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达雅”的现代诠释

2016-03-0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信达雅严复通顺

陈 光



“信达雅”的现代诠释

陈光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翻译标准对翻译理论的建设和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对严复“信达雅”的提出和理论认识,分析了“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内涵,论证了“信达雅”的内部关系,同时提出“信达雅”要结合翻译理论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保持其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信达雅;严复;翻译标准;内涵;内部关系

翻译标准对翻译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评价者用以鉴赏评论译作的标尺,是译者在实践中努力的方向和遵循的原则。信达雅是由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的,自信达雅提出以来,其在翻译界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同时也受到广大专家和学者的争议和质疑。在现代的实践中,信达雅广泛流行于各个领域,是翻译准则,同时也是衡量和评价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一 严复及“信达雅”标准的提出

翻译方法是翻译学科研究中必须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与翻译价值等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我国林林种种的翻译标准中,严复的信达雅的影响最为远大和深远。严复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任上海复旦公学校长,翻译了《天演论》,将西方的政治学、哲学及社会学介绍到我国。严复吸收了我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在翻译《天演论》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理论,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于1898年以单行本的形式问世,同时发行的还有其《天演论·译例言》,其中首次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也阐述了信达雅的要旨。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为了论证其观点,严复还引用了儒家的经典,“故新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来证实其观点的科学性。信达雅被视为我国翻译史上的里程碑,对我国后来翻译工作者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二 “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内涵分析

(一)“信”翻译标准的内涵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准则将信放在翻译工作原则的首位,认为信要忠实原文的意思,原文与译文之间保持语言连贯性,不删减,不随意修改,始终把译文忠实于原文作为作为翻译的第一准则。要做到信,就必须忠实于原文,但太追求忠实于原文则难以流畅表达,翻译时只是忠实于原文已非常困难,但如一味原照抄文,那么翻译出来不如不翻译,为此就要特别忠实于如何表达。故严复的信并不是一味的照抄原文,而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但又忠实于原文。

(二)“达”翻译标准的内涵分析

部分学者认为信与达是矛盾体。这主要是由于原文本身可能存在不通顺的现象,但在译者进行翻译的过程,译文反而通顺,这样虽然符合达的要求,那么却违背了信的准则。实际上,严复在提及达的时候,主要强调的是译者首先应理解原文,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作出适当的语法调整等,并不是的一味的强调译文的通顺性。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其实很少出现翻译作品不通顺的现象,其不通顺的语句只是特例,这大多数情况下,就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做到信达的准则要求。

(三)“雅”翻译标准的内涵分析

严复制定雅的翻译标准比较模糊,只是强调译文应“尔雅”。目前,“信”、“达”在学术界引起的争执并不大,但“雅”却遭到了学术界的质疑,甚至是反对。严复在翻译实践中过分强调的是语言的“古雅”,忽视了原文的意思,以便使译文成为上等的文言文。由此可见,严复提倡的“雅”不仅按遵从原文的意思,保持译文的通顺性,还应做到“雅尔雅译”。现在学术界对“雅”的是以是尽量的还原原文的意境及意思,不能一味的追求文雅。王佐良等认为雅不是美化,是努力传达原文的精神。林语堂认为翻译的三大标准时忠实、通顺及美的标准。

现代说言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在严复提出的翻译准则上,结合现代翻译领域的多样性及实际情况,进行了稍微的调整,尤其是对“雅”的诠释,有了新的理解,“雅”追求的是原文的已经,典雅及原文的技术价值等。

三 从翻译的实践看“信达雅”

翻译的实践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解原作,表达出原作的内容,完善译作。在翻译实践中一般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对原作和译作给予同等的注意力,在第二阶段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前者,所以还必须在第三阶段把注意力转而集中在后者。翻译的三要素是:原文、从原文到译文的转移、译文。原文是翻译之本,原文与译文、原作者与译者的关系是主次关系,因此,正确地、尽可能充分地理解原文所涵的意思、讯息、情感、风格等等,以使译文不背离原文,乃是翻译的首要任务,这就是“信”。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理解原文并非易事,所以严复告诫:“求其信,已大难矣。”如:Propagation of woody ornamentals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however information on air and water relationships of propagation substrate and their effects upon rooting response is somewhat limted.结合严复“信达雅”的翻译理论结合文章的中的语境及其文化,可翻译成木本植物的容器育苗技术已被广泛的研究,但对容器育苗基质的孔隙特性及其对植物根系效应影响的研究理论较少。

叶廷芳老先生认为,“首先必须明白,文学翻译是一门深奥的学业”,译者必须具有很高的“悟性”,才能从翻译匠成为翻译家。其次,“翻译不仅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意愿(信),而且还得尊重原作的风格和笔调(达)。如果人家的原作笔调很轻松,你却译得很稚拙,这就与‘达’相左,也与‘信’相违。”这些自觉信奉“信达雅”,努力实践“信达雅”,在翻译道路上不懈探索的翻译家们精彩而深刻的经验之谈无疑是富有启迪性的。如:If you think you dare not, you don't; If you want to win but think you can't; It's almost a cinch you won't.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按照“信达雅”的理论准则,翻译成如果你认为你不敢,那你就会退缩畏葸;如果你认为你输了,你就输了。

