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3-07张崇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政治

张崇新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崇新

(福州大学 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民族的团结、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稳定。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缺失、民族意识过激、心理素质脆弱、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文章旨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进一步探究相应的对策。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少数民族招生政策的不断推行,就读于非民族专业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正在不断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的优秀代表,做好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民族的团结、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稳定。当前,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缺乏、民族意识过于狭隘、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进一步探究相应的对策对于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主流价值观认同度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缺失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上还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为主,结合十八大以来的系列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引导大学生爱校、爱党、爱国,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同样也是以这些内容为主。然而,根据调查显示,约有40%的大学生并没有选择信仰共产主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认可度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缺失。

(二)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民族偏见,团结协作观念较差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对于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非常敏感。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学生还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荣誉感,甚至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存在一定的民族偏见,不能以平等的姿态去看待其他民族,以“自我”为中心,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难以融入到其他学生群体之中,自我封闭,与其他同学缺少沟通交流,团结协作观念较差。

(三)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上较为闭塞,心理素质欠佳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具有较为特殊的民族传统和生活习性,在平时的学习交流、饮食起居和工作生活中甚至还会产生诸多矛盾,导致许多大学生在心理上自我封闭起来,人际交往变得越发困难,久而累之,其心理素质就会变得敏感而脆弱。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普遍较弱

少数民族大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中西部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边远地区,他们能够进入高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前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优惠政策,然而,这也不可避免带来一个问题:与其他同学比起来,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基础、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其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普遍较差。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少数民族学生受宗教观念影响较大、宗教观念强烈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有宗教信仰,少数民族大学生亦不例外,他们从小受宗教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宗教观念根深蒂固。面对这些宗教观念强烈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显得比较“无力”,教育效果甚微,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认同度不高。

(二)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政策的认识上存在偏差,认可度有待提升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制定了诸如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系列政策。然而,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驱动下,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政策,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民族问题十分敏感。存在不同程度的民族偏见,不能以平等的姿态去看待其他民族,其集体意识和团结意识较差,爱国意识不强。

(三)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与其他学生差别较大,较难融入班级、宿舍等集体之中

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特殊民族传统和生活习惯,例如回族人喜欢吃牛、羊、鸡,忌食猪肉和狗肉,不食动物的血;藏族人忌食鸡、鸭、鹅、海鲜及鱼类;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其自身特殊的生活习惯,往往不能够参与到同宿舍、同班级的饮食起居、游玩聚会之中,进而也就缺乏应有的沟通交流,导致其在身心上相对“封闭”,久而累之,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就变得比较困难,甚至出现人际交往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偏远的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水平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来自于这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基础、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尤其是英语、数学等基础学科,少数民族学生明显感觉非常吃力。在人际交往、学业方面累计起来的诸多问题,最终也会体现在心理上,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现自卑、自暴、自弃的现象。

三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具有特殊的民族传统、生活背景和宗教信仰,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困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和内容上明显呈现出诸多的问题和不足。针对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笔者拟提出如下几个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吸引力,进而提升实效性

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学生辅导员、思政课老师以及党员干部必须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特点、生活特点和学习特点,在课堂要加强对民族政策、一些重大的民族历史问题要结合当前的党政方针进行有针对性地解读。要加强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不仅要爱自己的民族,更要爱自己的国家;不仅要有民族荣誉感,更要有国家荣誉感。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反分裂教育,通过列举历史上国家分裂导致民族败亡的例子,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牢固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统一意识。

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鼓舞人,也要帮助人;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教育效果,必须提升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如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家庭经济贫困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做资助工作时必须更加全面地照顾到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帮助他们减轻经济压力;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普遍较差,高校辅导员要经常找他们谈话,了解少数民族学生所面临的具体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向科任教师反馈,寻找解决办法、减轻少数民族的学习压力。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更多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宿舍班级等集体。通过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才能真正做到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具体来说可以举办一些以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为题材的班团活动和团日活动,吸纳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之中,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一直奉行各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系列政策,目标是要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面对当前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问题上存在的民族偏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相关民族政策的研究和解读,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政策,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牢固树立其作为国家主人翁的思想意识。

(三)立足实际,完善服务,构建全方位的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如此。从长远来看,必须立足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各方面的服务,构建全程化、全员化立体式的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辅导员,从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开始,就要建立一份特殊的成长“档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入校之前的表现进行深入了解。在随后的工作中,要经常找少数民族学生谈话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辅导员还要经常下到学生宿舍中,引导班级其他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关心、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要经常与科任教师沟通,反馈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在资助工作中,辅导员要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倾斜和照顾。

作为高校党团工作者,要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把他们之中的积极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加强培训和引导,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在日常的团日活动中,应适当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实效性。

高校教师平时要给予少数民族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基础较为薄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较多,尤其是一些基础性的学科,诸如数学、英语等,学起来特别吃力。因此,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业考评中给予更多的倾斜和照顾,帮助少数民族顺利完成学业。

负责勤工助学的行政部门在岗位安排和设置上,应该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的倾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轻经济压力;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就业技能指导、就业岗位信息推荐、就业困难学生帮助、毕业生求职补贴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和照顾,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就业。

[1]敖翔.新时期加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初探[J].科学导刊,2011,(6):159.

[2]李琳,王智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5,(3):52-55.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6-06-11

张崇新(1987-),男,福建闽侯人,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

G416

A

1673-2219(2016)12-0080-02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政治
我们的民族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