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时期宋国右师、左师考

2016-03-03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宋国

左 勇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 300350)



春秋时期宋国右师、左师考

左勇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350)

摘要:春秋时期宋国有右师、左师两职,作为师类职官,其职能涉及行政、祭祀、军事、外交等,这在同时期的诸侯国中绝无仅有,极为特殊。通过研究比对金文和甲骨中的师类职官名称和职能,可以发现宋国右师、左师职官来源久远,它实际上是殷商官制的遗存,这也是其如此特殊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宋国;右师;左师;殷商官制

春秋时期宋国六卿中有右师、左师两职,常执国政,地位极尊。宋国右师、左师之官称已经在金文材料、清华简《系年》中得到证实,而右师、左师又活跃在春秋时期的外交舞台上,右师华元、左师向戎弭兵之事每每为人称道,研究宋国右师、左师对认识春秋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历来学者研究宋国右师、左师多从任职情况入手,或有考订其来源,但多为附带议论,既零碎又粗疏,未能形成专篇,笔者由此收纳各方材料,略陈管见。

一、宋国历任右师、左师任职情况的再整理

清人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对宋国历任右师、左师的任职情况作了整理:

僖公九年传以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文七年传公子成为右师,公孙友为左师。文十六年传华元为右师。成十五年传鱼石为左师。十月,左师奔楚,华元使向戎为左师。襄九年传使华阅讨右官,官疕其司。向戎讨左,亦如之。杜预注:“阅,华元子,代为右师。”昭公二十二年传仲几为左师,乐大心为右师。杜注:“仲几代向宁,乐大心代华亥。哀十四年传左师向巢。十七年传右师皇瑗。十八年传皇缓为右师。二十六年传灵不缓为左师[1]P1126-1127。

顾之整理范畴只限于《左传》,而且存有缺漏,所以需要重新梳理。宋国左师最早可追溯到春秋伊始,《公羊传》隐公三年载:“缪公逐二子,庄公焉,与左师勃。”[2]P4786左师勃是可考的最早的左师。宋国右师亦可以追溯到春秋早期,《世本》载:“庄公生右师戊,戊生司城师。师生仲江,江之孙左师几。”[3]P125司城师即指宋国司城公孙师,左师几即指左师仲几,皆可从《左传》中得到证实,所以右师戊之记载当亦不假,只是不知右师戊的具体任职年代,大体在宋成公在位时前后,亦属于春秋早期。

此后右师、左师之世系可参考于上述顾之整理,笔者加以补充,并作简述。《左传》僖公九年载目夷为左师,僖公十九年称目夷为司马,左师传于其子公孙友。《左传》文公七年载公子成为右师,公孙友为左师;公子成始见载于《左传》为文公二年,他率军与诸侯会盟伐秦,推测此年他就已经为右师。《左传》文公十六年载华元为右师,这也是他第一次见载于《左传》,此年公孙友依然为左师,此后左师由公孙友之孙鱼石担任。《左传》成公十五年载右师华元将左师鱼石等人驱逐,并任向戎为左师。华元最后一次见载于襄公二年,此后右师由其子华阅担任。《左传》襄公九年载华阅为右师,华阅于襄公十七年卒,《世本》载:“元生右师阅及司徒臣,阅生臯比及右师合比、少司寇牼、右师亥,亥生无慼。”[3]P127元即华元,阅即华阅,右师合比即华合比,右师亥即华亥;《左传》昭公六年载:“合比奔卫。于是华亥欲代右师,乃与寺人柳比,为之徵,曰:‘闻之久矣。’公使代之。”杜注:“亥,合比弟”,由此可推知华阅死后其子华合比继任为右师,华合比出奔卫国后,同年华合比之弟华亥担任右师。左师向戎最后见载于昭公四年,此后左师传于其子向宁。右师华亥、左师向宁于昭公二十年作乱,两年后被平定,《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载仲几为左师,乐大心为右师。左师仲几最后一次见载于《左传》为定公元年,此后向巢担任左师,向巢于定公九年始见于《左传》,而被称为左师却要见于哀公十四年,然《左传》定公九年载:“宋使乐大心盟于晋,且逆乐祁之尸。辞,伪有疾;乃使向巢如晋盟,且逆子梁之尸。”向巢为向戎之孙或曾孙(杜预以为向巢为向戎曾孙,《礼记·檀弓》孔颖达疏引《世本》以为向巢为向戎孙,未知孰是),乐大心为右师,右师不出使晋国,宋景公即命令向巢如晋行盟,推测此年向巢就已经担任了左师,但不知定公元年至定公九年之间左师的任职情况。右师乐大心于定公九年被逐,此后皇瑗为右师。皇瑗始见载于《左传》为哀公七年,而称右师见于哀公十七年,皇瑗在此十年中八次见载,几乎皆是统兵作战,推测在此期间他已经担任为右师,但不知定公九年至哀公七年间右师的任职情况。右师皇瑗死于鲁哀公十八年,宋景公使其从子或从孙皇缓继任右师(杜预以为皇缓为皇瑗从子,孔颖达引《氏族志》云皇瑗为皇父充石八世孙,皇缓为皇父充石十世孙,可见皇缓为皇瑗之孙,未知孰是)。至宋景公四十八年,《左传》哀公二十六年载皇缓依旧为右师,灵不缓为左师。左师向巢最后之记载见于哀公十四年,至哀公二十六年灵不缓任左师共有十二年,不知在此期间左师的任职情况。

