在胃内分解时,既产生大黄酚及泻素,又分解为鞣酸甙,其作用因剂量大小而有所不同,小剂量有健胃作用,中剂量有收敛作用,大剂量则有泻下作用,故在应用时要根据应用目的而选择不同剂量[19](P282)。此外,大黄苦寒,解热、广谱抗菌、泻下,皮硝咸寒、泻下,其合用能解热、抗菌、泻下。黄芪补气升阳,避免因峻泻带来的副作用。诸药配合,具有加强瘤胃兴奋性和收缩力、增强瘤胃蠕动、促进反刍、泻下的效果。

2.14治脾寒胃冷舌咋口张气喘诸病

槟榔、豆蔻、白术、黄芪、桂心、附子、良姜、苍术、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一两半加生姜四两、水二升,同煎灌之,效[1]。

简析:此方即灵应散。槟榔入胃、大肠经,治腹胀便秘、停食停水等。豆蔻分为白豆蔻和草豆蔻,前者简称白蔻,入肺、脾、胃经,功效为调气温中,化湿健脾,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胸腹胀满、不思饮食、腹痛吐泻及湿温、湿浊见有胸闷不饥等证;后者简称草蔻,入脾、胃经,健脾燥湿、温中止呕,主治脾胃寒湿阻滞引起的食不运化、胃腹冷痛、恶心呕逆,以及湿浊之证等。由此看,本医方中的豆蔻应为草蔻。另有肉豆蔻,别名肉果,入脾、胃、大肠经,涩肠止泻、温中健胃,主治脾胃虚寒,久泻不止。高良姜简称良姜,入脾、胃经,温中止痛、健胃止呕,能温中散寒,主治胃寒腹痛、呕吐、食欲不振等证。桂心即肉桂除去外层粗皮及内面薄皮的中心部分,较长于暖脾胃,性不甚燥热而气薄。附子入心、脾,肾经,治肾虚腰冷、脾虚泄泻之证,常与肉桂、干姜、白术等合用,如肾气丸温肾、附子理中丸。苍术入脾、胃经,燥湿健脾、明目辟秽,为燥湿健脾的要药,主治脾胃湿困、食滞不消、湿阻中满、腹泻痧胀,或脾湿生痰诸证。甘草调和诸药,使利而不致太过。

2.15宿草不转 患之鼻干气急,水草不食,起卧时掉蹄

用槟榔、滑石、牵牛、大戟、黄芩、黄芪、大黄为末,每服一两外加猪脂半斤,水煎灌之,效[1]。

简析:宿草不转即瘤胃积食、瘤胃食滞、瘤胃扩张、宿草不消、第一胃阻塞,是牛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以春、夏、秋季饲草更换和使役繁重时较多,主要是因脾胃损伤,中焦腐熟运化失职,大量草料停积于胃,滞而不化。治宜消积导滞、攻下通便。医方中用槟榔行气导滞、调中止痛,消脘腹胀满,除里急后重,为君药。大黄、牵牛攻积导滞、泄热通便,黄芩泻火解毒,大戟泻水下气、利二便、逐水破积聚、泻湿热胀满。诸药合用,以行气导滞为主,配以清热、攻下之品,有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之功。

2.16百叶干病

白芷、地榆皮、滑石、牵牛、粉草、官桂、甘遂、大戟、大黄、续随子,右为末,无(每)服二两、水二升、外加猪油半斤、蜜一两,煎灌之,效[1]。

简析:本医方即猪膏散,有峻逐滑泻、润下通便功效。百叶干病即重瓣胃阻塞,方中之粉草即甘草,是大戟、甘遂的反药。临床实践表明,用本方加减治疗牛百叶干病,均无中毒反应,反药相伍,通达之力更宏,说明用反药效果良好,可促进瘤胃蠕动,通利二便;不用反药,则效果不好[20]。猪油、蜂蜜可润百叶而滑肠。由本医方总结治疗牛胃腑积滞的用药特点:“积滞不离油,滑石与牵牛,硝黄掀不动,大戟甘遂推,荡滞通胃腑。”[21]

