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时政新闻采编方法论

2016-03-01林全举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时政传统媒体

林全举

(七星关区广播电视台,贵州 毕节 551700)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时政新闻采编方法论

林全举

(七星关区广播电视台,贵州 毕节551700)

在传媒技术不断迭代更新的今天,新媒体层出不穷,组建的新媒体矩阵强势上扬,不断“蚕食”传统媒体在新闻分发战场的地盘,传统媒体“断崖式”下滑仍在上演,传统媒体采编流程也遭遇重大挑战。传统媒体的时政新闻如何在摩肩接踵的新闻分发渠道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如何在竞争惨烈的媒体大潮中不随波逐流,致力于打造精品新闻,显得十分紧迫,化解传统媒体时政新闻采编难题,时不我待。本文主要论述了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时政新闻采编如何变革,如何优化采编流程和分发渠道,以期能够为饱受新媒体矩阵打压的传统时政新闻提供逆袭新思路,再现时政新闻昔日的辉煌。

时政新闻;新闻采编;传统媒体;新媒体;方法论

时政新闻就是与记者所属国政治有关的时事政治的报道,具有严格的报道规范和步骤,重要时间段,版面、页面、文章排序等的优先权,由于涉及公众最关心的重大事件和政策,因此在众多新闻类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时政新闻的采编需要根据时代要求、传统媒体特征以及时政新闻产品特性进行适当调整,以便适应传统媒体和信息媒体的融合,实现新闻媒体社会效益最大化,时政新闻影响最大化。

一、增加“民生”为报道视角,让“民生情怀”感化“硬时政”

时政新闻属于典型的“硬新闻”,对新闻完整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求较高,创新难度大。如果仅仅是集中于教条式的领导谈话内容、简单的告知性消息、清一色的正能量新闻,则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好时政新闻,因为缺少群众的呼应总会让新闻缺少现场感和感染力。

因此,从百姓视角切入,反映百姓呼声、关注百姓利益,把国家大政方针和百姓生活切实结合起来,作为传统媒体采写的重点,可以在新闻纷乱的世界赢得一片尊重。首先,是从题材上要切实增加“贴近性”,用“民生情怀”及时报道来自基层的生活实践、百姓工作学习的成功经验以及他们的感人事迹。其次,版面安排上除了做好重大方针的宣传之外,更要留出一定的版面交给群众,合理报道群众反映的问题,平衡好正面和负面新闻报道的数量,做好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再次,从报道方式上要贯彻“走转改”理念,通过故事叙事法、体验报道法等方式,兼顾时政新闻的“硬”与“软”,要用事实说话,通过抓典型来反映一方民众面貌,做好跟踪报道,真正帮助民众解决问题,防止揭露性报道成为“烂尾新闻”。

二、善用新媒体,扩充新闻采写渠道

新兴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其显著特点就是信息传播快,而时政新闻的典型特征也是追求时效性。面对这一相似点,传统媒体的时政新闻完全可以把权威新媒体平台所发布的新闻作为自己平台的新闻来源。

例如,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完全可以从微信公众号,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渠道快速获得最权威的重大时政新闻内容。通过整合和全新编排这类信息,并加上自己的独特视角,就可以生产出一篇时效性强、切入点新颖的时政新闻,及时地传播国家大政方针。同时,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进入门槛十分的低,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麦克风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自媒体平台、公众号等完全可以作为传统媒体的采编渠道。例如,在本地某个人的微博上报料的某些事件,在记者获取到这一提示以后要尽快赶到现场进行确认,如果属实就要及时编写相关新闻进行宣发。同时,广播、电视、报纸所需的音频、视频和文字版同步发送,这样也会形成传统媒体的媒体矩阵,抢到了时效性也就争得了观众,有了更多的新闻采编来源,也就能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提高传统媒体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编排效率。

三、培养“T”型知识结构,既要做“广才”更要做“专才”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持续更新,新媒体形态和业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新的传播形式不断出现,旧有的传播方式不断变革。在新旧交替中的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的生存状况日益堪忧。面对诸如报业断崖式的下滑,如何在这一变革大潮中实现传统媒体采编的变革,实现传统媒体的再生,考验着传统媒体人的玻璃心。