此外,建国以来发现了一些春秋晚期的宋国青铜器,其铭文带有“右师”、“左师”。1986年在山东淄博发掘出一件有盖铜鼎,即宋左大师鼎,盖内铸有10字,“宋左帀(师)巿睪(择)左庖之鼎。”[4]P213此器断代为春秋晚期,但左师巿与文献上记载的左师姓名皆不能对应,推测他可能是介于向巢和灵不缓之间的一任左师,大致时间在鲁哀公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之间。关于右师,河南南阳博物馆于60年代初征集到一件铜敦,即宋右师延敦,内有铭文:“朕右帀(师)延,隹(唯)嬴赢。”此器断代为春秋晚期,据陈俊英先生考订,“右师延”之“延”与“缓”音通,推定“右师延”即为宋国右师皇缓[5]P88。笔者以为右师延亦有可能是介于乐大心与皇缓之间的一任右师,大致时间在鲁定公九年至哀公七年之间。战国时期,左师、右师之官职继续为宋国所保留,《庄子·养生篇》载:“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6]P127-129公文轩为战国时宋人,右师当亦为宋国之右师,可见战国时期宋国依然保留了右师、左师职,但是其具体世系则不得而知了。

故而宋国可考的历任右师为:公子戊、公子成、华元、华阅、华合比、华亥、乐大心、(右师延)、皇瑗、皇缓;可考的历任左师为:公子勃、目夷、子鱼、向戎、向宁、仲几、向巢、左师巿、灵不缓。从上可以看出右师、左师前期多由宋国国君的儿子或兄弟担任,公子戊为宋庄公之子,公子成为宋庄公之子,公子勃宋穆公之子,目夷为宋襄公之兄,其后右师、左师多由一族世袭,如华氏、向氏、皇氏等,从此亦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宋国政治权力下移与卿大夫势力崛起的态势。

二、宋国右师、左师职位与职能的再考察

春秋时期宋国右师、左师位于六卿,并在六卿位次中居于前列,笔者认为宋国六卿中以右师职位最高,左师次之。关于宋国六卿位次较为完整之记载,《左传》中总共有五次:

于是公子成为右师,公孙友为左师,乐豫为司马,鳞矔为司徒,公子荡为司城,华御事为司寇。(《左传》文公七年)

于是华元为右师,公孙友为左师,华耦为司马,鳞矔为司徒,荡意诸为司城,公子朝为司寇。(《左传》文公十六年)

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荡泽为司马,华喜为司徒,向为人为大司寇,鳞朱为少司寇,向带为太宰,鱼府为少宰。(《左传》成公十五年)

宋公使公孙忌为大司马,边卬为大司徒,乐祁为司马,仲几为左师,乐大心为右师,乐挽为大司寇,以靖国人。(《左传》昭公二十二年)

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鉏为大司寇。(《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宋国六卿为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这已成为古今学人的共识,然而对于宋国六卿官位之尊卑排次,则古今学人意见不一,其观点可分为三系:一、六卿有位次,其位次即如上所述;二、六卿有位次,但其位次没有固定顺序,大体上以右师为长;三、六卿没有位次,共执国政。以上对于六卿位次不同的见解,其核心问题在于六卿中执政官的官职存在变化,一般情况下我们首先默认的是:担任执政官的人职位一定最高。据顾栋高考证,《左传》所记录春秋时期宋国的执政官共有十五位:大司马四位,太宰一位,左师二位,右师六位,司城二位[1]P1890-1891。就统计结果来看,右师的优先地位已然明显,但如何解释为何宋国其他职官能够担任执政官?

