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人网衰落的原因

2016-03-01赵松岩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好友社交微信

赵松岩

(云南大学 新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浅析人人网衰落的原因

赵松岩

(云南大学 新闻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曾被称为“中国的Face book”的人人网,在这两年却频遭用户冷落。2015年1月30日,人人网“站内信功能下线”一事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讨论。落幕还未发生,但是人人网开始走下坡路却是事实。人人网作为Web2.0时代社交网站的代表,有超过5000万的活跃用户,创造过市值美股55.3亿元的奇迹,而在2016年5月初,人人网的市值降到了11.21亿美元,缩水了80%。本文将从Web2.0时代的SNS社交网络谈起,调查了200位曾经使用过“人人”的用户,运用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中的实地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人人网衰落的原因。

人人网;弱关系;SNS

一、Web2.0时代的SNS

(一)SNS发展的理论支撑

对于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来说,它们的成就无疑要归功于Web2.0。Web2.0的到来对于媒介的受众来说,有以下两方面影响;第一,是议程设置的主体不再只是单一的媒介议程设置,主体下移至媒介与参与用户共同设置,网民个人拥有了更多的权利。Web2.0时代来临后,在网络构建的新媒体环境下,由于自己有了渠道来实现话语权,受众开始降低对传统媒介的依赖,议程设置主体下移至受众,形成互联网的“扁平化”。第二,Web2.0作为一种工具,是受众个人与人际网络之间的桥梁,人们可以通过其来集聚人际关系资源,延伸自己的人际交往网络。“Web2.0是个体吸收和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将个体能量放大成社会能量的转换器,为个人的成长集聚社会资源能量”。

(二)SNS社交网站的传播特点

SNS社交网站旨在为人们提供交友服务,它的原理遵循了Web2.0以用户为中心的特点。大多数社交网站是利用“熟人的熟人”这一理论来进行网络社交的,而它是依靠用户关系存活,以拓展社交为运营模式。

笔者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SNS的传播特点:

1.SNS具有个人化和个性化。它重在为用户提供服务,需要用户进行个人信息的注册和完善,通过个体之间不断的链接而引发人际网络效应,以重合的人生成长经历、相似的身份职业、共同的兴趣爱好,以持续更新的信息分享和封闭性与开放性兼具的对话机制(开放性指的是好友之间可以互相评论状态、留言;封闭性指的是在聊天私信模式下,对话信息不会被泄露)为形式,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辐射式人际网络。以人人网为例子,如果用户在人人网进行了注册,网站会根据用户注册的学校、地区信息,向他/她推送可能认识的人。此外,SNS给予用户更多的空间来表达自己,如写状态、上传照片、写日志等行为,用户也可以在个人空间进行个性化的修饰。以人人网为例,用户可以在人人主页找到装扮商城,进行个性化装扮。

2.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以人人网和Face 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站采用实名注册制,需要用户填写真实姓名、生日、学校等,较其他商业网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传播的真实性。

真实性的优点就是在交流时可以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实现人际关系在互联网上的延伸,这对于建立用户对网站的忠诚度,帮助网民打破真实与虚拟的分界,让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进行重叠有很大的作用。并且,实名注册也能够帮助用户拓展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交友圈。

这些优点帮助了SNS社交网站,尤其是人人网,在2011年~2013年,社交网络浪潮最火爆时得到了用户的青睐。

二、对于人人网没落的研究分析

自2014年开始,人人网月登录人数每月连续下降,2016年6月,人人网发布声明,称该网站在2014年6月的独立用户(一个IP算一个独立用户)是4400万,而相比之下,在微信上的月活跃用户超过4亿,微博上的活跃人数也超过了1.5亿。曾经的1分钟七八条新鲜事变成了现在的1小时也没有动态更新,人人网遭用户丢弃,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起一落呢?