四 “信达雅”及其内部关系

(一)严复“信达雅”的内部关系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追求的翻译准则是“信达雅”。严复认为“信达雅”并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信”是翻译的核心内容,而“达”和“雅”都是翻译的手段。“信”包含对原作和对译文读者的信,而严复倾向于后者。而在现代的翻译理论中,国际上对翻译理论的研究较多,由于原文及译文间的差异性,但总的原则都是为了实现“信”与“达”的统一。“达”是通过运用翻译的各种技巧表达原作的思想,还原原文的意思。严复认为“雅”不仅按遵从原文的意思,保持译文的通顺性,还应做到“雅尔雅译”,但在现代的翻译理论中,“雅”体现的是原作的书面卷语的语体特征。如: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可翻译成没有什么事是好的或坏的,但思想却使其中有所不同。这样就体现的是原作的书面卷语的语体特征。不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扩大传播面,严复的主张也显的无可厚非。但不可否认的是,严复的“信达雅”给我国的翻译理论带来了质的飞跃。

(二)“信达雅”不适用性

步入21世纪,翻译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行业正在我国悄然兴起。既然是服务行业,其服务的对象是客户,客户的目的也就是译者翻译的目的,翻译就要按着客户的要求去做。不同的翻译对象和目的就会有不同的翻译标准。我们的翻译目的和对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今的翻译工作跟以前任何时期都有本质的不同,这是社会背景、时代要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同所造成的。正因为如此,前代的翻译观念、翻译原则和运作方式应当不断更新完善,满足后现代社会翻译工作的需求。

鉴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严复的三字原则又有它的历史局限性。首先,当时的翻译并不是单纯的翻译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这就导致了严复提出的“信”不够全面,他的信仅是意义不悖于原文,对原文语体等没加以考虑,他的翻译更多的是一种变异和编译。其次,严复对“达”和“雅”的理解存在着不足,他认为:“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进世礼俗文字,则求达雅。”如果不按服务对象的要求去操作,翻译工作就难以维持下去。由此可见,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严复“信达雅”翻译理论中,严复过于强调“达”,呼吁译者较多的使用先秦时期的词语。如: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Horatio, than are dreamed of in your philosophy.哈姆雷特名言“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的睿智所无法想象的”。假如在翻译的过程中,过多的使用先秦的词语,追求押韵等特色,那么就将哈姆雷特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扭曲,没有还原原作。

(三)翻译理论需要创新

“中国翻译研究界的诸多人士十分重视有关西方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但这样一种倾向很可能掩盖另一种倾向--忽视理论创新。科学的标新立异当然是可贵的、值得提倡的,因为它具有创造性,又经得起论证。首先,翻译理论创新不能有悖于以往年代的“历练”,翻译理论的创新要立意于继承与发扬。其次,翻译学是人文科学,应该具有充足的人文性,不必也不能用自然科学和数理逻辑来论证。最后,翻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翻译学理论万变不离其宗,都应该指向(lead to)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可以很抽象,很思辨、很“纯”,但归根结底,都应该为翻译的高效率、高品质服务。任何的理论都不是静止不变的,是需要经过不段的完善发展,掌握了新知,就一定会在新的征途上复兴。其实,许多国家的翻译界更是渴望读到我们精辟绝妙的中国典籍和现代文化精品。在此,中国翻译界和翻译研究界恭逢其盛,肩负着一种责无旁贷的职责。因此,只有对“信达雅”在扬弃中继承,才能使其不断的发扬光大。如:Double Processed Pine Bark(DPPB) is a screened and finely ground hammermilled pine bark with minimal amounts of wood or cambium.可翻译成经过两次筛分处理后,磨碎的树皮参杂有少部分的木材和木质形成层,这就是根据翻译理论的实践性,力争追求翻译原作的语境、语义翻译而成的,还原了原作。

结 语

严复的“信达雅”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翻译史上的里程碑。学术界对“信达雅”的争议可谓多矣。通过对“信达雅”的理论、提出背景、翻译标准的内涵及其内部关系的分析,对“信达雅”的理解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指导翻译工作者的实践工作,保证译文的准确,通顺,保持原文的意境等准则。在社会快速发展和翻译理论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翻译工作者应不断的将新的内容注入到“信达雅”中,使其具有新的生机和活力。

[1]Hermans,Theo.Paradoxes and Aporias in Traac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A].Gu,Zhengkun(ed.).Studies in World Literature and Tronsla ian.Beijing:PKU Society for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2014,(8):51-53.

[2]鲁迅.关于翻译——给瞿秋白的回信[A].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24.

[3]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2003.

[4]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高昂之,张雅丽,李晶晶等.论林语堂对严复翻译观的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

[6]Simon,Sherry.Gtnder Translation:Culture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6-03-15

陈光(1972-),男,海南文昌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

H315.9

A

1673-2219(2016)12-0153-03

猜你喜欢

信达雅严复通顺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信达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韩互译之技巧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对比浅析中西翻译标准
浅谈“信达雅”
——以翻译《沉默的大多数》为例
国学之真的寻求——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
句子雨
Yan Fu’s Thoughts of Translation
英语填词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