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时期大学生的社会信任问题研究

2016-03-07章国平李云辉

关键词:培育途径社会转型影响因素

章国平, 李云辉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转型时期大学生的社会信任问题研究

章国平,李云辉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社会信任受到较大影响,而影响大学生社会信任的因素主要有人际关系亲疏、消费信任危机、社会管理缺失、媒体信息误导、就业前景悲观等几个方面。为此,必须从厚植社会情感、建立系统信用、培育信任文化、提升政府公信力、净化舆论环境、实现充分就业等途径入手,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社会信任度。

关键词:社会转型;大学生;社会信任;影响因素;培育途径

章国平,李云辉.转型时期大学生的社会信任问题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1):66-69.

Zhang Guo-ping, Li Yun-hui.The study on the undergraduates’ social trust in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35(1):66-69.

转型时期是我国由经济落后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转变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即指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时期。具体来说就是指我国由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由小康社会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逻辑终点。

社会转型是我国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次伟大的文化重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突显。在此环境下,人们普遍感到相互之间缺乏信任,从而使得他们对社会丧失安全感,产生信任危机。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成长于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转变时期,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所以当下的社会信任危机对他们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高等教育强调道德规范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担负传承社会文化和提高公民素质的职责”[1]。为此,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信任,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影响大学生社会信任的主要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功利化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社会信任。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信任主流是好的,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特别是对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满信心。但是,调查同时显示,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还有45.7%的人表现出对当前的社会感到“困惑、迷惘、无奈”,甚至有13.2%的人对当下的中国社会极不信任。影响当前大学生社会信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人际关系亲疏

人际关系构成了直接的人际信任,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属、老师、同学、老乡等方面。调查显示,96.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亲属表示信任;87.6%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同学、老乡表示信任;只有8.7%的大学生对陌生人表示信任。这就充分说明,在大学生眼里,只有自己的亲属、老师和同学才是最可信的人,而陌生人则是不可信的。所以,在当前大学生看来,关系的亲疏远近成为他们评判社会信任的准星。也就是说,与他们关系越亲近,信任度就越高。反之,关系越疏远,信任度就越低。高校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其人际关系主要是由老师、同学、同乡构成的。所以,建立在大学校园特殊环境下人际关系的社会信任,不但是高校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也是大学生群体集体安全感之所在。

1.2消费信任危机

消费安全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当前,社会上充满着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和消费欺骗,给消费市场带来巨大干扰,严重冲击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底线。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是造成当下消费信任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几乎到了“谈吃色变”的程度。如鸡蛋中的苏丹红、牛乳中的三聚氰胺、饮料中的塑化剂、餐桌上的地沟油、粮食中的残留农药等等,让当代大学生对食品消费充满着怀疑甚至于恐惧。在当代大学生看来:现在吃什么东西都觉得不安全,只有到农村去购买那些原生态的绿色食品才觉得有安全保障。调查显示,91.3%的大学生对食品安全表示担忧,50.6%的大学生表示严重担忧。失范的消费品市场不仅引发了大学生们全面的消费信任危机,而且引发了他们社会信任危机情绪的蔓延。这种现象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令人堪忧。

1.3社会管理缺位

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治理,并使得社会能够良性运行。前几年,一些地方出现的“医闹”、非法上访等社会事件,当地政府一些官员不作为或乱作为等现象,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无法无天:小事小闹、大事大闹,造成越闹越有理、越闹越有利的错觉。调查显示,73.8%的大学生对我国政府处理一些社会乱象信心不足,91.4%大学生认为政府对一些不法事件没有依法依规处理。当前,我国政府对一些社会问题,如收入差距、环境污染、非法传销、司法公正、政府失信等方面管理不到位,甚至管理缺失,从而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信任。特别是分配不公、司法不公等问题,对大学生影响巨大。从一定意义上说,分配公平、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良性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分配不能确保公正,那这个社会就无公平正义可言。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调控手段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做到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观测大学生的社会信任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一个是大学生的感知善意。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管理的担忧,从而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缺乏信心和信任。

1.4媒体信息误导

当下,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社会失信行为的报道,如大学生之间的投毒案、凶杀案,以及社会上的“扶不起”案、食品安全案等等,给当今高校和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这些报道的负面导向,具有较大的破坏力和冲击力。调查显示,针对“老人在街上摔倒扶不扶”这一社会问题,在没有看到相关媒体报道“扶不起”的同学之中,85.3%的大学生认为会毫不犹豫去搀扶老人。当他们看到过相关报道后,只有9.2%同学会去搀扶老人,86.8%同学认为与自己无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充分说明,对于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来说,这些宣传报道的负面影响,严重冲击了他们的社会信任,加深了他们对社会的猜忌与怀疑。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作为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应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对有关社会事件的宣传和报道要找准切入点,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多给社会传达正能量,为构建社会信任的精神家园作出贡献。

1.5就业前景悲观

2008年,由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给整个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我国对外贸易受到较大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经济进入了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6.5%左右,每年吸纳就业劳动力为1 000万人左右。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日益突显。最近几年,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70%左右,也就是说大学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季还有30%的学生未能如期就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调查显示,53.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不能体面就业,无法面对父母和家庭。这就充分说明,如果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就会给家庭和学生本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从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社会信任度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悲观。

2提升大学生社会信任的基本路径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转型非常明显。随着转型进程加快,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显,其中最显著的例证就是出现社会信任危机。当前,信任与社会整合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而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性、战略性的课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无不受到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面对现实社会,他们感觉到无所适从和不知所措。为此,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信任,提升他们的社会信任度就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2.1弘扬传统美德,厚植社会情感

