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我评价障碍的消除策略

2016-03-02吕彬彬

新课程研究 2016年33期
关键词:区域标准幼儿

□吕彬彬

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我评价障碍的消除策略

□吕彬彬

幼儿自评是区域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有效策略,以此来提高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自评能力。

区域活动;幼儿自我评价;障碍

幼儿自评是区域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有效实现,能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与调控,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区域活动的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下文同)指出,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我评价的障碍及消除策略”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和反思:首先,区域活动中幼儿自评是否真正发挥作用,教师是否隐性地控制幼儿向同一个方向发展,使幼儿自评的自由度极其有限;其次,在处理教师的指导与保持区域活动幼儿自主评价之间的关系问题时,教师是否过于极端化,认为它是隐性指导也就是不指导,致使对幼儿的自我评价放任自流,教育的功效消失殆尽。

一、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我评价的障碍及成因

1.自评目的不明确

明确自评目的是区域活动幼儿自评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明确自评目的,幼儿才能真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实现自我发展。而对于自我评价正处于逐步发展阶段的幼儿,对于自评往往还是需要以教师和同伴为参照物,不知道自评究竟是为了做什么。另外,由于教师的区域评价往往只是关注幼儿的活动结果,表扬表现突出的幼儿,这些评价行为就会给其他孩子造成“潜在效应”,把表现突出的同伴作为自己的进步目标,把自评作为与他人比较的手段,而没有关注自身的进步,导致没有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

2.幼儿掌握的评价标准贫乏

区域评价要让幼儿进行自评,自己确定评价标准,根据自己的标准去进行评价,最终实现区域自主学习。由于幼儿还处于自我评价的形成阶段,评价标准主要是依靠教师的给予、幼儿参照这些进行自评,并逐渐把这些内化并形成自己的标准。但在实践观察中发现,幼儿掌握的评价标准相当贫乏,往往是粗线条的,只有特别明显的优缺点才会出现在自评内容中,不能从各个方面来评价自己。再者,由于受其自身的知识经验水平制约,幼儿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自评的标准,出现对自身评价的过高或过低现象。因此,也造成了幼儿的自评往往根据教师或者同伴的评价标准,而没有自己独立的标准。

3.自我评价内容不全面

自评内容是幼儿能否实现自评的关键,是幼儿能否全面剖析自己的依据。但是由于幼儿的个性特征和教师的指导不到位,致使幼儿自我评价内容不全面:自评内容过度关注知识技能方面;自评内容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区域评价,不仅要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更重要的是把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调动起来,把幼儿的区域自主行为积极性发挥出来,关注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而自评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它的内容同样也应该关注这些方面,但由于受传统评价观念的影响,幼儿自评仍然局限在知识获得方面,情感方面的评价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4.自评结果缺乏有效反馈

教师要对幼儿的区域自评结果给予反馈,让幼儿充分的借用结果,找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无条件的关注和回应。但是由于教师常常对幼儿自评的结果不够重视,只是简单地让幼儿进行自评,对其结果也没有给予有效反馈,最终使幼儿自我评价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即使有些教师想要提供给幼儿一些反馈帮助,但由于自身缺乏一定的自我评价理论,让幼儿的自评成了“找出自己的缺点” “与别的幼儿比较”或“检查自己”的手段,幼儿通过自评也没有得到十足的提高,致使幼儿失去了自评的积极性。

二、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我评价的障碍消除策略

通过对各种障碍成因的分析,我们看到幼儿自我评价能力不高,教师要针对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采取主动的教育策略,才能提高幼儿自评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1.转变教师观念,增强幼儿区域自评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评价权在教师的手中,但 《指南》清楚地表明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点明了幼儿园教育要从幼儿出发,着眼于让幼儿受益终身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转变区域评价观念,培养幼儿的自评意识,将评价活动变成幼儿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活动过程。

首先,体验成功,激发幼儿自评兴趣。教师要从幼儿的认知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的幼儿参与评价,引导幼儿大胆地对区域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质疑,增强幼儿评价的信心。其次,示范引领,做好自我评价的典范。幼儿的自我评价意识是从依赖成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渐过渡到学会自评,他们从成人的评价中获得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而幼儿对教师天生就有一种依赖心理,因此,教师对幼儿客观、公正、恰当的评价,会对幼儿自评能力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加强指导,提高幼儿的自评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自评过程进行全面引导,让幼儿逐步养成自评的习惯,提高自评能力。

首先,明确自评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对自评活动有清晰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转化成自评活动中的具体行为,从而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其次,帮助幼儿确定合理的自评标准。虽然幼儿具有一定的自评能力,但毕竟还不是很成熟,所以,关于自评的标准,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有3个评价标准的来源:其一,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其评价信息可以作为幼儿自评的参照;其二,与他人的比较,评价其他同伴的表现作为衡量自己的尺度,找到与自己的差距;其三,个人的独立思考以及对过去情况的比较,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

再次,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指南》指出,幼儿的自主学习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还要注重学习过程方法、态度情感方面的培养。因此,教师可引导幼儿从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来开展自评。最后,支持幼儿多种形式的自评方法。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自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到自评形式情境的活泼性和趣味性,坚持“寓教于乐”,使幼儿真正体验到自评是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情。

3.重视自评结果,帮助幼儿改进自身言行

幼儿区域自评结果不可忽视,前面的过程进行得再完整、步骤再合理,倘若对评价结果不加重视,幼儿自评的发展性目的也很难实现。同时,重视自评结果的同时还要发挥“他评”的作用,通过自评,幼儿对自己有了一个认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难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和同伴帮助其分析原因,提出策略,给予回应,让幼儿真正获得进步,喜欢通过这些方式来进行自评,从而提高幼儿的自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再者,根据幼儿心理特征不稳定及认知水平、自控力较弱的特点,应注重合理利用实时自评与阶段评价相结合。实时自评是及时的,能使幼儿时时调节和改进自身言行,阶段自评,则是幼儿以自己的一周、一个月等不同阶段时间为单位的评价,它与实时自评的最大不同是更具有跟进性的意义。两者结合,能使幼儿从细节点滴入手进行自评,并通过跟进自己表现形成区域活动中的自评能力。

区域活动中良好的幼儿自评,不仅是幼儿自主学习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幼儿情感得到升华的过程,它应当是有用的、可行的,应当从评价主体、评价过程、评价内容和评价效果等方面去衡量,给予和帮助幼儿排除各种障碍因素,形成有效的自评能力。

(编辑:杨 迪)

G610

A

1671-0568(2016)33-0111-02

吕彬彬,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第二幼儿园教师。

猜你喜欢

区域标准幼儿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分割区域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区域发展篇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