2.17脱肛

蜜驼参(密陀僧)、白矾各三两、缩砂(仁)、川椒各三两半、五倍子一两半、白龙骨二两、木鳖子一两,右为末,每服一两用温水净洗,以纸拭入,效[1]。

简析:此医方为白陀散。脱肛主要是由于饲养失调、劳役过度、损伤元气、脏冷气虚等致使肛门失去收缩能力,其他如大便困难、负重超力等亦能引起。证见时肠头脱出、大便难下,痛苦不安,治疗时先清泻,后补中。密陀僧解毒收敛,白矾清热消痰止血、燥湿杀虫解毒,白龙骨清热益气养阴、止血生肌。缩砂仁理气温中、芳香化湿、开胃消食,偏行中下二焦之滞气,并能温肺止咳、温脾止泻、暖肾安胎,其治重在肺脾肾经。五倍子敛肺止咳、涩肠止泻、降火解毒、生津止血、固精止汗。木鳖子泻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疳积痞块,利大肠,泻痢,痔瘤瘰疠。川椒即花椒,温中散寒、燥湿杀虫、行气祛风,治脘腹冷痛、寒湿泻痢等。诸药配伍,泻热消肿散毒、疏肝止血行气。

2.18转胞病 患之小便不通、水草不食

甜菜子、滑石、当归、慈菰、腻粉、木通、芫花、皮硝、没药、细辛,右为末,水煎啖之[1]。

简析:此医方称滑石散。转胞病即“小肠结也”,病因主要是因为“卒热而饮冷水,水本入肠,又且加之紧骤,清气未升,浊气未降,清浊未分,冷热相紧,以致膀胱闭塞也。”其症状主要是:“令兽肚腹胀痛,踏地蹲腰,欲卧不卧。”[9]甜菜子活血散瘀,主治月经不调、闭经、白带、胃肠胀气、跌打损伤、创伤出血。滑石主要含有铝矽酸盐类矿物,性味甘寒、清热渗湿,主治石淋、热淋、癃闭等。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慈菰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木通利尿通淋、通经下乳。腻粉即轻粉,外用攻毒杀虫,内服利水通便。芫花含芫花素、羟基芫花素、芹菜素及谷甾醇,另含苯甲酸及刺激油状物,有逐水、涤痰、利尿作用[22]。没药活血化瘀、消肿生肌,主要化学成分为单萜、倍半萜、三萜、甾体以及木质素等,具有退热、抗炎、镇痛、神经保护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23]。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皮硝清热软坚、润下通便。诸药配伍,清热通便利湿。

2.19翻胃

官桂、厚朴、茴香、青皮、五味子、甘草、陈皮、苍术、白术、木香、鬼木炭,右为末,每服一两半,好酒一升,同服,效[1]。

简析:本医方即补黄散,具有暖胃温脾、温中祛寒、理气健脾、顺气和血之功效,主治胃虚寒证、脾胃虚热、瘤胃鼓胀等疾病,是兽医临床常用方剂。

2.20不食水草

油菜花、五味子、透山龙、地骨皮、黄连、木通、天竹黄、茯苓、桔梗、通草、大黄各一两,右为末,每服二两。[1]

简析:此医方即透龙散。透山龙又名百解藤、须龙藤、轮环藤,为防己科植物百解藤的根叶,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胀、食胀、百叶干、大便秘结、咳嗽及咽肿等症[24]。油菜花解毒消肿、宽肠通便。五味子益气生津、收敛固涩,有助于防止大黄等峻泻而带来的副作用。黄连、天竹黄、大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地骨皮即枸杞的根皮,含有桂皮酸和多量酚类物质、枸杞素A、枸杞素B、甜菜碱及β-谷甾醇、亚油酸、亚麻酸等成分,清肺降火、退热补气[25]。木通祛风活血、利尿通淋。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以及脾虚食少、泄泻等。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通草利水消肿、通利血脉。诸药配合,清热解毒、利尿通便。

