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管为何跳不出“塔西佗陷阱”
——以“山西大同城管打人”事件为例

2016-03-02王丽华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执法公信力城管

王丽华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0)



城管为何跳不出“塔西佗陷阱”
——以“山西大同城管打人”事件为例

王丽华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0)

摘 要:提起城管,大多数公众都会本能地表现出反感和厌恶,将之视为暴力的实施者和权力的滥用者。长期以来,城管在公众心目中一直以负面形象出现,在与商贩和市民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事件中,城管的“人民公仆”形象一步步崩塌,与公众形成一种互不信任的尴尬局面。文章以“山西大同城管打人”事件为例,从城管、公众以及媒体三个方面论述城管处于此种困境的原因,并由此提出改善当前局面的建议。

关键词:城管;执法;塔西佗;公信力

【大同城管暴力执法事件回顾】

2016年2月5日凌晨,一段名为“山西大同城管打人”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短短46秒的视频,记录了城管打人的全部过程。视频显示,事发在大同一处鞭炮零售摊位前,现场共有7名身穿城管制服的人员,一名城管突然爆着粗口踹向一名黄衣男子,随后两名城管也参与进来。从视频里可以看到,黄衣男子面部挨了几拳,脸上有血迹。期间一名身穿红色羽绒服的女子试图劝架,却被一名执法人员拦住,之后双方散开,最后执法人员将散落在地的鞭炮全部搬走。

随视频附带的照片曝光了执法人员乘坐的面包车和号牌,其中一张照片显示,这辆车身涂有“综合执法”的面包车车牌号被不明物体遮挡,只有车后窗上有一个“4”。事后据大同综合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称“确有此事”。但对于事件的处理和细节,该名工作人员尚不知情。

近年来,诸如“城管殴打解放军”、“某某城管暴打孕妇”、“某某城管脚踢七旬老人”等报道屡屡在媒体中出现。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城管作为执法人员,负有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维护社会环境整洁的职责,但类似的城管暴力执法报道屡见不鲜,导致城管陷入“即使说好话,做好事,也得不到信任”的塔西佗陷阱①怪圈。城管公信力逐渐下降,无法得到公众的认可,从而与公众形成一种互不信任的尴尬局面。例如,武汉城管为了改变城管形象,进行换位思考,扮成“卧底”进行“体验式执法”:白天当城管,晚上扮成小商贩在天桥摆摊。然而,在部分网友感叹“生活都不易”的同时,城管又被另一部分人冠以“知法犯法”、“作秀炒作”的恶名。

面对城管执法频频遭到公众诋毁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城管在人民公仆形象下执法方式失当。在电视、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中,通常会对政府和国家公职人员采取正面刻画的方式,每天的新闻联播都在向公众传递国家安定繁荣、公职人员平易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息。长期接受电视、报纸熏陶的公众,在媒介的涵化作用②下,人们接受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认为执法人员应当时刻以人民公仆的形象为标杆,服务于人民。但在上述事件中,城管爆粗口,对商贩施以重拳。这种暴力打压行为与“人民公仆”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而且在执法过程中遮挡号码牌、试图逃避责任的行为,更是引起了公众的愤怒,动摇了公众原本建立起来的信任体系。

与此同时,在执法过程中,当执法行为与城管本人或城管部门的私人利益挂钩时,执法方式的正当性也会大打折扣。该视频中显示,城管最后将鞭炮全部搬走,至于鞭炮最终何去何从我们不得而知。例如,城管收缴的水果蔬菜等被当作员工福利分发下去、收缴的罚款与业绩和收入挂钩等情况频繁出现。这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执法方式,也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城管执法公平性和正当性的质疑。

第二,公民在网络匿名环境下的言论传播。该段视频是2月5日凌晨在微博上流传开的,网民个人拍摄的画面,加之醒目的标题和现场拍摄的真实照片,一时间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民纷纷发表评论,集体声讨谴责城管人员的暴力行为。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裂变式传播方式,在短时间内扩大了该事件的传播和影响范围。面对这种情况,大同综合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并没有立刻给予正面回应,只用一句“尚不知情”就草草了事。导致网络在“顺应民意”下完全承担了舆论监督的责任,也使处于匿名状态下的个人,弱化对自我行为的责任意识,在不了解前因后果的情况下,依据接收到的碎片化信息作出片面的判断,单方面指责城管人员,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人们在斯洛维奇不对称心理③的指导下,通常会认为坏消息的来源比好消息的来源更可靠,对于城管暴力执法等恶劣事件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同时由于城管与自己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为了免受其害,在网络上发表恶意诋毁城管的极端言论,煽动公众情绪。

