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国歌《卿云歌》的传播

2016-03-07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国歌传播学民国

赵 彤(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民国国歌《卿云歌》的传播

赵 彤
(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摘 要:国歌不仅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更能代表一个时代。民国国歌《卿云歌》是民国的标志性符号,可以体现出这一时期的政治意念乃至整个时代的思想。论文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卿云歌》的传播过程,将传播学与历史、文学相结合,透过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国家的转变过程,探究民国国歌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民国;国歌;《卿云歌》;传播学

一 《卿云歌》的传播过程

晚清时期的国乐与国歌始于光绪年间。光绪十六年,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记载:“又查旧卷,英外部于丁亥年咨送兵部尚书节略,询取中国国乐乐谱,以备兵丁谱奏之用。前任刘大臣照复云:‘查中国乐章,译为欧洲宫商,可合泰西乐器之用者仅有一葵,名曰《普天乐》,相应将乐谱一册,备文照送查收。'按《普天乐》者,曾侯所作也”。《走向世界丛书》的主编钟叔河在书中旁注:“曾侯所制中国国歌。”由此可见《普天乐》就是中国最早的国歌。

中国正式由政府公开宣布的国歌是《巩金瓯》,主要负责编制的人是近代思想家严复,由他作词,禁卫军军官、爱新觉罗皇室成员傅侗编曲。其歌词为:“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巩金瓯》是清代传统音乐,康熙、乾隆登基时曾用此乐。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不久,临时政府的公报上刊登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的国歌草稿,以征集意见。其歌词为:“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此首歌曾被收录在1908年出版的《乐理概论》,作者为沈彭年。临时政府解散,国歌的制定被搁浅。

民国二年,北京政府向学界征集歌词,特邀章太炎撰写,其歌词为:“高高上苍,华越挺中央。下水千里,南流下汉阳。四千年文物,化被蛮荒,荡除帝制从民望。兵不血刃,楼船不震,青烟不扬,以复我土与皈章。休矣五族,毋有世界尔疆。万寿千岁,与天地久长”。章太炎并且说明了创作国歌的要点:“先述华夏名义,次及古今文化,然后标举改革,乃及五国共和。”萧友梅为此歌谱曲,后命名为《华夏歌》。

袁世凯阴谋称帝,《华夏歌》被搁浅。其后袁世凯炮制了新歌词:“中国雄力宇宙间,廓八珽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河浩荡山连绵。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这首歌公开不久,袁世凯称帝而死,歌曲被废。

徐世昌任总统时期,教育部成立了国歌研究会,沉寂了四年的国歌又被提上了日程。国歌研究会接受章太炎的提议,采用舜帝《卿云歌》为歌词,共有四句:“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并向作曲家征集曲谱,最后采用了萧友梅的曲谱。

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定都后,也曾征集国歌事宜,但是投稿者寥寥无几,所以只能用国民党的党歌作为国歌,歌词是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的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应国民党宣传部的邀约,赵元任、黄自为这首词谱写了钢琴曲,抗战时期国民党正式将这首党歌定为国歌。

对于作为国歌的舜帝《卿云歌》,目前国内的研究有:《中国近代国歌的演变》一文,按先后顺序将近代国歌的演变进行了梳理,其中简要提及确立《卿云歌》为国歌的过程。《中国宪法史上的国歌》一文,从宪法的角度对国歌进行梳理,其中提及当时对《卿云歌》立为国歌的争议和最终成为合法民国国歌的过程。孙桂清《卿云歌——中华民国的第一首国歌》围绕关键人物汪荣宝展开,探讨了《卿云歌》成为国歌的因由。王永平《“卿云歌”和“三民主义歌”》展示了一枚国歌研究会的徽章,上面刻有《卿云歌》的歌词。李静《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从《卿云歌》的争论出发,考察了晚晴到民国初期中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国家转变过程中的政治、文化形态与社会心理。

《卿云歌》是上古时代的诗歌,载于《尚书大传》,体裁为四言诗。相传舜帝将禅位传给大禹时,与文武百官同唱《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明明天上,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作为民国国歌,《卿云歌》只取了前四句十六个字。民国十年,北京政府决定采用萧友梅新谱《卿云歌》。

民国时,《卿云歌》的歌词有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梁启超认为国歌应该是作为教育国民灵魂的手段和工具,所以国歌的歌词应该被所有人所理解,因此不能过于生涩。“这种国歌若要使普及,则中国国民教育的程度,至少非办到四万万人皆变成博学鸿儒的章太炎不可!”

