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愈系动画”对观众情绪的调节作用

2016-03-02玫郑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情绪调节动画

燕 玫郑 春

(1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5;2西南民族大学 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四川 成都610025)



“治愈系动画”对观众情绪的调节作用

燕 玫1郑 春2

(1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5;2西南民族大学 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四川 成都610025)

摘 要:本文通过对“治愈系动画”的衍生、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以心理学实验所得数据分析来探索其作为视听艺术手段应用于艺术治疗的价值,其应具有的艺术地位和社会地位。从而获得对“治愈系动画”心理研究的系统认知,明确其社会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治愈系;动画;心理研究;情绪调节

郑春(1981—),女,青海人,博士,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认知神经科学。

“治愈”作为时下流行的影视符号大行其道,而“治愈系动画”作为新兴视听艺术的一个种类,随着社会迫切需要程度的加大而越发欣欣向荣。但对于动画心理学的研究很少,对“治愈系动画”和其心理学体系的研究更少,市场对其有巨大需求,但是我们缺乏这方面的创作理论基础。

一、关于“治愈系动画”

(一)“治愈”一词的起源、变化及当下应用

“治愈”一词,在英语中为“healing”,该词源自古德文的“hale”(完整),今德文为“heilen Heil”,指使一个人恢复健康、完整、健全、清洁、纯化的行动。该词被认为属于宗教学以及宗教人类学的领域,原指宗教活动中使用超自然之力,进行治疗的动作或行为,即在过着未开化社会生活的人之间出现的巫医对生病的人进行治疗时使用的驱魔行为。其一般不被当作名词来使用。20世纪90年代,“治愈”衍生为日语词汇“治愈系”(System of healing)被广泛运用,大体上是以积存压力和有忧郁症倾向以及积蓄了过度紧张情绪和慢性心理疲劳的人们为对象,使用各种手段,使他们短时间或稍长时间内减轻压力。而为此目的所提供的行为、手段、数据等东西,总称为“治愈物”、“治愈商品”。[1]

在社会变迁迅速的当今时代,人们内心的欲望不断膨胀,现实所致的心理落差相对过去也越来越大。人心浮躁蔓延成社会不安,内心积累的压力急需纾解,人们追寻可以慰藉温暖内心的东西,此时“治愈”符合这些需求,它能温暖人心,社会与人心皆需要稳定、平和的秩序因子。“治愈系动画”应这些需求而生,它具有视听艺术所特有的视听形式,以观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这是人们内心和社会所急需的,它又以动画所特有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手段、戏剧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等俘获了大部分年龄层观众的心。“治愈系动画”应社会、市场、人心需求而生,不仅在日本大为流行,更是以自身为载体将“治愈文化”推向了全世界。

(二)“治愈系动画”现有的概念和判定是否治愈的范围

“治愈系动画”现有概念是:温暖人心,净化心灵,悲伤时看能得到安慰的动画,是能治愈自己心灵中的创伤、修补自己心灵上缺陷的动画。[2]通过查阅网络信息并综合诸多观点后可得出,现在动画片是否具有治愈性的标准是:故事情节是否舒缓,格调是否清新。治愈动画没有绝对黑暗的成分,它可以励志;其创作题材大多来自现实生活,以日常平淡的生活细节,用动画表现形式潜移默化地引起观者的共鸣;它是纯粹不可带显著情色信息、暴力、悲伤绝望或宅腐等成分。情节曲折离奇的动画片不符合情节舒缓的标准,因此不算在治愈范围内。治愈动画着重借角色独白表现心理,治愈过程亦在于此;它可以催泪,观者被感动的同时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治愈。

以上观点涵盖了至今对“治愈系动画”的简单定义和区别划分。之后再搜索知网,关于“治愈系动画”研究相关的文章只有寥寥几篇,这些文章尚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专门对“治愈系动画”进行深入探讨,更没有心理学实验数据的理论支撑。目前,我们对于“治愈系动画”的了解止步于此。就以上所归纳的几点来看,对于“治愈系动画”概念的定义本文基本赞同,不过其关于是否治愈的范畴的归纳——“情节曲折离奇的动画片不符合情节舒缓的标准,因此不能算在治愈系的范围内”有点过于苛刻,这是本文对现有治愈划分范畴的一点不同意见。

