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95后萌妹用身体换旅行”假新闻事件的反思

2016-03-0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假新闻传播者主义

田 朋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对“95后萌妹用身体换旅行”假新闻事件的反思

田 朋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是新闻传播实践和理论领域值得反思的问题。持乐观态度的学者将着眼点置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本身,另一种观点更关注数字新技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现实性影响。本文以“95后萌妹用身体换旅行”假新闻事件为案例分析,观察数字新技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了数字新技术下的新要求。

关键词:数字新技术;新闻专业主义;“95后萌妹用身体换旅行”

一、数字新技术是否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了重构

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是目前诸多新闻传播学学者提出的现实性问题。笔者梳理了学界的两种对立观点,发现分歧在于其关注的出发点不同。

以吴飞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新媒体的出现,社交网络的发达,不但不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终结者,而且是更有力的维护者。而另一些学者讨论了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的困境,以及随之出现的重构与转向问题。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内涵

塔奇曼认为,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黄旦教授认为新闻专业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1830年产生的以独立、中立为追求的便士报的发展,以及1860年前后独立报刊的出现,促成了该观念的形成。

陆晔和潘忠党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素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传媒是社会的公器;第二,新闻从业者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第三,新闻从业者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第四,新闻从业者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第五,新闻从业者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

新闻专业主义核心是对新闻从业者在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坚持服务公共利益和遵守新闻价值规范和新闻伦理的要求。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内涵并未改变。

三、“95后萌妹用身体换旅行”假新闻事件中的新闻生产和传播

“95后萌妹用身体换旅行”是借助自媒体炒作被传统媒体宣传后,又在网络广为传播的假新闻炒作事件。从该事件的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可以反窥到数字新技术对新闻专业主义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还有对新闻传播者的更高要求。

“95后萌妹用身体换旅行”假新闻源于网络,2014年10月13日,账号“ME小清新重口味”在天涯发布标题为“用身体旅行:95后萌妹向全国征集各地临时男友陪游啦”的帖子。10月23日,新快报以“萌妹子身体换旅行生活方式or道德缺失”为题进行了整版的图文报道。“新闻晨报”、“VISTA看天下”、“新浪图片”、“凤凰视频”、“温州商报”、“环球网”、“华西都市报”等,认证官方微博、网络大V和门户网站随后纷纷转载使得该新闻火速传播。当日,认证资料显示为报纸观察自媒体微博的博主“传媒大观察”发博称“已经初步证实这为某社交软件涉嫌色情营销假新闻炒作”。10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涉嫌操作的上海掌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友加”软件采取了暂停接入服务的措施。对于参与炒作的有关网站,网信办责成有关地方网信办做出处理,对于炒作此事的报社,也提请了有关部门予以惩戒。

(一)假新闻的生产

数字新技术使得人人都获得了信息发布的权利和平台,传统媒体工作者的信息获取渠道也增多。例如,在论坛网络社区中寻找新闻事实,在深度挖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自媒体时代,新闻工作的重点应转向深入挖掘事实、加工海量信息、引导受众思考。

“95后萌妹用身体换旅行”新闻线索是新快报记者从网络社区中得来,但是对报道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文章中缺乏新闻要素,如时间、地点、见证人等,并且全文也无对事件女主角的采访,所有的故事经历均来自网帖的自述。

(二)假新闻的传播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获得了信息发布的权利和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使得消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以几何级扩散。“95后萌妹用身体换旅行”假新闻源于网络,借助数字新技术下多元的信息渠道扩散和传播。生产新闻的记者和媒体可能由于判断失误或者说缺少职业精神,使得假新闻产生。但是,媒体官微,甚至是门户网站跟风转载则反映了数字新技术背景下新闻传播者信息素养的欠缺。

(三)可能涉及的权力寻租

新闻权力寻租是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所掌握的新闻权力,避开各种法规、道德等控制,通过非法交易,从而获得金钱或利益的一种活动。新闻传播者的权力寻租直接的后果和影响是假新闻的出现,其实质是新闻权的滥用,将严重危害媒体的公信力,侵害公众的知情权。

新快报记者在“萌妹子身体换旅行生活方式or道德缺失”报道中,特意点出了社交APP软件,极像炒作软文。报道的出现有可能是权力寻租的结果,源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严重缺失。

四、数字新技术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新要求

数字新技术背景下,随着传播渠道和传播模式的改变,新闻专业主义确实面临着一些现实方面的困境。作为指导新闻实践的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闻生产中,新闻传播者必须具备深入挖掘事实的能力,能够从海量信息中甄选有价值的信息,还应该能对事实作深入客观的分析。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转载的新闻进行事实和价值的判断。此外,新闻传播者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主动遏止权力寻租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1999(5):32-38.

[2] 胡翼青.自媒体力量的想象: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质疑[J].新闻记者,2013(3):4.

[3]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9(2):2-9.

[4] 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2002(4):17-59.

[5] 吴飞.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命?——公民新闻运动与专业新闻人的责任[J].新闻记者,2013(3):5.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125-01

猜你喜欢

假新闻传播者主义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新写意主义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近光灯主义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