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叙述者探究

2016-03-11郑瑞丹山西师范大学041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6期
关键词:叙事学叙述者主体

郑瑞丹 (山西师范大学 041000)

小说叙述者探究

郑瑞丹 (山西师范大学 041000)

小说叙事学中叙述者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随着叙事学的发展,对于叙述者的争议也随之而来,各位叙事学大师们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也产生了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作者、同故事叙述者、隐含作者、人物等,所以对于小说中叙述者的界定很有必要的,只有搞清楚小说叙述者到底处于一个怎么样的层次,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展开对于其他问题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叙述者与作者、隐含作者、人物之间的区别来对小说的叙述者进行研究和论述。

叙述者;讲故事的人;作者隐含;作者人物

顾名思义,叙述学就是叙事的学问,研究“叙述性”的科学。1在1969年托多罗夫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文中,最早提出“叙述学”这个术语,但“叙事”这一行为却和人类历史发展同步进行,它存在于远古神话、传说、寓言、史诗、悲剧、图画、彩绘等各种文学样式中。对于这种远古时代的口头叙事,瓦尔特·本雅明提出“讲故事的人”,他们“从口口相传的经验中汲取灵思的源泉,把浪迹天涯者从远方带来的异域传闻与乡人最熟稔的掌故传闻融为一体”。2所以小说的端倪虽可见于古典时代,但是众所周知,在西方,史诗、诗歌、戏剧一直占据文坛主流地位,直到数百年之后中产阶级掌握实权,加之出版业的高度发达,使得“讲故事”开始逐渐隐退。与此同时,“小说”这种区别于其他叙事文学的文体,开始占据权利的中心,所以短篇小说从口头叙述中剥离出来,长篇小说的兴起却是“讲故事”走向衰微的征兆。

因此叙事学与小说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我们必须对小说的叙事给予特别的关注。小说叙事就是采用特定的叙述方式来讲述一个或者一系列的故事,那么就必然有叙述这些故事的主体,那究竟谁是小说叙事的叙述主体?文学评论家的界定是不一致的,在叙述者就是“讲故事的人”这个说法的基础之上,理论家们创设了很多新的理论术语,作者叙述者、隐含作者、主人公叙述者,人物叙述者等表达,所以为了界定小说的叙述主体,我们必须对这些称谓进行区别,然后来界定叙述者。

一、叙述者与作者

对于小说的真实作者和叙述者之间的区别,理论界已经认同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小说文本的形成离不开作者这个实体的存在,甚至有的时候有的作家自己直言不讳的宣称作品就是自己的自传,因而把小说文本的叙述者与作者等同于一人。对于这种观点热奈特明确提出了叙述的主体不是写作的主体,他说:“如果是历史性记叙或真实的自传,这种混淆也许情有可原的,但如果是虚构的叙事作品,这种混淆就不合情理了,因为在这类作品中叙述者本来就是个虚构的角色。”3所以叙述者是由作者创造并且接受的一个虚构的存在,不能把它与有血有肉的真实作者等同起来,小说的真实作者是不能进入文本被分析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作为叙事的主体,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它都存在于文本的语言符号当中,我们都可以通过文本的语言符码来对叙述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有关于叙述者的特点或认知。可是真实的写作主体作者,我们能通过文本的语言符码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吗?倘若我们能得出些许关于作者的结论,那么这种结论是否是可靠的,是否是符合作者本人真实的。

所以米克·巴尔也赞同作者并非叙述主体,她说:“本章所讨论的叙述者,或叙述人(narrator)指语言的主体,一种功能,而不是构成本文的语言中表达其自身的个人。几乎毋庸指明,这一叙述者并不是叙述作品的作者。”4因此即使是同一个作家也因创作了不同的文本而使得每部文本都有自己的叙述者,比如海明威,他写作《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常升起》这些作品时,每个文本的叙述者只存在于自己的文本符码中,《太阳照常升起》的叙述者不可能知道《丧钟为谁而鸣》这个文本序列中发生的事情,同样这些文本的叙述者也不能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海明威,因为真实与虚构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所以不能把把叙述者与真实的作者混同起来,我们只能认定作者是写作的主体,而不是叙述的主体。

二、叙述者与隐含作者

在文本生成与交流的过程中,似乎是从真实作者到真实读者,但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真实的作者永远看不见也不存在,他只存在于文本之外,无法跳入文本之中与读者交流,所以这样的情形催生了另外一个中介——隐含作者,“隐含作者”(impliedauthor)最先由美国当代小说理论家、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学者韦恩·布思在其1961《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指作者在创作时会创造一个‘他自己’的隐含的替身,通过文本重构作者的第二自我。”5因此隐含作者是从叙述者出发,从整个文本中推演出来的,这样读者才有可能对隐含作者的意图、立场、观点、态度甚至价值观进行推断,通过叙述者在叙事过程中的痕迹寻找线索,得出关于隐含作者的相关结论。

