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的方法

2016-03-02韩丽容茂名市龙岭学校广东茂名525000

关键词:课堂气氛新课改改革

韩丽容(茂名市龙岭学校 广东茂名 525000)



试析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的方法

韩丽容
(茂名市龙岭学校广东茂名525000)

摘要:初中生对社会功能缺少深入的体验,对政治本身也缺乏敏感性,加上政治课概念多、理论繁,传统教学"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更是让学生对政治课提不起兴趣,以致课堂气氛沉闷、死板,新课改突出学生主体性的理念为走出这种窘境创造了条件。本文结合新课改实践探讨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课堂气氛新课改课堂教学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推出并实施已有十余年时间,但在教育理论界和一线教师队伍中仍然存在着不少质疑,尽管多数教师赞成新课改理念,但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推行新课改是否达到了改革者的初衷一时也难以有完全令人信服的结论[1-3]。不过,笔者赞同新课改立足于民族复兴、坚持素质教育的信念。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民族未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况且教育是百年大计,交织于历史、现实的错综复杂矛盾之中,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就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论实施过程中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目前的一些困境,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总是有益的。初中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的关键时期,政治教育会对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对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1-8]

一、活跃课堂气氛的缘由

1.来自新课改的推动力

课堂教学改革是在新课改这个大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形式比较单一,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主要是改进讲授技巧,而新课改触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运用,重构了教与学的关系,并关注教学后效性,而且课堂教学改革与新课改纲要颁发时间极为吻合,这说明新课改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活动的产生[4]。此外,课堂教学改革也因应了新时期学生特点,目前这批学生主体意识、自我要求和自我展现欲望比以前的学生强烈,传统教学模式的“一言堂”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在这种情势下唯有主动求变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符合这种需求,可以说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但新课改首当其功。

2.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

任何课堂教学改革都应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即为了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新课改为基础教育树立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课堂教学为了“高效”地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关注学生的“三维”发展,也就是知识技能、学习方法与“三观”的一体化发展。而为了在课堂教学中“高效”地收获“三维”发展,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通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积极、主动、快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能力得到提高,情感价值观得以升华。可见,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高效地实现新课改素质教育的理念。

3.活跃课堂气氛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只要可以达到这个目的都可以进行尝试,但是这个过程有无规律可循,或者说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借鉴?从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来看,不少学校的做法大都缺乏严谨的理论支持,更多的表现为经验的积累,事后再冠以一些理论的解释,由于缺乏理论性的指导,难免会落入模式化、套路化、同质化的窠臼中,并且各校的实际情况有别,不同年级、科目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可以借鉴,但不宜照搬,否则会导致“水土不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又有人说“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是一场苦役”,初中生处于身体、心理的发育期,身、心都不成熟,难以接受枯燥乏味的说教,所以不同的课堂气氛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而政治课理论、概念多,对初中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通过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活跃课堂气氛不仅重要,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二、活跃课堂气氛的策略

1.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迅速发育,而心理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不稳定时期,情感上对抗性与依赖性并存,他们对于有好感的老师能够静下心来听课,但对不喜欢的老师也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而不愿听讲,“亲其师,信其道”即使如此,因此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和谐课堂气氛的基础[5]。教师对学生具有亲和力不能简单理解为投其所好,那样是难以持久有效的,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愿意亲近的朋友、关爱学生的长辈、学生可以信赖的师长。从学识上,教师不但要对本门课有深厚的功底,还要对现在这批学生所思、所想、所困惑以及兴趣点有丰富的认识,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行为上,教师对学生应当一视同仁,对学习优秀的学生不偏爱,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歧视,既能够从功课差的学生身上发掘闪光点,也能够看到成绩好的学生不足之处,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所有学生都有所提高。从尺度上,应当宽严相宜,松紧适当,对学生的小毛病既不要过分苛责,但也不能对学生偏离正确轨道而放纵不管,学生哪怕有一丁点进步教师也要不吝鼓励,学生有一丝差错教师也需要恰当地批评指正,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自然愿意亲近教师,并愿意听这个老师的课。

2.授课形式应当灵活多变

初中生心理不成熟还表现在集中力的持久性上,一种教学方法无论多么好用,滥用也会适得其反,例如多媒体教学声、像、图片结合,比传统板书教学方式更具有吸引力,但是长时间、频繁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也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疲劳,以致无法集中精力继续学习,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一些教学方法。目前,各种新式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只要经常留意教学期刊报纸,不难找到一些适合本课程特点的教法,再结合教学实践改进创新就会成为“百宝箱”中一种得力的工具,本文下一章也将介绍其中一些方法。但需要澄清的是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不等于轻视教学内容的研究,否则又会陷入唯形式论而本末倒置。

3.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体性关系的把握

新课改提出了学生主体性的理念,即把课堂还给学生,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堂”。“教堂”变为“学堂”或“教材”变为“学材”,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反映了教学理念的转变。然而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这个问题正反映了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体性关系的把握。不难理解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即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学必须由教师主导,也就是坚持教师是教学主体性的原则。“完全把学习的权利和课堂时空还给学生——不准教师进课堂”[4],这虽然是一种极端说法,但却有弱化教师教学主体性的倾向,实际上是混淆了教与学的关系,如果学生真能够自己组织学习,还要教师干什么?

