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以湘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改革为例

2016-03-07袁秀贞廖义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湘南理论课红色

袁秀贞 廖义军



地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以湘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改革为例

袁秀贞廖义军

(湘南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湘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必要推进湘南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探索其实现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阐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价值,指出其实现途径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

湘南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价值;实现途径

湖南郴州是革命老区、湘南起义策源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革命热土上,爆发了对中国革命有巨大影响的湘南起义,留下了许多红军转战湘南的战斗遗址、湘南支队转战湘南的英勇事迹,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烈和前辈。这些红色经典为湘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

一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遭到互联网的强力冲击

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信息飞速传递的网络时代。随着手机、电脑尤其是校园无线上网的普及,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与手段。据统计,“70.3%的大学生平均每天用来上网的时间超过2小时。其中,上网3小时左右的占17.9%,上网4小时左右的占10.7%,上网5小时及以上的占13.1%”,“没了网络,生活都会错乱”。[1]具有方便、隐蔽、快捷等特点智能手机的普及,一方面方便大学生与亲人、朋友的沟通交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微博、微信、在线视频、数字音乐、电子商务等成为大学生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学课堂上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上课时,学生们不是在认真听讲、沉思,而是在讲台下全神贯注地用手机刷屏。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质量。据浙江在线2015年10月28日报道,浙江传媒学院老师由于学生上课玩手机,老师当场怒摔了3台iPhone6,引发社会热议。大学课堂中“低头族”蔚然成风,是大学校园的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课程自身的性质、大班制授课等因素自然而然就成为“重灾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

(1)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课程性质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意识形态教育功能,教学内容普遍存在枯燥、理论抽象的不足。有的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中学存在相当多的重叠。由于大学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往往缺乏新颖性和好奇心,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加上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习惯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单向灌输的传统授课模式。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机械的教学模式缺乏生动性、针对性与吸引力,往往不能激起思想活跃大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大班制授课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是采取大班制上课,每个教学班在100人左右。由于课堂规模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课堂管控能力显得不足。表现为老师对学生个体关注不够,学生也很少有机会与老师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深入探讨,他们心中存在的困惑、疑虑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所学的不能与所想的、所需的达成一致。时间一长,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兴趣明显下降。

(3)实用价值相对较弱。在当前的高校,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如专业课实用,走上社会找不到工作,不能直接应用,创造价值,学与不学没什么区别,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的心目中地位下降。

有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的效果。把地方红色文化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就是有其中的效途径之一。

二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价值

作为中国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化,既包括革命遗址、文物、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旧址、烈士陵园等有形的红色物质文化,也包括革命道德传统和革命精神等无形的红色精神文。由于地方红色文化处在高校所在地及周边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情感因素,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的文化资源,对高校来说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科学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2]15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在各种诱惑面前,大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我,理想信念的缺失已成为严峻的现实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当下,思想文化激荡碰撞,社会思潮跌宕起伏,大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树立怎样的志向和信念,攸关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3]。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地采取灌输大道理、抽象而空洞说教的方式,而应结合高校所在地区地方红色文化经典,以革命先烈和前辈光荣事迹为载体和依托,通过学习先辈们的高尚人格和光辉事迹,提升大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强化他们的行为。湘南学院所在的湘南这片热土,孕育了大批优秀的中共党人。如邓中夏、曾中生、黄克诚、肖克等,他们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部生动形象、鲜活的理想信念教材。教师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章时,就可结合湘南红色文化资源,穿插介绍本土人物如邓中夏。邓中夏出生于官宦地主家庭。新文化运动初期,他毅然走出湘南,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大学毕业时,他推掉了父亲给他在北洋政府部门谋得的肥差,婉辞了胡适教授为他赴美留学的推荐,毅然踏上革命道路,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生命。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他的理想:“一个人不怕短命而死,只怕死的不是时候,不是地方。中国人很重视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个人升官发财而活,那是苟且偷生的活,也可以叫做虽生犹死,真比鸿毛还轻,一个人能为了最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为了劳苦大众的利益而死,这是虽死犹生,比泰山还重。人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在临刑前两天,他给党写下最后一封信:“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4]205邓中夏人短暂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他在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为了践行自己崇高理想和信念,能毅然舍弃个人利益甚至生命,这种人格是何等的崇高、伟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中夏等本土革命先辈这种高尚的品格对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品质,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具有强有力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教育、学习过程中,对“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应该把个人的理想融合于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指导、规范个人理想,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实践中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3]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丰富教学内容