三、分析人人网从繁荣期快速过渡到平台期的原因

(一)人人网是一个强关系社交网络,限制了有用信息的流动范围

在传播学中,有这样一对反义的学术名词,即强关系和弱关系,建立在真实信息交往机制上的人人网,属于强关系社交网,用户的好友基本是自己的同学、亲友,彼此之间最常见的信息分享是情感交流。作为强关系社交网络,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缺点:一是冗余信息和重复信息较多,当用户处于学生阶段时,在人人网所讨论的话题也是大家所共同知道的,但是强关系无益于信息大范围流动,圈子外的信息不能频繁地传输给用户;二是强关系有很强的链接性,意思是指一旦原来的关系解体(高中毕业或大学毕业),用户各自会接触新环境,同时会减少和旧朋友的联系。

这就说明,由于强关系链的存在,如果有用户开始不选择使用人人网,那么会带来其他人疏远人人网的连锁反应。

(二)微信和新浪微博这两个社交应用对人人网的强烈冲击

随着新浪微博和微信的蓬勃发展,用户逐渐将自身的注意力从PC端转移到了手机端。据《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指出,目前,全球的微信用户已达到6亿人次,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

1.“围观改变社会”的微博是一个发育优良的弱关系生长土壤。新浪微博跟人人网相比,就是它的公共性和裂变性很强。微博单向关注和热门微博等功能的设置使得不对称人际关系显现出了优势,这个过程很容易拥有庞大的信息来源,和一对多、多对多的大规模群体交流机会,舆论领袖作用范围大。因此,微博上所讨论的话题公共性更强、信息量更大。但是对于人人网来说,获得公众信息的渠道只有双向好友和关注的公众主页,获取信息的数量和速度都不如微博。在当今这个争夺注意力的时代,丰富的信息资源基础是抢夺用户注意力的基础。

2.比人人网更注重私密性的小圈子——微信。微信传播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作为QQ的衍生物,它更注重的是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对话交流,在微信推出了朋友圈功能之后,才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表露自我的平台。微信有一点跟人人网相似,它也是依靠实名制、通讯录来添加好友。但是微信的私密性比人人网更优越,主要体现在: (1)限制信息的大规模传播。微信上的所有语音和视频不能复制粘贴,确保了用户的个人隐私,也有效阻断了危险信息的传播。(2)朋友圈没有分享功能,并且是一个封闭的讨论圈,好友在朋友圈状态下的评论只有双方的共同好友才能看到,但是人人网里的状态和分享能够转发。

作者简介:赵松岩,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一)在读。

(三)人人网的抄袭模仿内容现象严重

在所有SNS社交网站中,人人网是模仿Face book最成功的网站。模仿为人人网带来了巨大的用户量,但是由于人人网自身的原创内容很少,所以陷入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境地。“从网络整合理念、第三方平台功能、营销模式上看,人人网只是模仿了Face book的外形,而非精髓”。[1]在Face book中,用户可以自行为个人空间编写代码,如添加文字、广告等,充分给了用户自主性,人人网只是允许用户更换个人主页的背景图片,相比较来说,人人网显得单调。模仿过后不创新,造成了人人网空有架子、内容乏味的局面。

(四)无线互联时代,人人网未紧跟智能潮流

本文开头就提到了,Web2.0时代的到来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表达和互动的空间,也催生了SNS社交网络。早期Web2.0技术支撑下的SNS依托的是PC端,博客、百度空间、人人网等成为热门的PC端应用,而随着近两年移动客户端的飞速发展,从一网天下到终端为王,从笨重缓慢的电脑到轻巧高速的智能手机,从键盘的10个指头到智能手机的拇指时代,社交网站被越来越多的APP所取代,“开心农场”这款PC游戏的衰落就是标志。用户的上网时间不再是大块而完整的,无线互联时代的手机可以填充人们日常的碎片时间,让人们随时随地接入网络。随着近两年手机网民数量的增多,①人人网开发的移动客户端却不能再匹敌辉煌时期PC端的人人网站。

在出现了移动智能手机后,形形色色的APP抢占了人们的手机。腾讯公司根据智能手机移动、无线、随时随地、丰富的特点研发了微信,并在微信中植入各种便民服务,而有精准用户定位的陌陌、微爱、易信等社交型APP更是占据了用户的时间跟精力。太多的社交型APP已经快要把只是将PC端基本功能复制粘贴到手机上的人人网淘汰。

