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生羊》
——生命与时空的永恒

2016-03-02魏兰骄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符号学

魏兰骄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永生羊》
——生命与时空的永恒

魏兰骄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摘 要:电影《永生羊》传达出的生死哲学的永恒主题,使得影片在民族性和现代性的融合上达到的完美对接,升华为一种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创造了无限丰富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羊;符号学;生命轮回

电影《永生羊》是我国第一部使用哈萨克语同期声拍摄的彩色故事片,根据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同名散文改编而成。影片于2010年上映之后备受关注,获得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三项提名,并在当年蒙特利尔电影节和次年中美电影节开幕式暨“金天使奖”颁奖典礼上获得一致认可。

一、“羊”的符号学象征意义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指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1]电影《永生羊》中的“羊”作为贯穿影片始末的线索性意象,在影片主旨观念的传达塑造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哈萨克人认为最为重要的“四畜”当中,羊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在哈萨克人中历来就流传着“有羊的巴依是最富裕的巴依”之说。除此之外,哈萨克族作为一个建立在草原文化背景之下的民族,“羊”在其民族文化中还有图腾符号的含义,表征草原文化对动物崇拜的倾向,是哈萨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克利福德·格尔茨曾这样描述文化:“文化这部行为化的文献,好似一个模仿的挤眼,或一次模仿的抢羊袭击,就是这样为公众所有的。尽管是观念化的产物,但它却不存在于某个人的头脑中;尽管是非物质的,但它却不是一个超自然的实体。”[2]从他的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虚拟产物,它不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人们符号化的行为举止中,在广泛的符号化的行为中折射出民族独有的文化内涵。影片《永生羊》中对“食羊文化”的表现可谓淋漓尽致。“羊”在重要的场合从来都不会缺席,它起到了一种精神层面的象征维系作用。例如,在乌库芭拉改嫁给凯斯泰尔的婚礼中,两家人围坐一桌分吃一只羊,羊身上不同部位的肉被分给了两家不同辈分年龄的人,羊耳朵分给年幼的小孩、羊脸颊分给年长的老人等等。羊身上的骨头、各个部位的肉蕴含着不同的寓意,因而被分配给不同的人食用。此时的“羊”象征着一种集体意识,一家人、一个部落,就像是一只完整的羊,两家人结为亲家,分食一只羊就好比是结成了一家,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

片中不得不提的还有羊偶这一关于“羊”的意象。影片开端,红脸老人给哈力送来弱生的羔羊萨尔巴斯,从此以后萨尔巴斯就陪伴在哈力身边,一起成长,与其说是主人和宠物的关系,哈力和萨尔巴斯更像是伙伴关系,一起放牧、一起睡觉、一起玩耍,就如兄弟一般。当萨尔巴斯不幸被狼咬死之后,哈力的身边没有了萨尔巴斯,取而代之的是一只羊偶,于是这只羊偶就仿佛是萨尔巴斯的化身,这时“羊”的意象就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当乌库芭拉要离开逝去丈夫的家族时,心中对两个尚年幼的孩子满是不舍,临走前她把一只羊偶送给了她的孩子。这时的羊偶在乌库芭拉心中就是自己的象征,代替自己陪在孩子身边,同样是一种不舍情感的寄托。

二、在直面死亡中领悟生命的轮回

哈萨克族人对于生死轮回的达观态度令人惊诧。在电影《永生羊》中,导演将死亡直接放置于观者眼前,让死亡毫无掩饰地暴露于人们的认知中,让观者用死亡来领悟生命的轮回意义。就像叶尔克西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想表现的还是哈萨克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的生死态度。”[3]也许正是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让他们对自然、对万物生灵有着敏锐的感知,“你死不为罪过,我生不为挨饿,原谅我们”这一句宰羊献祭时的祷告词仿佛是在和羊的灵魂对话,道出了哈萨克人信仰万物有灵、生死轮回的观念。

在影片整个叙述过程中,导演似乎有意突出了四季交替的循环往复,在“春牧场—夏牧场—秋牧场—冬牧场”的轮回交替中,故事情节铺陈开来,莎拉一家人的命运之旅也拉开了帷幕。影片通过不同年份的四季转场,建构起了片中的时空,春牧场中红脸老人送给哈力的弱生羔羊带来的初生之喜;夏牧场中姑娘追民族游戏中乌库芭拉与凯斯泰尔的第一次相遇;秋牧场中失去丈夫的乌库芭拉遭受族人排挤被命运的大手送回凯斯泰尔身边;冬牧场中乌库芭拉难忍对幼子的牵挂之情决意离开。这些人物情感的起伏变化都随着转场得以体现、归于平静。四季的变化需要不断地迁徙游牧,牧民转场其实是将草场还给荒漠,希冀荒漠在牧民转场回来时再次变成草场,是一种将“生命归还死亡”的行为。而只有在这种无休止的迁徙变化中才能使羊群保以生命,实现生命的轮回、延续。

草原文化关于生死的轮回观念使得他们面对死亡显得格外的平静。当萨尔巴斯由于狼的袭击而死去,尚且年幼的哈力抱着它悲恸不已的时候,奶奶莎拉说道:“今天萨尔巴斯死了,明天还会来一只萨尔巴斯。”当乌库芭拉遭遇不幸重回凯斯泰尔身边的时候,莎拉又说道:“当初是你把乌库芭拉放走的,现在命运又把她送回到你面前。”身为长辈的奶奶莎拉是家族中的首领性人物,一生迁徙于草原之上,深信生命的轮回意义,当她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是从容平和的,嘱咐孙子哈力在她死后祭杀一只羊,而此时的哈力面对死亡也不再慌乱。哈力在代代族人的影响下也传承了这种生死观念,奶奶的逝去在他的心中也不再是单纯的死亡,而是一种重生。就像导演高峰在阐释电影《永生羊》意义时说:“人们悲欢离合时都会宰羊,羊承载着人们难以名状的情感。一只羊没了,而更多的羊在繁衍,一切都在轮回中,生生不息。”

电影《永生羊》在开片的场景中是一群缓慢行走在草地上的迁徙中的人群,人群、羊群在画面中显得那样微弱。而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同样的画幅出现了,广阔的草原笼罩在苍穹之下,新一批的人群、羊群在不停地转场迁徙中,首尾呼应暗示着这就像是一场生命的轮回,不管世间人物命运如何起伏转换,生命与时空的车轮永不停歇。

参考文献:

[1]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5.

[2]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3.

[3]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走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N].文艺报,2005-01-15(2).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232-01

作者简介:魏兰骄(1991—),女,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符号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符号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全国应用符号学与多模态研究论坛征文通知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符号学原理在导向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法律翻译对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