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魁永州诗刻探析

2016-03-0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太极图易经阳明

包 涵



刘魁永州诗刻探析

包 涵

(湖南科技学院 国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刘魁,字焕吾,号晴川,庐陵(今江西泰和)人。为王阳明弟子,受王学影响颇深。嘉靖四年因公由宝庆来到道永二州,六月拜谒濂溪祠,作诗二首,游月岩,作诗三首,七月至朝阳岩,作诗一首,游浯溪,作诗一首,均刻石,迄今尚存。文章着重对刘魁诗刻进行探析。

刘魁;诗刻;濂溪祠;月岩;朝阳岩;浯溪;周敦颐

一 刘魁其人

刘魁,字焕吾,号晴川,庐陵人。“由乡举,嘉靖间判宝庆五年,守钧州七年,贰潮州六年。升工部员外郎,上安攘十事,皆为要务。”(《明儒学案》)

刘魁受业于阳明,秉承师教,而得师传。门人尤熙“居常以不犹师事守仁为恨,闻郎中刘魁得守仁之传,遂师事之”(《明史》)。刘魁为人则宽厚平易,豁达大度;为政则忧国忧民,敢于直谏。《明儒学案》称:“先生受学于阳明,卒业东廓。以直节著名,而陶融于学问。李脉泉言在钧州与先生同僚一年,未尝见其疾言遽色。乡人饮酒,令之唱曲,先生歌诗,抑扬可听。”可见刘魁为人和善亲切,不拘礼节,与民同乐。

刘魁闲居处事虽随和可亲,临朝参政却铮铮自有风骨。嘉靖二十一年秋,刘魁上书直谏建雷坛事宜,情知将触怒天颜,身临大祸,令家人置办棺椁,以表明一往无前,死谏之心。上章曰:“顷泰享殿、大高玄殿诸工尚未告竣。内帑所积几何?岁入几何?一役之费动至亿万。土木衣文绣,匠作班朱紫,道流所居拟于宫禁。国用已耗,民力已竭,而复为此不经无益之事,非所以示天下后世。”帝果震怒,“杖四十,入狱,创甚,百户戴经药之,得不死。与杨斛山、周讷溪讲学不辍”(《明儒学案》)。此事亦为《明史》所载:“时御史杨爵先已逮系,既而给事中周怡继至,三人屡濒死,讲诵不辍。”狱卒揣测帝意,对刘魁多加折磨,刘魁处之泰然,本心未改。狱中贻诗家人,有“孤臣此日劳明主,万里何心觊此生”之句,可见其忠君爱国之心。

刘魁既陷于缧绁,而帝意甚反覆。“自壬寅至乙巳,凡四年。秋八月,上斋醮,神降于箕,为先生三人颂冤,释之。未抵家而复逮,十月还狱,又二年。”(《明儒学案》)刘魁出入狱中无常,而弟子尤熙“则书所疑,时时从狱中质问”(《明史》)。每逢弟子有问,刘魁欣然解答,达观知命,不以身处困厄自苦。

王阳明逝世后,刘魁感念恩师,作祭文曰:“呜呼!夫子已矣,后学失所宗矣,生民失所望矣,吾道一脉之传,将复付之谁矣?虽然,人心有觉,德音未亡。俨门墙之在望,顾堂室之非遥。去意见之私,而必于向往;扫安排之障,而果于先登。是在二三子后死者不得辞其责矣。归葬有日,筑室无期,临风遣使,有泪涟湎,嗟何及矣。矢志靡他,庶其慰矣。”文载《王阳明全集》。由此文观之,刘魁与其师阳明感情笃厚。虽从师日短,观其言行,未逾阳明所授。朝堂之上,不畏天威,敢于直谏,一往无前,确有其师之遗风。

刘魁既从学阳明,阳明之学实远绍濂溪。阳明以为周子得圣学之传,《王阳明全集》中有如是言:“洙泗之传,至孟氏而息,千五百余年,濂溪、明道始复追寻其绪。”阳明于周子之说中自有体悟,循迹而行,而至大成。有言曰:“赖天之灵,因有所觉,始乃沿周、程之说求之,而若有得焉。”(《王阳明全集》)阳明弟子阳克慎亦曾作祭文云:“呜呼!天胡夺我先生之速耶?有濂溪之学而能自强。”(《王阳明全集》)可知阳明一脉自以为传之周子,是以刘魁于濂溪祠前自称后学,理固宜然。