必须澄清的是,在春秋时期激变的政治环境和尚未成熟的集权主义官僚体制下,担任执政官的官员未必身居高位。如《左传》僖公十二年载:“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陪臣敢辞。’……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管仲相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桓公称其为“仲父”,但也仅位于下卿,次于高、国两氏;秦五羖大夫百里奚亦是如此,《庄子·田子方》载:“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6]P719到了春秋晚期,鲁国阳虎甚至以“陪臣执国命”,“阳虎为政,鲁国服焉”。以上诸例皆是以低职担任执政官,可见在春秋时期的诸国官制中,握有实权与身居高位并不等价,相比之下宋国执政官的官职更替显得更为固定、传统。具体到宋国实际,左师公子目夷能成为执政官是因为他为宋襄公的庶兄,宋襄公为太子时甚至有意让位于他;左师向巢能成为执政官全然凭借其行政资历及其能力,且与右师华元私交笃深;司城(即司空,《左传》桓公六年载:“宋以武公废司空。”宋国避宋武公之讳,改司空为司城)子罕能成为执政是因为宋国发生火灾,需要主管工程的司城统筹全局;而执政官太宰华督甚至不列于六卿。此外,右师不能连续担任执政官亦带有政治考量,如《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载六卿次位为“大司马、大司徒、司马、左师、右师、大司寇”,右师排位甚至比左师还要低,这是因为在此之前长期担任右师的华氏一族权力膨胀,三世之中四人担任右师,最后甚至联合任左师的向氏作乱,早已为宋君所忧。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宋国六卿中执政官在职官上的变化,与宋国六卿次位尊卑并不相悖,宋国六卿当以右师为最尊,左师次之。

关于宋国右师、左师具体的行政职能,传世文献、出土史料中皆无具体说明,只能依据于《左传》的记载进行总结:

九年春,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伯氏司里,……使华臣具正徒,令隧正纳郊保,奔火所。使华阅讨右官,官庀其司。向戌讨左,亦如之。使乐遄庀刑器,亦如之。使皇郧命校正出马,工正出车,备甲兵,庀武守。使西鉏吾庀府守,令司宫、巷伯儆宫。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祀盘庚于西门之外。(《左传》襄公九年)

这是宋国各类官员职能的一次集中表述。从记载来看,右师、左师皆设有属官,右师、左师负责国家祭祀,并与乡正、祝宗构成上下级关系。将右师、左师合称“二师”,两者共同行使同一职能,类似于楚国的令尹、右尹,左司马、右司马,齐国的相、左相,大致可知是正次关系。此外,《左传》成公十五年载华元曰:“我为右师,君臣之训,师所司也。今公室卑而不能正,吾罪大矣。”右师掌“君臣之训”,类似于《周礼》中的师保类职官,但宋右师权利更大,华元同年将其他五卿驱逐并重置,俨然是一朝之宰,如《左传》僖公九年载:“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史记·宋微子世家》则载宋襄公“以其庶兄目夷为相”,可见在司马迁眼中“听政”的“左师”即为“相”,太史公之见解虽不可取,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二师”的辅政性质,类似于西汉初期之左右相。

右师、左师还主管着宋国的外交,“二师”朝聘、会盟、议和之事屡见于《左传》,尤其是右师华元、左师向戎前后主持的两次弭兵之会,是春秋时期最大的外交盛事。右师、左师还是军事长官,此亦屡见于《左传》,如《左传》宣公二年载:“二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宋华元、乐吕御之。”又如《左传》哀公十四年载:“六月,使左师巢伐之。”右师、左师皆可统兵作战;甚至右师、左师还负责一些非常具体的事情,如《左传》宣公二年载:“宋城,华元为植,巡功。”右师华元亲自巡视筑城情况,大致可归属于军事活动。由上总结,右师、左师的职能大致可以分为行政长官、祭祀长官、军事长官三大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右师、左师的权柄之强。

三、宋国右师、左师职官来源的考察

右师、左师职官并非为宋国所独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左师展告公”,“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公徒执之。”左师展为鲁臣,这是春秋时仅有一次非宋国左师的记载,鲁国左师的详情尚不清楚,但从表述看左师展似乎是鲁君近臣,地位不高。就战国文献来看,《孟子·离娄下》载齐国有右师子敖[7]P5938,《战国策·赵策四》载赵国有左师触龙[8]P1121,然而春秋时却不闻齐国有右师,晋国有左师,两者虽皆为高级官员,但绝不能像春秋时期宋国右师、左师一样执掌国政,同名但不同实。