湘南学院从2012年下期开始推进湘南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简称“三进”)工作,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改革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组织编写出版了《湘南红色文化概述》,作为课程的教辅教材,书中具体而详细讲述了近现代以来发生在湘南这片热土上的重大事件、革命变迁概貌、英雄人物。统编教材内容笼统、概括,缺乏个性特征,而辅助教材脉络清晰,特色鲜明,史料详细,情节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所讲事迹都发生在本土、人物都生长在本地,能极大地丰富课程的内容,乡土气息浓厚,能弥补现有教学资源的不足。授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需要,灵活选取内容进行课堂讲授,也可以设置问题,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统编教材中抽象而概括的理论得到具体而鲜活的乡土事实印证,能让学生感情上产生共鸣,思想上引起震撼: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原来涌现过如此多的优秀人物和可歌可泣英勇事迹,从情感方面拉近了大学生心灵的距离,唤醒了他们对于家乡故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内心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对未来生活的热情。

三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价值观能规范和指导人的行为。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其行为取向也不相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特别是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6]“三个倡导”构成了当前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觉。“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价值观必须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应该将红色资源从过去的战争情境拓展到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场景,找到与时代精神结合的契合点,深化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发展走向,拓展其时代意义。当前,我国处于和平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不再需要像邓中夏等先烈那样去抛头颅、洒热血,但正面临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仍需弘扬革命传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

(二)将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充分利用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在要求。以湘南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湘南红色文化资源与本课程关联性大、可用性强。在教学改革中,红色文化“进课堂”往往是采取专题教学模式:开辟一、二个与教材紧密结合的专题,如选择最富有地方特色、最为经典的湘南起义为专题。在已有辅助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新道路”这一著名理论来源于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这一伟大实践来讲。课前,布置学生思考:会师前朱德和毛泽东的队伍各自在哪里活动,是如何上井冈山的,期间进行了怎样的努力和探索?开辟湘南起义专题就填补这个空白。学生通过阅读教辅资料得知: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湘南,在1928年12月发动宜章年关暴动,在湘南地区成立第一个红色政权——宜章县苏维埃政府。之后,郴县、资兴、永兴、耒阳等县相继起义,建立苏维埃政府,革命烈火燃遍整个湘南。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湘南特委片面地执行盲动主义政策,起义军被迫于1928年4月撤出湘南,向井冈山地区转移。据《郴州地区志》记载:“湘南起义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党、建军、建政结合起来,为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提供了范例。”湘南起义不仅保留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井冈山斗争的丰功伟绩。它是中共党人在思考农民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问题,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丰碑。就如萧克评价的那样:“有了湘南起义,才有井冈山会师,才有巩固的井冈山根据地。”设置这样一个专题开展教学,既与教材相互衔接和补充,又充分发挥地方红色资源的价值,教学内容更加真实、亲切、感性,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建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

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各有特色和优点,相互补充和促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实践教学学生要走出教室,走入社会,操作难度较大,落实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湘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严格按照实践教学的要求,实现实践教学的常态化,教学活动覆盖每位学生。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来说,地方红色文化基地的教学载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如湘南暴动旧址、湘南起义纪念馆、邓中夏故居、黄克诚故居等都已建成为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事先要求制定计划,包括活动主题、时间、地点、班级、人数等。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由任课老师带队。现场参观、听讲解,学生自己体会和感知。参观后,组织学生开展寓知识性、娱乐性与趣味性于一体非正式的相关内容知识抢答赛,获胜方可以向另一方提要求,比如:与参观主题相关的问题、才艺表演、猜谜语等。与课堂教学的严肃性和单调性不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放松、自然、随意。回到学校,每位同学要写4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或观后感。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参与性,现场气氛活跃,寓教于乐,又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潜移默化的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洗礼,达到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

[1]王钟.近75%的大学生闲暇时间用于上网,19.3%的人把网络自媒体作为最可靠的信息来源[N].中国青年报,2015-04-30.

[2]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唐述权.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怎样给高校学生作形势报告课? [EB/OL]人民网,2015-08-07.

[4]刘功成.邓中夏[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

[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郭建宁.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13-12-30.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6-05-09

2014年湖南省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湖南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模式研究”(项目编号湘教工委通[2014]83)成果之一。湘南学院 2015 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南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资助项目。

袁秀贞(1976-),女,湖南隆回人,湘南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廖义军(1970-),男,湖南衡阳人,湘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413

A

1673-2219(2016)12-0086-03

猜你喜欢

湘南理论课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走过湘南
湘南起义朱德“智取宜章”是否赴宴考辨
追忆红色浪漫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谢湘南的诗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