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学生德育模式研究

2016-03-0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互联网+德育

周 俪



基于“互联网+”的学生德育模式研究

周俪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顺德 528300)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发展特征,在Web2.0时代对于学生德育工作模式带来了新的启示。在“互联网+”之下,家长、学生对于德育本身的模式和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候,要抓住“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以技术开发为主,优化德育技术手段,进而推动德育多元网络化发展。

“互联网+”;学生德育;模式;家校联动

在互联网+的理念之下,学生的德育工作也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技术平台,实现德育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的彻底打破,从而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面对互联网这一个新兴事物,运用好互联网技术开展德育工作,对于德育工作本身而言,也是新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路径和出路,值得进行深思和探讨。

一 “互联网+”下学生德育模式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一)“互联网+”下学生德育模式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条件,让传统学生的德育空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拓宽,其可以使德育教育更易深入学生的心中,促进德育教育的渗透性和影响力。互联网在时间效果以及流动性等效果上比较突出,学生的德育工作也相对于之前有了更多便捷的传播工具,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德育培养的综合效率。而且互联网上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德育教学资源,这些都能够帮助原本相对比较枯燥的德育教学过程,转成为更具备灵活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这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在Web2.0时代出现的一种互联网的创新业态。因为伴随着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不断深入发展,整个互联网当中的传统传播方式已经逐渐淘汰,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播业态,同时,“互联网+”也是一种新型互联网思维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已经和各种传统或者新兴的领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德育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项目,和“互联网+”的思维结合在一起也是一种自我活化的趋势。

(二)“互联网+”下学生德育模式的挑战分析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学生对于德育本身的模式和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比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各种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化、碎片化。学生在平时接触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的时候,实际上也是非常快地进行涉猎浏览,并没有深入到进行了解。“互联网+”对于德育知识的传播,同样也提出了传播速度更快的要求,而且德育知识的传播,也需要适应这种“互联网+”的新的传播形态,才能够真正带动学生逐渐培养出良好的品德。

因此,“互联网+”一方面为学生的德育模式和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技术支持,另外一方面也对当前学生的德育模式和工作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如何与“互联网+”的理念和模式进行对接,就成为“互联网+”下学生德育模式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 “互联网+”下学生德育模式的核心:开放性

毫无疑问,在“互联网+”这种时代的背景下,学生德育模式就需要围绕开放性进行拓展,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结构,进而推动德育不断优化,以此推动全体学生道德水平的综合提升。“互联网+”下的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资讯,德育在开展过程当中就需要秉持开放性的思维,同样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广泛地搜集和了解各种最新的时代资讯,并且运用德育的模式对于学生进行良性的塑造和引导。

首先,“互联网+”的学生德育模式首先就是在于其本身是具备时代特征的。虽然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不会伴随着时代的转变产生内容上的差别,但是随着学生接触的时代资讯不断增加,德育工作本身的压力也将更多,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德育本身就需要从“互联网+”的条件之中汲取更多的时代资讯,带动自身的良性发展。如果没有时代特征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基础,那么这种德育工作将不可能真正意义上走向成功,也会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当中遇到更多的瓶颈。德育工作本身就有帮助学生塑造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特征,因此,在“互联网+”的引导下,学生的德育模式更需要因时而动,充分体现出开放性的特征。

其次,“互联网+”下的学生德育模式也具备了适应性的特征。学生的思想道德引导和培养,不能够总是因袭传统的学生德育模式和方法,在“互联网+”的技术条件下,学生的德育模式应该更具备创造性,同时要适应“互联网+”的要求。学生在互联网条件下,会遇到更多新的资讯和问题,他们可能会面对互联网道德和传统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这种明显也是互联网时代和社会提出了一些适应性的要求。因此,“互联网+”的学生德育模式,应该重视互联网的业态发展,并且提出适应性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的时代变化等,提升学生的综合思想道德适应水平。

最后,“互联网+”也对德育内容的开放性提出了要求。伴随着当前“互联网+”不断地深入发展,德育的内容也有着更多不同的包容性,也就是针对当前互联网时代当中出现的新的思想道德问题,应该提供更多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工具,从而更好地做出应对。针对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德育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充分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调整。

