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宋代笑话中看宋人的文化消费

2016-03-03陈飞雪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消费宋人笑话

陈飞雪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从宋代笑话中看宋人的文化消费

陈飞雪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宋代笑话集保存完整,内容涉及宋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极大的大众性与时代性,是一种能对宋代民间文化有力反映的民间文学。在现存的宋代笑话集保存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中,可以从文化层面出发,分析宋人进行文化消费的条件,窥见宋人的文化消费内容与特点,从而勾勒出宋人进行文化消费的生动社会风貌与生活情景。

关键词:笑话;宋人;文化消费

依据王利器先生所辑录的《历代笑话集》,宋代笑话集主要有《群居解颐》十九则,《艾子杂说》一卷,《调谑编》二十八则,《遯斋闲览》二十八则,《轩渠錄》一卷,《善谑集》八则,《开颜録》一卷,《绝倒録》一则,《漫笑録》四则,《谐史》一则,《醉翁谈録》一卷,《籍川笑林》十则,《拊掌録》一卷,《事林广记》二十六则等。宋代的笑话集中内容涉及宋人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文章从社会文化层面入手,对宋人的文化消费基础进行分析,对宋人的文化消费内容进行梳理,对宋人文化消费特点进行探讨总结。

一、宋人文化消费的基础

正像黄仁宇所说:“传统中国的物质文明,至宋朝已达到了高峰”“当日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和最先进的国家”。宋代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交通运输工具也日益完备,商业日益发达,城市中的店铺也越来越繁盛。宋代东京开封府就出现了“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1]的盛景。传统的坊市格局已经不能够满足宋代城市发展的需要,所以宋代城市打破了坊市分离制度,使商业区与居住区界限逐渐模糊,同时城郭制度也有所松动,在城门外或城郭附近出现了平民自发组织形成的“草市”买卖市场。坊市制度与城郭制度的打破刺激了商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而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则令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商品化、市场化,从而形成了文化消费市场。

由于宋代实行崇文兴教的基本国策加之印刷术的发明,宋人的文化普及率较高,陈寅恪先生曾讲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文化的普及也带动了文化消费市场的兴盛,在宋代文化消费市场中的消费主体除了传统的士大夫消费群,还新增了市民文化消费群体。城市是最先接触到商业繁荣影响的地方,而在生产力得到发展,物质丰富的前提下,市民阶层为了满足其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自觉地加入了文化消费市场,与士大夫阶层同样直接参与了文化消费市场,成为宋代文化消费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同时文化消费产品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由于市民阶层的加入,宋代文化市场有“阳春白雪”的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同时还有“下里巴人”的市民文化,如瓦子中便有小唱、般杂剧、傀儡、讲史、小说、影戏、散乐、诸宫调、商谜、杂班、弄虫蚁、合声、说诨话、叫果子等。[2]宋代丰富多元的文化消费现象在其笑话中也有所记录,在《群居解颐》、《调谑编》、《轩渠錄》、《拊掌錄》、《遯斋闲览》、《开颜錄》等笑话集中都体现了在宋代文学消费成为了社会中流行的一种新的风尚。

二、宋人文化消费的内容形式

(一)文化娱乐消费

文化娱乐是一种相对脱离物质压力与文化压力的自由行动,是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解放与休闲的表现。同时文化娱乐本身就与消费行为息息相关,文化娱乐是建立在消费行为的基础上的,并形成了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在宋代笑话集中所记录的文化娱乐消费主要是色妓消费。色妓消费是指以女性为消费产品,以市场的途径购买将歌舞技艺作为载体而出卖色相提供服务的女性,其中宋代的色妓可以分为官妓、家妓与私妓三种。

官妓是指编入乐籍的妓女,她们主要附属于朝廷、军中以及地方州县,常常作为歌舞伎出现于朝廷及地方政府的各种集会之中。《调谑篇》中记录了一篇有关官妓的笑话《不留诗》:“先生在黄日,每有燕集,醉墨淋漓,不惜与人。至于营妓供侍,扇书带画,亦时有之。有李琪者,小慧而颇知书礼,坡亦每顾之喜,终未尝获公之赐。至公移汝郡,将祖行,酒酣奉觞,再拜取领巾乞书。公顾视久之,令琪磨砚,墨浓取笔大书‘东坡七岁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琦?’即掷笔袖手,与客笑谈。坐客相谓‘语似凡易;又不终篇,何也?’至将撤具,琪复拜请。坡大笑曰‘几忘出场。’继书云‘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一坐击節,尽欢而散。”[3]

