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研究”行进中的探索

2016-03-02江西省上饶市第五小学汪晓萍

学苑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问题研究应用题性质

江西省上饶市第五小学 汪晓萍

“问题研究”行进中的探索

江西省上饶市第五小学 汪晓萍

问题研究 兴趣 想象

新教材应体现人文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凸显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新教材对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很高。本文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行进中的探索进行反思。

一、鼓励质疑,激发兴趣

疑问是创新的前提,是自主发现的枢纽,一切创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鼓励学生质疑、释疑,使学生迸出智慧的火花。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在新课开始时,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2)怎样观察发现这一性质?(3)学习分数基本性质能解决什么问题?(4)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推导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一位学生提出:“在分数中为什么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经过师生的共同研究,学生不仅自己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该性质解决问题,而且理解了分数为什么有这样的性质。

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探究,有所创新,必须让他们从质疑、解疑开始,在质疑释疑的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进而充分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二、求异思维,激发想象

教学过程中,学生把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或解决新问题等活动中去。许多教学知识之间具有共同因素,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关联性。教学时,教师可结合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类比、联想、迁移,以促进理解,激发求异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

重视设计“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思维发散的量,促进思维流畅性,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四个方面的习题:

①答案不确定。也就是一题有多个解答结果,而且大部分的题在解出不同结果的同时能总结出解题规律。

②条件不确定。学生通过对题目先从不同角度补上条件,然后解答。这种训练我在教学应用题时用的较多,如要求学生补上一个条件再解答应用题:“一个圆柱的高是22厘米,_____________,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此题条件的补充方法很多(有的是补底的直径,有的是补底的半径,还有的补底的周长),所要求的是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补充不同条件,解答出结果。这就体现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③问题不确定。也就是学生在补充不同问题中,得出不同的解答。

④解法不唯一。一道题思考的方法不一样,那么它的解题策略也就不一样。比如应用题可用算术解,也可用方程解,而同样是列方程解应用题,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也不同。

通过设计“开放性”的训练题,使学生在训练中促进相关知识的联系沟通,达到了培养求异思维的目的。

三、动手实践,自主学习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手脑结合,操作实验,或者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开拓性自主学习。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出了这样一道题:“用一根12米长的绳子,在外面的空地上围一块面积最大的活动场地,能围多大的地?”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结果学生经过研究给出多种围法、算法。这样结合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效果很好。

为了有利于学生开拓、自主学习,不妨让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父母是种菜出售的农民,让这样的学生与父母一道利用节假日参加种菜、卖菜活动,感受一下生活的艰辛,再让他们谈谈卖菜过程中的经历。多卖给人家会怎么样,少卖给人家又会怎么样。从而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得出,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的。有了这样的经历,有了这样的感受,以后,他们对数学习题中的审题和计算就会有深一层的理解。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总结、自我反馈。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在问题中发现、在问题中总结,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问题研究应用题性质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厉害了,我的性质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