二 道县月岩

月岩位于道县清塘乡。嘉靖年间,道州知州王会作《月岩图说》,可知月岩得名。“右月岩在故里西八里许,有山巍耸,中为岩洞,东西两门可通往来。望之若城阙,当洞之中而虚,其顶自东望之如月上弦,西而望之如月下弦,就中望之则又如月之望。随行进退盈亏异状,俗以其形象月,故呼为月岩。”又有别名太极岩,王会揣测曰:“好事者奇之,以为太极呈象,若河之《图》,洛之《书》。会谓先生之道,未必因月岩而得。但此山不生于他,而生于先生之故里,则谓之太极洞也亦宜。”徐霞客曾游历湖南,次列诸岩:“因按列书之,为永南洞目。月岩第一,道州。”(《徐霞客游记》)

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谥号曰“元”,后学多称元公。《宋史·道学传》称:“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黄宗羲《宋元学案》称:“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清道光《永州府志》卷二下《名胜志下》载:“濂溪以西十五里,营山之南,有山奇耸,中为月岩。旧名穿岩。其距州约四十里焉,岩形如圆廩,中可容数万斛。东西两门相通,望之若城阙。中虚其顶,侧行旁睨,如月上下弦,就中仰视,月形始满,以此得名。岩前奇石如走猊伏犀,形状不一。相传周子幼时,尝游息岩中,悟太极,故又称‘太极岩’。有书堂在岩内,石壁环之。”

文人骚客得历道州,多雅集于月岩,留诗于壁上。嘉靖四年,宝庆通判刘魁巡察道永二州,承友人邀,有濂溪祠及月岩之游,亦留有诗刻。

三 刘魁道州、月岩诗刻

今于月岩见刘魁诗刻两幅,一为五言,一为七言。七言诗刻为《谒濂溪先生祠两首》,有题、有序、有跋、有款,并有刻工留名。观其内容,可知作于濂溪祠,而寄刻于月岩。释文如下。

谒濂溪先生祠二首

叶子酌濂不以为陋,并命工刻之月岩。

瓣香久欲荐溪蘋,今日躬寻庭草春。孔孟以来推此老,程朱之上更何人。图书未领千年意,风月空瞻七尺身。最是神明扶正直,池莲应不杂荆榛。

濂溪溪上敬停骖,再拜先生古道颜。圣可学乎真有要,果而确也信无难。圆圈万象包含内,芳草一庭意思间。摄邵至今风韵在,一回瞻望一回惭。

先生常以永州倅摄邵州事,仰怀先启,俯愧后尘云。

庐陵后学刘魁谨书。

公宝庆别驾也。承邀至州,故有纪。

雍白。

匠莫佐刊。

濂溪祠专祀周敦颐,在道州城内元山。“叶子酌濂”为叶文浩。福建闽清县人,道州知州。嘉靖元年壬午七月,仙居吴廉于月岩作“下弦月”榜书,落款处有“道州守闽叶文浩刻”字样。此时又为刘魁刻诗延请工匠,对月岩诗刻的存留有所贡献。

