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和谐美

2016-03-07吴淑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美的音乐

吴淑元



试论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和谐美

吴淑元

(湖南工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株洲 412007)

音乐的和谐美就是音乐的各个要素相互配合得适当而匀称,使音乐具有一种协调的美感。音乐和谐美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音乐内部诸要素的和谐之上。音乐的和谐美体现了宇宙生成和运动的法则和规律。符合这个法则和规律的音乐,就具有音乐的和谐美。音乐的和谐美在当代人才培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通过音乐和谐美的熏陶和审美,可以把我们的青年学子培养成一个情感完美、身心健康的和谐的人。

中国;古典;音乐;和谐

一 音乐和谐美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和谐的定义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说: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而匀称”[1]。《语言大典》则直接把和谐分析为音乐审美上的一个术语。该书认为:和谐就是“音乐上的协调”[2]。仔细分析比较两书的解释,可以看出,和谐内涵的基本点就是矛盾对立的双方,要配合得适当而匀称,而要达到双方配合适当而匀称,则必须要相互协调一致。这种“和谐”的观念,首先来源于古代的政治观点。即中国古代的圣人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所表达的一个叫“中庸”的重要的政治观点。孔子说:“中庸为德也,其至矣乎!”[3]P2479在孔子看来,中庸即在为政时要不偏不颇,互相配合适当而匀称,各方利益协调一致。而中庸的实现,就是要让人们社会生活中各种互相矛盾的事物非常和谐地统一起来,从孔子的原意来看,这种中庸的统治之道,是在当时奴隶制度下维护民主统治的一种绝佳方法。用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的话讲,这“是政治学的最高表现,也是孔子始终在追求着的理想”[4]P148。李泽厚认为,孔子之所以提出中庸的为政之道,实际上是想社会上的各个阶层能够和谐地执行下去,并使得奴隶制社会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这主要是因为“孔子看到了奴隶社会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尖锐的矛盾,如果要维持奴隶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必须让这种非常尖锐的矛盾处在和谐的统一之中,任何一方都不要过于片面地突出或压倒另一方,而使另一方得不到生存发展的机会”。如果双方的发展都在适当限度的范围内进行,则平衡和统一则不致受到破坏,这就达到了“中庸”的境界。这种“中庸”就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每一方都不存在着“过”与“不及”的毛病。这种中庸的境界是走向和谐之途的必由之路。这种由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发展到各种事物的和谐,是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的轨迹,而音乐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的人们把音乐是否和谐看成是礼的重要表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曾记载吴国的公子季札到鲁国观礼,鲁国是礼乐文化的发源地,他们为季札演奏了很多曲典雅庄严的乐曲,季札结合内心观礼的感受,给予了评论,当鲁国“为之歌豳时,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3]P2006可见在古人的眼中,哪怕是音乐,都一定要讲究和谐,即便是表达快乐的意思,但也不过分,只有不过分,才能达到和谐。所以在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过关于音乐和谐而达到人神和谐的记载。该书说:“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以人和。”[3]P131祭祀娱神是古代的头等大事,音乐和谐,可以达到人神和谐的目的,可见音乐和谐美在古人眼中是何等的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重人情,重感受,希望人与自然,情与理,内容和形式等等诸方面都要和谐,而这一切的和谐,可以通过以音乐为代表的礼乐制度来规范。正因为如此,古代人们把音乐的和谐美看成是音乐的最高理想。

和谐美不仅在东方被人们看重,而且在西方也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英国著名美学家鲍桑葵说:“在古代人中间,美的基本理论是和节奏对称,各部分的和谐等观念分不开的,一句话说,是和多样性的统一这一总公式分不开的。”[5]在这里,鲍桑葵是把和谐看成是美的基本理论,可见和谐对于西方人来,是一个多么重要的美学范畴。雕塑艺术是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之所以那么具有影响,以至于今天的人们一谈到古希腊的雕塑艺术,仍然是那么的悠然神往,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个艺术的和谐美造就了它无比的辉煌。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和谐美就是看重雕塑形体的比例、均衡、调和以及对称的关系。直到今天,雕塑形体最美的比例黄金分割率仍然被艺术家们津津乐道并反复使用,因为只有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对称才是最美的。用于音乐艺术来说,西方人认为所谓的音乐和谐美就是“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6],即要求每个乐句之间的音韵有变化,有协调,形成错落有致和而不同的曲调和节奏。简单地说,音乐的和谐美就是音乐的各个要素相互配合得适当而匀称,从而使音乐具有一种协调的美感。