另一方面,城管执法的对象通常是农民工、下岗工人、老人等社会底层群体,视频中的黄衣男子也只是一个贩卖鞭炮的商贩。他们是相对弱势的社会群体,迫于生计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这种身份的特殊性使公众的评价向他们倾斜,至于他们是否有错、到底有没有按规定摆摊、有没有诚信经营、有没有冲撞执法人员都被暂时忽略。经常可以看到城管执法时,无论对方是不是弱势群体,公众都会把他们当成弱势群体来对待,这种思维定式使执法人员在暴力执法事件中遭受片面指责,忽视相对人的不守法行为。民众情绪不理性以道德压制法制,忽视法律的强制性,利用同情心干预司法的公正性。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论城管的言行是否正确,公众都不予理会。

第三,媒体在利益诉求下的内容选择。凭借一段暴力视频引发的热议,为某些不良媒体带来了商业收益。以利益作为导向的部分媒体,在筛选报道内容时,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赚取点击率和销售量,在“公众想看的内容”和“公众应该看的内容”两者间选择了前者,对新奇的负面新闻进行大肆报道和转载,满足公众的猎奇心理和窥视欲。网络中部分评论城管暴力冲突事件的负面报道,对执法过程断章取义,夸张某些不合理的执法细节,相对于空洞无物的正面描述,这种形象生动的报道方式往往更具说服力,进一步强化城管在公众心中的丑恶嘴脸。事实上,近年来城管人员一直努力回避暴力执法,试图采用“微笑执法”、“眼神执法”、“献花执法”等更加人性化的执法方式。但由于妖魔化的印象由来已久,使得城管的公信力难以在短期内建立起来。而诸如此类的案例在媒体中屡次曝光,为公众营造出一种社会不稳定的紧张氛围,对政府感到愤怒和抵触,也拖垮了公众对执法人员的认同和信息度。

城管和民众的紧张关系与当前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为了摆脱互不信任的尴尬局面,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改善:

第一,加大对城管队员的管理教育,尽快提高整体素质。做到仪表仪态端庄得体,执法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文明用语,亮明身份。通过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把国家法律法规传达到位,在管理中健全制度建设、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同时也要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并做出积极回应,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民众要保持理性思考,不作妄加猜测的论断。面对铺天盖地的报道,公众要作出理性判断,明辨真假,避免对新闻信息断章取义。在对事件做出评论时,尽量避免极端言论,倡导坚持善意回帖,避免因线上言语伤害引发线下真实斗争。同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城管执法的艰辛和重要性,从而提高对城管执法的信任和支持程度。

第三,媒体要积极弘扬正能量,做有温度的新闻。媒体应该发挥安全阀的作用,媒体工作者坚持专业性,起好把关人的作用。褒扬社会上的正能量,减少负面信息的传递,引导民众树立对政府机构和社会稳定的信心。例如,凤凰网设立的“暖新闻”板块,专注于传递正面信息、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在社会上引起不错的反响。与此同时,媒体要坚持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统一,赞扬正义的同时,直面社会不正之风,客观准确地对丑恶事件发表批评意见。

城管问题由来已久,要改变城管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使之彻底走出塔西佗怪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期待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尽快迎来双方和谐共赢的局面。

注释:①塔西佗陷阱:由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命名。通俗地讲,就是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说假话,做坏事。

②涵化作用:又称培养作用,教养作用,由格布纳系统地提出,强调大众传媒的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③斯洛维奇不对称心理:1986年,斯洛维奇提出了著名的“不对称法则”认为:消极事件摧毁信任比积极事件摧毁信任更加引人注意;当事件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消极事件有更大的影响力;公众心理有一种特性,认为坏消息的来源比好消息的来源更可靠,不信任一旦出现,就会不断加强并维持不变。

参考文献:

[1] 陈静巧,刘一萌,齐经民.基于保障商贩利益做好城管工作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05):118-119.

[2] 房立洲.城市化语境下“大城管”建设初探——以杭州为例[J].科技通报,2014(01):193-198.

[3] 刘波,王力立,姚引良.整体性治理与网络治理的比较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05):134-140.

[4] 乔同舟.事实、说话与冲突性事件的网络能见度——对系列“城管冲突”事件微博讨论的分析[J].新闻记者,2015 (07):85-92.

[5] 沈阳.城管制度如何改革?[J].南风窗,2011(12):41.

[6] 汪青云,李慧芳.突发事件中“塔西佗陷阱”适用性探究[J].新闻知识,2015(09):35-37.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117-02

作者简介:王丽华,女,甘肃武威人,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执法公信力城管
城管执法的“民生温度”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在践行“三严三实”中提高城管水平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
谁给了美国对世界“执法”的权力
城管案件
“城管”用英语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