而《卿云歌》谱曲则存在中西之争。早在1903年,匪石就在《中国音乐改良说》一文中提出了向西洋音乐学习的主张:“故吾对于音乐改良问题,而不得不出一改弦更张之辞,则曰:西乐哉!西乐哉!”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在北平开幕,按照各国惯例,开幕典礼应奏国歌,大典即将来临时,内务部因为情况紧急,请教育部将《卿云歌》交给侨居法国的比利时作曲家约翰哈士东(Jean·Hautstont)作曲。约翰哈士东为《卿云歌》作了五线谱和三线谱两种曲谱,均为四四拍,每拍为12小节,前两句重复三遍,后面句重复两遍。这首歌是在国际上首次正式表演,但是并没有流传开来。音乐界称此歌为第一次《卿云歌》。

之后国歌研究会分别邀请了当时中西乐界的领军人物王露、吴梅、陈仲子和萧友梅。前两人是国乐名家,后两人则在西方专门学习音乐。最终,国歌研究会选择了萧友梅的西乐乐谱。教育部对《卿云歌》歌词以及萧友梅所制曲谱作了如下解释:“卿云见昭明美大之容,复旦同日进无疆之旨,言由古圣,理符今时。乐谱……用E调长旋法,当中国姑洗宫调,鸣盛大于先,申咏叹于后,依义成谱,克协前词。”批评者认为,短短十二个字的歌曲就使用了八次半音,风格过于西化,无法被中国人接受。

二 《卿云歌》的传播方式

(一)新闻报纸的传播方式

民国时期是新闻业发展最旺盛的时期,报纸在全国多面开花,不论是中国还是租界地区,办报人在此时都抱有极大的热情,自然在国歌的选择上人们都不惜自己的言论。国歌确定为《卿云歌》之后,人们对其争议并不比确定之前的到,尤其是文人墨客们将报纸作为传播自己思想的重要媒介。从征集国歌开始时,报纸就成了国歌传播的主要方式,并且结合广告的方式。1912年2月5日,教育部在《临时政府公报》上发表了一遍广告来征集国歌,写道:“国歌所以代表国家之性质,发扬人民之精神,其关系至大。今者民国成立,尚未有美善之国歌以供国民讽咏,良用恧焉。本部现拟征集歌谱……”

当年9月,教育部再次对外公开征集国歌。考虑到文学大师和音乐家往往不能兼得,于是决定分开征集,于是“选择既定,乃求声谱”。短短数月,教育部就收到了三百多篇投稿。

《卿云歌》公布前后,人们的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不但代表作者本人的政治态度,更代表报纸的政治倾向。这些有关国歌的评论和态度,不仅仅是针对国歌本身,更是一派人的通过对国歌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各方对国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十分隐晦,有的十分露骨。汪荣宝、吴敬恒等对国歌都称赞有加,朱希祖却在《学艺》淡淡的点出《卿云歌》不宜作为国歌的一些理由。

(二)听觉的传播方式

一首歌曲传播的开始都是从“听”开始的,并不是从“看”开始传播的,虽然在音乐文化的发展中人类建立乐谱的体系越来越完善,这样便为歌曲提供了一个无声的保存方式,也使得五线谱成为了一种国际语言,促进了中国音乐向国际发展。虽然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受音乐教育,不识谱的人仍然绝大多数。所以口口相传也成了音乐传承的一种方法,尤其对于普通学校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传播方法自然是立竿见影的。有很多歌曲我们并没有学过,但是却可以唱,这就是“听”的效果,一些还没有发表的歌曲通过影视、广播、演出的形式最终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音乐。

《卿云歌》的颁布令中写道:“决策采用本会会员萧友梅所制新谱,定于民国十年七月一日通行,在数月以来遵循新谱发各个军乐队,各个校学生依声练习,于本年三月六日协同演示亦甚合拍。”从国歌颁布令中可以清晰地发现,民国时期国歌的传播和一般的音乐传播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也有差异。首先,《卿云歌》被要求在军乐团和学校中学习,因为这两个组织在国家位置特殊,军乐队是军队的一部分,便于命令和管理,如果军乐队熟练演奏和演唱《卿云歌》,那么这个军队练习这首歌就有了参照,军队的士兵们即使不识谱也会通过,口口相传以及倾听的方式来学习国歌。颁布令中的另一个团体就是学生,学生作为一个国家现今思想和爱国主义的主要支持者,国家责令学生学习演唱国歌,就是学生也是一个接受能力快便于管理并且乐于学习国歌的团体,所以国歌在军队和学生团体中示范演唱学习便成为了政府主要的确定传播对象。

(三)演唱的传播方式

检验一首歌曲是否成功,就要看演唱者的广度,就像一个标志一样,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人们是否唱的是同一首歌。民国政府在重大事件上演奏和演唱《卿云歌》就是其传播的成果,在重大场合、重大事件演奏《卿云歌》,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赋予极大的意义,就像看到国旗一样,肃然起敬。在校园里升国旗,奏国歌是每周必要的事件,这样的传统是西方就传到东方的,那时正是西学东渐时期,自然也是民国的学生们必不可少的环节。就算《卿云歌》的歌词晦涩难懂,也会在反复演唱中深入人心。这就有了陈毅在法国高唱《卿云歌》的经典实例。

三 《卿云歌》的传播效果

传播所达到的效果是一个积累、深化、扩大的过程。国歌是留在人印象最深刻的歌曲,人们总会唱歌起就会唱国歌。政府通过大众媒体传播国歌,在大小事件中播放国歌。国歌的传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有意无意的在潜意识产生影响。所以传播效果就是在广泛传播中,人们在行为、思想、态度方面发生的变化,从而实现执政者的意图。国歌的传播效果分为三个层面,国歌可以作为外部信息不断刺激人们的记忆系统,使人们产生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就在脑中的信息会产生特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从而引起了态度和情绪上的变化,说明人们已经过渡到了思想的改变,最后这种思想会转化成人们的实际行动。