以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为例,文本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班吉、昆丁、杰生、黑人老女仆迪尔西,在这四个人物中,班吉是个智力相当于三岁孩子的三十岁大男人,是个白痴,因而班吉的叙述呈现意识的随意流动和时空的随意闪回,给人一种不可信赖的感觉;昆丁是哈佛大学的学生但是因为妹妹凯蒂失贞事件的刺激导致精神失常而自杀,所以昆丁的叙述也是混乱与破碎的;杰生是一个利己自私贪婪虚伪的家伙,甚至霸占了凯蒂寄给小昆汀的抚养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只有迪尔西是善的代表,庇护着这个家族中那些弱小者,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叙述者,这种可靠叙事的好处是,接受者无须经过太费力的思考,只通过叙述者的可靠叙述,便可领会到隐含作者的价值批判倾向。所以从这些人物的叙述当中我们可以得出关于“隐含作者”的情感价值维度与可信赖的叙述者是一致的,而与不可信赖的叙述者是相悖的。

由此观之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最大区别在于隐含作者不能够承担叙述,没有声音,没有直接交流的手段,所以它什么也不能告诉我们。它必须通过文本整体的叙事,借助于叙述人和人物发出的声音来使我们知道它的价值维度和情感倾向。于是笔者认为不必非得把“隐含作者”看做一个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具体的指称实体,而是一个抽象的价值、道德、审美等因素的复杂的综合体。

三、叙述者与人物

通常小说故事叙述者一般都是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她)”,其实不论小说以第几人称出现,它们都是被叙述者叙述的对象,是叙述者为了构建叙事而使用的人物的代称,所以叙事学家热奈特就明确否认人称的划分,认为一切叙事都是“第一人称”,对此米克·巴尔也认为第三人称叙述者这一术语是悖理的:叙述者并不是一个“他”或者“她”。充其量不过是可以叙述关于另外一个某人,一个“他”或“她”的情况。虽然由于人称的变化,会带来小说审美特征的变化进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但从叙述学的角度来看,这对于文本叙述者的叙述并不产生影响,只对文本的故事层面产生影响,所以采用什么人称来叙述是由文本叙述者综合各方面需求而决定。

那么第一人称“我”与叙述者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由于第一人称小说中“我”这个人称代词的使用,使第一人称小说变得很特别,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故事的叙述者;另一种是“我”是故事的观察者和见证者,在故事中起次要作用,两种都是同故事叙述。所以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法国的热拉尔·热奈特就认为认为在第一人称小说叙事中,叙述者和主人公同为一人,对此笔者认为这是不科学的。

先来看第一种情况,我们不否认在很多带有强烈自传性或者叙述某人自己亲身经历的小说中,人们总会把主人公“我”当做文本的叙述者,因为“我”在说“我”的故事或者经历,但是很明显前一个“我”是讲述者,后一个“我”是被讲述者,也是故事中人物,所以这两个“我”是处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故事叙述者“我”是故事的参与者,要在故事中安身立命并完成故事人物角色的使命,而文本的叙述者则是孤立于故事之外的,这样才能处在一个超越故事层的位置,这样才能头脑清楚冷静清晰的构建故事。比如阿来的《尘埃落定》,故事的叙述者“我”是康巴藏族土司酒后与汉族太太生的一个傻瓜,可是文本的叙述却充满了灵动的诗意,有丰厚的藏文化底蕴,还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这都是作为故事叙述者“我”难以做到的,因为一个“傻瓜”怎么能够跳出故事来精心的谋篇布局,所以故事中人物必然不能是文本叙述者。

而同样作为见证者的“我”虽然在叙述自己参与或者旁观的事件,最典型的小说莫过于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尼克,叙述者“我”在故事中的地位仅仅是一个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不是主人公。我们不能把故事中经历事件的“我(人物)同面向读者讲述故事的“我”(叙述者)等同起来,这两个我存在着时空上的差别,讲述故事的我在进行叙述的同时就己经从过去的时空中走出来,此外,从时间上讲,如果叙述发生在当下,则被叙述的故事中的人物属于过去。因此叙述者与故事中的人物存在于不同的时间空间,决定了故事中的人物不可能成为叙述行为的承担者,叙述者是文本内外唯一能够承担叙事这一功能的主体叙述者,是叙事话语的主体,它用话语建构出了人物并叙述出来,因此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是叙述与被叙述,即主客体关系,不能等量观之。

小结

叙述者是小说叙事学的核心概念,小说叙事研究很多方面的内容都与叙述者相关,它关系到小说叙事中叙事这一行为由谁承担,只有理清了谁是文本的写作主体?谁是故事的叙述主体?而谁又是文本叙述者?我们才能对文本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文本的深层所指和叙事的内在技巧等问题,由此可见对于小说叙述者条分缕析是十分重要的,而随着叙事学的不断发展也迫使我们必须对叙述者进行深入思考。

注释:

1.[法]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

2.汉娜·阿伦特编,张旭东王斑译.启迪本雅明文选[M].三联书店,2014:97.

3.[法]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47.

4.[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16.

5.[美]W·C布斯,周宪华明胡苏晓译.小说修辞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80.

[1][美]W·C布斯.周宪华明胡苏晓译.小说修辞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德]汉娜·阿伦特编.张旭东王斑译.启迪本雅明文选[M].三联书店,2014.

[4][荷兰]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美]杰拉德·普林斯.乔国强,李孝弟译.叙述学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叙事学叙述者主体
中国后经典叙事学发展回眸与反思*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论碳审计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