宋国左师至少于鲁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设立,其起源应当更早,《白虎通·辟庸》载:“古者教民者,里皆有师,里中之老有道德者为里右师,其次为左师。”[9]P262此则记载与宋国右师、左师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但大致能说明“两师”来源较为古老。西周金文材料、流传文献中均未发现“右师”、“左师”,唯一相近的,金文中有“大左”、“左右师氏”之记载,见于元年师簋器铭:

郭沫若先生认为铭文中“大左”是一种官职,类似于宋国左师,《周礼》中所载“大右之官”类似于宋国右师[10]P4。笔者认为此观点值得商榷,“大左”并不为西周官名,鲁大左司徒元鼎铭载:“[鲁]大左司徒元乍(作)善(膳)贞(鼎)”(《集成》2593,春秋早期),同组器鲁大司徒元盂铭载:“鲁大司徒元乍(作)饮盂”(《集成》10316,春秋早期),两器“元”系一人,可见“大左司徒”与“大司徒”在官职上并无不同,“大左”不应为官职。铭文既称“师”,当是指师类职官,金文中师类职官可分两种:师氏、大师,“师”既然管理“左右师氏”,当是大师,所以笔者以为“大左”是大师站于左列之意。关于此,杨宽先生亦认为元年师簋铭中的“大左”即是指“大师之在左者”[11]P527,实乃卓见。然而,宋国的“左师”是否就来源于西周“备于大左”的大师?可以肯定西周大师与左师在地位上是相符合的,《诗经·小雅·节南山》载:“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12]P943太师辅助天子,管理举国事务,足见地位之高。然而如果上述假设成立,那么西周必须存在着“备于大右”的大师来比对宋国右师,但目前并未见发现,唯一线索是张亚初、刘雨先生根据伯公父簠铭“伯大师”推测存在着“仲大师”之官职,西周大师可能设有两人[13]P3,但这个观点还是需要更多史料支撑。

师氏掌以美诏王。以三德教国子,……居虎门之左,司王朝,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弟,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听治,亦如之。使其属帅四夷之隶,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门外,且跸[14]P1573。

左右师氏的职能包含于师氏的职能之中。联系上文总结的宋右师、左师职能,右师所说“君臣之训”与师氏“以美诏王”,“以三德教国子”相类,此外两者皆掌“宾客会同”,皆参与祭祀,皆能统御军队,甚至师氏居于虎门之左,而《左传》中亦载有“桐门右师”乐大心宋国“两师”与左右师氏唯一不相称的是职位高低:宋国“两师”多掌国政,而左右师氏的地位则不及此,杨宽先生认为元年师簋铭中的“左右师氏”可能为“西六师”的军官[11]P527,大体可以确认“左右师氏”是中级武官,与宋国右师、左师相差甚远。

殷商亦有师类职官的设置。甲骨文中有很多职官“师”的记载,如“(师)”(《合集》3438)、“(师)戈”(《合集》5817正)、“(师)般”(《合集》6185)、“(师)人”(《合集》28064,无名)、“(师)贮”(《合集》28195)等等,可见“师”是殷商时期的常设职官。此外,甲骨文中亦有军队编制“左师”、“右师”之记载:

5、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从[我],中从舆,左从曾?(《合集》5504,组)

6、乙未卜,[贞]:宰立事[于南],右从我,[中]从舆,左从[曾]?十二月。(《合集》5512,宾组)

以上卜辞的“右”、“中”、“左”就是指右师、中师、左师,右师配合“我”作战,中师配合“舆”作战,左师配合“曾”作战,可见右师地位最尊,右军的统帅亦必尊于左师。卜辞中的“右师”、“左师”的长官肯定是高级将领,而据甲骨、金文材料来看,商周的高级官员一般军政并举,罗琨先生曾论证商代某些方伯也任殷商师职[17]P376—377,方伯主持候国之政,这从侧面说明了商代“右师”、“左师”的长官亦应当负责一定的政务。

