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精神成长的绘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16-03-02姜金凤

新课程研究 2016年33期
关键词:彼得绘本精神

□姜金凤

基于儿童精神成长的绘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姜金凤

绘本阅读对于低年级儿童具有重要意义,借助绘本阅读,可以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激活儿童的情感体验,促进儿童精神成长。文章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基于儿童精神成长的绘本阅读的4种教学策略:在敏锐观察中全面感知,以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在大胆想象中进行自我构建,以深入理解绘本内涵;置身情境中探究思考,积蓄精神成长力量;在“读写绘”中延伸绘本,以丰盈儿童的精神世界。

儿童;精神成长;绘本阅读;教学策略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开设绘本阅读课,组织学生阅读高水准的图和文,给学生以视觉上的美感体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表达等认知能力。同时,绘本故事所蕴含的情感、事理,也会给儿童带来心灵的愉悦,让儿童获得精神层面的成长,并有助于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健全。基于儿童精神成长的绘本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教师以儿童的精神成长为立足点,使他们在理解绘本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与绘本进行精神对话,促进其精神的丰盈、灵魂的净化和人格素养的提升。

一、绘本阅读对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

绘本中的图画生动形象,内涵丰富,通过图画来叙述故事,表达情感体验。对于儿童而言,在阅读绘本故事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潜移默化地得到情感的熏染和精神的浸润。笔者认为,绘本阅读对于儿童的精神成长具有如下意义:

1.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促进儿童对自然生活的理解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能力等认知以及语言、审美能力都会得到发展。此外,绘本中丰富的自然生活资源还可以增进儿童对自然生活的理解,丰富其对自然生活的整体认知。

2.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丰富儿童对自身生活的体验

绘本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可以引导他们浸润在具体的故事情境中,获得心灵的启迪和教育,丰富儿童对自身生活的体验。事实上,阅读故事就是儿童经历别人所经历过的事情,这种经历的理解和内化需要儿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儿童在绘本阅读中获得的认识和理解反过来又会促进其对自然生活的理解。

3.激活儿童的情感体验,促进儿童精神成长

普希金说过,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儿童在进行绘本阅读时,不仅有相关认知的参与,同时还伴随产生相关的情感体验,如愉悦、兴奋、难过、失落、同情等,这些情感的参与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绘本内涵的理解和解读,还能培养儿童豁达乐观、进取向上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进而推动儿童的精神成长,丰盈儿童的心灵。

二、基于儿童精神成长的绘本阅读教学策略

1.在敏锐观察中全面感知,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

绘本中的图画具有丰富的内涵,一册好绘本,必须在限定的篇幅内把故事讲得清晰明了。绘本的画者要善于运用分镜头语言,控制好故事的叙述节奏,同时,绘本的封面、扉页、正文、封底的设计均应有独具匠心的意蕴,只有这样,才值得教师带领儿童细细品味。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 《逃家小兔》中讲述了一只小兔子和妈妈玩语言捉迷藏的故事。学生阅读绘本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图面中的人、物、场景,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画面所描述的内容,理解绘本的含义。如绘本中有一页是兔妈妈在河里用胡萝卜钓小兔子,画面中没有一个字,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从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兔妈妈变成了一个怎样的渔夫?她又想用什么办法抓住小兔子呢?”这样,通过有效引导,孩子们就会尝试用稚嫩的言语表达这幅画面。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你从画面中还看出了什么?妈妈去钓的是小鳟鱼,可她为什么用胡萝卜去钓呢?”实践证明,敏锐地观察使学生对绘本的图画有更全面的感知和理解,有助于学生感受和体验绘本中所蕴含的浓浓亲情,促使学生真正进入绘本情境中,进而理解绘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浸润。

