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6-03-03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内容大学生

张 翔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张 翔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社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针对传统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和科研项目积累经验,促进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社会心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从学科性质来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主要研究与社会有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即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按照我国台湾学者杨国枢的观点,当今世界的心理学可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二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社会、实验和认知也成为心理学的四个支柱[1]。因此,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社会心理学无疑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学好这门课程,不但有助于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提高大学生认识他人、适应社会等多方面的能力。

一、传统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所开设社会心理学课程均为54学时,课堂教学课时相对充足。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地方本科院校积极探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办学定位逐步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传统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亟待开展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传统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传统社会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大多偏重掌握理论知识,学生无法从教学中获得对社会心理与行为的感性认识,因而也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与学科本身的实践性有着一定的矛盾。第二,教学方法单一,重讲授,轻探究。社会心理学授课基本以教师讲授式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主,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课程评价方式单一,轻过程、重结果。社会心理学考核方式通常采用单一的笔试形式来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学评价方式直接导致学生平时上课参与度和投入度不高,期末突击“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忽略了平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积极开展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二、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教学目标改革

社会心理学的根本目标是在于解释社会生活,理解社会行为,解决社会的矛盾冲突。社会对这一学科的期待是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在面临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如社会矛盾、人际冲突、合作与竞争、攻击行为、利他行为等等时,能够提供有用的方案,能为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而服务[2]。因此,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

传统社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偏重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忽视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心理与行为问题,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造成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首先设置了新的教学目标: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及应用性技术和方法,学会从社会、文化以及人际互动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具体来说,一方面,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课外实验与调查,使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更深入的了解各种社会心理现象,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去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提高学生解决社会生活事件的能力。

2.教学内容改革

围绕着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虽然采用的是俞国良所著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但却不拘泥于一本教材,而是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结合多本社会心理学教材,如金盛华主编的《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主编的《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编著的《社会心理学》、迈尔斯所著的《社会心理学》、阿伦森所著的《社会心理学:阿伦森眼中的社会性动物》等,查阅大量资料,取长补短,深入浅出地将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在课堂讲授时,把精讲内容、略讲内容和自学内容区分开来,其中精讲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与基本理论、社会化、社会认知、态度及态度转变、自我、人际关系与人际吸引、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略讲内容包括社会影响、群体心理与行为,自学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等。同时,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书目供课下阅读,扩大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改革中,我们还注重将“本土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相关优秀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中来,如文化与自我的关系,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等,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

3.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上,大学课堂教学一般以讲授法为主,这种方法对于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的大学生而言,具有简便易行、节约时间等优点,有利于学生间接掌握知识、进行抽象思维。这种方法如果运用不好,就会流于形式主义,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索然无味、昏昏欲睡,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形成了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心理测验、学生授课、课外实验或调查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1)开展案例分析、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习动机。例如在讲完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时,以一个年青人被拘捕为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如何解释这件事。这样的做法不但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促进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心理现象。

(2)开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心理测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些心理小测验,如自我认识20问、独立自我与互依自我测试、人际关系类型测试等等。这些测验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自己的平台,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师生互换角色,开展学生授课。在一些内容较为简单、理解起来难度不大的章节,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授课。从选题、收集资料,到制作课件、课堂呈现,整个过程都需要小组成员精心准备、通力合作,同时也需要教师的全程指导。学生授课不限定固定模式,他们既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社会热点问题分析等情景模式。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也有利于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4)走出课堂、开展课外实验或调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以后,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开展课外实验或调查,使所学知识得到印证、检验、应用和分析的机会。在课程后半阶段,让学生考察自己所感兴趣的社会心理现象,撰写一篇社会心理现象分析报告,如人们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公交车上利他行为、街头算卦的心理分析等等;或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项社会实验或调查,提交一份社会实验或调查报告,如开展大学生“体像”调查、“旁观者效应”实验、人际关系中的“曝光效应”、印象形成过程中的“首因效应”等等。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深化理解、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为后续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重要形式,历来都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传统社会心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是平时的课堂表现与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试成绩即为闭卷考试卷面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只关注书本理论知识,考试之前忙于死记硬背,但却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灵活运用,这与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对传统课程考核方式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即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30%)+课外实验或调查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40%)。

平时成绩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课外实验或调查成绩为个人撰写社会心理现象分析报告成绩,或小组撰写社会实验与调查报告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为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新的课程考核方式既保证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文献查阅和写作能力,比较符合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要求。

三、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改中,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具体实践,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调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习效果明显改善。学生在课后广泛阅读相关书刊杂志,拓展知识,主动请教老师,寻求指导,师生双方建立了灵活的互动关系。这种新型的教学互动模式的确立,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和科研项目积累经验

在教学改革的部分环节,如分析社会心理现象、进行课外实验或调查时,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从自主选题、查阅文献到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均是独立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解疑答惑,这就为学生在后期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撰写毕业论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近三年的情况来看,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每年都成功申报5项以上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或大学生科研项目,部分项目还被立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例如“大学生体像与自尊、社交障碍的关系及对策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恐怖事件影响大学生旅游决策的实验研究”、“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研究”等项目均是在课外实验或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不少项目都发表了学术期刊论文甚至核心期刊论文。

3.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深入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更好的适应社会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教材上的客观内容并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使之变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遇到问题时自然而然加以运用[4]。通过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如“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吸引的因素”等,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和周围社会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的可能反应,从而有助于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

[1]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2]叶浩生.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2):46-50.

[3]谭娟晖.高等农林院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6):41-43.

[4]郭玉云.《社会心理学》的教学改革探讨[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18(1):107-109.

责任编辑:李华玲

The TeachingReformonSocialPsychologyCourse ofAppliedPsychologyinLocalUniversity

ZHANG Xiang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Social psychology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urse in Applied Psychology.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social psychology cours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teaching reform on social psychology course,includ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objectives,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ode.The teaching reform of social psychologycourse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effectivelystimulate students’learninginterest,accumulate experience for students’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and promote students better adapt tothe society.

Social psychology;teachingreform;teachingeffect

1009—0673(2016)02—0095—04

G420

A

2016—02—27

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应用心理学);贵州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应用心理学)。

张翔(1980—),男,河南周口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猜你喜欢

心理学教学内容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