以上所说“右师”、“左师”皆是指军队编制,然而商代是否存在名为“右师”、“左师”的职官?上述第2辞中的“右师”,也有指代人的可能性,“右师”可能就是官职。传世史料也留下了一点痕迹可供参考,《尚书·微子》载有微子之言:“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16]P375郑玄注曰:“父师者,三公也,时箕子为之。少师者,太师之佐,孤卿也,时比干为之,死也。”关于此,《史记·殷本纪》亦载:“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有学者通过《史记》所载“太师”推测《尚书·微子》中“父师”即“太师”,又从“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推断大师、少师为乐师之属,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目前卜辞中并没有“父师”、“大师”、“少师”之记载,而且“大师”作为乐官是春秋以后之事,西周的大师地位极高,上文已有交待,《史记》之记载并不可信。笔者认为《尚书·微子》中“父师”极有可能就是“右师”,金文中“父”()与“右”()仅有一笔之差,后世人在传承过程中出现讹误,误作为“父师”,从《尚书》的表述来看,父师的地位应当不低,郑注或可备一说,父师由王族箕子担任,似乎亦与春秋前期宋国右师由王族担任相似。

由上笔者推测,宋国的“右师”、“左师”官职实际上是殷商制度的残余。商亡后,商代的左师、中师、右师制度为周族继承并加以改造,从泛称的师类职官形成了具体以左右师氏为名的职官;另外,殷商后裔宋国也继承了这一制度,在周人的统治下,宋国将殷商的师类职官同西周官制系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右师、左师为首的六卿制度。到了春秋时期,宗周及诸侯列国的官制或多或少都发生了改变,然而奉行保守主义的宋国依然保留了一定的殷商旧制,右师、左师的官职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这也就是为何宋国右师、左师如此特殊之原因所在。

四、总结与思考

宋国右师、左师是殷商官制的遗留,作为殷商后代,宋人保留了对于故国传统的认同感,设立以“右师、左师”为首的六卿制度,实际是殷遗人在周朝统治下的妥协与反抗。入周以来,宋人持有“我于周为客”的独立思想,这也造就了春秋时期宋国独特的政治、文化环境,与其他诸侯国相比,宋国总能表现出特色的一面,如“诸侯唯宋事其君”、“愚宋”等等,右师、左师亦属于这一典型。

对于宋国右师、左师,若不考虑职官名称,而就设置理念上来看,它实际是早期君主制国家左右辅弼制度的遗留。传闻成汤时曾设置左右相,《左传》定公元年载:“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史记·殷本纪》则载商汤举任伊尹以国政,推测伊尹为右相,仲虺为左相,商代没有“相”的设置,但此记载有其合理性:右相伊尹尊于左相仲虺,这符合了商代官制中“尚右”的习惯。[15]P3-13西周建国伊始也设置了左右辅弼,《尚书·君奭》书序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16]P474召公、周公即为左右辅弼。康王时,《史记·周本纪》载:“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尚书·顾命》亦载:“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16]P518,可见康王初在位时是以毕公、召公位为左右辅弼;国人暴动之后,周公、召公为左右辅政;至平王东迁,周王朝继续设置了左、右卿士以辅助王室。除此之外,左右辅弼制度也存在于其他早期文明国家,相当于西周时期的埃及新王朝就设置了两位“维希尔”,执掌国政、祭祀、司法、财政等大权,一者主管上埃及和努比亚,权力较大,另一者分管下埃及和西亚,权力次之[18]P412-415。通观以上诸多实例,虽然官称不同,但是其本质都是左右辅弼,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官制,需要强调的是右师、左师的设置强调于二者合作行使职能,而并非意图于相互制约。

参考文献:

[1](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春秋公羊传注疏[A].阮元.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清)秦嘉谟.世本[A].世本八种[C].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4]山东金文集成[C].济南:齐鲁书社,2007.

[5]陈俊英.南阳市发现一件春秋铜敦[J].文物,1991,(5).

[6](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孟子注疏[A].阮元.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2009.

[8]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9](清)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0]郭沫若.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J].考古学报.1962,(2).

[11]杨宽.再论西周金文中“六”和“八”[J].考古,1965,(10).

[12]毛诗正义[A].阮元.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2009.

[13]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周礼注疏[A].阮元.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2009.

[15]朱彦民.卜辞所见“殷人尚右”观念考[J].中国史研究,2005,(3).

[16]尚书正义[A].阮元.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2009.

[17]罗琨:商代战争与军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8]刘文鹏.古代埃及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简介]左勇(1992-),男,安徽安庆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史.

[收稿日期]2016-03-05

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6)02-0101-05

猜你喜欢

宋国
向古代先贤学习“打比方”
鞭长莫及
先秦地域歧视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鞭长莫及
愤怒的保镖
愤怒的保镖
射稽之讴
墨子智救宋国
鞭长莫及
颜氏家训千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