二 音乐和谐美的表现

和谐美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个人与社会,心理与伦理,美与善的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形成一种内在的和谐。音乐是人们对社会、自然万事万物的感受而自然喷发出来的感情。《礼记·乐记》说:“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3]P1527《礼记·乐记》的这段话,很好地阐明了音乐与人感于自然万事万物而发于声的正确关系。因为音乐和谐美属于和谐美的一部分,所以,和谐美所强调的表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音乐和谐美都理所当然地与其表现一致。除此之外,音乐和谐美还在于音乐内部诸要素的和谐关系,即音乐和谐美的表现,还要依靠音乐内部诸要素的和谐来表现。正因为如此,音乐和谐美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人与社会的和谐,表现音乐内部诸要素的和谐。下面分别概而述之:

一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是亲近和谐的关系。人生成于自然,回归于自然,最终将自己融入自然。人们只有融入自然,才会忘掉自然,响应自然,感悟自然,与自然之道息息相通,终至与自然浑化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音乐和谐美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这种境界是音乐用宇宙生成的法则和规律来诠释宇宙本身存在和运行的法则和规律,这种境界就是《礼记·乐记》中所说的“乐由天作”[3]P1530。如著名古琴曲《流水》就是这种“乐由天作”的无上佳品。全曲充分运用古琴的“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各种指法,用情景交融、交相辉映的艺术手法,描摹了大自然中生机勃勃的各种不同形态的流水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富于生命活力的大自然的热爱和礼赞。听众在欣赏这首乐曲时,既可以想象到高山之巅云雾缭绕,山涧小溪流水跌宕的情景,又可以欣赏到涓涓细流汇成滚滚洪流,汹涌向前的奔腾气势,还可以看到流水与狂风巨浪搏斗,依旧悠然自得,从容不迫,傲然奔流的雄姿。可以说《流水》的音乐旋律由缓到急,由静到动,由婉转到跌宕,由点滴到浩荡,无不尽情地展现着大自然的无限美景,无不抒发着人们在大自然面前那种羡慕、依恋的美好情怀,大自然的美景与人的真情达到了高度的、完美的融合。完美的音乐在尽情地阐释着大自然的法则和规律以及人与大自然相互交融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情怀。这首乐曲高度地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使人在感受流水形象的音响运动中进入到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正由于乐曲完美地诠释了人与宇宙自然所呈现的和谐关系,使得这首琴曲成为人类送上太空的27首名曲之一,并期望宇宙人类通过对这首琴曲的理解来认识地球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另外,选用《流水》这首琴曲进入太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琴本身就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古琴就像西洋乐器中的钢琴一样,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王者之乐”。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在商代即已出现,它积淀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演奏中丰富多变的技法和音色,传递出了源远流长的华夏音乐文化的神韵。明代古琴家杨表正说:“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室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净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因为没有王壶般剔透的心境,就不可能超越个体的存在,去体悟和感受人与大自然相互交融的和谐美。作为听众,聆听古琴音乐,能够感受到古琴那浩博如天地,灿烂若日月的博大精神以及古琴音乐中所表达的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因此,选择古琴曲《流水》作为地球人类和宇宙人类的和谐使者,既是因为琴曲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又是因为古琴本身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二是表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人类个体而组成的,表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实际上就是表现人与人的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管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亦或是印度传来的佛教真谛,无一不认为人与人的和谐是美好世界的根本标志。正因为如此,在以乐教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教育中,都把中正平和地体现音乐和谐美的音乐作为治国的良方。如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始,就命人制作了《中和》、《太和》、《肃和》、《永和》等具有明显音乐和谐美的作品,来宣扬“物阜民康,黎庶欢悦,普天同唱”的和谐思想。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和谐的音乐,来构建和谐的社会,以求得大明江山的和谐稳定。因此,凡具有和谐美的音乐,大多中正平和,情感适度,能引导人们更好地处理心理和伦理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人和谐的美好境界。如古琴曲《平沙落雁》就是这样一首具有和谐美的音乐。《平沙落雁》是一首题旨较为深奥的古琴曲,光题解就有多种说法,此处不一一赘述。我觉得这首古琴曲通过描绘雁落平沙的种种美妙情状,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大雁朋侣无猜,雌雄有叙,意适心闲,自然和谐的大雁平沙嬉戏图,抒发了作者期望人与人之间像雁与雁之间那种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乐曲的曲调起伏有致,绵延不断,流畅悠扬,悦耳动听,始终保持着一种宁静之美和静中有动的基调,始终保持着一种爽朗的曲韵和开阔的气度,始终保持着一种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和水墨画般的笔触,给人的富于生机和宁静和谐的感受。聆听这样富于和谐美的音乐,可以使躁动的心态归于平静,乖戾的性格趋于平和,从而达到一种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三是表现音乐内部诸要素的和谐。这种音乐内部诸要素的和谐,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曲调本身,即要求每个乐句之间,音程的配合,节奏以及旋律曲式结构等方面,互相协调,和谐有致。如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溪山夜月”段,用散音演奏来描写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照在深秋的山野大地,静静的山脉,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山涧的清溪缓缓地流淌,溪边一枝枝怒放的寒梅在夜风中摇曳多姿。在“一弄叫月,声入太霞”段中,古琴用泛音奏出梅花洁白,傲霜竞放的形象。在拂晓的皎月与初露的朝霞下面,梅花挺立,露似珍珠,显得格外的清寂。在这“一弄”中,古琴的泛音,清亮透明,显示出梅花端庄典雅的形象,同时音乐活泼稳健,乐句起伏有致,给人以鲜明的形象。在“二弄穿云,声入云中”,开始时主题在中低音位置,比第一弄低一组八度,音量有所释放,紧接着以高音区晶莹透亮的双音来衬托出梅花高洁如玉的品格,仿使人看见万朵红梅在晶莹剔透、银白洁净的世界中竞相开放。第三部分的“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主旋律在急速滚动的分解和弦琶音织体的伴衬下,展示了寒风中傲然挺立的红梅的雄姿。第四部分三段一气呵成,音乐在生动的节奏、丰富的织体和频繁的调性变化中展开,表现了梅花与风雪搏斗的场景,并通过明快、欢乐的旋律,展现了一幅春回大地、山花浪漫的美好景象。尾声则是柔美、轻盈而徐缓的旋律,来抒发清远高淡的情趣。全曲音乐曲调的乐句、音量、高低音区等通过对比手法,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营造出一种非常和谐的美感,既生动地塑造了梅花历经严寒,仍在“丛中笑”的高贵形象,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古琴所擅长表达的清远高淡的文人雅趣。