这里的“营妓”就是指官妓,而向苏东坡“乞书”的李琦就是一名官妓。苏东坡每每参加宴会,饮酒后总不吝将自己的墨宝赠与别人,而当官妓服务时也有时会赠与她们书扇画作。其中有一个叫李琦的官妓颇受东坡赏识,却没有受过东坡的赠宝。在东坡离别宴上,李琦向苏轼乞书,苏轼只写两句却不再续,众人都不解,后来宴会接近尾声,苏轼在李琦的复请下续下后两句,引用杜甫不写海棠诗的典故,戏谑将李琦比作海棠,既夸赞了李琦的美貌,又解释了最初不增诗的原因,引得在场人皆会心一笑,宾主皆欢。

家妓是指由个人于市场购买的以供主人娱乐的妓女,她们的地位通常位于姬妾与婢女之间,但多数都擅长歌舞,拥有一技之长。在《轩渠錄》中也有记录:“东坡有歌舞妓数人,每留宾客饮酒,必云:‘有数个搽粉虞侯,欲出来只应也’。”[4]在这个笑话中苏轼所蓄的歌舞妓就属于家妓,可以看出宋人所蓄家妓不仅一人,她们主要是在主人请客或有娱乐活动需要时进行歌舞表演,形成了一种生活中文化消费的一部分。

私妓与官妓和家妓都不同,她们属于私营的妓院,其服务是有偿的,是具有经营性质的妓女。如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又有下等妓女,不呼自来筳前歌唱,临时以小钱物赠之而去,谓之劄客,亦谓之打酒坐。”[5]宋人对私妓的消费是典型用钱财或物品换取文化娱乐服务消费行为,这一行为在宋代形成了成熟的消费市场,对私妓的消费有了多个固定消费地点即妓院。在《东京梦华录》中所反映出了宋代妓院市场十分成熟,数目较多,几乎每条主街中都会有妓院的存在,如在“潘楼东街巷”中:下桥南斜街、北斜街,内有泰山庙,两街有妓馆。桥头人烟市井,不下州南,以东行街,下马刘家药铺,看牛楼酒店,亦有妓馆,一直抵新城。”[6]可见在宋代城市中妓院分布之广,而宋人也乐意于与妓院进行文化娱乐消费,在《遯斋闲览》中就记载着一则关于“兄弟同游娼馆”的笑话:“李汉英秀才与昆弟同游娼馆,题壁而去。有滑稽子书昔人雁诗于其旁曰:‘两行何处闹文字,一队谁家好弟兄’。”[7]这则笑话是引用佛家经典来制造笑料,引用了《古尊宿语录》卷三四:“南泉、归宗、麻谷三人去礼忠国师:同气相求事可论,一回见面一欢情。两行何处闲文字,一队谁家好弟兄。”[8]滑稽人用佛家的公案来讽刺秀才兄弟二人逛妓院还题字留诗之举,引人发笑。

(二)文化艺术品消费

文化艺术品凝结了艺术家的艺术劳动具有价值,且其能够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所以艺术品也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消费。在宋朝流行的艺术消费品主要有书画、古玩、碑刻、工艺品等,宋人对通过市场交换将文化艺术品商品化,从而形成了文化艺术品的消费市场,如宋朝的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9]成为宋人进行文化艺术消费的固定市场之一。