弘扬传统美德,就是崇尚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形成“以人为善,以人为友”新型的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着力培植人们的社会情感。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社会信任度在同学之间、同乡之间、师生之间、亲属之间表现得较高,而认为陌生人最不可信。“目前社会上各种欺诈行为的屡现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猜疑与不信任,使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理得以强化”[3]。处于转型时期现实社会,在一些人看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顾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成为了他们的信条。这种现象存在于社会群体和个体之间,也存在于大学生之间。为此,高校要大力推进“三下乡”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使他们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担负起作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

2.2构建信用体系,建立系统信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充分运用信用体系构建一种新的信任模式,这种信任模式就是系统信任。系统信任就是用“互联网+”构建一个虚拟的可以监控的信任系统。在系统内你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唯一的。虽然在交流互动时人们可以天马行空,但在进行商业交往和交易时所有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人们可以放心进行交往和交易。一旦出现不讲信用的行为,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就会对他们进行严厉处罚,使他们付出难以承受的高昂代价。这种系统信任不需要通过人们直接的人际交往,而是间接的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这就使得人们对复杂社会可以保持一种可预期的稳定心理态度。随着信任体系日益完善和细化,大学生的社会信任态度将会逐渐确立。伴随着大学生信任体系的建立和广泛运用,使得他们能够切实感到人是可信的、社会是可信的,那么,大学生的社会信任就会固化,他们的社会信任度也就提高了。

2.3彰显社会信任,培育信任文化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信任体系及信任文化受到巨大挑战。当前,新的信任文化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营造社会信任氛围,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任文化已经迫在眉睫。高校是信任文化的培育者,是引领社会、引领时代、引领未来的建设者。从某个方面来讲,高校应该为社会构建一套公民都能遵循的信任文化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信任是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而高等教育可以在信任培育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4]。为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让学生懂得只有诚实守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大学生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让失信行为在高校无藏身之处。通过信任文化建设,使高校成为培育和传播信任文化的聚集地、社会信任的风向标、社会信任的示范区。

2.4加强社会治理,提升政府公信力

社会治理水平是评断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杆。政府的执政能力包罗万象,但首先是社会治理能力。建设诚信社会虽然必须依靠各种力量,但其建设的主导力量毫无疑问是政府,这是由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职能所决定的。为了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各级政府一是要加强自身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二是要坚守公平正义,严厉惩处损害政府公信力的行为。三是要增强公共政策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强大的政府公信力做保障,就难以形成有效合作的社会局面,这将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影响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任的基础,打造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其价值不仅对整个社会信用水平的提高具有示范作用,而且关系到社会的文明进步”[5]。调查显示: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越高,政府的公信力就越高,而政府的公信力越高,大学生的社会信任也就越高。

2.5注重媒体引导,净化舆论环境

当前,一些晚报、电视台的娱乐频道和网络等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对社会失信行为的报道,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收视率、点击率、卖点”。一些媒体记者,忘记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往往对失信行为的报道不加核实,哗众取宠,凭空想象,甚至于进行恶意炒作和渲染,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成为社会信任危机的推手。“网络媒体的总体使用对大学生社会信任的影响是消极的,使用越多,则社会信任也越低”[6]。为此,各级新闻主管部门,特别是各级宣传部门,应当切实加强对媒体的正面引导,要根据新闻报道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对媒体议题设置进行前瞻性的监管,多从正面引导,少从负面报道,让各种媒体积极为社会信任传导正能量。对那些失实的负面报道,主管部门要对相关媒体的领导和责任人严加追责,着力净化舆论环境。同时,高校也要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媒体素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上出现的失信行为,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2.6调整就业预期,实现充分就业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发展的新常态,就业压力将会加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从最近几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来看,每年有近三分之一左右毕业生在毕业初不能如期就业,给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压力。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花大力气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并把这件事作为民生工程来抓,抓实抓细,确保大学生能够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如果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好了,他们就会对社会和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为此,各级政府和高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让大学生的创业才干得到充分展示。二是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目前大学生普遍把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作为自己就业首选地,而欠发达地区却缺乏人才。为此,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到艰苦的地方就业,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三是建立健全大学生的社会保障机制,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好了,就能够大大提升他们的社会信任。

[参考文献]

[1] 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41.

[2] 潘克森.关于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实现路径的若干思考[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

[3] 党秀云.重建社会信任:中国社会建设的心灵之旅[J].中国行政管理,2013(7):59.

[4] 黄 健,邓燕华.高等教育与社会信任——基于中英调查数据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11):111.

[5]高 星.转型期社会信任缺失问题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4):54.

[6]王正祥.传媒对大学生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影响研究[J]. 青年研究,2009(2):72.

收稿日期:2015-12-20

基金项目:2014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转型时期大学生社会信任问题研究”(JC1418)最终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章国平(1965—),男,江西临川人,教授,硕导,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12(2016)01-0066-04

The Study on the Undergraduates’ Social Trust in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ZHANG Guo-ping,LI Yun-hui

(East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China is currently at a stage of social transition, and the undergraduates’ social trust is influenced greatly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undergraduates’ social trust are intimac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rust crisis of consumption, deficiency of social management, misleading of media information, and pessimistic career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so on.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take some measures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s’ social trust. To be specific, it should include strengthening social emotion, establishing credit system, cultivating trust culture, enhancing government credibility, purifying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creating full employment, etc.

Key Words:Social Transition; Undergraduates; Social Trust; Influence Factor; Cultivation Measure

猜你喜欢

培育途径社会转型影响因素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