2.21蜏鳖病 患之羸瘦异常并脚软,误服草中蜏鳖所致

青盐二两、雷丸、蛤粉、白矾各二两四钱,皂角、草菓、金钗草、苦参、天仙子、五味子各一两,右为末,每服一两、水二升,调灌之,效[1]。

简析:此医方即青盐散。青盐即矿盐,内服可以解毒杀虫、破结聚。雷丸味苦,寒,苦能泻、寒能清,苦寒相合,性味相配,祛病势如破竹;有小毒,入胃、大肠经,杀虫。天仙子即莨菪,有毒,功效主治与曼陀罗基本相同,有麻醉镇痛作用。青盐、雷丸和莨菪等在古代常用作驱除胃肠内寄生虫药,但有毒且疗效不高,故现已不用[26]。白矾燥湿杀虫、蚀恶肉。皂角祛痰开窍,主治顽痰咳嗽、痰壅窍闭、泻下等。金钗草即石斛,滋阴养胃、清热生津、长肌肉、壮筋骨、强腰脚[27]。苦参清热解毒、利尿除湿。五味子益气生津、止咳化痰、滋补强壮、收敛固涩,能调节胃液分泌、促进胆汁分泌。草果具有芳香健胃之效,主治脘腹胀痛、痰饮痞满、反胃呕吐、积食等病症。蛤粉即蛤壳研细之粉末,清热利湿、化痰散结,主治顽痰咳嗽、瘿瘤瘰疬、胃痛吐酸等。诸药配伍,解毒驱虫、清热养胃、破积生肌。

2.22喉风 患之喘息不宁、口中草出

知母、贝母、黄芩、大黄、甘草、荆芥、栀子、瓜蒌、川芎、牙硝、白矾、皮硝、蛇退(蜕),右为末,每服二两,蜜水调灌[1]。

简析:《活兽慈舟》云:“牛生喉风,多从风邪侵入肺腑,次受寒凉闭窍,使风寒蕴藏于中,久则发为喉风:若是因染风寒,多致痰鸣气骤,喘息不停,鼻上无汗。当用祛风化痰药。”[5]“喘息不宁”多为肺部疾病,“口中草出”即口中吐草,当是胃部有热、大便排泄不利。本医方中,知母能清气分实热及肾经虚热,还能除烦热、治消渴和肺热咳嗽,可与贝母等同用。皮硝与牙硝虽制法不同,但功能相似,清热软坚、润下通便,主治实热积滞、热燥便秘,多与大黄同用,使软坚与推荡相辅而成;皮硝内服后至肠由于渗压作用,能促进肠壁细胞水分的分泌使成等渗压,并充分滞留于肠道内而不被吸收,同时,由于其液体的增长而加强了肠管的反射性蠕动,结果发生泻下[28]。白矾催吐制泻、燥湿杀虫、蚀恶肉,治口疮喉痹、泻下久痢等症。黄芩清热燥湿,能清肺、胃、胆及大肠经之湿热。大黄泻热通肠、逐瘀通经。荆芥表散风寒。川芎活血通经、祛风止痛,兼能行气。瓜蒌化痰散结、润肠通便。蛇蜕主治诸风顽痹、麻木不仁、疥癣恶疮等顽证。蜂蜜水润肠通便。甘草调诸药以和中气。诸药相伍,泻泄肺热、润肠通便。

3 结语

《农学录》是一部反映江西地方农业生产生活的农学著作。尽管其防治牛消化系统疾病的医方有不少来自《元亨疗马集》,然亦有不少地方特色的验方,如“牛多食草子必致腹胀,速以蕌叶饲之,又以狗棘痛击其腹自消。”[1]又如“脾不运化,可从左肋骨第三根空处(从水纳数起)以大拇指及食指从脊骨量起,屈将指第一节按定从此处下针二寸余,针锋及脾。脾动则针与俱动,针毋遽拔,停手俟之不动,则按下数分。极深以三分为额(食指在上,大拇指在下,将指屈处去食指尖处约一寸五六分)。”