因此面对这样一个媒体大时代,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培养自己的“T”型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的“T”型知识结构就是强调知识积累的横向和纵向深度,协同增长。既要有横向知识的广度,也要有纵向知识结构的深度。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媒体采编人员除了要具备扎实、专业的报纸、电视等采访技巧和理论知识外,更要注重在其他方面的知识积累,如摄影、摄像、剪辑、微信平台、微博发布等方面,既能够上知天文,也能下知地理,文理皆通。有了更为广泛的知识结构,也就能较为容易地发现新闻,增强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和善于寻找不同新闻题材的创新性。

四、增加对技术的敬畏之心

2015年12月,马云在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对话硅谷精英”的演讲中谈到“以前改变世界需要用枪火、炮火,今天改变世界是用想法加技术”,生动地阐述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改变。

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刚出现之始,技术就在不断改变和革新传媒业界。单就时政新闻生产方式来说,从一开始的RSS新闻,到现在的大数据、机器推荐性质的聚合新闻,无一不体现出技术对时政新闻的巨大推动作用。尤其是现在的数据新闻、无人机新闻正在蓬勃发展,掌握特定新闻制作软件的公司或组织在同等条件下能做出版式编排更悦人、色彩搭配更合理、界面展示更炫酷、拍摄视角更新颖的时政新闻作品。

因此,在新媒体快速迭代更新的今天,技术日益扮演着重要的媒介革新推动力的角色。传统媒体人的时政新闻制作要充分借助技术来为自己服务,减轻采编负担,利用工具来熟练编排文字和图片,并给以加工和润色。在做好内容的同时,让读者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悦的心情里通过最少的图文获知最多的有价值的资讯。从新闻产品生产的角度来说,也能够为转型探索中的传统媒体提供一种技术视角和的思路。

时政新闻具有和其他类型新闻所不同的特质,它的报道要求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及时、准确、客观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独特要求。因此,从时政新闻的采编过程来看,还应该注意做到恪守以下新准则:

第一,新闻采编“同心圆”准则。“同心圆”理论源自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意指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虽然“同心圆”理论主要着眼于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强调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群众在哪里,党政干部就要到哪里,要倾听百姓声音,充分了解民意,解决民生问题。

从传统媒体时政新闻采编来说,利用“同心圆”就是要强调善于从网络端汲取民意,利用网络这个大平台来为自身新闻采编提供重要渠道和新闻来源。要从群众视角入手进行新闻采访和编排,“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写群众心之所向的好文章。及时反映民众衣食住行方面的便利和难处,最终促进问题的解决。让好文章感化群众,让其在春风化雨中知晓国家大政方针来调节自己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行动,做好迎接中国梦的准备。

第二,坚持传播正能量准则。“建设天晴气朗、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的网络空间,驱逐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的网络空间”,而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需要网络正能量的传播和散发。一个充斥谣言和不良信息的网络终究会被人民淘汰,因此坚持传播正能量、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在新媒体时代更具现实性和前瞻性。

从网络空间正能量的传播来说,时政新闻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因为时政新闻事关国家党政方针政策,事关13亿人民福祉,事关全球经济复苏和中国经济新常态。如果在采编过程中稍有疏忽就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的、长久的负面影响,纠错成本高昂。时政新闻的特殊性要求传统媒体人在采编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尤其要注意平衡正面报道和负面新闻的数量和版面安排,做到舆论在响彻正能量的同时也能听到不同声音。早在1996年9月,江泽民主席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就提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习近平在2016年2月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近几年,传统媒体的发行量和影响力虽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作为一条必须坚持的准则,传统媒体人不应该抛弃和放弃。长远来看,转而求新求异并不利于传统媒体的形象塑造和品牌溢价力上升。

新媒体发展作为一种大趋势已成为必然,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精准高效等特征,在现阶段确实对传统媒体的时政新闻产生了深刻的甚至是致命的冲击。但是长远来看,传统媒体时政新闻采编能够迎合这种新媒体发展潮流,利用新媒体扩展新媒体采编渠道、提升采编质量,增强传统采编人员继续做好精致新闻的信心和动力,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一种内在驱动力。

[1] 尚才明.时政新闻采编与制作重点解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71+74.

[2] 张阿林.论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6):144-145.

[3] 彭开武.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表达[J].中国地市报人,2014 (08):51-52.

G222

A

1674-8883(2016)12-0262-02

猜你喜欢

时政传统媒体
你做“时政”,我来“配”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时政
时政
时政
新形势下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