首联“瓣香久欲荐溪蘋,今日躬寻庭草春”用典甚多。“瓣香”为佛教语,犹言一瓣香。“陈师道诗:‘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任渊注:‘向见前注,诸方开堂至第三瓣香。推本其得法所自,则云此一瓣香,敬为某人云云。’后山诗盖用禅家语也。今凡述钦仰他人之意,辄引用此语。”(《五溪蛮图志》)“荐溪蘋”出自《左传》:“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心怀诚意,祭品微薄亦可供奉鬼神,后多表尊崇先人之意。苏轼《次韵滕元发许仲途秦少游》中有“自惭潢潦荐溪蘋,两邦旌纛光相照”之句。其弟苏辙《二贤祠》也写道:“几度系舟星诸上,欲从祠下荐溪蘋。”两典异曲同工,同表尊崇。“庭草春”则取自濂溪之事,《二程遗书》:“周茂叔窗前草不除。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言周子思想寓于草木生意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生生不息;儒学核心为仁,仁有“好生之意”,草木生意与仁同体,充塞天地之间。颔联“孔孟以来推此老,程朱之上更何人”言明濂溪地位。《宋史·道学传》云:“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程颢及弟颐实生,及长,受业周氏……新安朱熹程氏得正传,其学加亲切焉。”濂溪身在孔孟之下,程朱之上,由此可知。颈联“图书未领千年意,风月空瞻七尺身”亦有典故。《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言伏羲因此推演八卦,而作《易经》。濂溪好友潘兴嗣为其作墓志铭云:“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诗十卷。”(《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太极图说》本名《易说》,周子深谙《周易》,而传《太极图说》。可知周子于《易经》有所感悟,有所阐发,领会千年未解河图、洛书之意,而得孔孟千年不传之正统,令后世人只可瞻仰,不可逾越。王阳明《再过濂溪祠用前韵》云:“曾向图书识面真,半生长自愧儒巾。”可见阳明一脉对濂溪阐释《易经》的肯定。此联虽为作者指出濂溪功绩,再表敬意之句,但观其主旨,可知作者于《易经》中亦有领会。虽言“空瞻”,却暗含自况之意。尾联“最是神明扶正直,池莲应不杂荆榛”再次表达对濂溪先生的尊崇。濂溪曾言:“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敬,立人极焉。”又曰:“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又曰:“动而正曰道。”可见“正”为圣人之行,濂溪之“正”近乎神明。濂溪先生《爱莲说》言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荆榛”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曹植《归思赋》:“城邑寂以空虚,草木秽而荆榛。”池莲高洁,荆榛污秽,言明濂溪先生思想纯正明达,不染昏驳。

第二首诗首联“濂溪溪上敬停骖,再拜先生古道颜”点明作者身处濂溪溪上。骖,驾三马也。意为独辕车所驾的三匹马,此处“停骖”即为停车。作者既言濂溪先生“古道”,可见濂溪不趋从流俗,刚正不阿的美名传扬后世。颔联“圣可学乎真有要,果而确也信无难”。此语出《通书·圣学第二十》:“‘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及《通书·诚下第二》:“圣,诚而已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此联作者巧妙化用《通书》中周子语句,一语双关。濂溪言圣人可学,刘魁用以表明周子可学。而周子可学之“要”在于“一”,即在于“无欲”,此处不识《通书》难知端倪。后句巧妙插入言“无难”,《通书》中本言学“诚”无难,此处又承接上文“无欲”无难,言明学习周子须得“诚”且“无欲”。此联并非流于表面粗泛的大意,而是强调学习圣人“至易而行难”。颈联“圆圈万象包含内,芳草一庭意思间”。《易经》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圆圈”为太极的表现形式,万事万物均包含其中。“芳草一庭”又涉及前文“窗前草”的典故,濂溪思想蕴含在草木生意间,即从自然中领悟,与天地一体。尾联“摄邵至今风韵在,一回瞻望一回惭”。治平四年,濂溪先生以永州通判权知邵州。清道光《宝庆府志》卷八十九载:“自宋以前,邵州学宫于载记无闻,不得而言焉。”而濂溪先生“迁建州学,昌明教法”。邵阳百姓多建祠庙、书院纪念濂溪。作者此时正为邵阳通判,诗句中虽有惭愧之语,实则有试与濂溪在政绩上一较高下之意。

款后所刻“雍白”之“雍”疑指后文同游者廖时雍,“公宝庆别驾也,承邀至州故有纪”一句应为其所言。宝庆为邵阳古称,别驾即为通判,刘魁时任邵阳通判。莫佐应为石刻工匠,为叶文浩所请——“叶子酌濂不以为陋,并命工刻之月岩”。

两首诗不吝笔墨,着力描写濂溪功绩,拳拳尊崇之心一目了然。阳明曾言:“颜子没而圣人之学亡,曾子唯一贯之旨传之孟轲。绝又二千余年,而周、程续。”(《王阳明全集》)又作《再过濂溪祠用前韵》云:“瞻依多少高山意,水漫莲池长绿蘋。”此句与《谒濂溪先生祠二首》内容相通,崇敬之心更是一般无二。可见阳明一脉自以为私淑周子,远绍濂学,是以有尊崇之心。