三 “互联网+”下学生的德育构建思路探究

(一)班级德育网络化建设

第一方面,是针对班级进行德育网络化建设。围绕当前德育的主要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班级德育网络化构建。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关键仍然在于对于学生基本的管理单位即班级进行网络化改造。班级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整个互联网结构当中其本身是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结构性作用,所以要促进“互联网+”下的学生德育发展,首先应对班级这个中转性结构进行调整,在班级当中应该建立一个班主任教师的网络信箱,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接收。网络能够给学生一种更加隐私性、保密性的心声吐露机制,而班级应该注重对这种心声交流机制的建设和优化。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接收相关的信息,并且由班主任教师单独处理这些隐私问题,能够更好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吐露出来,及时进行介入和引导。班主任应该经常性通过电子邮箱等方式和学生交流,或者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等进行沟通和联系,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地让学生与班主任互相交流。此外,在班级上应该建立网络档案,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形成德育电子化档案,记录学生德育进展和变化,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和记录等方式,由班主任教师保密管理。这种方式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学生德育的进展状况。

第二方面,班级也应该通过网络创设一些在线德育的栏目。比如对于班级进行电子化建设,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德育教学的管理。通过在线同学录或者博客的方式,能够形成一种有效的班级网络类文化管理。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各抒己见,通过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以此感受到班集体当中的温暖和团结。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中,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明白集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而且也让学生逐渐树立一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网络时代让个人更进一步的自我化,和个人所在的集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不密切。因此,在“互联网+”的这种思维的影响之下,学生的德育工作也可以转移到网络上,通过网络技术再次将整个班级团结起来。班级的主要管理者还可以在网络的渠道上进行投票,让学生可以各自抒发自己的观点,包括对于班级管理的批评建议等。实际上学生应该是班级的主人,但是日常的学习比较紧张,很少有自由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网络班集体这种途径正好弥补了这种缺失,也是“互联网+”这种时代和思路下的一种德育尝试。

(二)多元德育网络构建的思路

首先,学校也应该通过积极推动“互联网+”下的学校网络论坛的建设,让学生在网络上找到第二个汇聚点。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课余之外必然会接触网络,但是没有什么比自己熟悉的学校更能够凝聚他们的感情和思想。但是很多学校在过去并没有重视对于自身的在线资源的积累和建设,所以很多学生都没有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趋势下,学校强化自己的网络平台建设,让学生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我,的确是非常重要。学校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上网,而且通过学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吸引更多的学生在学校的网络论坛等途径进行交流,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学生的网络思想动态进行掌握和了解,从而调整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策略。学校要将校园当中具备特色的文化逐渐互联网化,促进学校的网络信息平台更具备创造力,从而让学生更加集中地登录和讨论学校本身的文化动态,这样也便于学校进行集中管理和引导。线上学校应该主要由具备责任心的学生干部进行管理,他们能够用学生特有的语言和方式进行网络引导,其效果更胜于学校教师的枯燥说教。

其次,家庭和学校之间,也应该在“互联网+”的视野下形成家校联动的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的促进作用,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联系。当前的微信软件已经非常普及,可以利用这一类的即时聊天工具,家长和学校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沟通机制,从而促进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交流和互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而且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家长日常工作繁忙的状况,不一定都能够和学校保持良好的交流。所以“互联网+”为家校联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通过这种网络化的平台,让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从而更快速地应对日常过程当中的各种德育问题,最终使家校在学生德育问题上能共同促进。此外,即时聊天工具往往可以通过私聊等方式,互相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班级的主要教师也可以向家长通报一些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于家长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结 语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德育模式也会随之产生变化。“互联网+”这一个新颖的理念,能够让学生传统的德育模式逐渐突破,从而形成更加积极的德育效果。当代学生使用互联网进行休闲娱乐、解决学习上问题的情况逐渐普遍,但是互联网作为有一种利弊共生的事物,在这种技术条件下的学生,其德育的工作更需要重点落实和寻找突破点。以“互联网+”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持,寻找更多新的形式,提高当前学生德育工作水平。

[1]高原,王斐玉.浅析职业院校网络美育教育实施策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学生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5,(10):41.

[2]管巍,周玫.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柔性管理理论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3):29-31.

[3]梁芷铭.网络化学习策略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优化[J].高教论坛,2013,(1):86-88.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6-06-11

周俪(1980-),女,四川成都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416

A

1673-2219(2016)12-0058-02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互联网+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