《农学录》还录有一些治疗消化疾病的民间验方,如“吐杂虫膜 用燕子粪一合,成浆水二升,煎,候冷灌之,效。”[1]“吃菜根病噎 用肥皂为末,吹入鼻中,于尾亭骨下着力打一二下,便安。”[1]此类验方是百姓日常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简单易行且有疗效,故其价值不容忽视。还要说明的是,《农学录》中有不少医方虽然不是直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但由于中医讲究整体,很多疾病的发病、诊断及治疗可能涉及多个脏腑系统,需要统筹兼顾,调整全身脏腑气血阴阳,对防治消化系统疾病也有积极作用,如“双膊病,患之肿痛难行、水草不食”、“浮凉气,患之喘息、头悬、流涎不止、水草不食、四足无力”,“双膊病”、“浮凉气”等虽不是消化系统疾病,但对消化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故而在研究消化系统疾病时对此类医方也应有所关注。

《农学录》是一部民间农学著作,其所录预防和治疗牛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兽医医方至今仍显示其独特疗效。这些医方一部分见于传世的各种中兽医典籍,另一部分则流散于民间,如果不注意及时收集总结,流散于民间的医方则容易失传,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拙文对《农学录》所载防治牛消化系统疾病医方的总结即有助于此。特别要指出的是,民间兽医医方既简单易学、取材容易、便于普及推广,又价格低、疗效高,而且能攻克一些不易治愈的疑难病例;此外,由于不用西药或少用西药就能治愈疾病,无污染、无公害、无有害残留,是保证绿色畜产品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9],故而此类医方值得高度重视。《农学录》是我国众多农学著作的一种,对其内容的关注,不仅有助于整理、保存和传承农学著作中珍贵的技术信息,而且有助于推动和加强对中兽医医方的研究,筛选出更多应用方便、疗效确切的医方,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现代化工艺制作出中成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和推广,为畜牧业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晏兵兵)

参考文献:

[1]艾建农.农学录[M].南昌:江西啓明印刷所,1922.

[2]廖果.花卉药用巧治百病[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王和权.防治胃肠疾病的中药药理与临床[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

[4]杨雨辉,邵卫星.兽医药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5]李南晖著,四川畜牧兽医研究所校注.活兽慈舟校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6]谢宗源,黄汉强.药用矿物[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7]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排印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8]江西省中兽医研究所重编校正.医牛宝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9]喻本亨,喻本元.元亨疗马集·图像水黄牛经合并大全下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57.

[10]佚名.秋天牛易患木舌病[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10 下).

[11]施仁波,宋会东.牛吐草的辨证施治[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3(6).

[12]孙福星.耕牛吐草的病因和辨证施治探讨[J].中兽医学杂志,1982(4).

[13]侯家玉,方泰惠.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4]余家明.鬼木板灰治牛翻胃吐草[J].中兽医医药杂志,1988(6).

[15]《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6]袁庭芳.蛋奶祛病强身500方[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7]高晓山,陈馥馨.大黄[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

[18]尚志钧校注.神农本草经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19]钱振宇.大戟散对牛前胃疾病应用问题的讨论[J].畜牧与兽医,1959(6).

[20]高如东.《元亨疗马集》医方临床应用(一)[J].郑州牧业工程专科学校学报,1988,8(2).

[21]强世和.《牛经》中胃腑积滞方药的规律及运用体会[J].中兽医医药杂志,1987(3).

[22]邵祖燕.常用毒性中药临床应用指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23]韩璐,孙甲友,周丽等.没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3).

[24]于船.中兽医学大辞典[Z].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5]杨卫平,夏同珩.新编中草药图谱及常用配方(四)[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0.

[26]邹介正.牛病古方汇诠[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27]张治国,俞巧仙,叶智根.名贵中药:铁皮石斛[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28]杨松年.中国矿物药图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29]周正挥,周谷乔.民间兽医特效医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799X(2016)06-0044-07

作者简介:胡安徽(1971-),男,河南唐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医学地理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哲社项目(编号15GZYB3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医方
紧急情况下医方告知义务的理论与实践
鸡子在敦煌医药文献中的应用
良医拒传方
民国档案《昆明方目》方源初考
良医拒传方
唐宋时期“药中王”诃梨勒医方探析
良医拒传方
良医拒传方
从几组医方谈西夏文医药文献的来源
良医拒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