2.在大胆想象中进行自我构建,深入理解绘本内涵

绘本与纯文字故事相比,纯文字故事需要儿童借助较强的想象力去理解文本,而绘本阅读对儿童想象力的要求没有纯文字故事高,它能够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启迪儿童的想象力。同时,因为每一个儿童的生活经历不同,因此,在阅读绘本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对绘本的不同理解,引导他们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事实上,想象的过程就是学生依托画面进行绘本内容自我建构的过程,要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猜想,而非抑制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贝丝·修姗的 《小兔子等月亮》是一则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童话。故事内容为:当月亮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小兔子去问小花、湖水、小路时,都没有得到它想要听到的答案。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兔子还可能去问谁呢?它们又会怎样回答小兔子呢?”由此,学生就会进入绘本情境中,进行大胆想象,学习创造性地表达,在想象和表达过程中丰富和深入自己对绘本内涵的理解。再如,教师还可以借助绘本中的图画,启发学生想象:“当小兔子睡着了,梦见月亮时,它会和月亮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拓展性想象,就为儿童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及个性化表达的机会。

3.置身情境中探究思考,积蓄精神成长的力量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将儿童带进绘本所描述的情境中,让儿童置身其中,从而帮助他们丰富对故事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儿童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训练,通过悬念设置、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绘本进行深入地意义解读,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学生对绘本的深入探究还会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涤荡学生的心灵,促进其精神成长。

艾兹拉·杰克·季兹在 《彼得的椅子》中讲述了一个男孩的自我成长故事。当爸爸把彼得睡过的摇篮、高脚椅漆成粉红色给妹妹用时,彼得感到不安,担心父母不再爱他。于是他带着蓝椅子、狗和一些点心等离开了家,走到房子的外面。阅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当彼得发现自己想坐那把小椅子时,才发现自己坐不进去了,他太大了。此时,小彼得会怎么想呢?”接着,教师可将学生带进耐人寻味的画面中,他们会发现,画面上的所有视线都集中到了尴尬万分的彼得身上。让人哑然失笑的是,廊柱上的玩具绿鳄鱼也探着头注视着彼得。再如,在彼得对爸爸说:“我们来把小椅子漆成粉红色,给苏西坐吧!”这页画面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从这句话中,你觉得小彼得有怎样的变化呢?从画面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细心的学生还会发现,彼得在爸爸的怀里,而妹妹在妈妈的怀抱里,正舞动着一只小手。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学生领悟到那是妹妹在感谢哥哥呢!这样,教师就引导学生在无声的画面中进行感悟和体验,让学生树立分享、合作等品质,为学生打开了阅读的另一扇窗户,也为学生的精神成长积蓄了力量。

4.在“读写绘”中延伸绘本,丰盈儿童的精神世界

在引导儿童阅读绘本时,教师可以在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写绘创作,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图画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验,在模仿与续写、创作、绘画日记等创新表达形式中促进儿童精神世界的丰盈,由此了解儿童在心理、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成长。

在阅读艾瑞·卡尔的 《好饿的毛毛虫》时,当学生听完故事、理解故事的含义后,就会发现自己就是一只小毛毛虫。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才能由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蝴蝶呢?”在此基础上,可组织学生通过读、写、绘,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自由地表达。在作品展示的过程中,老师们会惊奇地发现,学生是天生的画者——有的画了一个小朋友吃了很多书,有的把自己画成一只蛹,正努力地爬向学校……这些作品看上去也许离奇,但这样的童真、童趣却是儿童心境的真实表达。

写绘作品的创新表达为我们提供了一扇认识、理解儿童的窗,架起儿童内心与绘本世界之间的桥梁。同时,写绘的过程也是儿童释放自我、涤荡心灵、净化灵魂的过程,构建了儿童精神自由成长的平台。

[1]彭懿.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

[2]马玲.手心里的光:新教育实验儿童课程“读写绘”项目用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编辑:朱泽玲)

G623.2

A

1671-0568(2016)33-0047-02

姜金凤,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彼得绘本精神
彼得与狼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彼得,彼得,吃南瓜
绘本
绘本
绘本
彼得潘
彼得潘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