4.关于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基于可以理解的各种原因,人们习惯于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问题是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选拔性评价”在我国由来已久,古有“科举制”的“择优录用”,今有各种统考、中考、高考。拿学生文化成绩指标评价素质教育成果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同时也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所有合格的国民,不适合“选拔性评价”[3];再者,知识技能只是显性指标,而学生诚实、守法等隐性指标是无法直接用成绩来衡量的,所谓课堂教学“当堂达标且人人达标”也只能是知识技能的考核,不代表新课改教学的全部成效,因此要有更加全面的评价,不仅包括成绩等硬性指标,还应考察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等软性指标。

三、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

1.新课导入方式

好的导入方式能够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言不虚。新课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应当不拘泥于一种方式,可以播放音乐、设问、讲故事、表演小品等。例如讲《手足情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时播放《爱我中华》歌曲,在讲《让生命之花绽放》时播放《怒放的生命》歌曲,通过结合歌词自然地导入新课;再如在教《我爱我家》这部分内容时,一边播放电视剧《我爱我家》的片头曲《会飞的心》,一边深情讲述家是如何成为自己成功的舞台、避风的港湾……;在讲《维护人身权利》时,让学生表演小品“搜查”,几个警察上门搜查却不出示搜查证,然后让学生讨论搜查证与维护人身权利的关系等。这样导入方式就比单刀直入效果更好。

2.设问技巧

爱因斯坦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说明设问的重要性。设问还是有一些技巧,例如分层设问、启发设问、思维开拓设问等[6]。分层设问是指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有效学习和提高,例如讲授《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设计基础层次问题“什么是消费者权益”、“消费者权益有哪些”等;难度增加的问题“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有哪些维护方式”等;再难一些的问题,如“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消费者”、“站在商家立场,哪些行为侵犯了消费者权益”等。启发设问也就是引导探究的设问方法,同样以上面的课为例,可以提问“自己或家人购物时有没有权益受损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思维开拓设问是通过开拓性思维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例如讲授《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时,设计情境为某中学学生常收到外校学生信件,班主任发现后未经学生本人同意,交予学生家长,并与家长一道拆阅了信件,学生知道后认为班主任与家长侵犯了他的隐私权,问题是“如果该生就是你自己,你认为他们侵犯了你的隐私吗”、“如果是,如何维权”等。

3.联系生活和时政

初中政治课是社会教育功能的直接体现,因此充分利用现实生活资源可以提升政治教学的成效,而与时事政治结合不仅利于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还能激活课堂秩序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7]。例如最近几天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件,长江客轮“东方之星”遇风翻沉,除了十几个人获救,已发现上百人遇难,三百多人下落不明。对于这样一起严重的事故,虽然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之中,但在讲授《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这节课时完全可以将生命健康权与这起事件结合起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救援,国家总理更是亲临现场指挥,充分说明整个社会对生命的关注和尊重,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珍爱生命、保障健康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4.发挥学生主体性

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支点,从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到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但正如前面所阐述的那样——发挥学生主体性不等于不需要教师,而是在教与学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可以很好地把握这种平衡。课堂互动的方式有多种,如设问、情境设置、小组合作、引导阅读、热点讨论等[8]。设问方法前面已讨论过,不再赘述,这里简要讨论一下情境设置和小组合作。情境设置可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和案例情境等,在创设时要准确把握切入点,且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喧宾夺主。小组协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关键点是合理搭配小组成员,以便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四、结束语

如上所述,只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改学生主体性的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得当,就能够改变初中政治课堂气氛不活跃的状况,从而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教法创新只是手段,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才是根本,作为初中政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尝试,终能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蔡可.新课改:尚未完成的教育启蒙[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4):51-62.

[2]龙安邦,范蔚.试论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兼论我国十年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及其论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4):21-26.

[3]罗晓慧,陈佑清.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知识性与人本性的关系平衡——基于社会政策评价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4(5):164-167.

[4]龙宝新,张立昌.论当代我国高效课堂改革的成因与走向[J].教育科学,2014,30(1):31-38.

[5]令狐胜.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理念[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3(2):85-86.

[6]李朝洪.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学园,2015(4):123,138.

[7]廖泽芳.论初中政治教学与时事政治的结合[J].速读(上旬),2014 (8):209.

[8]陈寿原.浅谈如何运用课堂互动的方式进行初中政治教学[J].学周刊A版,2015(8):72.

猜你喜欢

课堂气氛新课改改革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改革之路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浅谈课堂气氛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