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作用

2016-03-02廖岚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0072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高职

廖岚(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重庆 400072)



浅论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作用

廖岚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0072)

摘要:高职院校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以及人类文化的责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我国教育界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人文精神教育

我国现目前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民族素质的现代化,而一个民族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则是拥有以人的理想、道德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而民族素质的现代化则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提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1]的任务。

高职院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大学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在时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中,教育工具性的一面性得到广泛的张扬,教育片面追随升学就业的需要,忽视了教育的本体价值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只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轻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缺乏基本的把握和欣赏,不知道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做人的道理,造成了人格的不健全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我国教育界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为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宋·程颐解释:“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论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3]这里天文指的是自然,人文指的是人之为人之道。而西方人文一词源自拉丁语humanitas,意思是信条和纪律。即强调通过信条和纪律使自我完善。所以,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探讨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具体而言,就应该事指由各种特定社会的人文文化所孕育、培养出来的,能体现人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精神境界及目的追求等等的价值观体系。所以,叶朗先生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精神,它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社会的各种精神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即独特的精神文化。”[4]而陈旭光先生则更是提到:“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5]

二、传统文化在人文精神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1.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现状分析

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高职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教授他们生存于先进社会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这毫无疑义是正确的。但是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又极易形成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升学就业,片面追求教育的功利效应的浮躁风气。目前,对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才的评估,还都以量化的方式为主。学生以学分的所得数量作为毕业的标准,教师以工作量的多少、发表文章的所得数量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功利主义的氛围使高职院校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精神得培养,人文传统被淡化,人文教育被削弱。笔者认为当代高职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存在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民族意识淡化,享乐主义抬头。许多高职学生对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崇拜有加,对其存在的许多问题如精神颓废等消极精神价值的追求;认为我国现在发展经济是压倒一切的主流,忽视精神价值的追求,民族意识淡化,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意识抬头,满足于眼前的享受,不思进取。

1.2重视工具性知识,轻视道德养成。许多高职院校单纯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把实用价值明显的自然和技术科学防灾教育的首位,忽略了情感和理想。而学生则表现为只注重专业学习,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很少关心时政,缺乏团体合作意识等。

1.3缺乏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正义感。有些大学生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各种不正之风听之任之,姑息迁就,缺乏斗争的勇气。

1.4缺乏诚信观念,凡事利益至上。一些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一种利益至上、为攫取利益不择手段的价值取向,一种物质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欠贷不还,不交学费等。

1.5自控性较差,心理脆弱敏感。现在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是90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又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一般个性较强,进入大学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后,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如自杀、攻击他人等。还有不少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导致学业荒废;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大发雷霆,耐挫能力差,甚至衍生出其他一些不适宜的心理,如过渡焦虑、缺乏合理定位、好高骛远、投机取巧、叛逆心理等。

高职学生在思想品质方面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实际上都可以归纳为德育对“做人”教育的缺失。德育中做人教育的缺失主要是缺乏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得教育。因为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基本素质。就人文精神得内容来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无疑是一付对症良药。

2.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西方多元文化思想的涌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甚至消极颓废思想,影响到人的信仰,形成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人文精神危机,给在校青年大学生带来了诸如信仰迷茫、理想模糊、道德失范、审美错位等方面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高职学生的精神家园出现了严重问题。

同时,随着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人才供求市场的进一步自主化,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从刚进校就感受到了谋职就业的巨大压力。他们迫于这种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将时间、精力投放到那些可以立竿见影、能为谋职就业产生直接功效的专业和技能学习上,至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学习则可有可无,无足轻重。这样一种功利化的学习倾向,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成才。其结果表现为:知识结构方面失调,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人文文化知识较贫乏;专业知识与能力方面不协调,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较差;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方面不协调,专业知识丰富,而心理素质较差,道德文化修养不高;人际关系方面不和谐,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社会之中等。

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6]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有利于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其道德修养、培养其审美情趣;有利于协调他们的人际关系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有利于启迪他们的智力、开发其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构筑其美好精神家园。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是我们当代高校教师需要学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近年来受到海外文化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他们所看重的就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突出的人文精神,对高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让他们认识到其重要性,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其意义笔者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段时间以来,高职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当代高职学生的精神家园到底应该是什么?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对这个问题也带来了不同的回答。而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拓宽德育领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3.2有助于高职学生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给中国大地带来了无穷的活力,同时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荣辱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格品质,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3.3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出国热,许多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崇拜有加,对其消极精神价值疯狂追求。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翁责任感,把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和爱校爱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三、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现途径

1.优化尊重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

尊重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精神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应该成为社会共识。正视鄙薄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养成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使高职学生能随时随地感到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并有意识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鉴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得培养的重要性,电影、电视、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要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密切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正确介绍和宣传一些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加速中国传统文化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转型”。[7]

2.纳入课程,加强考核,发挥主渠道作用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使传统文化知识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被大学生接受,高职院校应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开设讲座,建立兴趣社团,开设选修课,让学生通过正常渠道了解中国博大精神得传统文化,克服传统文化社会影响的随意性和消极性,减少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盲目性,提高科学性。

3.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利用社会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要充分考虑和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艺术享受,寓教于理论思维中。在开展活动时,应突出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功能充分发挥,一是抓好重大传统节日的纪念活动,突出其典型性,示范性,以促进日常活动的深入开展;二是抓好具体文化与个体活动的有机统一,突出传统文化的构建;三是抓好职业院校学生闲暇文化建设与重建职业院校学生精神家园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4

[3]程颐.伊川易传[M].九州出版社, 2010:56

[4]叶朗.人文精神得坚守与呼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1-2

[5]陈旭光.艺术的意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

[6]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06月

[7]于伟峰,商植桐,张秀军.提高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途径及时效性初探[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94~96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