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禁江坡》《永禁水源》二碑初探

2016-03-07张京华湖南科技学院国学研究所湖南永州425199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张京华(湖南科技学院国学研究所,湖南永州425199)



《永禁江坡》《永禁水源》二碑初探

张京华
(湖南科技学院国学研究所,湖南永州425199)

摘 要:“永禁江坡”、“永禁水源”二碑,是目前为止所见拙岩石刻所在地永州零陵猴滩沈家仅有的可移动古石碑。“永禁江坡”碑在村外田间,靠近拙岩处。“永禁水源”碑在村外田间,靠近湘水上游处。猴滩沈家经过明清两代的繁育,家族庞大,人丁兴旺,因此而有为了阖族的共同利益,对江坡和沙洲提出保护,举族定立公约的行为。

关键词:《永禁江坡》;《永禁水源》;拙岩石刻;湘水保护公约

《永禁江坡》

窃闻皇帝画野而都邑分,有巢构木而宫室就。灵台灵沼,周文之圆囿并兴;小桥大桥,魏武之铜雀共架。盖原以庄山河,以张国势。是故砺山带河,而天下平矣。惟我始祖,宦游西粤,卜居南楚。择仁里于芝城,构蜗居于湘水。上有张白之胜景,游乐似夫陶潜;下附拙岩之涘涯,遣胜效夫钟子。西瓜高砖之两峰,作南保卫;渔矶沙洲之一派,为北帡幪。所以住宅鼎盛,人才辈出,岂非地势之所钟,人杰之所致也!讵知乾隆年间,滔滔放滥,涨欲横天,岸堵几倾乎波中。迨至道光而后,巨浪卉驰,汹涌撞地,洲畔尽崩乎水道。由是功名寥落,人物困顿,咎非人事之推移,实沧田之变更也。兹者我族父老念先人之遗宅,冀子孙之悠远。欲筑秦始之长城,愧无鞭石之法;思成蔡氏之桥梁,奚有观音之助?尤忆北方之江坡,聊作住宅之护卫。栽植培禁,以图将来。或捐资而置买,或助地以入公。望后人之辉焕,冀子孙之光昌。但愿同心,共登仁寿之境;勿吝杖头,永居义路之乡。是为序。

并立合同字约。猴滩四房人等,今为修整土木,兴复元气,永禁江坡,培植风水事。盖闻朝廷以湖海作帏帐,以山岳为帡幪。至于京省,莫不仰其要旨。我等承祖宗之遗迹,世居猴滩。前代兴隆,人文丕振。因赖北面河洲,为一方之保障。迨至道光、咸丰年间,洲被潢水冲颓,充去北面护卫。今者邀同我房人等,共商议确。将北边河坡,并各色树木长禁,培植风水,绍兴前业。其坡上至蒋姓沟为界,下至石拙岩为界。又上以地边田边界,下以河水界。中间一齐长禁,茅草棘籐,毋许砍伐。今后勒碑永禁,各宜恪守遵规。如有不法之徒,胆敢私行偷窃,撞遇男妇大小,见者向众投知,公同议定彰程,罚戏一天。恃强不服者,律横坏规,公同禀究。此系閤家公事,至善至美之举,非一人肥己之事。尤恐十年成之不足,一旦坏之有余。伏望列公各训子侄,宜兢兢日守,不得犯违。拏获不论亲疏,公同重罚勿贷。今恐人心不古,写立合同四纸,每房各收一张,并特刊列石碑,使后人永远咸知不朽云耳。

光绪二年四房同立合约人,己丑十五年吉立石碑,沈孝益习,沈之深纯英品,沈之彬乐东南,沈之美朝见连,沈之彩发,德,沈道玘琪泰琼,沈道□荐修发,沈道云祥元和。

有巢:有巢氏。《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幕栖木上,故命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灵台灵沼:《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王在灵囿,麀鹿攸伏。”“王在灵沼,于牣鱼跃。”灵台,周文王台名。灵囿、灵沼,台下有囿,囿中有沼。

圆囿:当作“苑囿”。

“小桥大桥”二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五年,冬,“作铜雀台”。《邺中记》:“魏武于邺城西北立三台。中台名铜雀台,南名金兽台,北名水井台。”《水经注·漳水》:“漳流自城西东入,迳铜雀台下”,“城之西北有三台”,“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馀间。台成,命诸子登子,并使为赋。陈思王下笔成章,美捷当时”。曹植《铜雀台赋》:“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