除上述《谒濂溪先生祠二首》外,月岩另有刘魁五言诗刻三首。受外力因素影响,碑文中有几字脱落,难以辨认。释文如下:

题为:《大明嘉靖四年,是为乙酉岁。夏六月,甲子,庐陵晴川刘子魁,公干道州。辱牧伯三山酌濂叶子文浩,邀为月岩之游。而文学德兴,秋潭叶子采、庠友廖时雍、时寅、汝弼氏偕在。宾主斯文,乾坤嘉会。酒酣歌浩,月出山高。仆夫戒严,野兴未已。复相与据石而坐,请〈太极〉之遗编;剪茅以行,寻庭草之交翠。徘徊久之,乃别》

诗为:“旁列阴阳画,中分上下弦。地形呈太极,天意启真传。不有元公觉,谁开后学先。幸逢贤牧伯,相与讲遗编。又:一图□□虚,左右分为两。天地固先□,阴阳自成象。从此混沌开,今古亦劳攘。安得复其初,草木随生长。又:太极辩有无,名贤争铢两。图图者何心,太极难为象。议讼固云然,要之亦徒攘。安得会心人,付以此山长。”

署款为:“是日饮于东门,观下弦月。”

因诗题过长,简称为《月岩之游三首》。

由诗题可知,刘魁于嘉靖四年(1525)六月来到月岩。叶文浩,上文有提。叶采事迹不详。廖时雍、廖时寅、廖汝弼应为兄弟亲友,其余不详。由题可知,刘魁喜好交友。《明儒学案》:“黄德良说阳明学问,初亦未成片段,因从游者众,夹持起,歇不得,所以成就如此。有举似先生者,曰:‘也是如此,朋友之益甚大’”。刘魁受阳明影响甚深,精粗皆具,交友亦如是。“《太极》之遗编”为周子《太极图说》,“庭草之交翠”涉及前文“窗前草”典故。

第一首诗首联“旁列阴阳画,中分上下弦”与颔联“旁列阴阳画,中分上下弦”。开篇点明月岩地形,暗含周子于此悟道的传说典故。颈联“不有元公觉,谁开后学先”。肯定濂溪的理学鼻祖地位,言明自己所学传自濂溪。尾联“幸逢贤牧伯,相与讲遗编”。言有未尽,引出下文。

第二首诗承接上诗尾联,讲论《太极图说》,但观其大意,却是《易经》思想。首联“一图□□虚,左右分为两”。《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颔联“天地固先□,阴阳自成象”。《易经》:“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天地始生,而化生万物。《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通书》言:“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可知天地秉承阴阳之气而生,阴阳化生万物,自可成象。颈联“从此混沌开,今古亦劳攘”。“混沌”指宇宙生成之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孔颖达疏曰:“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易经》云:“天地絪缊,万物化醇。”此处却是说《易经》自天地生,圣人观法而作,可一扫迷雾,有“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之用。《朱子语类》卷六十七:“某近看《易》,见得圣人本无许多劳攘,自是后世一向乱说,妄意增减,硬要作一说以强通其义。”此言《易经》既出,幽深高妙,后世学者胡乱揣测,大失圣人作《易经》本意。尾联“安得复其初,草木随生长”。此联作者发出感慨,《易经》得自天授,生于自然,后世却“强通其意”。应使《易经》回复本真,如同草木自然的在天地间生长。