随着宋代印刷术的发明与流行,书籍的出版与通行更为方便,却价格不菲,但士人多只能自己掏钱买各类书籍以藏书,《拊掌錄》中记载着一则笑话:“张文潜尝言,近时印书盛行,而鬻书者,往往皆士人躬自负担。有一士人,尽掊其家所有,约百余千,买书将以入京。至中途,遇一士人,取书目阅之,爱其书,而贫不能得。家以数古铜器,将以货之。而鬻书者雅有好古器之癖,一见喜甚。乃曰:“毋庸货也,我将与汝估其直而两易之。”于是,尽以随行之书,换数十铜器。亟返其家,其妻方讶夫之回疾。视其行李,但见二三布囊,磊磈然,铿铿有声。问得其实,乃詈其夫曰:‘你换得他这个,几时近得饭吃?’士人曰:‘他换得我那个,也几时近得饭吃?’因言人之惑也如此,坐皆绝倒。”[10]这则笑话中张文潜讲述了两个书生买书换书的故事,买书的书生妻子埋怨丈夫花大价换了一堆古玩不能当饭吃,书生却反说另一个书生换了他的那些书,也没有饭吃。张文潜运用夸张的手法,漫画似的极度夸张人物,突出书生“糊涂”的特点,形象鲜明,使得坐皆绝倒。这则笑话在引人发笑的同时,也明显呈现出宋人对文化艺术消费的热情,笑话中的两书生一个倾其所有钱财用于购书是以货币进行交易,另一个爱书可惜没有钱去买,只好用自己的古玩来换书是一种“以物换物”的交易方式。这体现了宋人对以收藏及满足自己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艺术品的追求,也同样显示在宋代对文化艺术品的消费群体扩大化,由士族大夫扩大到了平民阶级,人们进行文化艺术品消费成为了常态。

(三)宗教信仰消费

宗教信仰消费也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为主,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为目的的文化消费。在宋代,信奉佛教、道教及巫术神明等宗教已然流行渗透在社会各个阶层,信徒们通过修庙建观、购买宗教法物、花钱请做法事、游寺观等途径进行宗教信仰消费。如在《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生辰忌日,欲设斋僧尼道士,即早辰桥市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夫,道士僧人,罗立会聚,侯人请唤,谓之罗斋。”[11]可见宋人的宗教信仰活动滋生了宗教信仰消费,而对宗教信仰的消费已经普遍为人们所认同具有大众性,形成固定而常规的模式。

在宋代,礼佛等严肃的常规宗教活动中增加了许多娱乐成分,如在寺院中烧香拜佛、赶赴斋会等都成为了宋人的休闲娱乐活动,寺庙和道观等更成为了宋人游玩的场所。在《谐史》中有一则笑话:“余每见世情炎凉,释道尤甚。幼时尝侍亲游一二寺观,多有此态,归而相语,未尝不慨然也。近阅张文潜杂志,忽见一事,不觉怃然而书之:殿中丞丘浚,尝在杭州谒释珊,见之殊傲。顷之,有州将子弟来谒,珊降阶接之,甚恭。丘不能平,伺子弟退,乃问珊曰:‘和尚接浚甚傲,而接州将子弟乃尔恭邪?’珊曰:‘接是不接,不接是接。’浚勃然起,杖珊数下曰:‘和尚莫怪,打是不打,不打是打。’奇哉!殊快人意。”[12]笑话中采用了故意曲解的方式,通过对佛家经典的有意曲解,避开了常规有着批判的意味引发了笑声和思考。其中可以发现,宋人对寺、观的态度已经向游玩鉴赏转变。这种转变表现出宋人已经将宗教信仰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来看待,宋人将钱财投入到宗教活动中,既能满足自己的宗教信仰需求又能够游山玩水,进行休闲娱乐,从而更加丰富了宋人的文化精神活动。

三、宋人文化消费的特点

(一)文化消费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宋人文化消费的一个特点就是文化消费的丰富性与多元化,文化消费的丰富性与多元化首先体现在宋人文化消费形式的丰富多彩,如上文所述宋人的文化消费可以分为文化娱乐消费、文化艺术品消费以及宗教信仰消费。宋代各阶级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物质基础以及精神需求进行不同内容的文化消费,“瓦子”的出现更是为宋人的文化消费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途径。其次,文化消费的丰富性与多元化体现在宋人文化消费内容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宋代的文化消费不再局限于精英文化的消费,其创作出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都趋向世俗化、商品化。如在宋代,随着印刷术的普及,作为市民文化代表各种笔记小说开始流行,并形成了一个创作的高峰。同样,各种文化消费产品都已经形成各自的消费市场,如书画、金石等,使市场中产品的内容更加丰富,交流沟通与买卖愈加频繁。这都体现出了宋代文化消费越来越趋向于丰富与多元化。