四是音乐演奏中各乐器相互配合所展现的和谐。这种和谐主要表现在民族乐器的合奏中,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离不开乐器,而中国传统乐器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种之多。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这种纯器乐的创作和演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盛行,宋代以后,纯器乐的演奏形式有“细乐”、“清乐”、“小乐器”和“鼓板”等。现今流行的“丝竹”、“弦诗”、“鼓乐”、“吹打”、“十番锣鼓”等民间合奏,就是传统民族器乐形式的发展。在这些民乐合奏中,演奏者根据各乐器之间音色的不同,将它们有机地配合,使得各个乐器在协调配合之下,形成一种非常和谐的音响,更好地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如广东音乐合奏时,多用二弦、三弦、月琴和横笛,并以高胡和扬琴作为主奏乐器,其代表作《雨打芭蕉》就因乐器和谐配合的演奏,使音乐呈现一种迤逦精致的华美光彩,具有浓厚的广东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而江南丝竹合奏时,多用笛子、二胡、琵琶、中胡、中阮、笙、箫、板鼓等。这些乐器相互配合的关系则是一般以笛子、二胡为主奏,笛子清脆嘹亮,穿透力强,二胡柔韧细腻,优雅流畅,二者对比出现,共同把握音乐情绪。其他辅助乐器则相互配合协调。如笙、箫配合笛子的声部,使音色更加浑厚沉稳,韵味无穷。中胡则配合二胡,以增强音响的厚度。板鼓则掌握节奏,使音乐富于规律性。如著名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的《行街》,各个乐器的声部既充分表现了各个乐器的性能,又通过互相的配合而呈现出弥空衬虚的和谐美感,使得合奏时的慢板段落,曲调轻盈优美,快板段落,情绪热烈欢快。单奏时具有各个乐器性能的鲜明个性,合奏时则互相协调融合,呈现出多样性与整体性的音乐和谐美。

五是声乐合唱艺术中的和谐。合唱艺术是最能体现音乐和谐美的艺术。这其中既有个人与个人的配合协调,也有个人与整体的配合协调;既有声部与声部的和谐配合,也有声部与整体的和谐配合。在合唱艺术中,只要有一个人不主动协调配合,就不能形成整部音乐的和谐。只有每个参与合唱的所有人都主动地积极配合,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如唐初的军歌《秦王破阵乐》,就是由128人排练的具有合唱艺术的大型乐章。我们虽然无缘再见它的真容,但从历史的记载中,仍能想象到当年演出时相互配合而产生的音乐和谐美。

三 音乐和谐美在当代的价值

古人认为,音乐和谐美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它凝聚着人们情感的轨迹和交流,并使人类美好的情感在更为轻松的方式里,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从而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而达到沟通交流的效果。正是因为音乐和谐美的这种功能,使得音乐和谐美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成为了治国理政、教化审美的重要工具。远在西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周公在协助他的兄长周武王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建立周朝之时,首先想到的是应采取何种方法使得周朝的统治能够绵延不绝,并且使人们在一定的理想生活中和谐地成长发展,并为维护周朝的统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过反复思考,周公找到了两件最为重要的工具:一是礼制,二是音乐。也就是说,周公将音乐作为仅次于礼制的和谐治国的重要武器。正是因为周公的英明睿智,周朝的统治历经800余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寿命最长的王朝,这不能不归于周公的“礼乐”治国思想。这种治国方式的影响使得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无不认真效法。所以,古人在谈到治国理政时,常常将“乐”与“礼”并称为“礼乐”。包含《乐记》等音乐治国理念的典籍《礼记》一书,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成为知识分子必须研读并熟悉的必备教材。