四、以人人网为前车之鉴,分析无线互联网时代SNS社交网络的竞争力何在

人人网无疑在走下坡路,而其他的中国SNS社交网络正在大规模地培育和繁殖中。在无线互联时代,网络传输速度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何抢夺智能手机用户的注意力,做到在同质化泛滥中独树一帜成了难题。

(一)做好SNS社交网络的平台服务

人人网模仿自Face book,但是现在却与其大相径庭。Face book的用户不仅仅依赖的是发布状态、分享信息、聊天等基本功能,还更依赖Face book这个平台。Face book与Skype合作,推出视频聊天服务;与YouTube合作,支持用户将优质视频传到个人主页,且全部都可以在移动端完成。而人人网推出的应用却比较单一,大部分是由人人网制作,很少借助外部平台。SNS网站如果要站稳脚跟,就要吸纳其他的优秀应用,考虑智能手机终端的异地实时特点,要特别开创具有即时性、便民性的服务性应用,这样才会吸纳更多的用户。用户多了,广告商也会更多,有了资金流入,才能将平台更顺利地推销出去。

(二)做好产品定位,把重心放在优化好友关系,加强用户黏性上

人人网上的好友社交关系是依靠现实社会关系实现的,在现实关系固定的情况下,线上人人用户之间的联系会随着时间的增长和个人平台的变化而流失,所以SNS社交网络做好用户与好友的稳定工作十分重要。可以针对生活、娱乐多做内容,强调区域化特征,通过共同话题的设置来起到凝聚作用,这一点可以借鉴豆瓣网。豆瓣网是一个基于网友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建立的网站,当人们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就会有因共同话题而产生的互动。例如,豆瓣网上的同城活动,那么弱关系就可以变成联系紧密的强关系。当SNS社交网络中有越来越稳固的强关系时,会出现“我”的好友们同在一个活跃的平台,朋友的状态自然会吸引“我”留在这个平台的现象,那么用户流失会大大减少。

以人人网为例,人人网的一些功能,如连续签到、人人话题、人人分期、“攒人品”等功能,在笔者看来已经脱离了强化好友关系的作用。

(三)优化网站的内容和运营

用户的流失并不是某一个原因而致,从用户的视角来看,有不少运营和内容上的“小毛病”和对用户施加的影响性行为让用户失去耐心。在长达几年使用人人网的经历中,不少使用对象都经历过“想看优质的原创内容,但是因为人人网对作者的隐私设置而无法浏览”和“总是有垃圾用户来添加自己为好友”,以及“人人小秘书推送垃圾信息”的困扰。

社交网站的核心内容是社交,但是优质内容的传播是填充一个网站框架和吸引新用户的血液。在人人网上,由于有对用户隐私的限制,优质的文章和个人主页不能被毫无限制地访问,在某些时候用户需要添加内容的作者为好友,若对方好友满额或者对方设置权限,则不能浏览内容。

共同好友为零的陌生人来添加用户为好友,这种陌生账号一般指的是人人网的垃圾用户,但这些信息垃圾占据了用户有限的注意力,而且会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以上虽然是网站运营过程中的细节,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若不从细节入手进行整改,从优化用户体验进行创新,必然会出现用户流失的现象。

从整个中国的SNS社交网络环境来说,同质化泛滥、缺乏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共性。在笔者看来,利用好社交网站的平台作用,打造一个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竞争优势,如开发一些和电子商务市场相关的项目,将营销和盈利模式与受众基本需求挂钩。一方面,能增强用户黏性;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总而言之,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内容和更好的服务,才会走得更远。

注释: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手机网民达到5.57亿,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5672万人。

[1] 古玉立,李大鎏.从Facebook到校园网:我国校园SNS网站发展分析[J].南方论刊,2008(7):68.

[2] 余学军.《六度分割理论成就》SNS[J].信息网络,2008 (11):37.

G206

A

1674-8883(2016)12-0306-02

猜你喜欢

好友社交微信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属羊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删除好友
微信
微信
微信
雪花特快专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