(三)动画心理学的现状

电影心理学是电影发展的理论基础。动画产业发展迅猛,而动画心理学研究的缺乏造成了动画产业的理论基础匮乏,这对一个产业的持续性发展是不利的。时至今日,虽然也有对动画心理学的研究,但终究太流于表面,且研究手段也很粗浅,只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写作而写作,关于“治愈系动画”的心理研究更少。因此,只有解决了理论基础的薄弱,动画心理学体系才能丰满起来,动画产业的发展才能有更扎实的基础。只有植根于肥沃的理论土壤,动画产业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关于“治愈系动画”的心理学研究

(一)“艺术治疗”的概念

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简称“AATA”)在20世纪80年代对艺术心理治疗(art psychotherapy)所下的定义是:“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机会。艺术治疗的领域有两个主要取向:第一,艺术创作便是治疗,这种创作的过程可以缓和情绪上的冲突,有助于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第二,若把学习艺术应用于心理治疗,则个体所生产的作品和关于作品的一些想象,对于维持个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平衡一致的关系有极大的帮助。”[3]这意味着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创作过程对创作者本身有一定的积极治疗作用,如发泄消极情绪、加强与外界的思维沟通等;对于观者,则是通过不同的感官去体会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引发共鸣,得到情感上的宣泄和思想上的解脱,以起到积极的心理引导和疏导作用。

(二)“艺术治疗”的起源及现状

“艺术治疗”中的“艺术”最早可追溯至史前人类的岩洞壁画,而近代“艺术治疗”则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精神治疗运动。此运动主要受到Freud、Jung两位心理学家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艺术治疗”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在我国,其研究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当中,比如神经症、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治疗对象有智力障碍者、成瘾患者、癌症患者等。[4]

“艺术治疗”的主要形式是文学、音乐、绘画等。大多数心理学研究者都认为文学是最有效的主流形式,视听艺术所能参与的很有限,动画片利用很少,“治愈系动画”更是寥寥可数。因此,关于“治愈系动画”的心理学理论研究非常薄弱,与其在社会传播中产生的影响力不成正比。

(三)治愈系动画的心理学实验

1.收集数据。我们将203名在校大学生分为3个组分别观看美国、中国、日本三个不同国家的动画电影,并要求每位学生按动画电影的几大组成要素,即选题创意、角色造型、场景、色彩、声音(音效、音乐)来分析片子。第一个组67人,观看2009年美国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3D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第二个组66人,观看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2年出品的国产水墨动画短片《鹿铃》;第三个组70人,观看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于2002年推出的动画电影《猫的报恩》。

2.观后感数据分析。观看完毕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观看的影片提交了观后感。根据学生提交的观后感,出现最多的词组是“治愈”,而总结下来和“治愈”相关联的词句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励志、爱情、亲情、幸福、温暖、美好、舒缓、圆满、催泪、爱与平和的情节与暴力、罪恶情节的对比(选题创意);勇气、坚持、责任、关爱、理解、梦想、单纯(角色造型);和谐、五彩斑斓、温暖糖果色、诗意、清新、美丽颜色与恶势力的黑白色的对比冲击(场景、色彩);轻快、舒缓、触动、典雅、回忆、净化、温暖舒缓的曲调和沉重消极的音乐对比(声音)。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特定的因素可以使动画片带有治愈性质。这些因素分布在动画影片的几大构成要素之中。

3.治愈点分析。选题创意:“舒缓的情节、清新的故事基调、励志、充满理想和希望等;题材大多源于日常平淡的生活、用动画形式表现细节、默默引起观者的共鸣”在观后感中时而出现。而现今动漫界所界定的“情节曲折离奇的动画片不符合情节舒缓的标准,因此不能算在治愈系的范围内”。这一定论和由我们总结出来的读后感资料数据是不相符的。其实,很多动画片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抓住观者的情绪波动,会设置一些曲折的故事线,出现角色之间或是角色自己内心的矛盾剧情,但最终都会给予情节上的逐渐舒缓转折以至圆满结局,这样的设置可使观众获得情绪上的纾解,治愈的因素更多在于影片的细节中。宫崎骏的动画片中,大多涉及的都是人与自然、人与和平、爱与梦想的情节。例如,《幽灵公主》这部动画片,情节变化节奏明显,人物角色之间冲突关系变化扣人心弦,结局虽并非我们所期待的大圆满,略带遗憾却发人深省,通过片中麒麟兽的治疗,我们的生命可以得到拯救,我们的灵魂却是在片尾麒麟兽牺牲自己换回大自然的绿色的时候得到了洗涤。

