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一路相随
——低年级学生任性行为的矫正研究

2016-03-03薛敏芳

新课程 2016年9期
关键词:性行为任性心理

薛敏芳

(江苏省常熟市杨园中心小学)

爱,一路相随
——低年级学生任性行为的矫正研究

薛敏芳

(江苏省常熟市杨园中心小学)

任性是许多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的性格问题的表现。当孩子任性时,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应当多多给予孩子关爱,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点亮一盏明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孩子健康向上,在点点滴滴的呵护中,让孩子改变任性的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性格。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关爱的,只有让爱一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才能让任性的孩子变成一个个可爱的天使。

一、什么是任性

在本人的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低年级学生任性的情况,例如,我们班有个同学小名叫樱×,她是家里的独生女,樱×的爷爷奶奶都把她当小公主一般看待,樱×经常爱发脾气,在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哭就是一上午。樱×同学爱哭泣、爱发脾气就是典型的低年级学生任性的表现。孩子的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从婴儿到幼儿,孩子的大脑有一个较强的运动过程,其会利用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去看待世界,看待事物。

二、孩子任性的原因

任性虽然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但低年级学生的任性也是有原因的,通过多年的教育经验,总结孩子任性原因如下:

(一)宠溺骄纵的结果

现代家庭的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父母对于孩子都是呵护备至,说娇生惯养也不为过,这就导致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要求诚惶诚恐。家长的这种关爱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无节制、无原则地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分地宠溺和骄纵,容易导致孩子得寸进尺,养成其任性的问题。

(二)父母缺乏耐心

在孩子不听话,出现任性的行为时,一开始父母还会耐心教导,循循善诱,但孩子继续为所欲为,展现出执拗的一面时,许多孩子父母就会觉得不耐烦,会出现“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己就会好的”等错误想法,更有甚者,有的家长甚至因为孩子的任性行为影响了自己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是一种对孩子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三、基于孩子任性的解决方法

明确了低年级学生任性的原因,就应对症下药,研究低年级学生任性的解决方法:

(一)家庭方面

1.严肃对待:孩子的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进行矫治,很容易养成孩子为我独尊、为所欲为的缺点,这会对其性格的养成以及未来的社会化成长造成影响,因此,家长应当充分重视起来,要严肃地对待孩子的任性问题,不能出现“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了”的逃避心理,要明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最基本道理。

2.切忌宠溺骄纵: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不能过分地宠溺骄纵,古语有云:“严父出孝子。”家长的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这种爱不应当体现在宠溺骄纵上,这只会为孩子任性心理和行为提供发展的温床,在孩子的生长发育中,家长应当适时地严厉起来,对于孩子过分的要求要懂得拒绝,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孩子正确的认知,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孩子任性问题。例如,在孩子任性地要买某种玩具的时候,家长应当态度严厉一点,语气坚决一些,让孩子在心理形成一种并不是自己所有的要求父母都会满足的意识。

3.冷静处理:对于孩子任性,哭闹时,家长可以采取冷静处理的办法,可以不作出反应,等孩子情绪冷静之后再做处理,不能一看到孩子哭就慌了手脚。例如,在孩子任性哭闹的时候,父母可以假装什么也没发生,互相聊聊天,看看报纸等,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哭闹并不能解决问题或达成自己的目的。

(二)学校方面

1.多多关爱:在课堂上,孩子很容易因为自己的任性出现一些错误,如果此时教师一味地进行批评,只会让孩子害怕,而解决不了问题,因此教师应当多多鼓励孩子,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于一些任性的孩子,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或者一句话都会感动孩子,这样点点滴滴的关爱能够有效改善孩子的任性问题。

2.多做交流:孩子任性不是没有根源的,教师应当多多与学生交流,与孩子形成心理上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才能够针对孩子的任性对症下药,例如,本人对于一些课堂上不参与活动的孩子会积极与他们谈心,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是因为孩子内向,还是因为活动不好玩,只有找出孩子任性的原因才能解决其任性问题。

3.多多教育:孩子对事物的认知不够成熟,教师能够帮助孩子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知,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孩子在事物认知上的教育,例如,教师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这样会大大改善孩子的任性行为。

(三)社会方面

社会环境是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环境,还能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一些错误的信息,从而变得任性起来,因此,我们应当优化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环境,例如家长可以提供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给孩子看,也可以教导孩子学习一些简单的古诗,这样孩子就能对一些传统的美德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解决孩子任性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孩子的任性行为是应当及时管制的,应当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合力,积极解决孩子的任性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需要关爱,只有让家庭的关爱、学校的关爱和社会的关爱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任性问题,培养其良好的性格。

[1]徐艳.趣化学习行为获取数学思想乐趣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5(29).

[2]张锐.小学生学习行为观察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10).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性行为任性心理
“性”有更广泛的内涵!心理学家分析3种形式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千万别任性
任性者的搞笑
CERQ问卷在中国沈阳有性行为的中学生中的调查
戴上就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