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践行探索

2016-03-03赵联斌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模拟

赵联斌

(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长治 046011)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践行探索

赵联斌

(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长治046011)

摘要:阴阳学说的哲学基础、“型”本原的物质探究、“适合”与“忠实”的翻译标准以及读者立场的策略思考共同构成了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本质化特征。它适用于所有文本的指导,属于综合性策略范畴,译者在翻译过程需执行“模拟三原则”,即:气质模拟、改造模拟和定型模拟,完成对原语文本的翻译,实现原语文本阳化的过程。

关键词:模拟;文本适合;译者适应

一、序言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以其阴阳学说的二元思辨、万物型本原的哲学思源以及“适合”与“忠实”的翻译标准,是一个具有浓厚东方特色的中国翻译理论。自2008年诞生以来,相关论著、论文层出不穷,既有理论本身的发展研究,也有理论在翻译实践指导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甚至已经涉猎跨学科领域研究,如《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与学校德育研究》[1]。可见,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以其合理性介入翻译研究中,并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指导着译者的行为。然而,综观其相关文献,总有美中不足之处。此论究竟适用于哪种文本,尽管已有研究者已将其运用于影视翻译、法律翻译、晋商文化外译和典籍英译中。如《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应用》[2]、《从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视角探析<神笔马良>字幕的翻译》[3]、《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对法律翻译的适用性分析》[4],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甚至也有相关著作《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与典籍英译研究》[5]和《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与晋商文化外译》[6]。这些文章和著作在将原型-模型翻译理论运用于不同文本过程中,虽然也分别将其指导功能予以进一步阐释和运作,但其指导思路和具体译者策略导向还相对比较模糊。

二、践行导向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一个以“适合”与“忠实”为翻译标准的中国翻译理论。它以适合于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为翻译目的,以忠实于原语文本中适合译语文本读者阅读的部分为译者规范[7]。也就是说,译者在原语文本的理解过程中需要对原语文本有所选择,而不是盲目地全盘翻译原语文本。这种选择的标准由译语文本读者决定,因为翻译出的译语文本是让译语文本读者看的,而译语文本读者并不是都要真正地了解原语文本的全部,当然也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译者对译语文本读者的译前了解是翻译过程开始的第一步。他需要在翻译前首先明确要翻译给谁?为什么要翻译?应该翻译些什么?雅各布逊认为翻译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三种类型。语内翻译是同一种语言内部的语言译介过程。因此国内电视剧或者电影的翻版重拍可以说是语内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了解到当今观众的欣赏口吻后,山东版的《水浒传》别出心裁,一改《水浒传》旧版之初衷,将潘金莲和武松界定为初恋情人[8]。说明语内译者是清楚国内观众口吻的,面临无法超越经典的文本竞争,这样的读者照顾无疑确保了译本的存活性。这同样也构成了其重拍的必要性,因为旧版《水浒传》已经不能尽情满足当代观众的欣赏要求。应该翻译些什么呢?相比而言,新版《水浒传》和旧版《水浒传》在镜头设置和内容选择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新版《水浒传》用词上非常现代,情节处理上减少了许多打打杀杀的场面而增添了许多对话的场面。这无疑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语内译者蓄意处理的结果。可见,译者的读者意识是做好翻译的第一步,但究竟应该如何去考查读者的阅读需求呢?当然也不需要译者去走向市场,逐个盘问。综观译语文本读者群,一般有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两种群体,非专业读者群中又有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其中专业读者对译语文本的要求较高,需要从研究层面认识译语文本;成人读者对译语文本要求较弱,但重点涉猎译语文本所反映的内容本身;儿童读者对译语文本的要求最弱,但在译入语选用上应尽可能满足其习得和仿效的需求[9]。译者有了这种读者对应分析,在接下来的翻译过程中就会有很好的选择主动性。

其次,从原语文本中提取出适合译语文本读者阅读的部分。遵循“型”本原的属性,作为原型的原语文本此时呈现出阴性的初元性特征。阴强阳弱的状态改变需要译者的介入,译者在原型转向模型的过程中体现着阴阳调衡的作用。原型初元状态时阴性强至极且阳性弱至限,随着译者解读过程的渗入和翻译过程的展开其阴强阳弱的势态逐渐得以调衡,逐步呈现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由此可见译语文本中既有原型的阴强属性又有译者的阳性介入,是原语文本中的被提取信息和译者的介入共同构造了译语文本。被提取出进入译语文本的信息被称为显性信息,同时未被提取出且进入其它译语文本的信息被称为隐性信息。原语文本中的隐性信息也有适合自己的阅读群体,只是与此时的显性信息读者群不同罢了[10]。