砺山带河:通作“阻山带河”、“被山带河”、“据山带河”、“依山带河”、“襟山带河”、“负山带河”、“表山带河”、“夹山带河”、“倚山带河”。而《宋史》有“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出典自《史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宦游西粤:似指沈良佐,官终广西布政使左参政。

仁里:《论语》:“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朱熹集注:“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知”读作“智”。

芝城:永州府城、零陵郡城之别称,因有芝山而得名。芝山在古城西北二里。康熙《永州府志》卷八:“蒋本厚曰:谒柳侯祠,西北行可二里许,即芝山也。其山东面是肤,西面是骨,断壁千寻,下临无际,俯眺田畴髣髴似罨画。”

遣胜效夫钟子:钟子似指钟子期,志在高山流水,故称“遣胜”。

西瓜高砖之两峰:西瓜,地名,即西瓜岭,在猴滩沈家正东偏南,潇湘汇合后江水之东岸,今为西瓜岭森林公园。高砖,似亦为山岭名,不详。

咎非人事之推移:“咎非”又作“究非”。

实沧田之变更:“实”下疑缺一字。

“蔡氏之桥梁”二句:似用蔡襄建泉州洛阳桥故事,相传曾得南海观音相助。事见蔡襄《万安桥记》。

杖头:指零用钱。《晋书·阮修传》:“修字宣子”,“性简任,不修人事。绝不喜见俗人,遇便舍去。意有所思,率尔褰裳,不避晨夕,至或无言,但欣然相对。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虽当世富贵而不肯顾,家无儋石之储,宴如也。与兄弟同志,常自得于林阜之间”。

义路:《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又《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又《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至善至美之举:“举”写作“夆”,俗字。

閤家:“閤”同“阖”。

拏获:“拏”同“拿”。

《永禁水源》

为永禁水源,今约人,今因长塘水源永禁。盖闻朝廷有治律,乡区有禁约,此乃民生之保障。至今邀同我房人等,共商议确,将长塘水源永禁,绍兴合界前业。东至塘脚下断塘水沟之麻田为界,南至条子坵枫木长坵为界,西至水南坵砖兜陈家章坵,北至老车埠为界。不得越界强车,为永远长禁。今后勒碑,各宜恪守遵规。倘有不法之徒,胆敢私行坏规,向众投知,公议彰程,每亩田罚光洋四元。恃强不服者,律横坏规,公同禀究。此系閤族公事,不一人肥己之事,各宜日守,不得犯违。公同众罚,决不宽贷。今欲有凭,公立石碑为拘。

民国廿二年八月初二具,立碑人沈道亨,明贤润和,德容贵乐,等。

长塘:水塘名。

今后勒碑:“后”字稍磨泐。

坏规向众:四字稍有磨泐。

为拘:当作“为据”。

光绪《永禁江坡》的立碑人,在《沈氏家谱·一旺公派下世系总图》中,为第十四、十五、十六派。

现存《沈氏家谱》残本谱系图一册,分为两个部分,前为《一旺公派下世系总图》,后为《兴辛里分支世系总图》。

《一旺公派下世系总图》部分的记载为:一世始祖沈一旺,二派沈福,三派沈达、沈逵、沈通。

沈逵五子:沈良相、沈良臣、沈良佐、沈良辅、沈良弼。是为第四派。

沈良相一子,名沈继芳。沈良臣有一子,名沈继年,家谱注明“出川”。沈良佐二子,名沈继科、沈继美。沈良相一子,名沈继光。沈氏后裔分支最盛,主要是沈继芳、沈继科、沈继光三支。

大约从第四派开始,子孙名字有一致的规则。其辈分与名字用阿拉伯数字简列为:

4良 5继 6懋 7如 8时 9奇 10木? 11荣?12文 13大 14学 15之 16道 17明 18德

光绪《永禁江坡》的立碑人,有大字,有双行小字,共8段。

第1段,第十四派“孝”字辈,共2人:沈孝益、沈孝习。

“孝”字辈,《沈氏家谱》写作“學”,简体作“学”。“孝”字又写作“”,《说文》在子部,云:“,放也。从子,爻声。”“學”字又写作“”,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又云:“,经典通用‘學'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亦云:“,此字疑即‘學'之古文。”所以古文“孝”、“学”二字可以相通。