第三首诗首联“太极辩有无,名贤争铢两”。此联涉及理学与心学关于太极的争论。周子曰:“无极而太极。”朱熹认为“太极者,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又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又曰:“无极者,只是说这道理,当初元无一物,只是有此理而已。此个道理,便会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而陆王一脉则秉承《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说法,由老子所言“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认为“朱子发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希夷之学,老氏之学也”。并进一步怀疑道:“《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所为。”(《陆九渊集》)阳明后学胡直作《太极图说辩》,通篇言《太极图说》不出于周子,云:“周子自为《易通书》,言太极而不言无极,言仁义中正而不言中正仁义。”又作《太极图说辩后语》言:“程伊川作《易传》训‘易有太极’章,未尝一语及《图》,亦未及先后动静之说,伊川岂训《易》而反秘师说哉?”可见“无极”之说与心学不类。颔联“图图者何心,太极难为象。”此联言濂溪作《太极图说》之意无人可知,并于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对《太极图说》进行怀疑与反驳。颈联“议讼固云然,要之亦徒攘”。此联表现了刘魁平和包容的心态。刘魁既为阳明弟子,理应旗帜鲜明的站在心学一边,对理学的观点提出反驳,但他却认为争论是徒劳的。《明儒学案》:“(刘魁)每举阳明遗事,以淑门人。言阳明转入轻快。一友与人讼,来问是非,阳明曰:‘待汝数日后,心平气和,当为汝说。’后数日,其人曰:‘弟子此时心平气和,愿赐教。’阳明曰:‘既是心平气和了,又教甚么?’”可知刘魁生性平和,不急不躁,犯而不校,不喜与人争讼。尾联“安得会心人,付以此山长”。前联虽云“议讼”徒劳,此联却以“会心人”转入心学,暗自表明立场。《明儒学案》:“朋友在书院投壶,阳明过之,呼曰:‘休离了根。’”此联可见刘魁未离其根。

《谒濂溪先生祠两首》与《月岩之游诗三首》虽为刘魁游历山水而作,却体现了他作为阳明弟子深厚的思想底蕴。前者多表明阳明一脉对濂溪的尊崇,由阳明所作《萍乡道中谒濂溪祠》“千年私淑心丧后,下拜诸祠荐诸蘋”可知。后者则更进一步,引出理学、心学太极有无的争论,洞见哲理,实属难得。观其诗文造诣,却略显不足。《四库提要》论其“少从王守仁游,讲良知之学;登朝以气节著,吟咏非所注意”。

四 刘魁朝阳岩、浯溪诗刻

刘魁生性雅好游历山水,对景赋诗,感慨抒怀。嘉靖四年六月于道县月岩题诗咏怀,同年七月游历永州朝阳岩,留下无题有跋诗一首,释文如下。

濂溪疑水接潇湘,秋色随人上野航。莫讶朝阳题短句,须知近日戒诗荒。

大明嘉靖乙酉岁秋七月,余庐陵刘子魁公干永道,得登九疑,拜重华陵;沂濂溪,谒元公故里;游月岩,观望弦月;憩淡岩,读山谷诗。所至胜处多留题,邑人好事者亦辄为刊之石。自念近来似荒于诗,乃禁戒不作。至此,伎俩复抑搔,若不能制,破戒为之,然亦无复长语。仍召诸魔,遣之曰:“吾岂子癖,子弗我阿,吾不如戒,子将谓何?”魔曰:“子弗我容,吾岂子恡,子过浯溪,吾方受命。”予笑而书之。书已,郡伯丰城袁子黝见而谓曰:“古人戒流连,君子速改过,子殆两得之乎?”邑令桂林白子绣亦治具来会曰:“是殆两得之矣。”予为酌而谢之曰:“敢不卒如君子之言,有如此酒!”复相与尽欢而别。时闻洞中铮铮然有声,若已付诸石工者,予亦弗之禁也。遂行。

工吏彭相、周叹,石臣余金。

此诗尚存永州朝阳岩,明黄焯《朝阳岩集》、《零陵朝阳岩诗辑注》[1]140-143、《湖南地方文献与摩崖石刻研究》[2]108与《零陵朝阳岩小史》[3]133中有记述。“濂溪”,在道县。“疑水”,出九疑山。弘治《永州府志》卷二:“九疑山,在县南六十里,一名苍梧山。山有九峰,峰各一水,四水南流会于南海。”“潇湘”,指潇水与湘水。《山海经·中山经》:“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朝阳”,即永州朝阳岩。

跋中“袁子黝”,即袁黝,丰城人,永州知府,嘉靖二年任。“白子绣”,即白绣,桂林人,零陵知县,嘉靖三年任。彭相、周叹及余金,生平不详。跋中所提及的元公故里与月岩,正是上文所述诗刻题咏处。

跋中诗人与诗魔对话,可见刘魁作为心学传人,对内心的重视。阳明云:“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此言刘魁尽得之矣。跋中又有“古人戒流连,君子速改过”之句,刘魁“流连”、“改过”两得之,既享山水之乐,又不忘践行“致良知”之学,可谓两全其美。