例如:“问题”一词的英译,看到这个词大家肯定会直接想到question或者problem。事实上,question和problem只是“问题”这一个词呈现的几乎看不见的一点阳性而已。“问题”一词在翻译前几乎是彻底阴性状态的,微弱的阳性只是未被解读前的一点散光而已。处在阴强至极状态的“问题”,是一种未被解读前的原始雏形。它必然随着译者的介入而呈现出不同的阳性状态,其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也相继会出现在不同的解读过程中,从而出现不同的提取结果。例如:(1)问题是到哪儿去找答案?(2)科学家必须知道怎样运用数学以求得对问题的准确答案。(3)你做什么没关系,重要的问题是你怎么做。(4)我不断参阅论述那些问题的著作。(5)你会听到到处都在讨论这个问题。(6)那台机床出问题了。(7)一路上没出问题。(8)生活中可写的东西是很多的,问题在于发掘和提炼。

由此可见,“问题”分别被提取在八种不同的解读过程中,呈现出八种不同的模拟阳性趋向。它所蕴含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相互交错于不同的解读结果中,在这一种解读结果中显性的信息在另一种解读结果中则是隐性的。

接下来,译者要做的是如何将提取的原语文本忠实地翻译出来。本着不同的解读结果,译者将原语文本的阳性从不同的角度散发出来,使其逐渐弱化阴性,达到阴阳平衡。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译者的主体性参与,原语文本始终处在阴强阳弱、阴弱阳强和阴阳平衡三种状态的交替过程中,最终产生译者作用的阴阳平衡体即译语文本。针对不同的阅读需求,译者在语言运用、策略选取和方法构建上必然会有所不同。例如:“mother”一词的汉译:专业读者侧重于接受其“母亲”的书面体译语文本;成人读者侧重于接受其“娘”或者“妈”的译语文本;而儿童读者则倾向于接受其“妈咪”或者“妈妈”的译语文本。所以,无论是“mother”的汉译,还是“问题”的英译,其某一种译语文本都只能满足某一类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再看“问题”的八种译语文本:

1)The problem is where to find the answer.

2)It is necessary that a scientist know how to use mathematics to get an accurate answer to his question.

3)What you do does not matter. The important thing is how you do it.

4)I have constantly referred to works dealing with those subjects.

5)You will find the topic being discussed everywhere.

6)Something has gone wrong with that lathe.

7)The trip went off without mishap.

8)There are many things in life that one can write about,but the point is how to explore and select them.

“问题”分别以“problem”、“question”、“thing”、“subject”、“topic”、“wrong”、“mishap”和“point”八种模型呈现了原型“问题”的阳性强势状态。由此可见,是原型的初元内涵、读者满足和译者模拟共同完成了“适合”与“忠实”这一翻译过程。译者在这一过程中实施了模拟三步骤:气质模拟(提取原型的内涵实质)、改造模拟(对原型的解读)和定型模拟(模型的产生)。译者在型初元向模社会化的转变过程中发挥着提取、解读和翻译原型的主体性作用。

三、文本适合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一个以读者阅读需求为译者立场的翻译理论,其适用特征是读者中心,即文本向读者靠拢。无论是文学文本中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典籍,还是非文学文本中的广告、函电、产品说明书、合同、契据、公示语、新闻和外宣材料,译语文本读者对原语文本的阅读需求无非两种形式:一种是既取内容(内容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又取形式,一种是只取内容不取形式。由于文学文本中形式可以反映原作者的特定内涵和用意,译语文本的专业读者会重视其形式的阅读,但文学文本的众多非专业读者尤其是儿童读者更多关注的是内容本身而并不强调其形式的忠实与否。当然特殊文学文本也有非专业读者苛求原语文本形式的情况,比如:中国古诗英译中的形式美就是译语文本读者希望获取的原文美,任何形式的意译都不能很好地满足译语文本读者对中国古诗韵律美的阅读需求。至于非文学文本,则无论专业读者还是非专业读者,则主要强调其内容本身所蕴含的信息量。根据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究竟译语文本读者只需要内容还是既需要内容又需要形式,完全看译语文本针对的阅读群体。译者只有在明确了译语文本需要满足的阅读对象究竟需要什么,译者的翻译策略才会有针对性。有时候译者针对的阅读对象群会有所突破,即译者无意满足的读者对象也可能会阅读该文本,这是由于该文本部分阳性散光和能够满足这部分读者阅读需求的待阳性隐性信息所导致的。对原语文本中未被解读的阴强势隐性信息的获取感兴趣的读者总能时不时地被额外的周围信息所吸引。原语文本就是这样呈现着阴盛阳衰、阴阳平衡和阴衰阳盛的反复演变且相互交替的过程。例如,孟浩然所写《春晓》的英译:

原语文本: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语文本:

许渊冲译:

A Spring Morning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 am lying,

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翁显良译:

One Morning in Spring

Late!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I wonder,are fallen,poor dear flowers!