角色造型:角色造型包括角色的外形设计和性格塑造。柔和的外形加上善良、勇敢的内涵设定使得角色能轻易走进观者的内心并牵动其情绪;也有通过动画片中正反角色的对比亦或是反派角色的内心前后矛盾冲突的对比来获得情节节奏的变化,使观者内心的压抑得到释放。例如,《千与千寻》中的千寻,通过不断的历练越来越勇敢,这个外形普通的女孩给人阳光般耀眼的感觉。人物设定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使我们在观看时被深深吸引,跟随角色的内心变化也使我们的灵魂随之得到了救赎。

场景:大到动画片故事的社会背景,小到每个角色活动、表演的场合和环境都属于场景。场景既说明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基础,也可以烘托故事氛围。《幽灵公主》描述的是日本战国时期,人类和妖兽、动物争夺生存空间以及诸侯割据和战乱等故事,这是故事发生的大环境。而场景中的麒麟之森这个场景频频出现,从开始的欣欣向荣到后来的枯萎,再到后来的恢复绿色生机,给观者的内心带来了平和感的复苏。

色彩:这是动画片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色彩可通过视觉影响观者的心境这个认知由来已久,如红色使人兴奋、蓝色令人沉静。不同的色调能够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房屋装修的时候卧室使用暖色调使人感觉温馨舒适,而客厅则一般选用清新的色调使人清醒舒爽。动画片属于视听艺术,其色彩通过眼睛直达我们的思维深处。眼之所达,首先影响的是我们对这部动画片整体风格的印象。例如,《机器人瓦力》开篇的黄色场景使我们一眼就看出来是人类破坏殆尽、荒无人烟的地球,同时也揭示了故事背景;人类重返地球,重建家园,荒地中的绿色象征了人类与地球的希望和未来,给人带来圆满的治愈感。

声音:动画片中的声音包括音效、配音和配乐。声音是烘托气氛、推动故事发展的存在,其通过打动听者的内心使其感动或是刺激听者的听觉神经以影响其感受。英国音乐家罗杰·诺斯说:“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5]例如,《天空之城》中久石让负责的配乐舒缓美丽,充满柔和温馨感,不仅烘托了故事氛围,而且对片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中的音乐,尤其是主题曲《天空之城》深受大众的喜爱,各大媒体至今仍在频繁使用。

三、“治愈系动画”的存在作用和社会价值

“治愈系动画”现有的概念:温暖人心,净化心灵,悲伤时看能得到安慰的动画,是能治愈心灵创伤、修补心灵上缺陷的动画。[6]“治愈系动画”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动画类型。社会以及人心的浮躁,导致人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大家都在寻求平和。此时“治愈系动画”应运而生,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特质,满足了大众的内心需求,使得人们内心充满平和温暖的感觉,因此“治愈系动画”有很大的市场、社会需求和发展空间。

四、结语

在诸多动画类型中,“治愈系动画”是最特别也是具有潜力的一个类型,可以运用到很多方面,如增加艺术治疗手段,丰富校园艺术教育、心理辅导、灾后心理干预等辅助治疗的选择类型等。“治愈系动画”有极大的社会存在价值,它带来的不仅是艺术性、技术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新兴艺术类型,更是抒发观者内心压抑情绪,给人心以温暖,唤起内心真善美的强大心理治疗手段。社会和谐需要它,人本身的情绪稳定也需要它,鉴于此,对“治愈系动画”及其心理学基础的研究有着长远的意义和作用,值得我们去继续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晶.“治愈系”电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11.

[2] 元天庆.新海诚及其动画作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16.

[3] 杨晓光,孙月吉,吴军,贾树华,张超.艺术治疗的概念、发展及教育[J].医学与哲学,2005(3):57-58.

[4] 倪婷,胡冰霜.近十年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92-97.

[5] 黄晓萍.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研究[J].安徽文学(下),2008(7):245-246.

[6] 元天庆.新海诚及其动画作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16.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025-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第一作者燕玫申请获批西南民族大学校级中央高校课题项目结题论文,项目编号:13SQN26

作者简介:燕玫(1981—),女,四川攀枝花人,本科,中级职称,就职于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动漫。

猜你喜欢

情绪调节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父亲缺位对学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
浅议排球运动员赛前不良情绪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情绪调节特征的相关研究
动画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