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电视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的制作特点

2016-03-02孙夏卿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最强大脑真人秀

孙夏卿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探析电视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的制作特点

孙夏卿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最强大脑》是江苏卫视推出的国内首档科学类真人秀电视节目,节目于2014年在江苏卫视开播,至2016年已制作播出三季。收视率不断攀升,成为电视节目创新的典范。《最强大脑》自播出以来引发社会关注,不仅收视率不断攀升,还引发了受众对于中国式教育、关注特殊天才等话题的广泛讨论。本文从节目受众、节目类型、节目营销等方面分析《最强大脑》的制作特点。

关键词:《最强大脑》;真人秀;制作特点

《最强大脑》是江苏卫视引进德国节目《SuperBrain》而推出的国内首档大型科学类真人秀电视节目,取得不错的收视率。在娱乐的同时多了严谨,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又多了一些刺激。但它毕竟是一档电视节目,它需要通过营造话题来保持较高的关注度。科学的领域有它的评判标准,那绕过节目本身,在让人直呼“变态”的炫酷节目效果背后,《最强大脑》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也可谓赚足了人们的眼球。

一、目标受众的广泛性

和传统真人秀主打女性受众市场不同的是,《最强大脑》最初的口碑和收视主要靠男性受众积累起来的。中国版的《最强大脑》在国外节目基础上,设计了复杂的评审环节,选手晋级与否是掌握在科学顾问手中的,包括常驻科学判官魏坤琳、固定观察员和每期都会更换的嘉宾观察员。非常注重挑战项目本身的科学性,包括对节目难度的解释、对挑战过程的解释等等。此外还创新地设置了中外脑力对抗赛,邀请国外选手代表各自国家参赛。如此严肃又热血的节目设置,能吸引到大量男性观众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类型上的独创性

荧幕上科普类的电视节目《最强大脑》并非首创,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有大家耳熟能详、如今常常被拿来调侃的《走进科学》,注重奇异现象的科学解读,带有一些传统中国故事的神秘色彩。就科学类的真人秀而言,央视也曾做过好几年的《吉尼斯中国之夜》,其中不乏《最强大脑》上出现过的项目雏形,如盲拧魔方。但这些节目更加注重挑战本身是否成功,而非背后的科学原理。另外一些节目则集中在“流言求证”的领域,如央视版《是真的吗》、芒果台的《新闻大求真》等等。

喊着“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口号,请来在复旦大学任教、以口才和学识闻名的蒋昌建担任主持人,邀请专业的心理学教授担任科学顾问,可以说在权威性和科学性这两点上做足了文章。和满屏的歌唱、亲子类真人秀比起来显得与众不同,每一帧画面都在展现智商上的优越感,有别于其他娱乐类真人秀。

《最强大脑》不论是科学性还是娱乐性,都要领先对手好几个身位。布景大气,体现科幻风;嘉宾星光熠熠,高颜值高校教授担任科学判官;背后还有高校的脑科学研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真正说来,《最强大脑》在类型上做到了独创性,而内容上也几乎达到了一个合格的娱乐节目应有的制作水准。

三、巧妙的本土化

《最强大脑》也是引进类的真人秀,原型来自德国的节目《superbrain》,节目基本延续了原版节目的风格,但加入了更加复杂的环节设计。原版节目的选择权主要掌握在现场观众手中,选手是否晋级由现场观众投票决定。原版节目的重点放在展现各种比赛项目的新奇之处,并提供两万五千欧元给最终获胜者。

和国外接轨以来,江苏卫视一直避免单纯的拿来和模仿,所有的节目进行创新性的研发。从引发相亲热潮的《非诚勿扰》,到原创模式的《全能星战》,再到深度参与研发和创新的《最强大脑》,从内容到形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本土创新的国际范儿。

《最强大脑》的本土化做得非常巧妙,节目组深谙中国观众对揭秘的执念、对权威崇拜的心理,邀请强大的科学团队作为支撑,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通过专家的解说,产生一种“哦,原来这么难/简单啊”的感觉。

四、营销的话题性

《最强大脑》第一季总决赛的时候,方舟子对“中国雨人”周玮的挑战项目表示质疑,节目组用专业科学团队的研究加以回应,就很好地提升了节目的话题度和美誉度。不过这种围绕节目内容本身议题的讨论,就像“水哥”帮助公安部门破案一样,可遇不可求。

不过,这一季的《最强大脑》可谓是赚足眼球。“郭敬明在节目中与魏坤琳意见不合当场翻脸走人”、“刘强东变身最强大脑特别嘉宾,场下有奶茶妹妹作陪”、“心算女神陈冉冉确定退出脑王争霸赛”等一系列热门事件贯穿节目始末。观众在目不暇接之时,被节目结结实实地刷了屏。这场脑力界的科学盛宴,不仅拥有令人瞠目结舌的项目设计,还拥有一系列能够吸引人眼球的本领。

在新一季的超级女声中,以毒舌著称的评委柯以敏在比赛现场对选手言语粗鲁、人身攻击的视频片段流出,不仅被网友群起而攻之,此前她作为选秀评委毒舌选手的片段也被挖坟,最终她被迫在网络上道歉。在这个事件中,超级女声节目组则是作为一个无辜的、背景资料式的角色出现,在舆论的漩涡中,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

不过,制造节目话题带来流量的同时,也会对节目造成伤害。许多音乐节目最初是以“专业草根”、“明星导师”这样高格调、以华语音乐未来为使命的角色出现。可是节目组非要用选手家庭背景、童年经历来煽情炒作,结果被网友扒皮,发现节目组造假。《最强大脑》节目目前已经进行到第三季,和所有综艺真人秀相似的地方在于,即使因题材的差异化积累了一定的观众,也依旧挡不住节目程式化带来的疲态。观众的胃口越来越挑剔,如果在节目形式上没有大的突破,参与者的挑战项目没有更多新意的情况下,能为节目带来关注度的也就只剩下为节目制造话题进行炒作营销了。

从第一季到第三季,节目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变的是观众的胃口和节目的设置。第一季,观众还可以用看西洋景式的心态围观这档节目,但后面可能会被其他节目吸引走,缺少死忠群体,只能用各种噱头吸引流动的粉丝。而对节目本身的营销,作为观众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从对“高智商”、“高逼格”的关注转向了对“明星嘉宾”、“评委冲突”的呈现,反而让人丧失对节目的好感度,得不偿失。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163-01

作者简介:孙夏卿(1985—),女,河南人,硕士研究生,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闻传媒系教师,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猜你喜欢

最强大脑真人秀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农业科技培训呼唤“最强大脑”
真人秀节目基本元素的呈现
调查
姚明:演戏不是理想不会再上真人秀
论真人秀节目的剪辑要点
“最强大脑”哪家强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