John Turner译:

Dawn in Spring

How suddenly the morning comes in spring!

On every side you can hear the sweet birds sing.

Last night amidst the storm—Ah,who can tell?

With wind and rain,how many blossoms feel?

吴钧陶译:

The Spring Dawn

Slumbering,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

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

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 weeping,

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

四位译者各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原诗的风格和意涵,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有千秋,都能够从意思上忠实地传达原语文本的意境。但相比之下,许渊冲的译文更多关注的是专业阅读对象,他希望中国的古诗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英语文化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因此他在忠实传达诗歌信息表达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诗歌形式的忠实。他以四个平仄二声长竿忠实地传达了原诗的节奏美,以AABB韵式忠实地传达了原诗的音韵美,具有扬抑格四音部诗歌的特征,符合英语格律诗的阅读习惯[11]80。翁显良的译文则更多关注的是非专业读者中的儿童读者群体,他希望儿童读者能够在语言水平不高和汉学知识欠缺的情况下读懂本诗的译语文本。因此他完全没有顾及原诗的句法、章法、字法和节奏等形式上的忠实,而只是表达了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译语文本读者不需要发挥过多的想象便能很容易接受中国的这首古诗所传递的信息内涵。John Turner的译文则适合非专业读者中的成人读者群体。作为译入语为母语的John Turner,在翻译本诗歌的过程中本身就进行了成人化的理解,他用自己的学术判断和认知结构,试图满足非专业读者中成人读者群对中国古诗形式和内容的审美需求。他的韵式也是AABB,spring,sing,和tell,fell读起来都非常响亮,但其败笔之处在于第三行破折号的使用,无意间破坏了诗的节奏感。[11]81吴钧陶的译文也是为了满足译语文本专业读者的需要,但吴老并无心否定许渊冲先生的翻译,而是想在许译的基础上补充点形式和内容的信息进去,强化译入语专业读者对中国古诗的认识。他的译文以AAAA的韵式一韵到底,其韵脚充满了韵味。轻快活泼的笔调浓化了译语文本的诗意。其拟人成分的介入,如:wind weeping,petals sleeping,虽然脱离了原诗的白描手法和直朴的措辞,[11]P 81但也增添了译者对原语文本形式美和中国文化的获取意识。

可见,译者翻译前对读者阅读需求的考虑是翻译过程的必然前提。笔者蓄意选取文学翻译中的诗歌翻译为例,就是要说明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实践性指导并不仅仅适用于非文学文本,也适用于所有其它的文本。对原语文本的提取度和忠实度的衡量以及对形式和内容的忠实关键不在译者,而在译者所要满足的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翻译过程是一个有原语文本、译者和译语文本读者共同参与的过程。

四、译者适应

翻译策略需要包括理论因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三个因素。[12]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提出翻译“三模拟”策略,其理论因子为模拟,目的指向是满足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气质模拟、改造模拟和定型模拟。Jaaskelainen将翻译策略分为总体策略和局部策略两种。前者适用于整个翻译任务,后者适用于具体的翻译操作。[13]原型-模型翻译理论适用于所有文本的实践性指导,其“三模拟”翻译策略属于总体策略范畴,用来指导译者在整个翻译任务中的行为取向。仍以上述中国古诗《春晓》的英译加以分析论证。