沈孝益、沈孝习二人名字,在《沈氏家谱》第十四、十五页。

第2段,第十五派“之”字辈,共4人:沈之深、沈之纯、沈之英、沈之品。

四人名字,在《沈氏家谱》第十三、十四、十五页,沈之深、沈之纯、沈之品三人为沈文瑞一系,沈之英为沈文高一系。

第3段,第十五派“之”字辈,共4人:沈之彬、沈之乐、沈之东、沈之南。

四人名字,在《沈氏家谱》第十四页,均为沈文锦一系。

第4段,第十五派“之”字辈,共4人:沈之美、沈之朝、沈之见、沈之连。

沈之朝、沈之连的名字,在《沈氏家谱》第十四页,均见上。

第5段,第十五派“之”字辈,共2人:沈之彩、沈之发。

沈之彩的名字,在在《沈氏家谱》第十四页,见上。沈之彩、沈之发二人名字下,第5段与第6段之间,有一“道”字,与《沈氏家谱》辈分不合,似衍文,意不详。

第6段,第十六派“道”字辈,共4人:沈道玘、沈道琪、沈道泰、沈道琼。

四人名字,沈道泰在《沈氏家谱》第卅二页,沈道玘、沈道琪、沈道琼在《沈氏家谱》第四十页。

第7段,第十六派“道”字辈,共4人:沈道□、沈道荐、沈道修、沈道发。

第一人沈道□,名字被人为凿毁。沈道修、沈道发的名字,《沈氏家谱》第二八、二九页。

第8段,第十六派“道”字辈,共4人:沈道云、沈道祥、沈道元、沈道和。

沈道云的名字,在《沈氏家谱》第四十页。

以上名字,“孝”(“学”)字辈2人,“之”字辈14人,“道”字辈12人,共计28人。大部分名字可以和《沈氏家谱》对应。

《永禁江坡》石碑又“猴滩四房人等”公立,四房应当指“之”字辈的四段。“孝”(“学”)字辈一段二人,作为长辈,起着领衔的作用。而“道”字辈的三段,作为晚辈,应当是符合在后的。

猴滩沈家经过明清两代的繁育,家族庞大,人丁兴旺,因此而有为了阖族的共同利益,举族定立公约的行为。

碑文所说的“江坡”,指湘水南岸猴滩沈家一侧的坡岸,坡岸上即为农田和屋舍。至今拙岩沿岸,仍能见到明显的断层、裸露的树根,以及挂在树枝高处被洪水冲击过的浮物。拙岩所在的江面有一处条石垒砌的码头,早已坍塌废弃,拙岩下游不远处,有一处水泥修建的码头,仍在使用。可知明清江坡一带,除了有农田、屋舍需要保护以外,船只码头也需要保护。

碑文中又说到沙洲。至今拙岩下望,仍然可见湘江中的一处宽阔的沙洲,由河卵石堆积着,附近的机动挖沙船不时往来游弋。村中老人说,从前沙洲上树木高大,是一片绿洲,村民都不能砍伐,现在几乎寸草不生了。碑文几次说到的沙洲、河洲、洲畔,可以肯定正是石碑主要保护的对象。沈良臣《月艖小隐》有“沧洲白鸟家”的诗句,可见当时生态良好。

沈氏一族对江坡和沙洲提出保护的直接原因,是清代康熙和道光年间的两次大洪水。但是,在这直接原因背后,沈氏族人又提出了一个特别是理由,就是他们认为,江坡和沙洲的毁坏,会导致沈氏家族人才的减少。从前,沈氏“住宅鼎盛,人才辈出”,而在江坡、沙洲毁坏以后,“功名寥落,人物困顿”。沈氏家族认为,对江坡、沙洲的保护,会直接促动着家族里人才的兴旺。这样一种观念,值得引起特别的注意。

