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刍议

2016-03-02郑国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桑林镇艾岗子小学辽宁鞍山114114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策略

郑国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桑林镇艾岗子小学 辽宁鞍山 114114)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刍议

郑国明
(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桑林镇艾岗子小学辽宁鞍山114114)

摘要: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学生可以学好品德与社会课程,就必须要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对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进,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眼神。通过参与一些实践活动来对知识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环境,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更感兴趣。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导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并未受到重视,经常会看到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讲解过知识后就让学生进行自习,或者写其他学科的作业。在很多学生的印象当中,品德与社会课就是一堂说教课,没有实际意义,考试的时候只要背题就可以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一直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品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社会技能,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就是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

现行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全面反映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了依据和参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

1.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品德与社会》不是考试科目,而且在教学中也没有硬性任务,因此便有一种学好学坏无所谓的想法,导致师生引不起足够重视。[2]

2.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新课标实施后教材随之进行了改革,但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却没有及时更新,在教学中仍运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对教材内容生搬硬套,缺乏灵活运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不能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而且也没有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感到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对教学活动缺乏兴趣。[3]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策略

1.统一整合教学目标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不像数学专注于讲授一个定理、一个公式或者一种题型的讲解,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更为整体的教育体系,它旨在培养学生系统的、正确的、高尚的思想品德。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对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进行统一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想品德。这里所说的对教学目标进行统一的整合,并不代表就只需要重视大的方向,而不重视细节方面了,而是指教师要仔细钻研教材,不仅联系教材的横向教学目标,更要联合纵向的教学目标,然后统一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这一条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以确保教学能够全面进行。

2.选择适当的学习时机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其特殊性。这样的特殊性还表现在思想品德教育需要适当的学习时机。如果没有在合适的学习时机进行适当的教育,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会变得像说教一样空洞、枯燥无趣,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够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这样的背景必须真实可信,对学生具有实质性的教育意义,并具有一定的启迪性。此外,教学内容也需要教师用心去选择。

3.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主要的教学目标还是希望学生能够学会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在生活实践中再进行一次巩固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构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不要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教师要在课堂上建立教学情境,将知识穿插在教学情境当中去,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然后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4.通过合作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沟通互动,所以课堂学习氛围低沉,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合作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通过讨论、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学习《社会呼唤诚信》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诚信是什么?诚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我们要如何才能做一个有诚信的人?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在书中查找问题的答案,并且组建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找到问题的答案,之后,教师给回答最好的小组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要“放”“收”有度地探究

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改的本质所在。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学生去探究,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但合作学习中由于人员集中,七嘴八舌,有的学生借机“放松一下”“吵闹一下”。这样,合作变成一盘散沙,探究变得盲目而漫无边际,课堂虽热闹却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合理配置。要“放”“收”有度,防止“假热闹”与“低效益”问题的出现。

四、结论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培养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从而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海玲.谈小学品德课的育人教育[J].赤子(中旬),2014,01:221.

[2]万秀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的实施策略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Z1:29-30.

[3]王德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学周刊,2014,35:99.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