刘魁浯溪诗刻,在祁阳,今尚存。无题,诗云:“磨崖百丈高,壁立千余载。灵武事堪疑,中兴颂尚在。过者辄登临,我来增感慨。奠遣打碑人,重为此邦害。”署款“大明嘉靖乙酉秋,庐陵晴川刘魁”。[4]207

可知刘魁游历永州之次序:刘魁应从宝庆府出发,先至宁远县内九嶷山,拜谒舜帝陵;而后西北行进入道州,拜谒濂溪祠,后观赏月岩;沿潇水北行至零陵,先观淡岩,后赏朝阳岩;又乘湘水东北行过浯溪。刘魁游历浯溪后,或因祁水北行,而归辖区宝庆府。

五 文献勘误

明胥从化纂《濂溪志》,载“好风为我启行媒”诗一首,无题,归入刘魁名下,今疑为编者刊录有误。王晚霞校注《濂溪志八种汇编》[5]111,亦未将其更正。此幅石刻位于《谒濂溪先生祠二首》之下,释文如下:

好风为我启行媒,胜地登临眼界开。天地铸成浑太极,元公发秘淑将来。凌云怪迹真奇绝,列席豪贤幸与陪。镇日徘徊光霁里,一团生意觉春回。

永明知县三山林英。

绿树青山引兴媒,岩光遍览好怀开。月分弦望空中见,气运阴阳极里来。心学发明资后学,酒陪观乐更诗陪。咏归未罄无边趣,遥指白云望几回。

永明训导新兴吴允迪。

芊芊草径本无媒,萧瑟金风一扫开。峒月盶今还仰古,图书继往复开来。派流河洛渊源远,功入庙庭祀典陪。万古斯文昭日月,先生挽得古风回。

永明训导归善邓庆林。

嘉靖三年甲申菊秋望后四日谨识。

此幅诗刻与《谒濂溪先生祠两首》诗刻一上一下,排列紧密,抄录甄别若不严谨,信息难免混淆错乱。由诗刻落款可知,“好风为我启行媒”诗作者应为林英,为永明知县,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后有两首应和诗,作者为永明训导林允迪与邓庆林。碑文落款处有记,此诗题于嘉靖三年,刘魁嘉靖四年来访道州,时间不符。此诗虽与《谒濂溪先生祠二首》内容略有相似,但此诗涉典较少,意境开阔;而刘魁长于用典,流于堆砌而不重意境。从情感上看来,刘魁作诗,常怀追仰先人之情,暗含自况圣贤之意;而此诗堪堪提及濂溪,多有吟赏风光之语,愉悦自得之句。从思想上看来,前者诗中多悠闲游适之意,并无深刻思想蕴含;后者则触类旁通,微言大义,于拜谒记游诗中阐发理学、心学深意。此诗于意境塑造与艺术表现上较刘魁诗有过之,于立意及情感表达上却有所不及。由此观之,地方志所载应有讹误。

结 语

除在永州留诗外,刘魁另有其他记游诗。如在钧州任知州时作《谒欧阳文忠公墓》,游历山东于邹城孟庙中所作《往年敬谒亚圣公庙庭退而有述》,暂不具论。

刘魁以气节著名于朝野,以敢于直谏留名于《明史》。诗文多为遣怀吟咏之作,多蕴含其哲学思想,亦可见其政治理想,但少见于史籍。现今存诗多见于碑刻,以永州留诗尤多,共计七首。其中月岩诗刻五首前人未曾记载,尤其具有文献学的价值。

[1]侯永慧.零陵朝阳岩诗辑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花蕾,张京华.湖南地方文献与摩崖石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汤军.零陵朝阳岩小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浯溪文物管理处.湖湘碑刻·浯溪卷[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5]王晚霞.濂溪志八种汇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6-11-10

包涵(1997-),女,湖南株洲人,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学生。

I209.9

A

1673-2219(2016)12-0016-04

猜你喜欢

太极图易经阳明
早春
太极三部曲Ⅱ·太极图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易经·序卦》探微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八卦图
王冬龄作品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