(二)文化消费的普遍性

虽然在宋代社会文化消费中各个阶级消费比重所占不同,无论是贵族阶级所处的上层社会还是以平民阶级为领导的中下层社会,宋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均进行着一定程度的文化消费,所以宋人的文化消费具有普遍性。

宋代上层社会人们以贵族士大夫为主,他们资产雄厚,出现“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13]的情况,这一阶层文化消费的普遍行为在文化娱乐消费方面主要体现为蓄养家妓,如《梦梁记》中:“如府宅官员,豪富人家,欲买宠妾、歌童、舞女、厨娘、针线供过、粗细婢妮,亦有官私牙嫂,及引置等人,但指挥便行踏逐下来。”[14]就记载了上层人们可以通过牙嫂来蓄养家妓,并已经形成了市场。这一阶层的文化消费在文化艺术产品消费方面主要体现为藏书、购买书画古玩等行为,苏轼在诗中也写到“贵人金多身复闲,争买书画不计钱。”充分体现了上层阶级对文化艺术品消费的狂热。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消费主要体现在上层阶级的宋人们动辄掷千万余贯在修建庙宇、道馆、炼丹布施等宗教信仰消费上,如王安石在其晚年甚至将自己的房子都施舍给了寺院等等。

宋代中下层社会人们虽然收入有限,但其文化消费水平却不能轻视,中层以士人为主,在文化消费方面多倾向于文化艺术品消费,爱藏书,如赵安仁“尤嗜读书,所得禄赐,多以购书”并且喜爱购买艺术品,如《图画见闻志》中记载了一个江南人郝处“本一商贾,酷好图画,因而家产荡尽。”[15]《拊掌錄》中两个书生的笑话也正是宋士人阶层酷爱文化艺术品消费的体现。而对于下层中的市民阶层的文化消费则主要在文化娱乐消费与宗教信仰消费领域,市民阶层的文化消费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其中文化娱乐消费方面主要体现在宋代市民阶层是文化娱乐场所瓦子等的主要消费群体,如《东京梦华录》中所载:“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16]在瓦子中观看表演的观众不论寒暑,日日拥挤。市民阶层的文化消费在宗教信仰消费方面主要包括在购买宗教法器、礼佛、做法事等方面,宗教信仰消费已经渗入到了平民阶层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在最常见的婚俗方面:“新妇下车子,有阴阳人执斗,内盛谷豆钱菓草节等,呪祝望门而撒,小儿辈争拾之,谓之‘撒豆子’。”[17]其中阴阳人就是以占卜、相宅等为生的职业宗教人,在《轩渠录》中记载的笑话《礼夕行令》也是讲述了娶妇的风俗,其中出现的“巫者”与阴阳人相同,都可以佐证在宋人婚礼上宗教信仰消费的存在。

宋代繁荣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的发展为宋人文化消费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宋代的诸多笑话集中我们可以发现宋人在满足其基本的物质需求后,对文化消费抱有极大的热情。市民文化的兴起,它令人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更使宋代的文化消费呈现多元化、丰富性与普遍性并存的特点,丰富了宋人的精神世界,并且为宋人的文化消费注入了活力、充实了宋代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宋]王浦.五代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17.

[2][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61.

[3]王利器.历代笑话集[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77.

[4]王利器.历代笑话集[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88.

[5][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88.

[6][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63.

[7]王利器.历代笑话集[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82.

[8][宋]赜藏.古尊宿语录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31.

[9][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88.

[10]王利器.历代笑话集[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114.

[11][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13.

[12]王利器.历代笑话集[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101.

[1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中华书局,1985.1956.

[14]吴自牧.梦梁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301.

[15][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85.

[16][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61.

[17][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79.

[18]李琴.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陈飞雪(1991-),女,满族,辽宁朝阳人,广西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6-01-11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6)02-0106-04

猜你喜欢

文化消费宋人笑话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西安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
幽默笑话
幽默小笑话
笑话两则
笑话六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