(一)《卿云歌》的政治效果

《卿云歌》既是古老的传说,又是新时代的潮流。选择《卿云歌》作为国歌多少表达了民国当局和人民的政治理念。

汪荣宝作为议员提出用古老诗歌《卿云歌》为国歌有多方面的原因和考虑,诗中的卿云和日月光华都隐喻了国旗的特点:民国国旗又称“青天白日满地红”,左上方为一个太阳。以此向国民宣扬国旗上三色分别象征博爱、自由、平等的精神,希望以此引发人们的爱国之心。《卿云歌》中出身王族的舜把王位传给出身平民的禹,暗含了国号:中华民国。舜唱完《卿云歌》后发出了感叹,“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汪荣宝建议把“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作为国歌的最后一句,成为整首歌的主题,借此向民众宣扬民主的政治理念。远在德国的音乐家王光祈发表评论:“《卿云歌》符合我共和国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之旨,唱词‘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也对中国未来寄予无穷希望。可惜词意古奥,平民难以领会,因此只能称‘天下歌',还不能称作名副其实的国歌。”

萧友梅在被邀请谱曲时对《卿云歌》本身就持有保留的态度,谱完曲都权当参考,还公开支持章太炎的作品。萧友梅一直持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这也说明了国歌流传的普遍特点和规律。客观地说,萧友梅版的《卿云歌》还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而且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政治效果。1921年,中国的在法留学生因反对中法政府相互勾结、卖国,被法国军警逮捕,作为但是中国学生代表的陈毅在狱中高唱《卿云歌》,“旦复旦兮”表示黑暗终将过去,光明即将来临。说明作为民国国歌的《卿云歌》还是影响了一代留学生,增强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二)《卿云歌》的社会效果

任何国家所使用的国歌都是带有浓厚的社会和政治色彩,例如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作者看到英军炮轰美国后,透过硝烟作者看到星条旗依然屹立在废墟中,有感而作。一首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的法国国歌《马赛曲》,人民为了自由,高唱着《马赛曲》打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早在几千年的中国,人们就知道把诗放入另一个载体变成诗歌,更容易被人们所记忆,流传的也会更广泛,从而实现传播者希望达到的效果。虽然古代中国还没有国歌的概念,但是在当时以歌曲来传播思想的理念确实超前的。

民国时期选择《卿云歌》作为国歌,也是崇尚舜帝的治国之道,虽然《卿云歌》的乐谱已经消失,人们重新谱曲,政府首先责令学生练习合拍,到最后普及到大众。“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是希望日月普照中华大地,国家一天比一天富强,并且与国号(中华民国)和政体(民主)相契合。《卿云歌》从古至今所达到的社会效果是相当显著的,人们从记载歌颂《卿云歌》到理解它其中的内涵,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价值体系,被世世代代人们所认可和维护。

(三)《卿云歌》的文化效果

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同时影响这个国家的政治宗教和人们的信仰,而文化不是仅仅通过短时间的学习而受到影响的,而是世世代代人们思想的传播,同时人们把思想注入到行动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很容易从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影视作品中辨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是人们可以创造的,是人们受到历史文明的影响,代代相传的。

《卿云歌》不仅仅是中国千万篇诗歌中的一种,它更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思想永远刻在人们的心中。《卿云歌》可以包含了尧舜时期的文化思想和治国之道,随之影响了后世儒家思想、孔孟之道,“仁”、“义”、“礼”、“智”与尧舜文化相辅相成。直至清朝末年,人们的思想依旧跟随着这几个关键词,民国时期虽然受到了西方文化冲击,中国人民的生活都渐渐向西方学习,但是当局者还是选择《卿云歌》作为国歌,说明中国的文化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不论外部环境带来多少冲击,本质的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而腐朽的。这就是舜文化给后世带来的效果。

余 论

湖南永州是“虞帝过化之乡”。永州文化是湖湘文化的起源,湖湘文化是宋代理学为开端,历史跨度仅九百年,湘楚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延续了几千余年,而潇湘文化其源头则为四千多年前的舜文化,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相吻合,内容博大精深。舜帝所作的《卿云歌》和他的任何事迹都在提倡传播道德文化,也是潇湘文化的源头。舜帝禅让的美德,“天下为公”的理想,在湘南传播成了一种文化,进一步印证了“只为苍生不为身”的博大胸怀。人们说“天下万山朝九疑”,九疑山是天下第一舜帝陵,舜帝是永州最早和最显著的“标识”。道德教化被湖南人乃至全中国人视为宝贵的传统,这一文脉在潇湘大地代代相承。

(责任编校:张京华)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4-0012-03

收稿日期:2016-03-21

作者简介:赵彤(1993-),女,北京人,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国歌传播学民国
国歌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国歌抒怀
简说一些国家的国歌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当我们唱起“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