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手操作,让单位换算不再闹笑话

2016-03-03邵晓芬

新课程 2016年9期
关键词:进率计量单位动手

邵晓芬

(浙江省温州市黄龙第二小学)

动手操作,让单位换算不再闹笑话

邵晓芬

(浙江省温州市黄龙第二小学)

计量单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而单位换算则是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单位换算时经常出错,概念不明确,进率不明确,转化不明确。基于对学生单位换算错误的原因分析,提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操作,正确理解量与计量单位的含义,明确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从而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的教学策略,使单位换算不再闹笑话。

动手操作;计量单位;进率

计量单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单位换算则是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单位换算时出错的情况主要有三种:(1)概念不明确。表现为经常胡乱填写计量单位。(2)进率不明确。表现为面积单位、计量单位、时间单位之间不会相互换算。(3)转化不明确。一些学生明白进率概念,但在转化时,不知是乘以进率还是除以进率。以上三点是目前计量单位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因此,本文分析了导致学生单位换算错误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使这一现状得到好转。

一、分析导致小学生单位换算错误的原因

错误的产生绝不是平白无故的,只有弄清错误产生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找到相应的教学策略。笔者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访谈、文献翻阅,总结出小学生单位换算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1.计量单位的抽象性是客观原因

计量单位较为抽象,与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相互矛盾。比如,教师在教授“秒、分、时”等时间单位时,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很多,但是他们对时间单位和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理解不深刻,例如,学生对1分钟有多长,1小时有多久较为模糊,教师需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计量单位的含义。

2.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主观原因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思维主要包含以下两种特点:

(1)具体形象转向抽象形象的思维转化。在此阶段,小学生的具体思维形象占据主要地位,并且小学生之间个体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学习进率知识时,涉及的许多计量单位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例如,时间单位、重量单位、空间单位等,这些计量单位对思维发展较慢的小学生来说,掌握起来较为困难。

(2)思维形成正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小学生形成思维的基本流程是分析与综合。一般来讲,小学生往往只会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个点产生注意,并且往往不去思考事情的结果是否合理,通常都是单向思维。因此,在小学进率课堂中经常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换算答案。例如,小明的身高是136米、小王跑100米用时13分钟、一个苹果重100千克、一个文具盒的体积是8立方米等。

二、正确进行单位换算的教学策略

1.动手操作,正确理解量与计量单位的含义

单位换算的基础是对量的概念的理解,只有正确理解量的概念,才能正确换算单位。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标量,一种是矢量,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中,量一般指的是标量,甚少是指矢量。所以,我们一般不考虑量的方向,大多数情况下只考虑量的大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只研究量的大小与含义,也就是说,这个量代表什么,有多大。在教授计量单位时,最重要的一步是让学生正确理解量的含义。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识事物、感知事物的阶段,在大脑中存放着许多杂乱无章的信息,缺少对量的认识。数学中的量,实际上就是将大脑中的信息归类,然而分类是需要一定标准的。但小学生对分类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分类标准,所以,在教授小学生数学的量时,不能使用逻辑分类法,只能使用举例法,通过动手操作,将相同的事物归为一类,以便让学生切身感知量的含义。

2.动手操作,明确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计量单位表达的就是量值,例如,米代表长度单位,分米也是长度单位,10分米等于1米;1分钟代表时间单位,60分钟代表1小时。每种计量单位,都有固定的法定量值。计量单位不仅可以用口头表达,还能用手势比划,也可以使用事物进行说明。对于没有学过的计量单位,一定要使用实物表达计量单位的量值。小学生脑海中掌握的词汇较少、语言表述能力较弱,所以,在理解教师口中描述的计量单位量值时比较困难,没有直接观察实物容易。在向学生教授新的计量单位时,口头描述与手势比划往往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小学生思维模式主要为具体形象思维与感性思维,通常需借助实际事物形成理性思维。因此,在教授计量单位时,应设立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有一首古诗这样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了解、认知、运用、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分析学生单位换算难的原因,利用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思维特点、实际生活等,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能加深学生对量和计量单位概念的认识,明确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从而正确换算单位。

[1]孔令福.我国古代计数单位及进率[J].小学教学研究,1988(1).

[2]柳乐义.用手巧记长度单位间的进率[J].小学青年教师,2002(11).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进率计量单位动手
疯狂的计量单位
疯狂的计量单位
我也来动手
疯狂的计量单位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论文写作技巧——计量单位和符号
动手画一画
进率之家
动手演示找错因
“单位”换算想“进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