实际上,唐宋名流开始对永州、零陵有所称道,正是认为这里的一方水土,清淑、清慧,可以使人生养出优异的品格。唐代韩愈于衡阳作《送廖道士序》:“衡山之神既灵,而郴之为州又当中州清淑之气,蜿蟺扶舆磅礴而郁积,其水土之所生,神气之所感,意必有魁奇忠信材德之民生其间。”刘禹锡《海阳湖别浩初师并引》则重申说道:“潇湘间无土山,无浊水,民乘是气,往往清慧而文。”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永禁江坡》碑刻承接了唐宋人的这一观念,他们出于“望后人之辉焕,冀子孙之光昌”,绍兴祖宗前业的目的,决心“栽植培禁,以图将来”,是开明而合理的。

实际上,由碑文中频繁出现的俗字,已可看出猴滩沈家人才的急迫。

《永禁江坡》碑文一开始从往古黄帝、巢构氏、周文王、魏武帝说起,之后又说到国势砺山带河、朝廷以湖海作帏帐,有一个十分隆重的引子。但其实,作为一个江村,猴滩沈家不可能受到国家、京省直接的行政支持,族人的合约也不具备真正的法律效用。但是,合约又确实是有效的,它可以确保江坡、沙洲的勒碑永禁,“一齐长禁,茅草棘籐,毋许砍伐”,实际上正是古代宗族、村民自治的一种优良形态,是低于地方行政最基层的层面,却实际上处在近似于法律法规的保护之中,由此获得一种良好的基层秩序。

并且,这种“至善至美之举”也完全遵循着自古以来儒家“里仁”、“义路”的教化。

《永禁江坡》石碑建于光绪二年(1876),《永禁水源》石碑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二者相距57年。

民国《永禁水源》的立碑人,在《沈氏家谱·一旺公派下世系总图》中,为第十六、十七、十八派。领衔的是长辈沈道亨,单由辈分来看,他和光绪二年《永禁江坡》碑文中的第十六派“道”字辈的12人是同辈。沈道亨有可能亲身见到过光绪石碑的建立,有可能还保留着共计四份的《永禁江坡》合约,至少对于《永禁江坡》一事记忆犹新。

民国《永禁水源》碑文的署名,共有3段。

第1段,第十六派“道”字辈,共1人:沈道亨。

沈道亨的名字,在《沈氏家谱》第卅九页,注明“之发公次子”。另外在《沈氏家谱》刻本沈道亨名下,又有硬笔手写添补的三派,似乎表明对沈道亨后人的格外重视。

第2段,第十七派“明”字辈,共3人:沈明贤、沈明润、沈明和。

沈明和的名字,在《沈氏家谱》第卅九页,有两处,一在沈道成名下,注明“继明和”,一在沈道章名下,注明“明和过继”。

第3段,第十八派“德”字辈,共3人:沈德容、沈德贵、沈德乐。

沈德乐,“乐”字稍磨泐。沈德容,为《永禁江坡》具名的沈道玘之孙,名字在《沈氏家谱》第卅九页。

民国《永禁水源》的作用,是合理利用池塘水源,以灌溉农田,而非保护江坡与沙洲,但在通过阖族立碑合约的方式上,二者完全相同,并且前后承接。

除了立碑人均为沈氏,与《永禁江坡》碑前后承接之外,即在本文措辞上,民国民国《永禁水源》都刻意因袭了光绪《永禁江坡》。如说“绍兴合界前业”、“各宜恪守”、“倘有不法之徒,胆敢私行坏规”,“向众投知”,“公议彰程”、“恃强不服者,律横坏规”、“各宜日守”等处,二者字句完全是相同的。

并且,民国碑文在意修辞,惟不甚典雅,又不避俗字,也都与光绪碑文相似。

当然,民国碑文毕竟还体现着自己的时代特点。譬如,光绪碑规定,如有破坏合约者,“罚戏一天”。民国间大概已不流行唱戏,所以改为“每亩田罚光洋四元”。

但民国碑文也有一些地方,意外地沿袭着旧日的传统,又使人有滞后于时代的感觉。如说“朝廷有治律,乡区有禁约”,“朝廷”作了回行顶格,仍用清朝的行文格式,而当时进入民国已有二十二年之久了。

(责任编校:周欣)

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4-0022-04

收稿日期:2015-08-27

作者简介:张京华(1962-),男,北京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濂溪研究所、国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