四位译者分别站在各自的读者阅读需求立场对中国古诗《春晓》在忠实传达其内涵的同时也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许渊冲将题目翻译为A Spring Morning,虽然morning一词大大超出了“晓”字所表达的具体时间范畴,但作者欲从宽泛的角度向专业读者展示中国春天早晨较长一段时间里所呈现的独特魅力,读者会着急地发问:这么长的时间里究竟会有什么发生呢?不由地会激发读者对文中景象的期待。他将“风雨声”翻译成wind and showers,使人感觉如沐春风、如沐春雨,随着景色美心情美油然而生、和谐共衬。“花落知多少”中,许将“花”翻译成了“flowers”,意指花已经完全成熟、时值晚春,完全符合全文的基调,准确表达了作者对晚春的怜惜和对花落的惋惜。整体看来,许渊冲的译语文本完全照顾了专业读者兴趣激发、意从字出和意义外延的阅读需求。翁显良将题目翻译为One Morning in Spring,完全遵循英语语法的特征,既激发了非专业读者群儿童的阅读欲望,同时又满足了他们对母语语言学习的需求。他将“风雨声”翻译成“storm”,则符合非专业儿童读者群思维敏捷、急转狂弯的性格,开篇的“late!”更能唤醒儿童猛然意识的触动。他将“花落知多少”中的“花”翻译成“flowers”并没有考虑太多,只是为了规避儿童读者的词汇量限制,便于其使用有限的词汇阅读译语文本。John Turner将题目翻译为“Dawn in Spring”,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同时也符合非专业成人阅读群阅读的词汇量要求。成人在dawn一词中虽然不能被激发阅读欲望,但其明确获取原文信息内涵的阅读目的会冲淡这一缺憾。也正是基于准确这一目的,John Turner用dawn一词精准地反映了原语文本中的“晓”。他将“风雨声”翻译成“storm”,较之wind and showers,无疑强化了读者对“花落知多少”的悲叹度。再将花翻译成“blossoms”更体现了暴风骤雨中英年早逝的凄惨,译语文本中的How suddenly开篇就埋下了这种成人世界里万事突变的心里哀叹。由此可见,John Turner的译笔完全是对成人化阅读需求的满足,其翻译策略无疑是针对这一出发点的考虑。吴钧陶将题目翻译为The Spring Dawn,既在词序上肯定了许渊冲的翻译笔触,又在用词上有新的突破,基于译语文本专业读者的阅读满足,他觉得dawn更符合“春晓”中“晓”的时间含义,更便于专业读者准确把握原语文本的题目实质。他将“风雨声”翻译为“wind and rain”,将较为清晰的概念模糊化,提升了译语文本的可探索维度,留给了读者更多的回味空间。他将“花落知多少”中的“花”翻译成“petals”,而且是“are now on the ground”,让读者从结果的角度想象花落的过程。吴钧陶留给专业读者的更多的是“探索其中味”的阅读和研究趣味,强化了许渊冲译语文本给予专业读者的可研究度。

四位译者在翻译中国古诗《春晓》的过程中,首先根据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提取了原语文本的内涵实质,都毫无疑问地完成了内容层面的传达。其次,通过对原语文本的解读,寻求适合自己选择读者群的契机,完成对原语文本的改造。最后,通过适当的翻译策略,对译语文本定型量化,产生最终模拟效果。

五、结论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型”本原属性、阴阳转化过程以及读者中心立场使其“适合”与“忠实”的翻译标准的文本适用范围相对比较宽泛——可适用于所有文本的指导。它以“模拟”为理论因子,以“满足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为翻译策略选择的依据,以“气质模拟、改造模拟和定型模拟”为技术手段,属于总体策略范畴。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扮演着阴阳调衡的主体性角色。他需要首先译前了解读者群;其次是从原语文本中将适合译语文本读者阅读的部分提取出来,在保留隐性信息的同时提取原语文本的显性信息;最后,将提取的原语文本部分“忠实”地翻译出来,这种“忠实”度的把握由原语文本、译语文本读者和译者共同参与决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顾及到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水平、阅读欲望甚至阅读满足,由此他不得不在自己认知结构确定的基础上运用其合适的译入语和恰当的翻译策略达到这一目的。也只有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才能在原语文本有自己的读者群的同时,各个译语文本也都有自己合适的读者群,且阅读维度基本平衡。

参考文献:

[1]赵联斌.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与学校德育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4,(2):118-120.

[2]赵雅婧.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运用[J].蚌埠学院学报,2015,(2):112-115.

[3]赵雅婧.从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视角探神笔马良字幕翻译[J].怀化学院学报,2015,(2).

[4]马丽娅,宋雷.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对法律翻译的适用性分析[J].学术交流,2012,(S1):84-86.

[5]李砚霞,秦丽艳.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与典籍英译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6]崔艳华,屈景峰.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与晋商文化外译[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

[7]赵联斌.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上海翻译,2012,(2):17-21.

[8]赵联斌.原型-模型翻译理论视域下的文学创作本质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5,(3):63-65.

[9]赵联斌.译语文本的模拟类型[J].长治学院学报,2011,(1): 65-66.

[10]赵联斌.从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看译语文本的读者满足[J].长治学院学报,2013,(5).

[11]王志敏,周亚娟.从接受美学理论看《春晓》的四种译文[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2):79-83.

[12]方梦之.翻译策略的理据、要素与特征[J].上海翻译,2013,(02):1-6.

[13]李德超.翻译过程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05,(1):2.

[作者简介]赵联斌(1976-),男,山西黎城人,长治学院外语系副教授,河南大学翻译学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及译者适应性的主体性发展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课题:译者适应性的主体性发展.项目编号:2015271

[收稿日期]2016-03-25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6)02-0127-05

猜你喜欢

模拟
《馨香与金箔》中的另类“蝴蝶”
丙酮—甲醇混合物萃取精馏分离过程合成与模拟
让学引思:让学生做主
一个高分子模拟计算网格的作业管理
工业机器人模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浅析
浅析柔道运动员的模拟实战训练
基于学生成长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
虚拟机局域网组建技术应用初探
三氯氢硅精馏提纯模拟和优化
环境温度对半导体激光器输出功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