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的心理健康及促进措施

2016-0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职业心理

徐 敏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54)

编辑的心理健康及促进措施

徐敏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54)

编辑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攥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工作,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易造成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下。本文通过分析职业健康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职业健康的促进措施。

编辑;心理健康;促进措施

当前已经进入经济时代,人们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知识结构转变为数字化信息,成为信息仪器可以操作的新结构。知识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知识经济一体化。它是知识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包含的过程。随着知识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大,经济的知识取向也日益强烈,二者的进程也达到相当高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1]因此,在这个时代,编辑作为精神产品的加工者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一、编辑工作的特点

“编辑”,从广义上讲,是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并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面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就叫“编辑”。编辑既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职业身份。本文所讲的“编辑”,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编辑技能而从事编辑活动的人。[2]编辑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一)政治性

编辑工作的对象是精神文化产品,不可能脱离政治,编辑的审读、选择、加工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因此,要把握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基本路线,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把好政治关。

(二)思想性

编辑工作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以生产载有精神文化内容的出版物为基础,通过生产有精神文化的内容来为社会服务。因此,在编辑工作中一定要保证思想的先进性,避免落后腐朽思想的侵蚀。

编辑工作就是要保证生产出有先进的思想文化影响的出版物,对消费者、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避免受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三)科学性

首先要保证出版物的内容合乎科学,然后,通过传播科学知识,帮助更多的消费者掌握他们需要的专业技术,引导消费者确立科学意识,指导消费者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编辑工作从策划选题、组织稿件、审读加工到整体设计等各个环节,都是为了保证出版物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编辑人员在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应有严格的操作规范来保证出版物在编写形式上达到科学化、标准化。

(四)创造性

编辑有独立的创新性,又有一定的依附性,依附是因为离不开作者的创作。

编辑工作的创造性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原创,另一种是再创。编辑工作主要是通过发现社会的文化需求,并将这种需求策划为选题生产出文化产品。编辑起到了促进、协调精神文化产品发展的作用。在整个创造活动中扩展了精神文化的空间,整个编辑活动的实质是通过选择精神文化产品把优秀的作品组合起来,组织精品的生产、重点文化工程的实施,产生文化产品的整体效应。

编辑的创造性与其他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性有不同之处。编辑人员的创造性有独立的创新性,又有一定的依附性。编辑提出的具有创意的策划和选题,是通过调研发现精神生产领域的空白或不同领域的结合点。选题的确定具有独创性,但是好的选题是以作者的作品为基础的,优秀作品离不开作者的创作,同时,好的作品还需要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接受。离开了作者,编辑创造就成为纸上谈兵;离开了读者,编辑创造就会无的放矢。

(五)专业性

编辑工作的专业性很强,需要具有专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胜任编辑工作。编辑工作的内容不同于其他文化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专业性。编辑工作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选择性、加工性和中介性上。

选择性:编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搜集、选择优秀的文化产品,而不是著作过程。同时,传播文化产品中有价值的部分,以满足读者的需求,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加工性:编辑工作属于创造性劳动,针对的对象是已有的作品。编辑向社会传播的作品是经过认真选择的。作者的作品经编辑人员的审读、修改、加工后提出修改意见请作者完善,使作品更适合复制和传播。这些工作不是在创作新的作品,而是为了使现有的作品更完美,吸引更多的读者。

中介性:在文化生产过程中,编辑工作是联系文化产品的精神生产过程和物质生产过程的中介。[3]由作者创作完成的作品需要经过编辑人员选择、加工才能进入物质生产过程,最终形成文化产品。编辑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纽带,这种纽带作用将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连接起来,同时可使作者的创造更具有针对性,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平衡文化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二、编辑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姬建敏对学报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编辑的心理状况整体上低于常模,而且女性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男性,主要体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上,这提示高校学报编辑的心理健康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4]学者高艳华的一系列调查得到了类似的结果,高校学报的编辑在总体上表现出动用成熟防御机制和部分中间型防御机制较明显。编辑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不成熟防御方式相关程度最高;健康组与症状组在不成熟和成熟防御机制的选择上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健康组动用成熟防御机制倾向比症状组明显。[5]史志兵、王艳郁等对校报编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高校校报编辑人员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尤其是在躯体症状、焦虑、恐怖以及精神病性方面所表现的问题较为突出。同时,高年龄组较低年龄组整体上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强迫、焦虑、抑郁和敌对等方面。[6]综上,编辑的心理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大表现:

作者简介:徐敏(1975—),女,内蒙古人,获得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学位,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安全心理行为。

(一)紧张焦虑

紧张和焦虑是目前编辑心理问题的最主要表现。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媒体的企业化改革,随之变化的是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对编辑的绩效考核模式。许多单位都开始了量化考核,工作效率成为了编辑的考核指标,而且职工本职工作与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效益的关系更加密切。编辑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工作的压力直接转化为编辑的身体症状,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这些情绪对实际工作产生了影响,表现为在工作中害怕出差错、容易情绪失控、容易发怒暴躁、工作能力下降等。

