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苗事件中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场的建立

2016-03-0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网络传统媒体

庄 园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疫苗事件中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场的建立

庄 园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摘 要:对疫苗事件的大讨论,分为传统主流媒体和网络新媒体两个舆论场。官方声音失语,民间舆论就会补位,但民间舆论往往是非理智的。在大型公共危机事件前,传统主流媒体应与网络新媒体合作,及时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共同培养公众理性建设。

关键词:非法疫苗;传统媒体;央视;网络;舆论场

在经历“非典”、“三鹿奶粉”等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后,传统主流媒体依然缺乏成熟的报道模式,疫苗事件的报道再次暴露了传统主流媒体滞后、被动、核心信息不透明等问题。

一、疫苗事件始末

2016年3月18日上午,“澎湃新闻”官方微博称“山东数亿元非法疫苗被查出,未经冷藏,流入全国18省市”;3月19日,山东省食药监局公布涉案人员名单,遍布全国24省市;3月20日,12种非法疫苗种类被公布;3月20日晚,以央视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对疫苗事件进行新闻报道;3月21日,2013年南都《疫苗之殇》的调查报道,经重新编辑,在网上疯狂转发并创下百万阅读量,引起网友热议;3月23日,央视报道,李克强作出批示,要彻查问题疫苗流向;3月24日,公安部等三部委召开发布会,称将改进二类疫苗管理办法;3月28日,国务院成立专门的工作督查组;4月上旬,对357名涉案人员进行依法处理。

二、事件基础:新闻价值的选择

时效性、真实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共同构建新闻价值。疫苗事件涉案人员达300多人,涉案金额高达5.7亿,案情重大。另外,疫苗关系着千万家庭,家长关心自己孩子注射的疫苗是否合格、自己所生活的地区是否流入问题疫苗等问题的萌发源于地理位置和心理上的双重“接近”。据腾讯网调查显示,超六成用户关心“问题疫苗是否流窜到自己的家乡”,其次是“以后还能不能带孩子打疫苗”。[1]疫苗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一是事件本身重大;二是与民生紧密相关。

三、事件传播:民间舆论场的信息补位

《疫苗之殇》一文把事件推向舆论中心。文章冠以“你的沉默是帮凶”、“救救我们的孩子”等新标题,被网易新闻等诸多自媒体疯狂转发,重新编辑后的主要内容是因疫苗不良反应而致残的孩子的照片和文字解释。调查显示,仅13.2%的网友表示看过全文,超4成用户完全没有看过这篇文章。断章取义的结果是:53%的网友表示“出于愤怒,在朋友圈转发了N条有关疫苗的信息”。[1]网友在信源获取时并没有思考其真伪,而是被舆论的汹涌洪流裹挟。

传统主流媒体的发声要滞后许多。央视第一次播出“非法疫苗案”的新闻是在3月20日晚六点的《共同关注》,《官方发布部分涉案上下线人员名单》、《涉案价值超5.7亿元》等报道是网上早已报道过的内容。对公众关心的疫苗流向、孩子能否接种等关键信息没有报道。随后两天,网上舆论进一步发酵,而传统主流媒体并没有实质性内容更新。

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提出过“两个舆论场”的概念:一个是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场”;另一个是新闻媒体着力营造的“舆论场”。此次报道中,在传统主流媒体报道不充分的情况下,民间舆论场抓住空隙,进行补位。不过这种补位是犹如洪水般的谣言扩散,民间舆论往往缺少完整性、条理性和深刻性,有时还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反映的不是事实,而是在表达自己的强烈愿望。《疫苗之殇》的传播混淆“疫苗的不良反应”与“不良疫苗的反应”这两个概念。谣言不仅没有回答公众关心的问题,“病毒式”式转发反而加重了公众对疫苗的质疑、对主流媒体的不信赖。仅有6%的用户表示,自己“只转发澄清谣言的信息”。[1]信源发布从主流媒体变成民间草根时,信息的流动和舆论的形成变得不可控制。相对于媒体的理智客观,作为个体用户,情感的宣泄要大于理智的价值判断。

民间形成的舆论合力,反映出公众对真实信息的渴求,也逼迫政府能迅速作出反应。网络时代,民间舆论场犹如一场巨大的记者发布会,每个网友都有一支麦克风,当他们提出共同质疑时,官方舆论场的再建立将困难重重。

四、事件启示:赛跑不如合作

传统主流媒体由于新闻制作、审查程序的影响,在时效性方面比不过网络媒体,但前者在权威性、深度性方面优于后者。与其赛跑竞争,比拼信息发布速度,不如各取所长、互为补充。

通过对疫苗事件的反思,传统主流媒体在报道类似公共事件时,应该做到:

(一)了解公众需求,及时回应需求

传统的大众传播形式是单向的、强势的,受众不过是“等待中靶的”被动者。在信息获取的天平上,受众与媒体间是失衡的。网络的出现重新定义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受众”角色完成了从被动者、接收者到主动者、参与者的转变。对于大型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传统主流媒体要开放网络平台,收集民意、了解公众需求,从而指导、调整报道方向,并及时发布信息,回应公众需求。民间舆论和官方舆论只有进行合作才能让“谣言止于摇篮”。

(二)公布调查过程,展现政府态度

当公众的信息需求无法第一时间满足时,就试图将调查过程透明化。公众关注的不仅是调查结果,更是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的处理态度。具体到“非法疫苗案”中,如果有记者能与执法人员一起,记录破案、调查和抓获犯罪嫌疑人的过程,做“走基层”类的报道,将会叫座又叫好。而对“疫苗的流向”、“接种过的人群”等核心信息,应做阶段式披露,展现调查进度,赢得民心。

(三)建立媒体权威,建设公众理性

建立公众信任是个长期的过程,失败的报道只会损害媒体权威。有时公众宁可相信“谣言”,也不理会“真话”,是因为“真话”来得太迟,假消息已经先入为主。两个舆论场在时效性和权威性方面互为补充,才能更好地树立媒体权威。另外,还需增强民间舆论场自身的净化功能,如培养民间意见领袖,更好地引导舆论,提升网民素质。

透过“非法疫苗案”事件,应看到传统主流媒体在媒体定位、报道策略、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不足。更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从媒体机制、市场运作、资源配置入手,整合媒体力量,全面提升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水平,打造和谐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倩文,王杨.腾讯传媒大数据:“疫苗恐慌”舆情奔袭[DB/ OL]. http://news.qq.com/original/dujiabianyi/yimiaoyuqing. html,2016-03-26.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093-01

作者简介:庄园,女,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专任教师,从事新闻专业教学。

猜你喜欢

网络传统媒体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