我们今天来谈论音乐和谐美在当代的价值,亦可以从历代如何重视音乐和谐美的巨大作用中,找到我们值得借鉴的途径。《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3]P131古人认为具备“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和谐音乐,不但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和谐,而且能够达到“神人以和”的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正因为如此,要在当代大学生中切实加强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教育,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音乐和谐美在当代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达到上述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音乐教育中,多开展音乐的合唱比赛。每次观看合唱比赛,如《黄河大合唱》这样的经典合唱,不但浑身充满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的向上奋发的情感,而且也深深感到合唱者在台上协调一致,团结高歌的充满和谐氛围的集体精神。我们的大学音乐素质教育,就要多采用合唱这种形式,让同学们在合唱这种需要高度合作、高度和谐的形式训练下,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并进而营造同学之间那种充满和谐情感的氛围,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在这个和谐氛围中来感受和谐带给自己的无穷魅力,并努力使自己成为这个和谐氛围中的快乐一员。

在我们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中,有两件工作必须做的,首先是利用军训结束时的汇报表演来开展各学院各班级和学校各学院之间的合唱比赛,其目的就是培养同学们的步调一致,团结协作的和谐精神,让新同学一入校就感到了自己这个新集体的存在和无比和谐温暖。其次是在入学当年的元旦晚会,每个学院新生各个班级必须有一个合唱节目,而对合唱节目的评选标准,并不在于学生演唱水平有多高,最关键的是看新同学在合唱中相互协调、互相配合的和谐合作精神有多强。学校正是通过合唱这种形式,来培养同学们的合作和谐精神。二是在音乐教育中,多精选那些如《友谊天长地久》、《朋友》、《难忘今宵》等一类歌曲本身就具有和谐精神的经典歌曲,让当代大学生在这些经典歌曲的歌咏中,经受音乐和谐美的隆重洗礼并自觉地涤荡胸襟,通过音乐和谐朝着人人和谐、社会和谐的理想境界迈进,并在这种音乐和谐美的熏陶中逐步领略到音乐和谐的审美愉悦,把自己逐步培养成一个情感完美、身心健康的和谐的人。我校每届学生毕业时,在教师参与的学生毕业晚会上,除了同学们互道珍重,共话未来以外,在晚会结束,经常唱的歌曲就是《友谊地久天长》,歌曲中那充满慷慨和谐的曲调以及歌词中“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的真挚情感,无不深深地撞击着同学们的心灵,使同学之间四年的同窗情谊升华到一种更高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奋斗的和谐拼搏情感。这种情感的升华,所依赖的基础和所触发的媒介,就是音乐的和谐美。如果音乐的和谐美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我们的青年学子培养成为情感完美、身心健康的和谐的人,那么,音乐和谐美就圆满地完成了它在当代的重要的价值的完美蝶变,音乐和谐美在当代的重要价值也就发挥了它所应承担的巨大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并非一蹴而就,它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长期的努力:一是我们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对音乐和谐美的作用必须形成高度共识;二是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高雅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三是必须开设出适合当代大学生且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音乐素养培养课程;四是必须将中国传统音乐素养课程列入到教学计划中的选修课程,并与其他同类课程一样进行严格有效的教学管理。否则,就不能达到通过音乐和谐美来培养人格和谐美的育人的目的。

音乐和谐美就是表现天地和谐的法则和规律的,所以《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3]P1530,“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礼天祭地”[3]P1530。音乐的和谐美,在哲学的层面上体现为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宇宙中万事万物的运动有它本身的规律和法则,在音乐创作或表演中,了解这个法则并运用这个法则,便能创造出音乐的和谐美,否则就是“不适度”的音乐,不和谐的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的那些经典名曲,之所以在今天还被反复地传唱,甚至作为与宇宙人类沟通的工具和使者,就因为这些名曲恰当地体现了宇宙生成和运动的法则和规律,具有和谐的审美特质。也正是因为音乐的和谐美质,使得人类在它的熏陶下,一步一步地走向无限美好的和谐社会。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10.

[2]王同亿.语言大典[Z].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1399.

[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4]李泽厚.中国美学史:第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英]鲍桑葵(张今译).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9.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6-09-16

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大学生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素养培育研究”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湘教通〔2014〕247号)。

吴淑元(1968-),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古典音乐。

J641

A

1673-2219(2016)12-0174-04

猜你喜欢

美的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我为冰与火而来,却看到更美的蓝
音乐从哪里来?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音乐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音乐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