(二)心理压力大

编辑不仅仅是文字工作者,还需要与作者、读者沟通和交流。与其他职业相比,编辑需要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编辑在工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来自各个行业的作者、读者,需要面对繁复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会产生很多错综复杂的情况,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长期在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双重压力下劳动,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不仅损害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给我国编辑事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职业倦怠感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当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会产生一种极端反应,这种反应可产生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编辑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概率要大于其他职业从业者,这主要是由于编辑工作强度大、重复性较高、压力较大。

心理健康对于从业者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心理健康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心理健康的人自控能力较好,遇到问题不慌乱,能乐观积极地面对,而且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意志品质较好,能承受压力,适应能力强,能独自处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因素、人际关系及性格因素、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因素、合理目标及生活期望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响心理的一个很关键因素。人出生后,第一个要适应的就是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行及家庭中其他成员的言语行为对一个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家庭关系不和睦或者单亲家庭的人,看待人际关系的角度和常人不一样,情感上也偏敏感,很容易把一些小的事情人为地扩大化,造成情绪不稳或者引起言语冲突等。

(二)人际关系及性格因素

性格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内向的人心理健康程度不如外向的人好,性格外向的人把人际关系处理得会更好,这样也就给自己营造了一个相对平和的氛围;而性格内向的人容易出现自信缺失及自闭等心理问题。

(三)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因素

当今社会非常注重能力,个人能力对心理健康也会有影响。面对新环境、新挑战时,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人可以灵活应对,从这种自如的应对中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够促使人去接受更大的挑战。勇于去尝试新鲜的东西,逐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四)合理的目标及生活期望因素

设立一个恰当、合理的目标非常重要,经过一定的努力而达到目标,可以增强信心,再建立一个更高的奋斗目标,人就会不断取得进步。而生活期望值的定位也同样重要,如果人总是处于一个没有成就感的氛围中,心理健康势必会受到影响。

四、职业心理健康促进措施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建立健康的职业心理。

(一)正确认识职业对于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

职业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行为,在人的身体和心理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行为医学研究发现,人类行为很重要的动机之一就是追求“成就感”或“事业的成功”。人的人格特质,如自我意识、思维方式、行为风格、人际交往的健全态度和良好形象等,在职业的过程和成果中都可以体现出来。职业是人保持与现实环境的紧密关系的桥梁,它还可以帮助人们排解部分烦恼和忧愁,使人们的身心更健康。

编辑就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编辑首先要认同自己的角色,热爱编辑工作,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编辑工作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其工作性质既有文化属性又有专业特性。编辑所从事的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这种活动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创造性,这就要求编辑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思想修养,同时还要掌握编辑工作的专业技能。

以知识产品为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了编辑工作的知识性。每一件产品都凝聚了编辑人员的智慧和心血。编辑在组稿、审稿中除了要把握稿件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还要与作者沟通交流,一定程度上参与作品的创作过程。正是编辑的劳动使得作品内容更有深度、形式趋于完美。编辑是每一部精美作品的幕后工作者,编辑需要认清工作性质,在工作之余,应通过各种恰当的方式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达到放松身心、恢复精力和体力的目的。

(二)运用自我激励法可更好地塑造自我

在人们不断塑造自我的过程中,选择乐观的态度还是悲观的态度至关重要。乐观的态度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悲观的态度将阻滞自己的脚步。只有自我激励,才能更好地自我塑造。自我激励的方法很多,如树立远景、调高目标、作好调整计划、直面困难、立足现在等。

有时候,人们之所以达不到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因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太小,而且模糊不清,从而使自己失去了动力。如果树立的目标不能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就可能导致目标无法实现。因此,真正能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是确立一个准确的、具体的远大目标。

塑造自我的关键是从小事做起,让自己行动起来。塑造自我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在积累的过程中充实自己,将使自己的一天(也就是自己的一生)有滋有味。今天是自己整个生命的一个小原子,是自己一生的缩影。

编辑职业具有“替人做嫁衣”的性质,同时编辑人员也会面临很多的焦虑,并承担很大的压力。但是只要能正确地认清自己的职业特征,积极乐观地面对自己的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塑造自我,通过编辑人员与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

[1] 潘睿.依靠科技实现工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契合[J].泰山学院学报,2013(01):5-7.

[2] 王磊.浅析编辑的“一专”与“多能”[J].出版科学,2009(4):33-35.

[3]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63-66.

[4] 姬建敏.学报编辑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5):230-232.

[5] 高艳华,张增学,孙士广.高校学报编辑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22(3):28-30.

[6] 史志兵,王艳郁,孙宏伟.高校校报编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0):903.

G232

A

1674-8883(2016)12-0280-0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职业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